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您好,欢迎来到荣宝斋官网!

李可染与荣宝斋

时间:2016-11-26 16:41:12 来源:荣宝斋 作者:米景杨   0
 
  李可染(1907-1989)先生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独特的水墨山水画,以写实的方法去重现自然美,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开了一个新生面,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荣宝斋与李可染先生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先生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还处于探索期,荣宝斋就已经在不断地销售他的作品了。直到现在,荣宝斋还收藏着李可染先生很多的艺术珍品。比如说他的名作《万山红遍》,其中小的一幅在20世纪90年代荣宝斋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拍了550万元,在那个时候这已经是“天价”了。现在荣宝斋还收藏着比四尺整纸还要大的一幅。据说李可染先生一生只画了两张大幅的《万山红遍》,除荣宝斋收藏的一幅外,“李可染艺术馆”还收藏有一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我由编辑室调到门市部工作以后,因工作关系,经常到李可染先生的家里去,往来交谈中,他不止一次和我讲过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他说:“中国画用墨和用水都很有讲究。齐白石先生曾经有一句话:‘墨海灵光五色开’,意思是墨色变化无穷。古人也说:‘墨分五色’,其实又何止五色呢?其深浅变化微妙得很啊。有的人画画儿,笔肚子上沾点儿浅的墨色,笔尖儿上沾点儿深的墨色,这样一抹,便一边儿深一边儿浅了……”他一边说,一边将右手食指横过来,往左手手心一抹。接着说:“这种变化太小啦!如何用墨,岂只是这么一个深浅的问题呢?它的变化太多了,太微妙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反复摸索,才能够画出笔墨的层次、气韵和趣味来……”
  1989年11月21日,我曾陪同陆俨少先生去看望李可染先生。这件事情过后没几天,我再一次到李可染先生家里去,因为他给荣宝斋画了一幅赭色调子的《秋景山水》,我是去给他送稿费的。这幅画水墨酣畅,色彩柔和,近景以焦墨画树,苍劲如霜染秋林,无刻意追求,却显腕底神鬼,堪称李可染先生晚年的代表性作品。荣宝斋为这幅画付给了李可染先生3万元稿酬,并已代扣了1.2万元的税金。(李可染先生去世后,这幅《秋景山水》以8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西武百货店。)

《漓江》
 
  李可染先生特别注重用纸。他所使用的陈年的“特净皮”,都是由荣宝斋提供的。荣宝斋还专门为他特制了上面印有李可染先生自己题写的“师牛堂”三个字水印儿的“特净皮”纸。曾有人说李可染爱用厚的“特净皮”,也有的人说李可染爱用薄的“特净皮”--其实,李可染先生是根据他绘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选用不同的纸,对纸的运用非常讲究。
  那一天,李老收下稿费以后,又对我说:“下个礼拜你能不能把你们荣宝斋的陈年‘特净皮’再给我拿点儿来,我选一选。”我回答说:“好!下次我一定带来!”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星期,12月5号下午,荣宝斋的老师兄韩度权先生找到我,神秘兮兮地说:“我怎么听说,李可染先生不在了?”他说话时声音很小,但却如同炸雷一般,令我十分震惊。因为一周前的见面还恍如昨日,怎么可能人就不在了呢?我急忙问韩度权:“你从哪儿听来的消息?”韩度权说:“是从中国书店传出的。”我们急了,马上给李可染先生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李可染先生的弟子李宝林先生,我很委婉地向他打探可染先生的“近况”,李宝林悲痛地告诉我:“先生已经故去了。”
  我放下电话,马上和韩度权一起,赶到李可染先生家里,一看,灵堂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见到了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女士,我极力安慰她,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代表荣宝斋全体职工对李可染先生逝世表示深深悼念之意。邹佩珠夫人一边哭一边不停地说:“唉,我为什么没有保护好他呢,我为什么没有保护好他呢!……”
  这时候,吊唁册已经摆了出来,我和韩度权两人代表荣宝斋,无比沉重地第一个在吊唁册上签上三个大字:“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