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您好,欢迎来到荣宝斋官网!

荣宝斋(南京)拍卖 | 18年春拍华美的乐章即将上演

时间:2018-07-11 10:21:26 来源:荣宝斋南京拍卖 作者:   0


荣宝斋(南京)拍卖 | 2018年
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
2018年7月13日—7月14日

拍卖时间
2018年7月14日(星期六)
20:00 《静逸斋藏画》专场
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
上午9:30 《中国书画一》
(顺延)
《邹模贤(慕贤居)金石书画藏品专场》(顺延)
《中国古代书画、佛教题材绘画》
(顺延)
《中国书画二》

 预展/拍卖地点
南京市金奥费尔蒙酒店金奥厅
(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33号

拍卖现场咨询、委托电话
13305169085  杜 江
15850599680  王 刚
15805193124  王 琰
18136850595  王远方
13815434971 时文萍


  荣宝斋(南京)拍卖18年春拍华美的乐章即将上演。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荣宝斋(南京)拍卖特别甄选中国书画部分的名家精品,与诸君共珍赏。
  此次春拍荣宝斋(南京)将推出静逸斋雅集专场、邹模贤(慕贤居)藏金石雅玩专场、中国书画(一)、中国古代书画暨佛教书画专场、中国书画(二)五大专场,共计1200余件拍品。其中近现代书画拍品依然是主体,也是荣宝斋的传统优势项目。届时诚邀各位藏家莅临现场,共享艺术盛宴。

 
五大专场精品作品
 
 
*19
李苦禅 1899-1983 荷塘清趣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莲之为性,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冬月大寒中,苦禅写。
钤印:李氏苦禅
鉴藏印∶德敖所藏
著录:《静逸斋雅集》P16,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说明:此作品直接得自作者家属。
60×96cm 约5.2平尺
RMB: 30,000~50,000

  此幅《荷塘清趣》写夏日疏落的几枝夏荷,叶淡花香,鲜妍可人。画家他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点与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形神兼备,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
  李苦禅作画,特别擅于用水。此图以淡墨泼写荷叶、茨菇叶,因充分利用了水的渗透,纸的晕化,恰到好处地留出了水痕、墨迹,不粘不脱,大大地丰富了墨块的表现力,不似之似地写出了荷叶的形质,分出了石面的阴阳,分割了画面的空间。右方石下的石头,草草似不经意,却使石与后面隐藏的荷叶荷花有了若即若离的联系,使其间一小块空白顿时生动起来。
更妙的是左上方的那朵婀娜的红荷,与右下的石头成顾盼呼应之势,使清净的荷塘,有了动感,添了生机。


 
*22
齐白石 1864-1957 竹外桃花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癸亥(1923年)五月初八日,齐璜白石山民制。
钤印:木居士       
李苦禅题跋:此先师白石翁早年所作。其作画私淑吴昌硕,盖此时正力追其画法也。白石师书法早学冬心,后学李北海,观其落款字跡犹可见于原委耳。乙卯(1975年)秋月拜观后爰题以誌乎,苦禅。 
钤印:苦禅
鉴藏印∶德敖珍藏
著录:《静逸斋雅集》P4,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99×66cm 约5.9平尺
RMB: 500,000~800,000

  齐白石平生所作,竹笋桃花之幅极为罕见,尺幅达六平尺之巨,如此尺幅的竹笋桃花作品,集繁富之变化与清丽之设色于一体,仅此一幅。且此幅不带上款本应为老人意满而自留之制,后白石老人多次请现藏家帮忙,故馈赠于现藏家。
  1922年齐白石奔走于京湘两地,于京城初露头角。这年陈师曾与金城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画展,携齐白石花卉山水数幅与会,在日本画界引起轰动。白石诗草记:“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煞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杏花时价每幅百金。
  此作绘于1923年。齐白石以桃花缤纷穿插着数两竿劲竹,底部是冒出的三支春笋。竹、笋、桃花穿插累积的变化而使之产生动势的繁复,又在右侧以四两拨千斤般地以流畅的题款在效果上予以化解,而使之豁然畅通,势行无碍。此幅最大特色,是境势的营造。构图上,似有唐人折枝之意,古拙而不失灵动飘逸,以书法笔意写就的竹子、桃枝,苍劲有力,行笔运势气脉流畅,一无犹豫。枝、叶、花、笋多个层次,都有着繁富的变化,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一树桃花或疏或密,或稠或稀,或瓣或蕊,或向或背,竹子或实或虚,极尽变化。
  再看画中竹叶呈“个”字形,大小近似,总体方向趋一,从而造成画面的统一和单纯感。墨色是以浓淡两个层次,既保持了一定的单纯性又增加了一种厚度。齐白石认为画竹最重要是竹叶,把竹叶画生动了,有气势了,自然趣味无穷。于型,寓于心中,胸有成竹。于意,笔随兴动,意泻于笔。
  生长着的竹笋在白石老人的笔下鲜少出现。湖南湘潭质朴的乡野生活予其创造了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直接画出了他的思乡情结。岩石间冒出的三支竹笋,在齐白石笔下也都那么鲜嫩,充满勃勃生机。
  难能可贵的是苦禅先生罕见的在画上题了长跋,有七十字之多。其云:“此先师白石翁早年所作。其作画私淑吴昌硕,盖此时正力追其画法也。白石师书法早学冬心,后学李北海,观其落款字跡犹可见于原委耳。乙卯秋月拜观后爰题以誌乎,苦禅。”细说了白石老人此幅作品之精,技法来源,可以说此幅作品不仅是白石老人的精品之作,更是苦禅先生与白石老人书画共鸣的一次深度交游。


 
*32
启功 1912-2005 朱竹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德鳌同志留念,沈成章持赠。
   时一九七八年元月,启功点染旧作。
钤印:长庆、元白无恙、启功私印
鉴藏印∶德敖珍藏
著录:《静逸斋雅集》P49,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说明:上款人为“德鳌”。
82×33.5cm 约2.5平尺
RMB: 50,000~80,000

  启功先生是书法大家,被誉为当代“王羲之”,但他视其为“余事”,事实上,他的绘画成名更早,其画“以画内之境求画外之情,画境新奇,境界开阔,不矫揉造作,取法自然,耐人寻味”,业界公认为文人画之正宗。
  此幅《竹石图》启先生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他曾在自己的《翠竹牡丹成一家》画作中题诗:“翠竹牡丹成一家,刚柔并济好生涯;劲节虚心誉君子,天香国色领百花。日月常新情依旧,容颜不老驻春华;我愿人间尽如是,幸福美满千万家”。这正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心灵的自我写照。启老的作品画中有诗,独具风神,隽永典雅,意境深邃,将传统的文人画推向了极致。
  启功先生自创红竹画法,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书法净洁,不含杂质。启先生的书家之书,更可以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余味。是图竹石相衬,水汽氤氲,尽显一个“清”字。竹叶疏密有致,偃仰有情,充满生命勃发之气;蕙兰婀娜多姿,气质高雅。远景丛竹匝地,烟笼弥漫,真有“满地馨香”之感。全图先生以翠色当墨,如翡翠满室,贵气逼人,其中韵味各人自品。


 
*0193
齐白石 1864-1957 雏鸡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白石山翁,齐璜。
钤印:老木
说明:Lot0193-0196由同一藏家友情提供,并附当时文物公司购买发票。
96×33cm 约2.9平尺
RMB: 680,000~880,000

  白石老人笔下的小鸡可谓最具田园气息的灵物,看上去毛绒绒,动感极强,似乎可以呼之欲出。小鸡题材也承载了齐白石对中国绘画语言和审美的探索与研究。在一些作品中,齐白石曾题曰:“余六十岁以后画鸡雏,能不似笔作成,年将七十始能水墨浓淡自然,笔尖生花亦偶然为之也。”“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齐白石以“形似”和“神似”这一辩证的话语高度概括了一个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表达了他的审美理想。尽管在“形”和“神”的关系上,齐白石继承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但是他以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改变了以往画论中过于哲学化的表述方式,完成了文人画走向平民化的过渡。
  此幅《雏鸡》从创作手法来看,当属白石老人80岁以前的作品。19只小鸡对于一幅尺寸不大的作品来说,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这些小鸡却各俱姿态,完全没有重复的形象,十分招人喜爱。它们朝着画面左下方的方向聚拢,呈散点聚合状,疏密得当,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中的物象散而不乱。这张看似轻松且漫不经心的画作,却流露出齐白石天真童趣的艺术风格和聪明机智的构图方式,实为一件颇具趣味的艺术佳作。小鸡雏之间有疏有密,构图巧妙,画面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0197
齐白石 1864-1957 福禄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杏子坞老民齐璜八十年来不羞依样,乐养天年。
钤印:齐大
说明:此作品得自纽约佳士得春拍Lot1145号。
105×33.5cm 约3.2平尺
RMB: 600,000~800,000

  齐白石曾有诗云:“丹青工不在粗细,大叶方知碍画图。嫩草娇花人卖尽,何人与我买葫芦。”在老人眼里,与“嫩草娇花”相较,葫芦更能抒写文人情怀。齐白石对蔬菜瓜果的描绘可谓是开一家之先,这与其以往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笔下所描绘出的这些看似极其平常的身边之物均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亲近之感由生。
  画葫芦者多矣,其形喜人,有如意之谓;其腹便便,寓多子多福;更有藤蔓缠绕,象征硕果有渊,对于画家来说,此正是展现笔墨功底之所在。此幅章法浑然天成,上下左右构图,既有明清花鸟传统构图的格局,又另有生发,处理的恰到好处。葫芦以赭石没骨画成,格外沉稳,湿润异常,笔画间浸润出浓重的笔线,形成层次明亮的色调。在墨色厚重的叶片衬托下形成强烈对比,十分饱满。
  此幅《福禄》就是白石老人为我们展现的一幅意境优美的田园画卷,枝蔓缠绕,葫芦垂于藤条上随风摇曳,若隐若现于枝叶之间。画中兼具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之余,又结合了民间艺术强烈而又浓重的色彩,葫芦大胆采用明黄写成,与浓墨藤蔓相得益彰,取之合理,用之得体,在对比中求变化,在差异中求融合,大大地增添了色彩的表现力。


 
*0198
齐白石 1864-1957 葡萄
水墨纸本 镜心
款识:邻家珍果十围,树长低枝,于今多。此幅将寄故乡南邻,白石山翁画并题。
钤印:木居士、白石翁
张大千题跋: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己巳六月观之,蜀人张爰并题。
钤印:大千
128×48cm 约5.5平尺
RMB: 400,000~600,000
  此幅齐白石《葡萄》极为精彩,应属白石老人早年的作品,水墨酣畅淋漓。齐白石有意表现“气”、“势”。先用色笔画叶与葡萄,在画面有七、八分干时用墨笔勾叶脉和葡萄的轮廓线。挥毫落笔,意图追求“不似之似”,显然其艺术表现已经受到吴昌硕及前人艺术风格的影响。画面中所绘葡萄藤缠蔓绕,果实累累,墨笔画出的几片巨大葡萄叶,或浓或淡,从画面右上,错落地从上到下铺展开来,占据整幅画面的大半,蓬勃的葡萄叶间,龙蛇般穿插的是蜿蜒曲折的葡萄藤,藤叶以书法入画,如行草般纵横挥写,墨渖淋漓,一大串成熟饱满的紫色葡萄,以没骨法圈出,从葡萄藤蔓上直直垂下,笔致写意却又晶莹如生。因为水分与扇面质地的原因,每颗葡萄都有水渍堆积,自然形成浓淡变化,虽没有世俗画葡萄常见的溜圆锃亮,却在自然的点写中表现出葡萄的质感。尽管这串葡萄以浅色点就,分量不重,但人们的目光在掠过浓重的叶片后,很容易落在其上,这也是画家的匠心所在。高明的画家总能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不露声色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最适当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看,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所谓“随意笔纵横,人眼听我手”,正见画家手段。
  展轴以观,藤蔓摇曳,似觉秋风送爽,名之为秋色斓斑图亦无不可!此时无声胜有声!
 
*0199
徐悲鸿 1895-1953 倘得悠游销岁月
水墨纸本 镜心
款识:倘得优游销岁月,此即芳草是天堂。辛巳(1941年)五月,悲鸿槟城客中。
钤印:东海王孙、欲罢不能之工
著录:《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作品集》(民营博物馆卷)P95,中国书店,2015 年。
说明:
  1.此作品原为嘉德2011年秋《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1214号。
  2.此作品原为徐悲鸿1941年马来西亚为抗战募捐义卖作品。
68×97cm 约5.9平尺
RMB: 4,000,000~6,000,000

  倘得优游销岁月,此即芳草是天堂。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前夕,徐悲鸿赴南洋筹款救国, 3月29日抵达时为英殖民地的槟城,举行抗日筹赈义卖画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以支持抗战。此次展览受到海内外侨胞的热烈欢迎,获得各界广泛的支持与赞助,共筹10余万元美金支援国内抗日救国行动。从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怡保至槟城,所到之处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获得各界广泛的支持与赞助。这期间,他的创作激情勃发,画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画卷,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在槟城,悲鸿大师得到当地著名侨领“兰庐”主人的鼎力相助,令其事业一帆风顺,生活惬意无忧。“兰庐”主人素有“孟尝君”之誉,受其相助的文化界人士不胜枚举,有:张大千、赵少昂、杨善深、方召麈、方君璧、关山月、黄独峰、罗铭等人。其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侠义之风,不仅被徐悲鸿盛赞,张大千亦誉其“古道热肠,湖海豪情”。 在此期间徐悲鸿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同年徐悲鸿也在筹备赴美国展览义卖,与时居槟城的爱国华侨以及富商接触颇多,大量的珍贵作品被他们所藏,留在了美丽的槟城。
  《倘得优游销岁月》曾由马来西亚重要收藏家所藏,近年才辗转回到国内。画中骏马四蹄飞扬,跃于纸上。笔墨酣畅淋漓,不见丝毫拖沓。造型生动准确,书法遒劲有力。通过赋有感情的笔墨以及题款,不难看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悲鸿笔下的马借物喻人,表现了中华儿女励精图治的奋斗精神,在那特殊的年代给人以力量,用他的精神和作品支持着中国人民永远走向胜利。
  徐悲鸿在《徐悲鸿覆问学者的信》中强调:“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寄托他的爱国情怀。此画美在马的动势。牠脖子向前伸去,昂头挺胸,鬃毛在风中飞扬,飞奔的四腿张弛肆意,透过四肢的巧妙摆布使得马真的“奔跑”起来。作者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画家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系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


 
*0200
黄宾虹 1865-1955 策杖访友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云间沈子居卞花龛皆能笔苍墨润,惟腕力稍弱。论者或以凄迷琐碎薄之。可知画法贵于雄厚,不徒以轻秀为能也。乙酉(1945年)宾虹。
钤印:黄宾虹、虹庐
120×40.5cm 约4.4平尺
RMB: 1,600,000~2,600,000

  1943年,由傅雷、裘柱常夫妇主持,80岁的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书画展,标志着黄宾虹晚年“浓墨深密”的个人风格的确立。《策杖访友图》已经显现出黄宾虹晚年风格的基本特征,但笔墨仍未全臻老境,犹留有其七十余岁时的细笔画法演变而来的轨迹。70岁时,黄宾虹的绘画进入中期,已经开始成熟,此期创作多细笔工致作品。《策杖访友图》作于1945年,是幅之用笔细而不纤、密而不腻,所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体貌,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的章法,反映出晚期黄宾虹虽转向浓黑深沈,但85、86岁前的浓黑仍笔致细密,这也符合黄画分期的基本特征。此作绘于宾虹先生82岁,是他步入晚期的精雅之作,是作题识中所言“画法贵于雄厚,不徒以轻秀为能也”,正是黄宾虹晚年变法的精神所在,以此画目之,诚不虚言。


 
*0201
黄宾虹 1865-1955 山亭琴趣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山亭琴趣,甲午(1945年)春日,黄宾虹画。辛丑(1961年)锦葵开候,潘天寿题。
钤印:潘天寿、松蘅室、黄宾虹
117.5×40cm 约4.2平尺
RMB: 3,000,000~4,000,000

  黄宾虹在现代中国画史上的首席地位,已几不容争议,其山水画一直被后人认为已至“道法自然”的大涤境界。然而对其作品的深层次的解读和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仍属不尽人意。一方面是“曲高和寡”或“高处不胜寒”式的谜惑难解;另一方面是众多“叶公好龙”式的表面上的泛泛而谈。所谓“每看每异”相同的作品在不同时候或不同的人来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无论从中国画本身对笔墨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黄宾虹山水作品的笔墨表现来看,我们在解读黄宾虹山水作品的时候,都无法绕过其“笔墨”而言其它。
  中国画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结晶,几乎在黄宾虹一人身上有了集中体现,而其山水笔墨品格的魅力,更是达炉火纯青境地,几乎成为其作品魅力的全部。笔墨一直是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笔墨的高尚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画家倾尽全力的一种追求,而黄宾虹更是孤注一掷地毕生研究,他自信笔墨的造化可以提升其作品的境界,他在自题山水中曾说“国家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如此可见其对“笔墨”看法的固执己见和在其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今人评说黄宾虹的山水,用的最多一个词要数“浑厚华滋”了,确实,也没有比这更妥帖的词可以来形容“黄家山水”的风格面貌,而事实上,对这种笔墨形质的追求也是黄宾虹多年坚持的主要审美取向,从早期入手“新安派”到中期的“四王”、“龚贤”、“元四家”及至上窥宋人山水,经过这个过程的“摸爬滚打”到后期的“道法自然”的终极境界,便是“栩栩欲飞,何等自然”了。这其中,他对宋人山水的深窥探幽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宋人山水境界,明确了黄宾虹的审美追求,成了他创作的主要的内在审美依据。
  这件《山亭琴趣》作于1945年春,此时的黄宾虹已经91岁。1954年4月宾翁被选为华东美协副主席,但他的眼睛因白内障加重几近失明。但恰恰是这一时段(1953-1954)的作品却为李可染深深折服,1954年夏,李可染向其请教如何解决积墨积得次数多后产生“闷”的问题,而老人则以神遇而迹化之法点悟了李可染。1953年底宾翁给其学生刘作筹(虚白斋主)的信里说:“今年拙画已由学北宋画中稍稍改变,积有得意之作。”这大概是老人唯一自许之言。当然理解宾翁此时心境的还有潘天寿。在宾翁逝世的五年之后,潘天寿重新拜读这件《山亭琴趣》,并亲自为之补题画款:“山亭琴趣,甲午春日黄宾虹画。辛丑锦葵开候,潘天寿题。”潘天寿写此作的用意不二;其一自然是对宾翁画艺的钦佩。二是当时政治环境对于传统国画的要求已经不再象宾翁在世时备受责难了。1950年宾翁出席浙江省第一界人民代表会议,重申“中国千百年过去绘画虽未尽善尽美,取长舍短,尤在后来创造特过前人,非可全弃原有而别寻蹊径。”这样不合时宜的话语自然没被接受。直到1961年潘天寿在北京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文教会议上的议题被通过后,传统中国画的地位终于被重新扶正。这时的潘天寿再题宾翁旧作的心情自然如同锦葵开后般重笑东风。因此这件《山亭琴趣》不但是宾翁化境之作,更是见证了两人共患难的友谊。


 
*0202
张大千 1899-1983 执扇仕女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明月壬郎曲,竹枝湘女讴。秋风零露下,襟袖断生愁。三十三(1944)年元月似楷元老弟两教,大千张爰。
钤印:大千、游戏神通、摩登戒体、爰鉨
鉴藏印:杨启霖所藏书画
著录:《袖海楼藏画选》P182,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
106×50.5cm 约4.8平尺
RMB: 1,500,000~2,000,000

  大千翁山水、花鸟、人物画皆擅长,而其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又是其绘画成就中特别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仕女画便是其对于仕女绘画研究与表现的一个生动代表。在仕女画的用在线张大千曾效法唐寅、仇英的婉约笔法又自出机杼。画中仕女运笔线条挥洒飘逸,衣服的折纹,较多的运用细匀而挺劲的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下笔多使用中锋,内含浑厚,一派“迹简而意淡”的笔调。在画面人物的设色上,画中既有清淡浅绛的晕染设色,也有鲜丽浓艳的,采用平涂,造成画丰富装饰效果,对于衣纹的处理。仕女脸部的渲染每用唐人的三白法,胭脂色的敷染细腻柔和,产生肌肤细嫩虹润的娇艳感。全画人物的设色能够明确感受到色彩上的视觉冲击。这和人物造型的精准把握是一脉相承的。最后还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关于画面的处理,全画以留白做背景衬托,这既是一个大胆又相当成功的处理画面的方法,比起明清仕女画背景中繁复的装饰与背景,此画背景的留白,恰如其分,好似此处无声胜有声,给观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这幅作品实在是画家不可多得的一幅仕女画佳构。


 
*0203
张大千 1899-1983 徐则隐逸图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隋书隐逸传,徐则东海人也,入天台山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己。庚辰(1940年)二月大千张爰青城山中作。
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著录:《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138×48cm 约6.0平尺
RMB: 1,800,000~2,800,000

  1940年2月,张大千历尽艰险终于从日据下的北京逃回故里,避居于青城山。大概是心有余悸,此期张大千多有借古讽今、发抒块垒之作,如此幅以徐则隐逸故事入画、暗寓自己不堪俗世心态的《徐则隐逸图》。徐则隐逸出自《隋书》。他是隋时著名的道士,与“山中宰相”陶弘景高足王知远等人齐名,曾在天台山辟谷,“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已”。后隋炀帝极力征之,不就。张大千此幅以此故事入画,显系寄寓和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忧虑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欣羡,同时也含有以徐则自况的怡然自得。画中徐则大袖飘然,光头赤足盘坐于绣毯之上,仿佛在聆听松风泉鸣,神情放旷自达。泉边一童子执扇侍立。人物基本上为白描画法,造型近于明人,线条精谨秀润,神态细腻生动,背景用石涛山水画法,长松多干笔皴擦,焦墨点苔,笔墨放纵疏朗。


 
*0204
张大千 1899-1983 泽畔行吟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泽畔行吟。壬申(1932年)十月十七日,仿吾家上兄老人笔似豹灵仁兄法正,蜀人张大千。
钤印:张爰、大千
鉴藏印:子鹤集存、古越轩叶氏藏、建标雅赏
说明:上款人“豹灵仁兄”应为杨豹灵(1886-1966),近代实业家,江苏苏州金山人。曾任天津市工务局局长,天津市政府外事处处长。
126×31cm 约3.5平尺
RMB: 200,000~300,000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此幅《泽畔行吟》创作于1932年,是张大千绘画创作“以古人为师”的阶段。画面为近景构图,图中绘梧桐树下,一高士背手而立,一学童携茶壶随侍其后,或在深思,或在观望。张大千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坚实执行者,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名山大川。“登山临水及春兴,风物江乡识未曾”,从此幅《泽畔行吟》中的题款也可看出作者的游历踪迹。张大千常将自身幻化作画中人,画中人成了他理想或现实的精神寄托或写照,此幅中的执杖者,也许就是作者自身的描绘吧!


 
*0205
张大千 1899-1983 荷花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熏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宣泽仁兄方家属,癸未(1943年)七月大千张爰。
钤印:大千、爰玺
104×37.5cm 约3.5平尺
RMB: 600,000~800,000

  张大千画荷,初学八大、青藤、白阳、石涛,后取八大的“韵”和石涛的“气”。此幅荷花有张大千早期绘画中那种典雅宁静的格调和工致谨细的笔法。荷花以写意的笔法写出淡淡的洋红带薄粉,淡绿染出叶片,流出叶脉的空隙,使大片荷叶在空间上推到较高的位置,画时从上到下,顿挫有势,亭亭玉立,杆上再打点,上下交错,左右揖让。荷杆的周围,张大千别有用心的再添上几笔水草,更显画面的丰富与生动。此幅作于1943年7月,为敦煌之行后所作,所以有壁画图案化的构图及精致华丽的装饰风格,但整体上又颇为契合石涛“也能遮却美人腰”的诗意,也有石涛那种“清婉”的味道。张大千欣赏荷花犹如欣赏美人,能将那些不易察觉的幽韵尽收笔底,此幅荷花即是如此。


 
*0206
任伯年 1840-1895 孔雀二屏
设色绢本 立轴
款识:莲生仁兄大人雅正,光绪己卯夏月上浣山阴任颐,写于春申浦。
钤印:颐颐草堂、伯年长寿、颐印、任伯年印 
程十发题跋:任伯年粉本。十发鉴题。
鉴藏印: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刘新岗鉴藏印、新岗心赏、钱镜塘鉴定任伯年真迹之印、梅洁楼
说明:
  1.上款人“莲生”应为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家、书法家王懿荣(字正儒,又字莲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
  2.此作品曾经上海著名收藏家钱镜塘(1907-1983)先生鉴藏。
  3.香港资深而低调的陆氏著名藏家、齋名“梅洁楼”收藏的较为难得的两幅作品。
著录:
  1.《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作品集》(民营博物馆卷)P88,中国书店,2015年1月。
  2.《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下卷)P353,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
  3.《文盛轩藏中国书画选集》第14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215.5×55cm 约10.7平尺 295.5×60.5cm 约16.1平尺
RMB: 6,000,000~8,000,000

  在近百年的中国画坛上,于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虫鱼皆能涉笔成趣且形神兼备者,当推山阴任伯年最为杰出了。任伯年(1840——1896),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于“海上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善于学习民间绘画和西洋水彩、素描的技法,加强中国画写实成分,把工笔与写意、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洋画法、文人画与民间绘画结合起来,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于人物画和花鸟画成就最为显著。徐悲鸿说他是“仇十洲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王雪涛说他“用色非常讲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来没有一个及得过他”;英国《画家》杂志则认为:“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19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代宗师”。不言而喻,任伯年无愧于中国近代绘画史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人物。
  此次荣宝斋(南京)拍卖给大家带来的两幅任伯年的《孔雀迎春图》,左为粉本,右为成稿,二者分散逾一个世纪,今又重聚于此地,实乃幸之又幸!成为本场拍卖的一大亮点!
  何为“粉本”?元代汤垕《画论》中有言:“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并言“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成稿为设色纸本,尺寸为245.5cm×60.5cm,从款识“莲生仁兄大人雅正,光绪己卯夏月上浣山阴任颐写于春申浦”可知,受画人“莲生”应是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家、书法家王懿荣(字正儒,又字莲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此作作于1879年夏,由此又不难知道粉本亦应作于或稍早于此时。
  此作品曾经上海著名收藏家钱镜塘先生鉴藏。钱镜塘(1907~1983)原名德鑫,字镜塘,浙江海宁人。自幼濡染家风,工书能画。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收藏金石书画,与吴湖帆有海上“鉴定双璧”之誉。20世纪50年代末,将所蓄160余件藏品拍赠上海博物馆,其中尤以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作品量多质精。钱镜塘对海上画坛巨擘任伯年的画作十分钟情,并为此刻印一枚“钱镜塘审定任伯年真迹之印”,博得了“海内外藏任伯年画第一家”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仅提升了任伯年绘画的商业地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海派绘画的学术意义。此作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恰到好处地将民间的“浓抹”和水彩之“淡妆”相结合,具有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堪为任氏花鸟画的代表作。而粉本系从国外回流而来,为215cm×55cm,亦为设色纸本,左侧上部有著名海派书画家、鉴定家程十发鉴题:“任伯年粉本,十发鉴题。”从此图不难看出任伯年讲求的骨法用笔,无论对叶片、花瓣、枝干还是石块的描写,都能看出在阔笔墨迹中的按、提、顿、挫、疾、缓等多样手法,除对一些精微细部需刻意点睛外,大都悬腕抒写,气韵流畅奔放,笔笔生动,挥洒自如,犹如龙飞凤舞,已达物我两忘之境地。也正应了唐代韩偓《商山道中》诗中所言的:“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粉本的左下角自上而下分别钤有“伯年长寿”和“颐颐草堂”两枚印鉴,此二印无论印文还是钤盖方式、顺序亦应作于1879年左右,况且,可以从胡启昆等编写的《任伯年人物画风》(1997年6月,重庆出版社)作品按年限排序中予以佐证。


 
*0208
傅抱石 1904-1965 溪亭访友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丁亥(1947年)五月,抱石白下制。
钤印:抱石、丁亥
说明:此作品为董桥先生旧藏。
著录:董桥《小风景》p8,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50cm 约0.8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傅抱石的山水画,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此作品创作于1947年。由“金刚坡下山斋”转至“金陵讲舍”,安定下来,结束漂泊客居的生活,和家人一同重新开启人生中最为快意放松的时期。沉积十年,理论与艺术实践都达到了高峰时期,绘画已形成日臻完善的艺术体系。这段时间正是傅抱石对于其金刚坡下时期的归纳总结,也是两地与两个艺术时期间重要的承接点。金刚坡时期数次个展的巨大成功,巴山蜀水的造化滋养,终回南京的喜悦之情,都交织在这一时期的画作中,画面更加简括,线条更加流畅松活,墨色也比从前更清朗。远处山头壮阔奇险,以破笔散锋卷云状笔触显出山势险峻,元气淋漓。枝叶茂密,苍虬耸立,又山谷间有幽去弥漫,远近高低,层层递进。人物大小如芥子,数笔点眉眼便形神俱出,功力超凡。


 
*0210
谢稚柳 1910-1997 黄岳松涛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黄岳松涛。癸亥(1983年)冬日,壮暮翁稚柳。
钤印:稚柳、谢、老髯髯其过目
说明:此作品原为文物公司旧藏。
68×136cm 约8.2平尺
RMB: 600,000~800,000

  本幅落墨山水,以墨笔为骨架,赋以淡彩(汁绿、赭石色),正反应了落墨的特点—“以墨为格而副之以杂彩,其迹色不相映隐”。而从落款1983年可知,此时谢稚柳对落墨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已经了如指掌,“易工整为放浪”,从原来的细笔转为粗笔,甚至是泼写。落墨法往往初以率意的阔笔铺陈大形,然后色墨层层并用,同时深入刻画细节,具有细笔画所不具备的粗细、干湿的反差对比和水墨自然晕化、交融的特点。以落墨法表现山水,长久以来成为谢稚柳绘画创作的一大梦想。松树造型工稳具体,姿态各异,顾盼有致。山石先泼写再勾勒,或边勾边落墨,十分注意山体的阴阳向背,块面多,线条少。看似阔斧大笔,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之。整体章法上以高远法为之,分为三个部分,前后以云雾相隔,前景以松石为主,后景置一小亭,配以瀑布,最后则用淡汁绿烘染出远山。综上所述,谢稚柳的艺术成就除却其秉性天赋之外,完全得益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长时期从事鉴定考古,造就了他独到的眼界,数年如一日地笔耕墨耘,汲取了传统精华,整合加工后,展现出“工写相融 , 神完气足”的画风。
  纵观谢稚柳的艺术历程,从陈老莲开始,即是“少耽格律波澜细”的画风。接绪的是崇尚北方画派,然后又移情于江南画派,在各派之中虽有取舍与融合,但走的是同一条路子,除了陈老莲,他的画没有专门停留在某一个画家的画风里。而对落墨法的研究,他花的时间最长,研究得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大。这次变法由工易放,由细及粗,色彩也从原来的纯净明丽变成墨彩交融、五色杂陈、情调奔放,把自己的儒雅文静、含蓄潇洒的笔性融入落墨之中,画面生出一种新的情调,是一种从古人画中所未见过的情调,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时代感。


 
*0223
王雪涛 1903-1982 夏趣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奉三老兄四秩晋四寿,己卯(1939年)腊月十九日弟王雪涛写祝。
钤印:王雪涛印、天风阁、傲雪居士
上款:‘奉三’即金浩,早年留学日德,攻医,返国后在北平创办‘北平三共医院’。他好书画,喜结交京华艺坛人士,如陈师曾、齐白石、王雪涛等,皆有过从,收藏甚丰。解放后,将绝大部分藏品捐给首都博物馆。此作为奉三先生四十生日时赠。1945年,应奉三先生属,王雪涛又创作同样精品题材作品《柳花鸟虫图》,以赠俪孙先生,如此精品创作,时隔几年能再次应奉三先生写就,可见关系非同一般。又见一九三九年,白石写赠《秋趣图》为奉三先生,题曰‘……奉三与雪涛善,雪涛为予弟,奉三即予弟也’,彼此关系,由此可证矣。
备注:参考数据
  1.中国嘉德2013年春季拍卖会,0311号拍品同样题材和尺幅的《柳花鸟虫图》,估价80-120万,成交价184万。
  2.《秋趣图》可参见《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齐白石作品集》(香港苏富比,二〇〇六年二月),页138。
147×52cm 约6.8平尺
RMB: 600,000~800,000

  中国画讲画理、画情、画趣,此幅中,王雪涛将青蛙、蜻蜓、蟋蟀、蝈蝈、纺织娘、螳螂、秋蝉、蜗牛、蚂蚱、蜜蜂、马蜂、蜘蛛、天牛、七星瓢虫、蝴蝶等十几种大自然中的小生命汇聚在同一个天地里,丰富多彩、造型准确,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喜爱。画面繁而不乱,构思精巧,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展现出了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的同时也体现了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于小写意花鸟绘画领域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在现代写意花鸟画中,王雪涛以其60余年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形成健康灵动、题材多样的一代风范,王雪涛的花鸟草虫,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他曾认真谈述花鸟画在意境创作中画情、画理、画趣之关系,他认为情和趣是画家自身的感情。“中国绘画传统是注重写意的,如同京剧艺术一样,不拘于机械地再现对象,更要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着意于创造意境以感染观者。”“一幅画的内容是好的,但总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要画得引人生情,画家要先自动情。”这一认识已将画情、画趣提高到审美范畴,“夺造化而移精神”,借物寄情、缘物写心,将主体精神寄托于画笔和笔下之形象,表达出画家无限的情思,并以此给予观赏者以艺术之美的感受。


 
*0451
吴冠中 1919-2010 忆泰山高峰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忆泰山上高峰,荼。
钤印:荼、八十年代
鉴藏印:慕贤珍藏
说明:
  1.此作品为附广东省新会县文物商店1991年购买发票。
  2.附广东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91年鉴定证明。
67×130.5cm 约7.9平尺
RMB: 3,200,000~4,200,000

  此幅《忆泰山高峰》水墨画作于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前,吴冠中的作品是以油画为主的,在文革期间,吴冠中因受到“丑化工农兵”的批判而放弃人物画,完全转向风景画。而在这之前他对油画名族化的成功探索,使他的油画“更趋向于墨白,追求单纯和韵味”,保留了西方绘画的色彩和形式规律,而意象的凝练和墨韵的变化则更多注入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八十年代,吴冠中几乎完全改换到水墨的门庭之下了,带有中国韵味的水墨画占据吴冠中作品的大部分。
  此件作品带有典型的吴氏风格,以写生为背景,画面以黑、白、灰三色为主,整幅以点线来表现“中国意境”。盘曲折叠的线条通过疏密的变化勾勒出山峰的轮廓和走向,深浅不一的墨点和墨块反映出山体的阴阳明暗变幻,少量的色彩使黑白的画面不过分的单调,几株松柏更衬得泰山的挺拔高耸。整个画面色彩、线条、节奏、韵律完美协调,绘画颜色化作音符,借鉴音乐的律动,无象排列,组成视觉交响曲。通观整件作品,清朗疏淡的点、婉约柔媚的线、虚实相生的面展现了独特的中国韵味,并流露出独特的形式感、现代感,简洁明快,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是强烈而直接的,这种魅力是深入人心,吴冠中在回忆八十年代艺术创作时曾说:“艺术起源于求共鸣,我追求全世界的共鸣,更重视十亿中华儿女的共鸣。”此件作品可以说就是吴冠中在追求美、追求共鸣途中的成功一例。


 
*0452
吴冠中 1919-2010 
松泉图(新会小鸟天堂榕树)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吴冠中。一九八五年秋。
钤印:荼、冠中写生
鉴藏印:慕贤珍藏
说明:
  1.此作品为附广东省新会县文物商店1991年购买发票。
  2.附广东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91年鉴定证明。
94×74cm 约6.3平尺
RMB: 2,600,000~3,600,000

  此幅《松泉图》为吴冠中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吴冠中创作水墨画始于70年代,创作高潮却在80年代以后,其最初的水墨画带有明显的水彩或油画的创作痕迹,囿于写生或写实的框架中,难以发挥水墨画特有的性能,但在80年代以后,其作品更注重发挥笔墨的功用,色彩变成了相对次要的角色。从此作中可见之一斑。
  在吴冠中的创作笔记中提到:“二千年不散的松魂是甚么呢?如何从形象上体现出来呢?风里成长风裹老,是倔强和斗争铸造了屈曲虬龙的身段。我想捕捉松魂,试着用粗犷的墨钱线表现斗争和虬曲,运动不停的线紧追着奋飞猛撞的魂。峭壁无情,层层下垂,其灰色的宁静的直线结构衬托了墨线的曲折奔腾,它们相撞,相咬,搏斗中激起了满山彩点斑斑,那是洪荒时代所迫留的彩点?以上是我从向往五大夫松,写生二松,姥几番再创作的经过”。
  吴冠中一次次不知疲倦的为古树画“魂”。他四处寻觅在密林中、悬崖间、村屋前的那些屹立不倒的松。他笔下的松树瞬间变成了大夫,变成了战士,变成了吴冠中自己。人如树,树如人,他不在古风中游荡,不在西风中迷茫,如同一个江湖高士,闭上眼睛,一个鼻孔吸中国,一个鼻孔吸欧陆,让两股风进入自己的肺叶,一番曲折之后,再从嘴里吐出一口气,便生成了他自己的“吴家魂”。
  整幅构图饱满,更具有审美情趣,体现出虬曲向上的精神。用灵动的自然景观巧妙地加以组合,追求新颖手法表现真情实感。自由放纵,色线富有节奏,情感流动,不拘一格,使人观后仿佛有种置身于流水声潺潺、天籁空灵的自然中。我们从《松泉图》中看到自然情景,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也正是吴老个性、人生经验,以及沧桑岁月的完美诠释。


 
*0453
傅抱石 1904-1965 泛舟图成扇
设色纸本 成扇
款识:戊子(1948年)五月为荪生仁弟写。抱石金陵讲舍。
钤印:傅、往往醉后
鉴藏印:慕贤珍藏
题跋:邹慕贤题签:傅抱石先生山水人物成扇(往往醉后)精品。戊子(一九四八年)五月于金陵讲舍。荪生款。慕贤珍藏并题。钤印:慕贤、邹
说明:
  1.此作品为邹慕贤旧藏。              
  2.上款人“荪生”应为傅抱石先生南京师范学院同事。
  3. 扇骨:民国全乌木扇骨带刻工9.5/16方(反面空白)。
18×50cm 约0.8平尺
RMB: 1,000,000~1,500,000

  此傅抱石《泛舟图》创作于1948年,上款题曰:“为荪生仁弟写。抱石金陵讲舍。”上款人为“荪生”,“荪生”何人也?由另一张“荪生”上款的傅抱石先生作品中,傅二石先生题签写到:此图为先父抱石为南师同事所作,系真迹无疑,傅二石题(引自西泠2012年秋拍Lot3094号)。静观此作,画中洋溢着浓烈的诗情,虽构图简单,但作品的整体格调依然明朗。画面的右端以人物为主,高仕凝神端坐船头,面前酒壶依旧,陶醉在这样的风景里。左端用快笔作松干遒枝,红花点点,勃勃有生机。远处的山丘与近景的石头用淡墨扫过,推远画面的空间与画中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湖面的广阔。船与湖面倾斜成30度角,风吹、船行、水流、枝动的动态感顷刻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泛舟图》是傅抱石常绘的题材之一,寥寥数笔,画面的空灵、诗意就被勾画出来,无论尺幅大小皆能驾驭自如,此幅也是同类题材中的佳作。


 
*0454
陆俨少 1909-1993 疏影冷香
设色纸本 手卷
款识: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日夜独坐无俚,竹三来,相谈甚欢。 案有余纸,乘兴作此,俨少并记。
钤印:嘉定、穆如馆、陆俨少、宛若  
鉴藏印:慕贤珍藏
  1.萧平题签:陆俨少先生画梅,徐邦达先生书诗合卷。丁丑(1997年)冬月萧平署。钤印:戈父、萧平、慕贤珍藏、至爱
  2.陆俨少题吟首:疏影冷香。庚午(1990年)五月深圳晚晴轩为贤熙先生正。八二叟陆俨少。钤印:俨少长寿、宛若大年 鉴藏印:慕贤珍藏
  3.徐邦达题跋:驿路梅花影垂,离情别绪系相思。故人近日全疏我, 折一枝儿寄与谁。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东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冬心先生句?画梅二绝句。一九九七年七月书于?门。东海徐邦达时年八十又六。钤印:徐邦达印、孚尹 鉴藏印:慕贤珍藏、至爱、慕贤珍藏
  4.萧平题跋:俨少先生画梅出自陈老莲。而变化自如,独出风神。斯卷为其老年之笔,老辣纵横,格外动人。卷后合裱有邦达先生所书冬心画梅诗。清隽秀逸,体出于赵董,亦自具一格。两相照应,俞见其趣。且二老为少年时代挚友。宜其合也。丁丑(1997年)初冬之夜拜观于海上慕贤居并题于尾。戈父萧平之。
说明:
  1.此作品为邹慕贤旧藏。
  2.上款人“竹三”应为郑竹三,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37cm 约2.5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风格体系,在创作思想上强调抒发画家个人思想感情,而梅花作为具有高洁、不俗等象征意义的特定题材,多用来表现和标榜个人志趣、节操和情致。世人公认陆俨少大师山水成就最高,且多作山水之余,兼画花鸟,而画得最多的就是梅花。陆俨少画梅花全作为写,虽然也汲取了元明清各家之长,但在梅花树干造型上多取法陈老莲,用笔略有不同,改老莲纯用中锋法,而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旨在让线条更富有变化,实际效果也比陈老莲的厚重,勾皴点染无不言说着高古。花瓣画法则源自石涛,并有所区别,改石涛两笔双勾画梅花花瓣法,为一笔画成,画法明显比古人要概括。没有过于繁复的构图,也没有技巧的穿插,只是像一个修养道行很高的智者,娓娓自语着,不着一点俗尘;他没有时下的做作,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他的用笔,以他的书法功力,徐徐写出,不温不火。
  所谓大家,就是用平常心说平常话,就像顶级的茗茶,透露一点淡淡的颜色,给人以悠长的回味。陆俨少先生平常所作梅石大多小幅作品,手卷形式极为少见!为先生艺术生涯中极为难得的画梅之精品。画作上描绘梅石,石以重墨勾勒轮廓,复以花青调淡墨平涂,古朴嶙峋,梅花枝干则曲曲折折,梅花以淡墨双钩轮廓,取向背层叠之势,清幽劲健。陆俨少对梅花和奇石的表现,不仅仅拘泥于自然生活中之形象,而是一种对象化了的概括与提炼,画面上毫无做作的成分,显示出传统文人气质,充满着勃勃生机,让人感到清新、隽永、动感,实体现出陆俨少在花鸟画方面的精深造诣。


 
*0460
钱松嵒 1899-1985 溪山清秋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溪山清秋。钱松喦作于北京万寿山前。
钤印:钱、松嵒、大好河山
鉴藏印:模贤珍藏
说明:附钱心梅信件、出版物。
著录:《收藏天地第九期》封面,香港东方文化中心有限公司,1990年。
97.5×48.5cm 约4.2平尺
RMB: 1,000,000~1,500,000


 
*0544
班惟志(元) 二体千字文
水墨纸本 手卷
款识:至顺四年闰三月二十有四日,大梁班惟志书。
钤印:班彦功氏、恕斋
鉴藏印:寄敖、天籁阁、子京父印、平生真赏、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墨林秘玩、子孙永宝、六艺之圃、令之、仙客、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
著录:
  1.《石渠宝笈》初编卷之三下,参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二册第924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2.《式古堂书画汇编》书卷之十七,清卞永誉(1682年)辑,鉴古书社影印。
  3.《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第十一页,徐邦达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8月版。
  4.《国宝沉浮录》第547页,杨仁愷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5.《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42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6.《中国书法大辞典上下册》上册第630页,梁披云主编,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7.《历代著录法书目》第196页,朱家溍主编,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版。
24×788cm 约17.0平尺
RMB: 1,000,000~1,500,000

  班惟志,字彦功,号恕斋,大梁人,官至集贤待制、江浙儒学提举。工诗能文,善墨戏,精书法。早岁宗二王,笔势翩翩,不失书家法度。袁中道谓其行书清健出尘,不在赵王孙(孟頫)下。其词曲,亦负盛名。


 
*0546
文徵明 1470-1559 行书自作诗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圣主回銮肃百灵,紫云团盖翼苍精,属车剑履星辰丽,先驾旂常日月明。十里春风传警跸,万方和气协韶韺。白头欣覩朝元盛,愿续思文颂太平。徵明。
钤印:文徵明印
说明:南京文物公司旧藏。
350×98cm 约30.9平尺
RMB: 1,200,000~1,500,000

  文徵明,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人。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文氏书法,上法宋元,远追魏晋,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四体俱长,小楷尤精。为明四家之一。


 
*0549
张瑞图 1570-1644 行书王维诗句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瑞图。
钤印:张瑞图印、文章学士
208×54.5cm 约10.2平尺
RMB: 500,000~600,000


 
*0554
金粟 (明) 小楷信札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弟粟临颍感悚,渐汗不尽。壬申十月廿五日顿首拜言。
钤印:柴门生辉、金粟之印、又傅亮工之印、栎园
鉴藏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莲樵曾观、穆思珍藏、陈清藏书、赖古、禧荫、孙天庇
题跋:周亮工题跋:明金芥子书小楷数札计三千数百馀字,不独翰墨之妙,即其章句亦足以感发人心。康熙十有一年赖古堂主人珍藏并识。钤印:又傅亮工之印、栎园
说明:此作品原为賴古堂主人周亮工旧藏。
127×53cm 约6.1平尺
RMB: 200,000~300,000


 
*0558
刘岩(明) 行书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诗
水墨绢本 立轴
款识:刘岩书
钤印:故国遗民、静乐书巢
释文: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逢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说明:佟兆元题签
著录:《蜗庐藏珍图录》P28,天六书房出版。
230×50cm 约10.4平尺
RMB: 200,000~300,000

  刘岩,字大山,号无垢,原名枝桂,字月丹,江苏江浦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编修,以南山集案隶旗下。善绘事。


 
*0561
励杜讷 1628-1703 行书《天马赋》
水墨纸本 手卷
款识:康熙丙子长至前二日,励杜讷。
钤印:云光闲弄景,花气静消尘、励杜讷印、澹园
释文:“天马赋。方唐牧之至盛,有天骨之超俊,勒四十万之数,而随方以分色焉!此马居其中以为镇。目星角以电发,蹄椀踣而风迅。鬐龙颙而孤起,耳凤耸以双峻。翠华建而出步,阊阖下而轻喷。低驽群而不嘶,横秋风以独韵。若夫跃溪舒急,冒絮争征叛。直突则建德项絷,横驰而充领断。咸绝以才比德,敢伺蹶而致吝。岂肯浪逐金粟之堆,盖当下视八坊之骏,高标雄跨也,狮子攘狩,逸气下衰而照夜矜稳。于是风靡格颓,色妙才骀,入仗不动,终日如坏。乃得玉为衔饰,绣作鞍台,棘秣粟豢,肉胀筋挥,其报德也。盖不如偷卢噬盗,策蹇胜柴。铸黄蜗而吐水,尽白泽以除灾。但觉驼垂就节,鼠伏防猜。妬心虽厉,训号期谐。誓俯首以毕世,未伏枥以兴怀。嗟乎!所谓英风顿尽,冗仗长排。若不市骏骨,致龙媒如此马。一旦天子巡朔,方升乔岳,则飞黄腰袅,蹑云追电,何所从而遽来,何所从而遽来!
引首:澹园遗墨。以书知遇世间稀,不传时名事史奇。勤谨正人先正己,澹园风范实堪师。励杜讷以书选为第一,知遇康熙,然考其一生业绩,则非以书名世。为官数十年,出入宫禁,勤劳谨慎,不徇私情,于史治多所建言,均被采纳,有补治道,朝野推为正人。今世书人若有此遇者,其书不知更何大价矣!乙酉夏暑杨新题。钤印:半聋、杨新、书禅、以书自娱。
题跋:励杜讷(1628年生,1703年卒),字近公,号澹园,直隶静海人,诸生,康熙二年纂《世祖实录》诏选善书之士,杜讷试为第一,会殿门易额勅翰林官书匾皆不称者,惟杜讷所书报可,特授编修,累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恪,子廷仪字南湖,康熙庚辰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刑吏部尚书,谥文恭。孙宗万,字滋大,康熙壬寅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刑部侍郎,终光禄寺卿,曾值懋勤殿纂修《秘殿珠林》。曾孙守谦,嘉庆乙丑进士,授编修。杜讷以诸生起家,子孙相继四世皆入翰林,世人多荣之。然观其一生成绩,多在建言吏治,详谳刑狱,无所瞻徇,朝野称为正人,虽以书受知遇之恩,而非以名世者,故传世作品不多见,此卷临米芾《天马赋》书于康熙丙子,时年六十八岁,晚年所作尤为难得。时在二零零五年乙酉初伏夏暑,挥汗如雨。杨新识于京华寓所。钤印:半聋、杨新。
26.5×353cm 约8.4平尺
RMB: 300,000~500,000

  励杜讷,字近公,一字澹园,原籍浙江,祖父时迁居北京,15岁时因父母双亡被邑人杜依中收为义子,改籍静海,更名杜讷。学问渊博,精于书法,并以书法步入仕途。初以杜姓为生员,康熙二十一年经奏请准复原姓,名励杜讷。特授编修,官刑部侍郎,卒谥文恪。雍正元年追赐礼部尚书。


 
*0563
佚名(明) 观音大士像
水墨纸本 立轴
鉴藏印:泉公珍玩、六峰藏物
说明:小楷录《地藏菩萨本愿经》,文略。
127×62cm 约7.1平尺
RMB: 150,000~180,000


 
*0564
佚名(明) 东坡送经图
设色绢本 立轴
题跋:明人东坡献经图轴,绘制工细,设色描金,颇有宋人遗意,道释画中之精品也。庚辰初冬史树青题。钤印:史树青
127×61.5cm 约7.0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0567
戴进 1388-1462 耄耋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静庵为奎斋写。
钤印:钱塘戴氏文进
鉴藏印:商丘宋氏收藏图书、虞山陆氏图记、书樵心赏、曹溶鉴定书画印、徐紫珊秘箧印、柘湖金氏观澜阁秘籍图书、瘦仙审定真迹、彭城观澜阁藏、朱之赤鉴赏
钱杜题签条: 明戴文进耄耋图真迹。叔美钱杜题签。钤印:钱杜、叔美。
说明:
  1.据《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 年4 期《戴进作品时序考》考证,此作为戴进晚年居乡时的作品。
  2.从收藏印可知,《耄耋图》曾经明崇祯进士曹溶、安徽休宁朱之赤,清初宋荦(1634——1717)、陆时化(1714——1779),近代徐渭仁(1853——?)等收藏家收藏,可谓流传有序。此图未署年款,上款“奎斋”。奎斋虽未详其人,但可知为戴进晚年居乡时的朋友或同里,故《耄耋图》亦当作于晚年。这幅花鸟画属于半工半写画法。芭蕉、花蝶均用没骨法,用笔较纵放;树干、叶茎、花蕊、蝶翅又施工笔法,作精细勾勒;猫以线勾为主,而身上花纹、茸毛又用墨色染。这种造型准确、笔墨生动、形神兼顾的画法,类似同时代的孙隆。戴进中年居京时与孙隆有所交往,孙隆曾赠其《湖上推莲图》,想来艺术上的相互切磋、影响也是必然的。《耄耋图》承南宋“院体”花鸟,兼取文人没骨写意法。
展览:
  1.《唐宋元明清名画展览会》,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东京府美术馆》,昭和三年(1928年)秋
  2.《宋元明清名画展览会》,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东京府美术馆》,昭和六年(1931年)秋
著录:
  1.《支那名画宝鉴》P467,原田谨次郎编,昭和十一年(1936年)十月
  2.《支那名画宝鉴》(上卷),原田谨次郎编,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
  3.《中国名画宝鉴》(明)P467,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4.《故宫博物院院刊》P31,1993年第四期
  5.《中国巨匠美术丛书——戴进》P16,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
  6.《宋元明清书画大观》(元明之部)P88,汪荣宝题写书名并作序,昭和三年(1928年)
  7.《宋元明清名画大观》(日)1931 年
  8.《宋元明清书画大观》(元明之部)P88,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一月
  9.《宋元明清书画大观》(上卷)P88, 广陵书社,2005年4月
  10.《新拍明代绘画精品集》P14,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11.《嘉德十年精品录》P27
  12.《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作品集》(民营博物馆卷)P56,中国书店,2015年。
  14.《丹青钜迹——中国宋元绘画(衡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13,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
126×44cm 约5.0平尺
RMB: 3,000,000~4,000,000


 
*0572
萧云从 1596-1673 溪山梅雪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丹岩白雪贮深寒,放艇携尊下急滩。最是梅花留我意,冲风停浆醉中看。辛丑十一月廿六日,梅大放喜而作此。萧云从。
钤印:萧云从印、钟山老人
鉴藏印:当涂黎氏珍藏金石书画印
题跋:此萧云从真迹也,予与亚农、子鹤两兄游厂肆,于冷摊得之,画法高古简洁,同时惟渐江师可与抗手,孙无逸,查士标非其敌也,云从当涂人,于子鹤仁兄为同乡,故搜求云从画甚力,既得此画装成属予记之。因书数语。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说明:此作品原为黎子鹤旧藏。黎子鹤,名世蘅,安徽当涂人,原北京大学文学系主任。民国初年留学于京都帝国大学,习经济学,《天工开物》则杨本是他购自日本后再携回中国。
109×52cm 约5.1平尺
RMB: 300,000~500,000


 
*0573
龚贤 1618-1689 翠嶂中天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翠嶂中天类削方,千年枝上积鸳皇,步虚声落风飘起,高结楼台对夕阳。戊辰春三月画。半亩龚贤。
钤印:龚贤、钟山野老
著录:《中国书画精品选集》(古代卷)P45,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167×89cm 约13.4平尺
RMB: 1,800,000~2,200,000

  龚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柴丈、柴丈人、野遗生、柴僧、半山野人、扫落叶僧、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明清之际最杰出的绘画大师之一,“金陵画派”领袖,“金陵八家”之首。
  明末清初著名的“金陵八家”,一改自明朝末以来的陈腐习气,展现着生气勃勃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很深,且丰富了中国绘画史。而居“金陵八家”之首者当属昆山人龚贤。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后流寓金陵(今南京),入清隐居不出。龚贤绘画既重师传统又重师造化,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技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吴镇及沈周等人笔风墨韵,并与自己对自然山水之观察、感受相结合,极强的构图能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尤其是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于画坛独树一帜,迥异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创作格法。龚贤工诗文,且逢画必诗。其书法以行草见长,源自米芾,但又不拘泥古法而自成一体。龚贤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龚贤,字半千;吕潜,号半隐)。
  此《翠嶂中天图》,为纸本立轴大幅,纵167cm、 横89cm,作于1688年三月,为其晚年佳作。此图松翠云深,数棵古树参天而耸,彰显苍茂;数间茅屋分置其间,若隐若现,寓含生机;泉瀑流泻、云雾缭绕、丘壑跌宕、峰峦凸叠,有崇高雄远、大气磅礴之气象!其笔触老辣朴拙,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所画山石树木中锋用笔,苍劲古厚。虽未用泼墨,但层层积墨反复皴擦染晕,实具泼墨烟润淋漓之效果,墨色虽极为浓重,但深浅、浓淡、明暗等变化浑然又渐渐分明,使山石树木茅屋浑融一体,光影效果对比强烈,正应了他那句“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成功地表现了金陵山水茂密、滋润、幽深的特征。款题七言诗:“翠嶂中天类削方,千年枝上积鸳皇,步虚声落风飘起,高结楼台对夕阳”,画达诗意,诗尽画情。


 
*0574
龚贤 1618-1689 湖中独钓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皤皤白发山翁,野服犹存古风。不去摊书阁上,还来把钓湖中。半亩贤。
钤印:龚贤、钟山野老
鉴藏印:郭氏权宛楼藏、志权心赏、江夏胡氏收藏金石文字
137.5×42.5cm 约5.3平尺
RMB: 500,000~650,000


 
*0581
巴慰祖 1744-1793 幽居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归之于李杜,每日在墨池中出入,于李杜,参翱翔吟喔之间,忽与不忽也。时丙戌秋日,慰祖画于古槐堂中。
钤印:慰祖之印、巴氏书画、求是堂
鉴藏印:戴培之家珍藏、崇兰室鲍氏珍藏印
著录:《艺林旬刊》第三十六期,“中华民国”十七(1928)年十二月廿一日。
102×44.5cm 约4.1平尺
RMB: 200,000~300,000


 
*0582
陈卓 1634——? 松鹰壑金阁
纸本 立轴
款识:丙寅(1685年)清和月于涵翠阁画,陈卓。
钤印:陈卓之印 、中立
签条:大清康熙陈卓山水精品。乙酉陆一飞恭题。钤印:一飞、陆印
249×119cm 约26.7平尺
RMB: 600,000~800,000


 
*0583
樊坤 (清) 仙阁倚栏图
设色绢本 立轴
款识:邗上樊坤。
钤印:樊坤
说明:此作品曾为福开森旧藏。
190×102cm 约17.4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0863
徐悲鸿 1895-1953 立马图
水墨纸本 镜心
款识:廿八(1939)年春日,天文先生存,悲鸿。
钤印:江南布衣
著录:《徐悲鸿作品集》P60-61,文物出版社,2007年。
77×48cm 约3.3平尺
RMB: 1,500,000~2,500,000

  徐悲鸿先生具有广博而精深的艺术修养,创作题材多样,而在其动物画中尤以骏马最为人所熟知。其笔下的马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时代精神的写照,他画的马是无鞍、无缰的不羁之马,是渴望自由的象征,并且富有强烈的民族精神。
  画家先用略带魏碑兼草书和隶书的书法笔意,勾写出马的躯干。虽仅为马的轮廓,却已显骏马长鸣的神韵。然后再借用大笔挥洒,写出马尾和马鬃,大有席卷千军之势。用笔干枯老练,再辅以淡墨渲染,浓淡干湿,墨色变化极为丰富。
  此画作于1939年,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之际,画面上飘逸的马尾,抖动的马鬃以及战马嘶鸣的动势,尽显马之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风采。伫立画前,不禁使人遥想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沙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画家虽不能奔赴前线,却以画言志,正应了画家“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画意。作为这一特定年代的作品,此幅《立马图》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荣宝斋(南京)拍卖

咨询电话:13305169085  杜江
15850599680  王刚、15805193124  王琰、18136850595  王远方
13815434971 时文萍
征集热线:025-86521619
征集邮箱:songpai@rbz-nj.com
(邮件请注明“送某某拍品”及送拍者姓名、电话,我们会及时与您联系)
地址:南京市雨花区农花路42号绿地之窗D5号6层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