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您好,欢迎来到荣宝斋官网!

CCTV4带你走进北京的文化地标——琉璃厂文化街

时间:2019-04-04 14:27:26 来源:荣宝斋 作者:   0
  
 
  CCTV4大型记录片《记住乡愁》第五季·第五十九集“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文运兴 国运昌”于2019年3月29日20点首播,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走进琉璃厂,带领大家体味最地道的老北京风情,感受书墨飘香的文化地标。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戴月轩”、“一得阁”、“荣宝斋”等老字号店铺,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等文人大家的墨宝,在这里你都可以找到。
与书为伴,这里的人们,生活自然从容雅致。

琉璃厂地名的由来



 
  元朝忽必烈定都北京时由于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琉璃制品,朝廷就在“海王村”开办了琉璃窑厂。小小的村庄,渐渐发展成为热闹的市镇。明朝时蒸腾的窑火熄灭在世事的变迁中,“琉璃厂”这个地名却被保留下来。

琉璃厂的走红


  为了满足喜好与诗书相伴的汉族官员的日常所需,一些商铺陆续在这里开设,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字画,进京赶考的书生通常也会在这里留宿选购文房用品和科举用书,一个规模宏大的书肆在老街上慢慢形成,沉淀下这千年古都悠长的文化气韵。


 
  乾隆皇帝准备编修一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丛书,于是他任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前后耗时十三年,成书共计36000余册,约8亿字,它第一次对中国的古籍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为了校正史实,勘正谬误,纪晓岚与团队需要大量的图书作为参考。外省的书商听到这个机会,纷纷带着书进京。一时间,琉璃厂就成了天下图书的集散地。

厂东门,秦碑汉拓如云屯
厂西门,书籍笺素家家新

名人汇聚

  《四库全书》的编纂让琉璃厂名闻天下,即使是后来动荡不安的局势,也没能改变老街人的文化坚守。
  清末民初,这里仍有书店270多家,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作坊近200家。这里的人们坚信,一个国家要想昌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守住古籍善本,就是为将来延续着希望的火种。



  作为文气汇聚之地,历史上,琉璃厂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文人大家。梁启超曾把琉璃厂称为北京的公共图书馆,鲁迅先生在他的日记里提及琉璃厂就有480多次,书画大家吴昌硕、徐悲鸿、启功等人都曾为这里的店铺题写过牌匾。

荣宝斋

  位于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创办于清康熙十一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店名取义“以文会友,荣名为宝”。



  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荣宝斋逐渐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进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木版水印是“荣宝斋”一项传承了百年的技艺,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于一体的工艺,起源于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技师们根据原作笔迹的粗细刚柔进行分版,描摹,然后刻成若干套色木版,再对照原作由浅入深依次叠印而成,为了还原神韵,所用纸墨等原料都要原作相同。


  “荣宝斋”的总经理曾把齐白石老先生请到店中,挂出两幅一模一样的写意虾图,告诉他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迹。老先生看了半天,连连摇头,说没认出来。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公元10世纪)人物画家顾闳中的名作、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国宝之一。70年代,荣宝斋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出来,由于勾、刻、印的精工,以至达到了酷似原作的程度,艺术水平之高超,达木版水印之高峰,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取得了传统木版水印的显著成就。这幅《韩熙载夜宴图》,长达三米多,分成套色木版一千六百六十七套,木版水印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复杂程度,确实已成为保护古代绘画使之永存的一种重要手段。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


  荣宝斋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被誉为“东方文化艺术的橱窗”。它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的艺术家、美术爱好者、社会名流、政府官员、文人墨客,历来是中外文化人士会集的场所。陈毅说过:“我们可不要小看荣宝斋,我陈毅是很感谢荣宝斋的”。

文脉的延续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中断过,最大的功劳当属古籍。古籍中保留着我们文化的精髓,一笔一划间凝结着的,是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心血和智慧。
  当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老街,有了文脉的延续,一个国家也因为文化,有了前行的底气。它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琉璃厂人用古老的技艺延续着一方文脉,又通过自己的悉心保存,让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精髓与神韵,远行天下,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