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当代艺术馆
中国画笔墨之“玩索”
文/张洪源
“玩”字,古同“翫”字。两个字是异体同义,不存在“繁体”与“简体”的关系。“翫”字,左边为“習”;右边为“元”。“習”从“羽”从“白”,简体为“习”,是会意字,与鸟飞有关,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右边“元”字:为大、为始。《周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孔颖达疏:“元,始也。”可见“元”是宇宙万物的开始。亦可以说是根本、核心或纲领。
“索”字,义为:大绳子或大链子。亦喻万事万物之根本或纲领。譬如我们常说的探索、求索等,均指探求万事万物之根本或纲领。《易传·上传》第十一章中云:“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玩索”不是“玩耍”,是“体悟探求”的意思,也就是体悟探求万事万物之根本或纲领。中国画之根本或纲领在于“思想”与“笔墨”;“精神”与“形势”的同运,心手共唱,偶必结合的自然建立。
穿云临泉
“笔墨”是一个整体,虽然无法一分为二地表现自己,但却可以一分为二地表现其他所有物象。用公式来说:笔墨=思想+载体(绢、纸等)+n笔+n墨+x水。“笔墨”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沌抽象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看似无序的有序呈现着每个画家的修养、思想及精神形势。正是这种无序的有序撑起了创作上的一种表现秩序。这种看似无序而有序的“偶然”笔墨,在思考中“必然”而成,浑然一体。若是创作中没有了这种无序而有序的秩序,画家就会丧失对作品深刻的表现和信念,造成无序的致命伤。“笔墨”是简单的,这种简单能以一变应万变。如果它不是简单的,而是混杂无序的,就会限制画家的观察力,使其内心产生扭曲而难以跨越,把无序的有序推向无序,造成创作出来的作品无法欣赏。其实任何一次笔墨样式的图像形成,都离不开画家的思维构建,在相对的条件下产生相对的笔墨整体,以此体现其“精神”与“形势”。而这种整体没有圭臬可寻,只能相对衡量,无法使用具体的标准去对待。因为任何人都找不到它的终极标准,也无法揭示它的真相。宇宙间一切复杂均来于简洁,无论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都离不开1、2、3、4、5、6、7、8、9、0这10个数字,多么变化无穷的歌曲都离不开1、2、3、4、5、6、7这7个音符。大美源于简洁,存于普遍,疏于特殊。“笔墨”也是这样的,它给了画家一种永远的探索机能,因为它每次样式的形成都不可能再生和重复,它的最高境界是模糊的,无法用语言描述、传递,只能用心灵去感悟而达到空相如一。
“笔墨”以其无序而有序的特质,涤荡着画家的心灵,震动着画家的感受力,而自身的修养决定了画家感受力的大小。有时看似无序自然的东西非常感人,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暗示。它那抽象的玄美,让很多画家废寝忘食,一生探索。然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度,不可乱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云:“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说的非常好!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也是这样的。行动在应当行动的时候,停止在应该停止的时候。该做时就做,该停时要停,不可放肆无度。“笔墨”充满了玄妙,它以其自然无序而有序的形势,简单描绘着一切复杂,同时也以复杂描绘着一切简单。
翠岩结宇
有句话叫“玩索而有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云:“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其实不只是“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善画者亦玩索而有得焉!
“笔墨”的根本或纲领,在于能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形成于一个多变的整体,将人为自然形式的抽象分明化。其总纲不在笔尖,而在笔的另一段。它在天赋,在本原;在儒释道,在修自身;在博大的文学修养。这种没有具体定型无序而有序的“笔墨”,在画家的思维意识的支配下,产生创作出了有精神、形势、秩序的整体画面。能够充分准确地表现宇宙中所有物象的美与丑。它的玄妙让画家们心旷神怡,浪漫无比;它的神秘魅力产生出种种不定型的朦胧美;它的高度单纯,给人以闲雅安静。很多人总想寻找圭臬把它变成一种定理,但却无法办到。故,中国画“笔墨”不可偏执一域,应究其根本或纲领而“玩索”!
作品欣赏
飞玉挂碧
近水穿林
静山觅道
空山云禅
旷然无累
依岩传真
云外崖前
云中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