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您好,欢迎来到荣宝斋官网!

荣宝斋·文房 |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

时间:2021-01-29 11:22:40 来源: 作者:   0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云林石谱》序

赏石文化
 
   赏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藏石、赏石、咏石之风源远流长。
   所谓奇石,是指那些不事雕琢、造化天成,具有自然审美价值的石头。奇石也称为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玩石、赏石,对奇石怀有特殊的感情,也常将奇石作为吟诗作赋的物象,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所谓“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魏晋南北朝时,奇石从苑囿的假山构筑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陈设之物。《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文惠太子在楼观塔宇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或玲珑剔透、或浑厚雄秀的石头不再只是院中的摆设,而开始进入室内逐渐形成景致。
  到唐代,赏石、品石的高手当属宰相牛僧孺、李德裕,此二人政见不和,但俱可称为“石痴”。牛僧孺将石头分为上、中、下三品,“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李德裕每得到一块奇石,便在石上刻“有道”二字。唐代画家阎立本《职贡图》中就画有异域之人进贡玲珑山石的情景。白居易以太湖石为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总结出“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移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此为以石之德涵养身心,这种品赏方式即古代“君子比德”理念的体现,《云林石谱序》曰:“圣人尝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调静而寿者,有得于此。
 

   宋代宰相杜行之孙杜绾所著《云林石谱》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是宋代内容最丰富的石谱,称“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范成大、叶梦得、陆游等人都是爱石、藏石的名家。陆游《闲居自述》诗中用“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赞美奇石。苏东坡有“梅寒而秀,石文而丑,竹瘦而寿,是为三益之友”之句,表达了赏石的审美观。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中有《怪石辨》,与古器、珍玩、字画并列。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夫妇、鲜于枢、杨维桢;明代沈周、计成、林有鳞、文震亨、张岱、董其昌;清代乾隆、李渔、曹雪芹、蒲松龄、郑板桥等都是爱石之人。曹雪芹将自己“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亦命名为《石头记》。曹公诗云:“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以石自喻。
 

供石之赏
 
  赏石有多种角度,最为文人士子所认可的,是唐宋以来的古典赏石观念,即清供之石,也称“供石”,是专用于书房内外观赏与陈设的石品。
 

  供石的欣赏有两方面,其一,赏石之风骨气韵。风骨为刚健中正、端严遒劲的精神气概,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若片面追求象形,以石的外形酷似人、物为目的,则为传统赏石所不取。当今赏石的风气是将石的精神、美丑、价值全部归结于形象的似与不似,只流于表面形式,看不到石本身的内涵和精神所在。赏石如果放弃了内在美而只看外表,则只能落于品外。
  其二,赏其天工神韵。赏石重天工不重人工。天工是自然造化所为,其精微奥妙之处远非人力可及。石之形态、质地、色彩、纹理等,都属于石的天然属性,可直接观赏品玩其神韵。古代供石制作常经人工雕凿后,沉于河湖深水中任由泥沙冲刷,数年后再捞起,雕凿之痕已呈自然之象。即便施以人工,仍以不露斧凿痕迹为上。
  历代对石的品赏始终沿袭一条主线,即“君子比德”,以石比德来促进自己的修身、进学。米芾被后世尊为赏石之主,拜石之典成为文坛佳话,曾自作《拜石图》,成为后世画家常见的绘画题材之一。
 

  《渔阳石谱序》中言及米芾的赏石标准曰“秀、瘦、雅、透”,对后世的赏石观念影响很大,被后人演绎成“皱、瘦、漏、透”。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也承袭此说,试析如下:
  皱,是说石之表面有起伏,纹理细密,变化多端,形成纵横的沟壑,似老人之皱纹;
  瘦,是指石之外形挺拔俊俏,神完气足,显露筋脉,无臃肿之态;
  漏,是指石上有孔有窍,上下内外,暗中互相贯通,如李渔所说的“石上有眼,四面玲珑”;透,与漏不同,透是通透,孔窍要透空、通明、透亮,剔透空灵,互相通贯,如李渔所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
  秀,是刚健雄伟而不失秀丽之气、俊雅之韵、清秀之质,壮而不丑;
  雅,即神采内敛而不张扬,风华内含而不突兀。
  品石须外形状态与精神气息共论,不可只论形体。纵观宋以来的赏石观念,以上“皱、瘦、漏、透、秀、雅”六字,可谓集其大成。六字之中,“皱、瘦、漏、透”四字俱为对石之形体作出的品评,只有“秀、雅”二字是对石之气质与精神的品评,形神不可或缺,犹如性命不可须與分离。 
 

  清代刘恕赏石观:“嶙峋者取其稜厉, 矹硉者取其雄伟,崭嶻者取其卓特,透漏者取其空明,瘦削者取其坚劲。稜厉可以药靡,雄伟而卓特可以药儒,空明而坚劲可以药伪。”是借石以修身,石的稜厉、雄伟、卓特、空明、坚劲,正是石的品格所在,也是做人应具备的品质。以石的棱角分明、特立独行、挺拔与坚强作为软弱、怯儒与虚伪的对症之药,正是供石、赏石文化的精髓所在。石的精神要与人之精神相呼应,对人有所启发、警策。“供石”供奉的是石的品格,而不是单纯的形状和色彩。 
 

供石陈设
 
  大型供石可陈设在庭院或园林中,小型供石则可置于书房几案,一拳之握的微型供石又称为“袖石”,可藏于衣袖中,随时取出把玩欣赏。
供石的安置需要台、架、座、盘等供具。供具作为供石的一部分,与之成为一个整体,讲究与石的呼应,切忌主次不分、宾主不明。供石本身变化多端、参差起伏,供石既然以石为主,台座或几架就不能喧宾夺主,宜素雅含蓄,少作雕琢。即使雕琢也应以浅雕薄意为主。供具的制作应与供石主体呼应,取木、石金、瓷等相应材质,或高或低,造型可参考各式宝座、台基。以盘供石是将小型供石置于浅盘之中,成为一景。
  书房内不必过多安置供石,在主要位置安放一块作为点睛之笔即可。书桌上放置的供石也不能太大,与笔砚一起,简单的几件器物,就能显出主人文雅脱俗的品位。若书桌上器物较多,最好用台架使供石高出,形成一个亮点。供石背景宜简洁,形成一个大色调,衬托出前面的供石。
 
  以石之德涵养身心,以石之形同参造化,荣宝斋文房用品部常年经营各类文玩赏石,邀您同赏。
 
 
本文部分引自子川先生著《斯文在兹》,部分来自网络。文中所有图片均为荣宝斋文房用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