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开账:荣宝斋与二十世纪早期的北京艺术社会
返回列表
作者:王子琪
责编:侯文佳 唐昆
版号:ISBN 978-7-5003-2104-0
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15.25
印次:2018年12月第1版
印数:1-2000册
定价:¥118.00元
出 版 社 : 荣宝斋出版社
详情介绍:
 
开账:荣宝斋与二十世纪早期的北京艺术社会

王子琪 著
荣宝斋出版社   2018.12
ISBN 978-7-5003-2104-0

封面题字  范存刚
责任编辑  侯文佳 唐昆
装帧设计  郑子杰 王燕

出 版  荣宝斋出版社
开 本 787mm×1092mm 1/16
印 张 15.25
印 数 1-2000册
版 次 2018年12月第1版
印 次 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价 118.00元


作者简介

  王子琪  博士,女,1986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中国人民大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台湾艺术大学博士。目前任教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领域:文化艺术管理,品牌战略。作者十年来致力于文化管理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艺术管理学年度项目。

内容简介

 

 
  1672年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成立,供应科举考试的试卷、官员给皇帝的奏折用纸。1911年至1937年间,在中国现代艺术社会制序形成的时期,也是荣宝斋从经营笔墨纸砚的商店转型为艺术中介机构的重要时期,它见证了中国艺术社会的变迁,与它交织在一起的名字有: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畬、黄宾虹等中国现代画坛最璀璨的明星。本书主要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基于中国艺术社会包括官本位、关系本位、京商伦理等社会先行结构,注重以荣宝斋为核心的艺术社会网络及其动态关系,通过对民国时期书信、日记、报刊杂志文章、社会档案、口述历史等数据,采取深度描写的方法以实现其表面效度。其中,尘封百年的荣宝斋万金老账是第一次外借应用于学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由此,本书呈现了中国现代艺术世界制序期的艺术社会和艺术机构的变迁,着眼于植根本民族文化特性的艺术管理研究,为读者从源头阐释中国艺术社会的转型、总结艺术管理的经验。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转场
第一节 至荣至衰北京城
第二节 艺术世界新气象
第三节 流连忘返琉璃厂

第二章 开账
第一节 三百年掠影
第二节 掌柜庄虎臣
第三节 经理王仁山
第四节 万金老账
第五节 润笔与墨费

第三章 笔单
第一节 齐白石
第二节 溥心畬
第三节 张大千

第四章 传技
第一节 木版水印的历史
第二节 诗意的承载
第三节 画意的重现

第五章 结论

 

引 言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也是一个戊戌年。就在这一年六月初一,杨耀东、沈露云、庄虎臣三人以蝇头小楷、规规矩矩地立写合同,签署了“开设荣宝斋南纸缙绅铺万金老账定规记”,从此这份长达半个世纪的记录从未间断。这本老账,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荣宝斋的发展和与之休戚相关的巨匠风华,也见证了北京书画市场、现代中国艺术社会的变迁。缘何其深,本书将尘封百年、未曾示于世人的老账首次用于学术研究,虽然篇幅不多,但仍以“开账”为名,既是1898年荣宝斋万金老账开始记录的时刻,也是希望这本书像万金老账一样,从一个侧面帮助读者了解20世纪早期现代中国艺术社会新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一个不同与以往的美术新时代是如何开启的。
  荣宝斋万金老账开账的1个多月前,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开启百日维新。开账2个多月后,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通缉康有为、梁启超,杀害谭嗣同。同时,清政府向英、德借款以缴付对日甲午战争第3次赔款。
  这是19世纪末的中国,正在血雨腥风中经历着帝国崩塌之阵痛,也在这阵痛之中,一点一滴孕育着走向现代的中国。在此之后的20年里,在20世纪初的中国北京,艺术社会也渐渐形成新的秩序,在这一“制序”时期,有庚子赔款作为启动经费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创立;有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陈列所的成立;有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的组建;有繁荣的北京书画市场……其中,荣宝斋就是从事书画艺术交易的最重要的“商店”之一。
  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早在1672年就已成立,主要供应科举考试的试卷、官员给皇帝的奏折用纸。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它从一间经营文房四宝的文化用品商店,发展为代理包括齐白石、张大千等炙手可热的艺术大师作品的交易机构。三百四十余年屹立不倒,今天,荣宝斋已经发展为分支遍布全国的、经营业务包括书画交易、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茶文化、进出口贸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香港、天津、上海、呼和浩特、长沙、广州、济南、洛阳、青岛、宁波、淄博、成都、贵阳开设了13家分店;在北京、上海、济南、南京、桂林成立了5家拍卖公司。
  本书主要就1911年至1937年间,荣宝斋转型为艺术中介机构的重要时期展开讨论,我们将在艺术管理专业的视角下,在艺术社会学学科范式下,以美国社会学家Alexander的艺术菱形为主要检视框架,来探讨中国书画社会,尤其是书画市场在新秩序形成时期的中介机制。在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下,我们着重探讨艺术世界中行动者的互动网络关系,通过文化生产场域、资本、惯习等概念,探讨荣宝斋所处的场域环境、行动者对资本的积累和转化方式、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惯习,并且以广泛的社会、生产、消费、艺术品为艺术菱形的四个顶点,将中介机构置于菱形中间,分别探讨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对荣宝斋这一个案进行以韦伯诠释学为方法论基础的质性分析,以生命叙事的方法深入了解行动者,以及行动者所处之文化场域,以传记与自传的方法规整资料。也就是说,本研究希望通过诠释一个主体理解另一个主体的行为意义,并以此来观察社会关系和理解其成因。正如Denzin和Lincoln认为质性研究是对主体事物的诠释的与自然的多元研究方法,在事物的自然情境下来探究其自身很重要,如此可通过人们赋予他们的意义来理解或诠释现象。质性研究涉及探究地运用和汇集描述个人生活之日常时刻与意义的多元实证资料(empirical materials)(如案例研究、个人经历、反思、生命故事、访谈,包括观察的、历史的、互动的及视觉文本的)。在此方法论基础上,本书希望以多元实证资料去探究荣宝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介行动之意义,包括解释文化场域的结构、行动者行为的意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开账》将和读者一同探讨一个传统机构的创新与转型、一个新时代的创生。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开账》是中国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的一个历史横截面,望见微知著,以助我们获得一个对现代中国艺术社会诠释性的理解。

 

序言一
 
黄光男/文

  子琪是我的学生。2016年她拿着一份研究计划来找我,希望可以研究荣宝斋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传播机构是如何参与到现代中国艺术社会秩序形成的。我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一来我本人管理过美术馆、博物馆,对文化艺术机构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二来作为一个画家,当年我从台北到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有荣宝斋。在琉璃厂,荣宝斋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三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中国历史的变迁,见证现代中国画坛巨匠的诞生。
  后来子琪确实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这份研究。她既能坐得住冷板凳,上下求索去挖掘一手历史文献,她也具有一个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活动能力,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采访了荣宝斋的老员工、木版水印技术的传承人,从文献资料和深入访谈两个方面对那个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专著的每一章节子琪都通过学术会议,请同侪批评建议,展开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于是才有了今天立意新颖、资料丰富翔实的《开账》出版,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管理缺失的一段历史,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百年老字号的兴荣,从而为今天的文化艺术管理者带来启迪。
  好的研究一定是有趣的研究,子琪的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讨论,她将荣宝斋置于北京宣南文化区的场域中,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诠释荣宝斋的发展;她通过细致梳理尘封百年的万金老账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到老店的内部经营管理状况;她将在荣宝斋挂笔单的不同画家还原到社会关系网络中去研究,发现文化价值增值的社会因素,令读者从新的角度再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场域,读来着实有趣,令人意犹未尽。
  我很高兴看到子琪这本书出版,相信不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黄光男
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台北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2018年11月18日于台北

 

 
序言二

范存刚/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新旧世纪的交汇期,同时它又是一个新旧文化的转捩期。在这个波澜壮阔的特别时段里,旧文化渐行渐远,新思潮如火如荼,这一切,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人文时代的逐渐开启。
  作为具有悠久传统的百年文化老店——荣宝斋,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完成了它在20世纪的文化转型。必须承认,这的确是一个传奇,一个以经营文房的纸店,而最终转身为影响深远的、具有多种经营模式的文化机构,而且在大半个世纪中,一直成为引领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沿阵地和风向坐标。确实,当历史的潮汐退却,蓦然回首,荣宝斋朴素而又精致的经营理念,无疑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一个最初的范式与模板。应该说,它是今天当代中国画廊业、拍卖行以及文化资本进入艺术市场的滥觞和缘起。因此,对于荣宝斋文化的学术定位,就显得更加意义重大,特别是以荣宝斋在近百年的经营线索为基调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无人问津,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及此,欣闻王子琪的博士论文《开账——荣宝斋与20世纪早期的北京艺术社会》即将由荣宝斋出版社付梓出版,的确是填补了这个领域的一个空白,尤其是论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对这段历史进行全新解读和理性的分析,并以“万金老账”和20世纪上半叶的20年为线索和横断面,在充分运用了西方艺术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比较周详而且清晰的文化图式。与其说这是对荣宝斋文化的深入研究,倒不如说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市场的理性洞察。可以说,本书的面世将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也但愿以此为契机,期待有更多以荣宝斋为线索和背景的研究成果问世!不揣简陋,赘述几句,以为缘起。

 
范存刚
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8年11月15日于荣宝斋

 
 
序言三
 
何庆基/文

  文化机构,即使是有商业性质的,在研究其发展时也不能单从市场、品牌、营运模式和消费习惯的角度来看。在强调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化的今天,观看文化机构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可能受到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文化管理的影响,王子琪研究荣宝斋的发展时,采取一个较深且远的角度。毕竟即使是商业机构,其运作模式、市场策略以至消费取向,都是历史、文化、政治影响下的产物,更深受权力架构,特别是受有剩余经济能力去购买艺术品的阶层所影响。而这些阶层所形成的品味、消费市场,又何以逐步消失从而被其他阶层取代,中间又反映出什么政治、权力和社会的问题,而以市场为对象的文化机构又如何做出相应的市场调节,都是极具意义的议题。
  子琪就是采用更广阔的态度来看荣宝斋的转变历史,和背后促成的种种调节和改变,十分丰富有趣。这本书是她多年努力的成果,我深信她能够为文化管理、历史和文化研究,带来一个更深层次的观看方法。

 
何庆基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主任
2018年11月20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