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早已解体,但就算是现在的俄罗斯,也拥有着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从它的国徽也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基本特征: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装饰着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的一头看向西方,一头看向东方,象征着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鹰的右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左爪则抓着象征财富的金球。
莫斯科的历史是悠久的,始建于12世纪中期,300年后,莫斯科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它得名于如今穿越整个城市的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名字来源,一般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和密林(卡巴尔达语)。也许把这三种含义放在一起看,更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特色:河流、湖泊、森林,包围着这个城市,而这个城市,也的确像建造在茂密的森林和纵横的河流之中。它不是轻淡的中国水墨,它是厚重而浓郁的俄罗斯油画。
10月10日的下午,我们乘坐高铁向圣彼得堡进发。在火车站,许多俄罗斯人安静地坐在候车室里等着上车。他们有的在阅读,有的就是坐着,没有声音,似乎没有玩手机的。这让我惊异!
也许是天气的原因,圣彼得堡显得更古老、更阴郁,小说、油画、音乐的调子隐藏在城市的背后,只是例行其事的导游大大降低了出行的质量,他们不知道文化的力量才是最引人入胜的。
1703年当彼得大帝选择圣彼得堡作为他的新首都时,这让俄罗斯贵族们感到十分的震惊。因为濒临芬兰湾的圣彼得堡是一块沼泽地,潮湿而荒凉。但是彼得大帝却根本不需要照顾别人的观点,这个被建造起来的城市成为彼得大帝观察西方的一个窗口,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也使俄国渐渐变成强国。不过,随后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政变,用中国传统史学的说法,可称“秽史”。
冬宫始建于1721年,早在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在位期间(1741—1762)就已经具有皇家博物馆的属性。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二世女皇在位期间,又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冬宫的馆藏数量,并于1764年在冬宫内建立了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作为她的私人博物馆,该馆当时收藏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商人戈茨科夫斯基手中获得的225幅绘画作品,以及来自欧洲和北亚地区的艺术珍品。一直到1917年,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宣布退位,冬宫才结束它作为皇宫的历史——它一共有1057个房间,117座楼梯,1886扇门,1945个窗户。
“艾尔米塔什”源于法语“幽居之宫”之意。作为世界闻名的博物馆,一共设立8个部:原始文化部,古希腊、罗马世界部,东方民族文化部,俄罗斯文化史部,钱币部,西欧艺术部,科学教育部和修复保管部。这里的藏品近300万件,展厅有353个。展览路线据说有二三十公里长,因此被人称为“世界最长的艺术走廊”。在众多的参观者中,时而可以看见几个成年人带着一群只有几岁的孩子来到这些名作面前,让孩子坐在地上,老师则对着那些名作,向他们讲述着。如果说俄罗斯人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一定是从孩童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在众多藏品中,绘画、雕塑、版画、素描尤为突出,从拜占庭最古老的宗教画一直到现代的马蒂斯、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应有尽有,其中意大利达•芬奇的两幅《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圣子图》《圣家族》、荷兰伦勃朗的《浪子回头》,以及提香、鲁本斯、委拉士贵支、雷诺阿等人的名画,都堪称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珍宝。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向冬宫开炮的阿芙尔号巡洋舰,现在成为一座博物馆,静静地停泊在涅瓦河上。它虽然为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今天的俄罗斯人可能并不喜欢它,因为它在历次海战中,从来没有打过胜仗。
参观完冬宫,自然还有夏宫。夏宫距圣彼得堡有29公里之遥,它面临着芬兰湾南岸,1714年由彼得大帝下令并亲自督造的,因而又被称为彼得宫,是彼得大帝举行大型舞会和宫廷庆典的行宫,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或者更像北京的颐和园。
夏宫花园由法式的上花园和下花园组成,最著名的大瀑布喷泉群,位于下花园内。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两座梯形瀑布。在喷泉群一个大半圆形水池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当泉水从被参孙撕开的狮子口中喷涌而出时,可高达20米,是全宫最大的喷水柱,飞溅的水花和水雾,笼罩着金色雕塑,堪称伟观!我在最高的泉口处,还看到上面饰有3条中国龙。
尽管时间匆促,我们还是去了圣彼得堡的保罗要塞。要塞建立在涅瓦河右岸的兔子岛上,1703年,它由彼得大帝亲自选址兴建。里面的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则是沙皇家族的教堂,钟塔的镀金塔尖有122米之高。在它的对面,是沙皇时期的军械库,现在是火炮博物馆。这里安放着一座高2.24米的彼得大帝的铜像,雕塑家并没有把他雕成雄伟的样子,看起来和他传奇的一生相去颇远。
圣彼得堡的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又乘夜车回到了莫斯科。在乘坐火车之前,曾经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把俄罗斯的夜车描写得十分恐怖,以至于我们都没太敢入睡。俄罗斯的火车没有中国的快,因而这个夜显得有些漫长,寒风凄紧,瑟瑟有声。一觉醒来,是灰蒙蒙的早晨。而当火车停稳时,已经平安地到了莫斯科。
一个有关下一代文化与教育的见面会,一个画展和一场演出,将在克里姆林宫内的剧场展开——这也是此行的重头戏。
红场只有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吧,但面积并不是问题,因为就它的历史、它的建筑、它的文化而言,红场的吸引力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红场周边建筑都是清一色的棕红色。在它的周围,有国家历史博物馆、无名战士纪念碑、亚历山大花园,克里姆林宫里更有长达2000余米的城墙、19座各具特色的城塔、精美绝伦的大教堂和俄罗斯特有的宫廷式的华贵。
位于红场南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鲜艳的洋葱头式的圆顶塔楼,不管你身处何方,都能远远地望见。在它的南端,则是波光粼粼的莫斯科河,它静静地从城市中间流过,偶有游轮从水面上浮过,阳光透过云层,克里姆林宫的尖顶和众教堂巨大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古老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白桦树影中显现,一片金黄的树叶,更有几片红透的叶子,既神秘又壮美——这让你觉得,只有莫斯科才有这种美!这种美,积淀了800 多年,包括曾经日落时分的惨红色记忆!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期刊责编:王欣新)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01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