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潇洒劲秀 明润清雅 —『江南风华—明代吴门绘画特展』简述

时间:2016-12-27 11:05:02 来源:《荣宝斋》2015年7月刊 作者:钱澄宇   0

  明代中期,在经济繁华、人文荟萃的苏州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画史上称为『吴门画派』(以下简称『吴派』)。『吴派』创始于沈周。『吴派』的出现,逐步取代了明代宫廷院体和浙派绘画的地位。其画风自继承赵孟及『元四家』,他们把中国文人画推向了一个高潮。『吴派』的突出特点是恢复和发展了元代以来注重笔墨韵味和诗、书、画三者有机地结合的这一传统形式。
  『吴派』主要成员有文徵明、唐寅、仇英、文伯仁、文嘉、陈淳、居节、谢时臣、袁尚统、陆师道、王谷祥、陆治、钱穀等。他们大多为在野文人,有的终身不仕,有的科举不第,有的仕途失意而归隐,他们在思想上与元末隐逸文人有许多相通之处,尤其推崇『不与世俗沉浮』的超脱精神。
  『吴派』画家在创作宗旨上遵循宋元文人画的主张,重视以画抒情、怡情养性和追求意境。他们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抒写亲身的真切感受,并加以诗化和理想化,使作品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出文人的理想、情操和志趣,并创作出优美动人的意境,这无疑是升华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
  『吴派』画家描绘的题材多为他们寓居的书斋、庭院、园林、别墅,游览的山林、江湖、名胜、古迹,以及出居,雅集、造访、送别等活动,并融入浓郁的生活情趣、真挚的情感心绪,展现出闲静幽雅的优美境界。形象表达出文人的怡悦心情和生活理想,较之元人山水中常见的萧索孤寂情调,其艺术境界大相异趣。
  『吴派』画家在笔墨形式上承接宋元文人画衣钵,讲究笔情墨趣、形式美感和清淡生拙,力求达到文人画所标榜的『士气』『逸品』臻境。然他们是通过广收博取、汲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拓宽表现手法来追求这一目标的,因此,『吴派』的风格呈同中之异,面貌多样,技法熟中求生,行利兼备,使文人画笔墨的程式法则趋于完整和至善。
  二○一五年四月,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推出『江南风华—明代吴门绘画特展』,展出了近百件绘画精品。这是南博近二十年来,首次以明代吴门绘画群体形象的方式,向公众推出的展览。本文拟介绍南京博物院藏吴门绘画部分精品,并发掘其中的艺术价值,以飨读者。

  (一)周臣《柴门送客图》,纵一百二十一厘米,横五十七厘米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又号鹅场散人,苏州人,生卒年未详。其山水、人物画法继承南宋李唐、马远、夏圭,风格与明前期戴进相近。
  该作据杜甫《南邻》诗意而画,取全诗『相送柴门月色新』作为画面的主体情节。画家采用中近距离取景法,使构图充满了多层次。在画面的正中,松荫掩映下一间茅舍,一老妇人端坐于内,似在屋内忙着收拾家什,篱外小河边,头戴乌角巾的锦里先生正面带微笑,拱手屈膝送客。与他相对的当是杜甫,亦拱手以告别。身边一童子挑琴而立,寄候杜甫登舟。而在舟中的另一童子则俯卧打盹,想必是因等候多时耐不住寂寞之故。这一细节暗示出主客相聚甚欢而忘记了时间。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51cm×152cm 1484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51cm×152cm 1484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以强劲有力、顿挫变化的『折芦描』线条,刻画出人物的神情动态,眉目清朗,衣纹线条硬直而疏简,各尽意态。长松、坡石、芦草用笔率意放纵,水墨刚劲,画法简洁纯熟,确是南宋院体遗韵。整个画面又表现出周臣疏秀稳健的画风特色,尤其是线条的表现力甚为充分。

​明 沈周 玉楼牡丹图 47cm×150.4cm 1507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沈周 玉楼牡丹图 47cm×150.4cm 1507 南京博物院藏

  署款『东村周臣』,钤印『舜卿』『鹅场散人』。画上收藏印有『锡山华氏碧梧书屋珍藏』『窗斋鉴藏』等,表明此画流传有序。

  (二)沈周《溪山秋色图》,纵一百五十二厘米,横五十一厘米

明 沈周 山居读书图 28.8cm×116.6cm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沈周 山居读书图 28.8cm×116.6cm 南京博物院藏

 
  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等。翰墨世家,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画,兼工书法、诗文。中年画法谨细,晚岁笔墨粗简,并能融汇五代宋元名家,自成一体,为明代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溪山秋色图》是沈周五十七岁时所作。在构图上延用元代倪云林的一河两岸式,甚是简洁。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所述:『沈周独于倪云林不甚似,盖老笔酣豪,有此过之也。』此作虽借倪画构图,然笔墨厚重之中充满洒脱灵动。前景是巨石、枯木、石桥,石桥上一位老者缓步而行,从容淡定,人物线条拙重而势态生动,形神皆妙绝。中景溪水平阔,在几块巨石堆中,有几许流泉缓出。沈周没有刻意去表现水口的曲折多变,皴法也宗倪云林而时有侧锋尖笔,但却完全没有虚淡之味,用笔浑朴苍厚。远景山峦起伏,疏密浓淡,或雄或秀;浑厚中有灵动之态,静穆中有生动之致,纵览整幅画面近景、中景、远景,其意境具有雄秀、宁寂,秋意萧瑟之感。

  (三)沈周《落花诗意图》,纵三十六厘米,横六十点五厘米 
  沈周注重文学修养,强调画有士气,讲求笔墨。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一切世味,寡所嗜慕,唯时时眺睇山川,坚撷云物,洒翰赋诗,游于丹青陵自适。』
  画面中描绘的一位老者,在暮春时节,身着布衣,站在满地落花的土坡上,倚杖临溪。老者目视远处青山,倾听脚下溪声,思绪万千,显得满目凄凉,一片孤寂。正是因为有了扶杖老者,才使水流、坡岸、林木、落花具有了某种归属,闪现出动人的情致。《落花诗意图》也才真正地具有诗意和生命、灵魂。作者对于扶杖老者的形象不作大肆渲染,仅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外部的形象,使人物与周围景物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粗笔写意,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画面景物简洁概括,笔法苍老,山石吸取董源、巨然及王蒙等人的画法,岩坡勾廓方峻,在坡石的结合处以短披麻皴皴出层次,稍作渲染,再以花青、赭石烘托。石块突兀处,用浓墨点苔。树法有元人笔意,以胡椒点笔法点出茂盛的树叶,疏密聚散,极为精道。

明 沈周 湖天泛舟图之二 145cm×29.5cm 1497 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湖天泛舟图之二 145cm×29.5cm 1497 南京博物馆藏

  整个画面只有近景和远景部分,为典型的一角式、半边式小景的复合式构图,是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绘画风格的综合。作者注重渲染以及水墨的苍劲追求和有意识地省略中间景物层次,营造了既显苍老雄健、又凝重清旷的绘画意境。
  此图画家自识:『山空无人,水流花谢』,钤『启南』『虚斋审定』等印,画幅与明弘治十八年(一五○五)自书落花诗三十首合装一卷,卷前有王鏊书『绿阴红雨』引首,卷后有张寰录唐寅次韵诗三十首。
  借张翰诗意明确表述自己创作的起因和心境,点出创作宗旨:当『春时玩弄物华』『为性情之悦』『忘老之所至,少之所达』。将创作作为适养情性之物、精神的寄托,表达了自己对『林花净尽,红白满地』的怅然情怀……


(本文作者系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
(期刊责编:陈 辉)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7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