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一四八三——一五四四)是明中期苏州地区成就卓著的隐逸书画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除北游太学四年外,一直生活在家乡,且大部分作品是在自家宅院中创作完成的。因而对他来说,其生活的宅居环境对其书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那么,他一生拥有几座宅第?这些居所的环境如何?与其书画风格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讨论。据陈淳书画的题识,其一生拥有三座宅第:城南草堂、五湖田舍、白阳山居。
一 城南草堂
《(乾隆)苏州府志》载《苏州府城图》局部
苏州素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风光旖旎之地,陈淳出生在这里的官宦书香之家,受此沾溉极深。
《(乾隆)苏州府志》卷二十七《第宅园林一·吴县》谓:“陈都宪璚宅在查家桥西,后改为南察院。”“陈都宪璚”即陈淳的祖父陈璚。陈璚(一四四〇——一五〇六),字玉汝,号成斋,乃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而查家桥在吴县城南即苏州城西南,“城南草堂”的称呼则缘于此。文徵明《陈以可墓志铭》云:“比长,归吴中……寻用推择为阴阳正术。既被官使,益治大第,蓄童奴,建麾策驷,日从宾客少年出入宴游。”“陈以可”即陈淳的父亲陈钥。陈钥(一四六四——一五一六),字以可,号韦斋。官苏州府阴阳正术。文徵明与其关系尤好,二人日常交往如胶似漆,有无通假,过失相规,因此常过其家,写下很多诗篇,其中提到过翠雨堂、列岫堂、侍乐堂、卧溪堂、假息庵、西园、牡丹园、竹林、池塘、水榭、亭轩等,使今天的人们还能从中大致领略这座宅第的景象。
由是观之,城南草堂乃陈淳祖父陈璚所建,由其父亲陈钥扩建,位于吴县城南即苏州城西南查家桥西。此宅规模宏大,风景秀丽,堪称甲第。
张寰《白阳先生墓志铭》曰:“援例北游太学……卒业……所栖曰五湖田舍……极隐居之胜。城中甲第委而弗居,留一子守之,以奉祭祀。”而陈淳北上入太学是在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五月,卒业还乡是在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六月。可知,其早年即三十六岁前主要生活于此。
明 陈淳 花卉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这种优越的宅居环境为陈淳学习、创作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使他能悠然自得的写字画画;其二,便于他与居住在城中的书画前辈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人交游,得其指点;其三,使他能够体验城中的优雅生活和华美风貌,滋养崇尚精雅的审美情调。安逸的宅居环境对他的滋养在其该时期的存世书画中有所体现。如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正月七日,与苏州诸公宴集老师文徵明府,楷书题师《书画卷》;正德二年(一五〇七)六月,友沈与文往南都,赠行草《湖上新归扣停云值王氏兄弟漫赋小诗》;正德四年(一五〇九),为南都龙瑄作书画并书写行草《信札》,风格精雅秀丽,有元人遗意,颇似其师;正德九年(一五一四)四月,与杜愿、祝允明、唐寅等人雅集,作《湖石花卉图扇》;同年,作《水仙图扇》,乃其家中常观之物,典雅明丽,超凡脱俗。
明 陈淳 松石萱花图 53.4cm×97cm 南京博物院藏
当然,陈淳隐居五湖田舍后,亦经常回此宅小住,留下不少书画作品,但其风格已明显带有在那里生活过的痕迹了。
二 五湖田舍
陈淳四十岁时太学卒业,即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六月回到苏州,隐居在五湖田舍。据其玄孙陈仁锡《居第考记》介绍,五湖田舍在(长洲县东南三十余里)陈湖西大姚村,有茂林修竹、花源柳隩、鹤圃鸭栏、酒帘渔艇,以及阅帆堂、碧云轩。此外,陈淳书画题识中还提到静寄庵、秀野亭等。至于他说的“浩歌亭”,并不在五湖田舍,而在离那里不太远的陈淳自家的山野中⑩。陈淳在《湖庄》一诗中曰:“湖庄才十亩,我意自幽深。拂水榆垂岸,凌空竹透林。”文徵明《甫田集》(四卷本)卷二有《陈以可近岁筑室陈湖专理农业时以诗见寄夸其所得比来秋成当益乐辄赋秋晚田家乐事十首寄之》诗,作于正德二年(一五〇七)秋,“近岁”当不出二年。据此,五湖田舍乃陈淳父亲陈钥约于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所建,位于长洲县东南三十余里的陈湖西大姚村,占地十亩,是一座颇具田园特色的别业。
明 陈淳 四季花卉屏之一 100.9cm×341.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陈淳初称此为“陈湖草堂”,后改称“五湖田舍”。关于初称,显然是与地理位置有关,而改称却是另有原由。宋代米友仁妹嫁大姚李氏,常来探望,遗留了大量书画作品。而陈淳祖父陈璚曾从友人手中获得两件,其中有一件《行书三诗卷》款云:“绍兴戊午季春十一日书于大姚五湖田舍,元晖。”正是这一机缘,陈淳自幼得观米友仁书画,知其称探妹所居之处为“五湖田舍”。就目前所见,现所见陈淳在书画上署“五湖田舍”约始于嘉靖四年(一五二五)正月。这时他正沉浸于书画风格的变革中,并自此一直钻研不懈,逐渐展露个人风范。可以肯定,此举是表达对米友仁的仰慕之情和向其学习的志向。
大姚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小岛,进出必由水路,放眼眺望,水波粼粼,渔舟点点。每逢夏日,荷花烂漫,到处飘扬着采莲的歌声。大姚山岿然屹立,上有大觉寺,寺有东明子院,甚为幽胜。常言道,水能养育人的灵性,山能赋予人的智慧。这里可谓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陈淳远离城中的喧闹繁杂、人事纷扰,隐居其间二十余年,过着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思想、个性得到极大解放,审美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他在这里完成了书画风格的变革,创作了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并将艺术成就推向了高峰,为自己赢得了明代书画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成功,除了天赋、勤奋和有意识地汲取古人书画中符合自我审美趣味的“营养”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的熏陶,而这种熏陶直接影响了其书画表现内容和风格走向。
明 陈淳 花卉图 48.8cm×170cm 1542 云南博物馆藏
陈淳赴京前,父亲已卒,故将家业交付给仆人管理。由于经营不善,加之过重的吏繇赋税,致使家业大损。至其隐居时,仅存江田数顷,收课自给。家道中落的境况迫使陈淳不得不开始打理家事,过上了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感悟自然之本真,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素材。
明 陈淳 雨景山水
陈淳所书诗词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自己的隐居生活和思想情况,如嘉靖七年(一五二八)春作《行草自作诗诸首卷》,汇集了嘉靖五年(一五二六)七月以来创作的四十一首诗。其中,《早起》讲述了他的日常生活:“早起有寒色,拥鼻还读书。田父语隔牖,野禽鸣绕庐。但愿取自适,安暇谋其余。被褐出门去,曦光下阶除。”《丁亥岁朝把笔》展现了他的勤耕不辍:“岁朝把笔百事吉,愧我非诗非画家。椒酒三杯成酩酊,挥毫聊尔点春花。”《垂钓》表现了他的闲情逸致:“风急雨初收,萧萧芦荻洲。偶然垂钓去,占断一泓秋。”《怀社中诸友》倾述了他寂寥的心境:“养拙居湖上,真成一老翁。秋风怀伴侣,情极雁行中。”《冰合戏作》透露了他的忧愁与烦恼:“重湖冻合无交接,菜饭鹑衣稳称贫。却恐东风不谙事,又来勾引索租人。”《丙戌七月十三日归五湖田舍作》抒发了他的隐逸情怀:“南北追忙廿载余,鬓边华发渐疏疏。聪明已觉非前日,贫薄还怜有旧庐。秋兴杖藜吟橘柚,晚凉呼酒醉琴书。江湖自古多真逸,点检尘踪愧不如。”诸如此类还有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夏作《草书自作诗六首》卷、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夏作《行书近作诗三首》卷等。
陈淳所画之物皆为自己亲眼所见。山水画中不外有山峦、云烟、湖水、沙洲、渔舟、钓艇、树木、芦荻、茅茨、老翁等;花鸟画涉及花卉、蔬果、鸟虫等,品种繁多。花卉包括梅花、水仙、兰花、辛夷、杜鹃、虎刺、桃花、杏花、梨花、瑞香、芍药、茶花、海棠、牡丹、玫瑰、木笔、芝兰、栀子、萱花、莲花、茉莉、紫薇、芙蓉、绣球、百合、菖蒲、菊花、桂花、秋葵、秋蕙等;蔬果绘有萝卜、菘菜、竹笋、茄子、茭白、芋艿、生姜、枇杷、杨梅、苹果、莲藕、莲房、菱角、葡萄、荔枝、石榴、栗子、香橼、荸荠等;鸟虫有鹤、燕子、喜鹊、寒鸦、青鸟、白头鸟、鸭、蝴蝶、蝉、蚕、鱼、蚶、螃蟹、蛤蜊、蟋蟀等。
明 陈淳 春日养疴湖上诗卷
(二)审美风格
父亲卒后,陈淳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又因与老师文徵明产生摩擦,决心自此不再作其传授的细楷书体和小景山水。但观其那一时期的作品,也只是以小展大,画风并无实质性改变。而此时生活环境的变化,为他创造了实现理想的契机。他在与山水、花木、禽鸟等自然物的紧密接触中,被其安祥的神态和纯粹、烂漫且毫无雕饰的特质深深打动,自觉寻求与之契合的取法对象,将之注入笔端,铸就新风。
具体地说,陈淳隐居后的书法风格,渐渐退去往日清雅秀丽的特点,朝着纯朴、自然、潇洒、豪逸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其前、后二个阶段审美趣味发生变化的体现。
前一阶段,陈淳主研彰显个性的行草,融冶太学所习“二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诸家,陶贯“二米”,初展风采;力攻张旭大草,达到其所谓“入神”的境界。如嘉靖七年(一五二八)春作《行草自作诗诸首》卷、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夏作《草书自作诗六首》卷等,则是其中之代表。后一阶段,其行草风格热衷向直抒胸臆的怀素、李怀琳、林藻、杨凝式等靠拢,特别是将画法引入到大草之中,将湖水的缥缈之态以淡墨书写,营造出疏旷的笔意,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用笔灵便飞动,章法疏放旷达,墨色清媚淡雅,充满画意、禅意和豪逸之气,与时风拉开较大的距离,雄立明代书坛。
陈淳的绘画风格由细腻、严谨向简约转变。其山水主攻“二米”,先兼修郭忠恕、王蒙、高克恭、黄公望,再广游于荆浩、董源、惠崇、巨然、王诜、李唐、夏珪、曹知白、吴镇、倪瓒、王绂之间,常有心得,其中以论及“二米”为多。如题自作《山水卷》称:“米家父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极力揣摹,终落迹相,亦变化规矩之变耳。”题自作《烟峦叠嶂图》卷有:“人恒谓画曰:‘丹青必将设色而后为专门。’而米氏父子戏弄水墨,遂垂名后世。”陈淳以独特的审美和情怀,使其笔下山水散发着浓郁的水乡地区的特质:远方山峦层叠,烟雨蒙蒙,近处湖水渺渺,树隐茅茨,时而点缀几叶渔舟、钓艇,清新淋漓,虚静高远。
明 陈淳 千叶红梨花图并草书欧阳修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
陈淳的花鸟画多涉沈周,兼采温日观、赵孟坚、吴镇、倪瓒诸家,运用山水画和篆、草书技法,并注重写生。陈淳对自己的艺术选择尤为自信,如曾作《花卉册》云:“古人写生自马远、徐熙而下,皆用精致设色。红白青绿,必求肖似;物物之形,无纤毫遗者,盖真得其法矣。余少年亦有心于此,既而想:造化生物,万有不同,而同类者又禀赋不齐,而形体亦异。若徒以老懒精力,从古人之意——以貌似之,鲜不自遗类物之诮矣。故数年来,所作皆游戏水墨,不复以设色为事。间有作者,从人强,非余意也。”后作《牡丹绣球》轴时亦说道:“余自幼好写生,往往求为设色之致……近年来,老态日增,不复能事。□年驰骋,每闲边辄作此艺,然已草草水墨。昔石田先生尝云:‘观者当求我于丹青之外。’诚尔!余亦庶几。若以法度律我,我得罪于社中多矣。余迂妄,盖素企慕石翁者,故敢称其语以自释,不敢求社中视我小视石田也。”此前二年冬作《葡萄图》轴时则言:“余常见温日观所写葡萄,取其笔建超脱。昨于衡师处,见其一卷中杂书《李翰林草书歌》,盖其自况。余则以为,不能无窃余家篆法使日观尚在。闻吾此论,不容不叹服矣。”
陈淳的花鸟画风格颇似其大草书,其中以长卷尤甚,所画物象少则三五种,多则二三十种,姿态万千,变化莫测,特别是其采用的“一花一诗”之形式,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董其昌称:“白阳陈先生深得写生之趣,当代第一名手不虚也!”王铎曰:“道复花卉即书家羲之也,吾见道复还敷当推此盟主,近代名手皆在坫坛之下……”
三 白阳山居
陈淳晚年作《辛夷花》轴题谓:“白阳山居在穹窿之南、灵岩之左,因先陇在山阳,故结庐焉。”《(民国)吴县志》卷十九《舆地考·山》云:“穹窿山……距城西四十里。”“灵岩山……距城西南二十五里……”文徵明《陈以可墓志铭》曰:“晚得末疾……竟以正德十一年九月癸酉卒于姚城……明年二月辛未葬吴县塘湾伏龙山之新阡。”王鏊《故苏志》卷八《山上》载:“小白阳山,一名伏龙山。”据《(乾隆)苏州府志·吴县疆域图》,小白阳山在穹窿山以北不远处。故“先陇”即其父亲陈钥墓,“山阳”即小白阳山山阳。总之,“白阳山居”位于吴县小白阳山以南的穹窿山南、灵岩山左。以“白阳”名之,则为纪念其父亲葬于小白阳山。
陈淳共有五子。自隐居后,将城南草堂留给长子陈枚,其余四子皆与其同住在五湖田舍,且四子俱弱。加之他在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春季得上了肺病,又在冬季失去了夫人,于是越发担忧后嗣未来的生活。他在致亲家夏泽的信中说:“欲结一巢,以蔽弱雏,而后长往,而百无一备。”又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十月望后作《山前晓景图并五律十一首》卷有《山居》《山居二首》。《山居》云:“暮春来垄上,竹树尽纵横。”,《山居二首》之一云:“山堂春寂寂,学道莫过兹”,款曰:“今年乃有事于山中往来,得诗数首……因录……于卷尾,以请教于大方云。”这三首诗皆收入《陈白阳集》,是谈到“山居”最早的作品。再者,其七言律有《十月廿二日,谒白阳山时,栝儿在山居读〈礼〉》诗。鉴此,陈淳约始于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春即其六十岁时往来于白阳山居的,而建宅并由其仲子陈栝居住的时间当在此之前。
不过,陈淳这时的家业已经衰落,此宅第的规模与前两座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但就他在书画上署“白阳山居之风木堂”来看,此宅仍不失为大家之宅。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堂室和景观,只是今天无法知晓而已。
明 陈淳 罨画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陈淳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常往来于群山环抱的白阳山居,感受着青山的雄奇伟岸,体悟着山居的幽情别趣,创作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书画作品,呈现出雄伟壮观、浑朴苍茫之气象,其中以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二月作《千叶红梨花图并草书欧阳修诗》卷、九月十七日作《罨画图》卷为佳。
四 结语
陈淳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官宦之家,属书香门第,一生拥有三座宅第:一是由其祖父陈璚所建、父亲陈钥扩建,位于吴县城南查家桥西的城南草堂;二是其父亲陈钥所建,位于长洲县陈湖西大姚村的五湖田舍;三是由其自建,位于吴县穹窿山南、灵岩的白阳山居。不同的宅居环境,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给他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促进了其审美情趣的提升,进而对其书画风格的不同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期刊责编:李文婷)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8年10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 (期刊责编:李文婷)
(网站责编:简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