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移动的文化桥—黄金草原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时间:2017-01-11 09:53:58 来源:《艺术品》2015年5月刊 作者:单月英   0

  欧亚大陆西起黑海北岸,东至外贝加尔的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广阔的草原——欧亚草原。

图1 公元前6-前5世纪乌克兰索罗哈(Solokha kurgan)出土的金梳子
图1 公元前6-前5世纪乌克兰索罗哈(Solokha kurgan)出土的金梳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一统帝国建立前的大动荡时期,群雄逐鹿。此时的欧亚草原则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游牧经济勃兴,成为英勇彪悍的骑马民族驰骋的天堂。众多的游牧部落为争夺草场资源频繁地发动战争,武士的重要性大大地被强化,武士阶层的地位得到彰显,造成草原游牧人能征善战的特性,他们穿上戎装即赴战场,脱下戎装成为牧民,马匹和武器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在这些游牧人中,以斯基泰人、萨尔马泰人、萨迦人最为著名。乌克兰索罗哈库尔干出土的金梳子(图1)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托罗斯塔坟冢出土的金项圈(图2)生动地展现了斯基泰人的战争与日常生活。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青铜武士(图3)则塑造了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地区的萨迦武士的飒爽英姿。

图2 斯基泰金项圈
图2 斯基泰金项圈

图3 铜武士俑
图3 铜武士俑

图4 图瓦阿占2号陵出土的金饰
图4 图瓦阿占2号陵出土的金饰

图5 公元前4世纪伊塞克库尔干男性墓主衣服复原图
图5 公元前4世纪伊塞克库尔干男性墓主衣服复原图

  由武士精英构成的上层贵族集团掌控着欧亚草原丰富的资源,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他们对贵重的黄金情有独钟,生活中使用大量的金器,从头到脚都装饰着各种金饰,随身佩戴的刀剑上常常镶嵌有黄金,剑鞘外也包裹着纹样繁复的金片。这些草原精英贵族坚信他们的富贵奢华生活可以在阴间继续,常常把数以千计的豪奢金制品带进坟墓。免遭盗劫厄运的图瓦阿尔然2号库尔干出土有5600余件、重达20千克的各种黄金制品(图4),伊塞克“金人墓”出土有4000余件金器,死者为萨迦贵族,几乎被黄金包裹着,被称作“金人”(图5)。还有数量众多的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的库尔干虽然历遭盗劫,仍然出土了不少金器。(图6)即便是普通武士也常以各种青铜制品作装饰,青铜的本色类似黄金,繁复的青铜装饰同样可以标识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也能呈现出金灿灿的效果。由于大量金器和青铜制品的出土,早期铁器时代的欧亚草原被赋予“黄金草原”的美誉。

​图6 公元前5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双耳金罐
图6 公元前5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双耳金罐

图7公元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金器柄
图7公元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金器柄

图8公元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金器柄2
图8公元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金器柄2

  欧亚草原特殊的生态和地理环境塑造了欧亚草原游牧人特殊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以兵器、马具和动物纹装饰艺术为特征的“三要素文化”,与以希腊罗马文明、波斯文明、中华文明为代表的周邻诸农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虽然相同的生存环境造成欧亚草原游牧文化总体面貌上具有一致性,但不同的部族人群创造的文化还是具有较明显的区别,此点在他们使用的陶器、埋葬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诸如斯基泰文化、萨尔马泰文化、萨迦文化、巴泽雷克文化、塔加尔文化、乌尤克文化、乌兰固木文化、石板墓文化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诸文化,宛若朵朵奇葩盛开在辽阔的欧亚草原。

​图9 巴泽雷克2号库尔干出土的饰物
图9 巴泽雷克2号库尔干出土的饰物

图10 彼得大帝收藏品金项饰
图10 彼得大帝收藏品金项饰

  整个欧亚草原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中,最灿烂的无疑是其千姿百态的动物纹样。这些生动多彩的动物纹样既有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也有游牧人意识形态里带有神性的虚幻动物。动物的表现手法也有多样,既有写实风格的,也有幻想特色的,有些是写实加幻想的动物形象。无论是写实的动物纹样,还是幻想的动物纹样,往往设计成后肢朝上反转的造型,显得神秘而又动感十足。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金器柄上的狼就很写实,狼的眼睛部位原来应镶嵌有宝石,现已脱落。(图7)同墓出土的另一件金器柄上的格里芬就颇具幻想特色,格里芬勾喙大眼,翅膀和尾巴连接部位还装饰有与格里芬头一样的形象,让人清楚地感到其中的某些神性和宗教含义。

图11 公元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墓道出土的银座木头包金鹿
图11 公元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墓道出土的银座木头包金鹿

图13 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乌克兰Kul
图13 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乌克兰Kul'Oba kurgan出土的斯基泰金壶

  (图8)巴泽雷克2号冢墓出土的木雕马头饰上格里芬口中吞噬的鹿形神兽形象更具有幻想特色,其枝杈状的大角末端装饰着勾喙鸟首(亦说是格里芬头),神性特色更加突出。(图9)彼得大帝的收藏品金项饰上的兽纹,在尾巴末端装饰勾喙鸟首(图10),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包金鹿的大角上装饰的勾喙鸟首(图11),这类纹样就是用写实加幻想的手法进行表现的。

图14 公元前5-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银来通
图14 公元前5-前4世纪俄罗斯菲利波夫卡1号库尔干出土的银来通

图15 翼兽铜圈
图15 翼兽铜圈

  黄金草原与周邻的诸农业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天然桥梁。加之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赋予了草原人很强的流动性,这些马背民族也就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张骞通西域、绿洲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欧亚草原游牧人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角色。通过这些移动的文化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得到加强,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大量的考古出土材料证明,黄金草原的游牧人是名副其实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主角。
  公元前7世纪左右,斯基泰人入主南俄草原,与此同时,希腊人开始在黑海沿岸进行大规模殖民活动,在这一地区建造殖民城邦,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在频繁的交往中,斯基泰人与希腊殖民城邦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斯基泰人分为王族斯基泰、农耕斯基泰和游牧斯基泰三部分,他们向希腊人提供奴隶、牲畜、皮革、畜牧产品、谷物、贵重金属以及军事保护等,希腊人为斯基泰人提供葡萄酒、精美陶器、青铜容器、金银首饰等,还为斯基泰贵族阶层专门加工精美的黄金制品。斯基泰人对希腊风格的工艺品近乎痴迷,大量的希腊文化艺术被吸收进斯基泰文化艺术中。斯基泰人非常喜欢精美的希腊陶瓶,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腊陶瓶,还将它们作为随葬物品(图12)。斯基泰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奢华金器带有浓郁的希腊风格,这些金器多出自希腊工匠之手,不少金器是希腊工匠专门为斯基泰人制作的。(图13)斯基泰人不仅与希腊人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伊朗高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之间也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物品常常出现在斯基泰人的墓葬中。(图14)这些物品或是通过贸易,或是通过战争所得。此外,斯基泰人通过生活在阿尔泰和乌拉尔山区的游牧人,获得来自东方的物品(如中国内地的丝绸、铜镜、漆器等),并将这些物品转卖给周邻的希腊人或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居民。同时,他们也把产自地中海一带的物品如蜻蜓眼玻璃、毛织物等转卖到东方。

图16 巴泽雷克墓地M5出土的丝绸
图16 巴泽雷克墓地M5出土的丝绸

图17 巴泽雷克墓地M6出土的铜镜
图17 巴泽雷克墓地M6出土的铜镜

  除了斯基泰人外,萨迦人和巴泽雷克文化的人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青铜翼兽环(图15)非本地制品,具有明显的西亚文化特点,应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俄罗斯戈诺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毡毯上装饰有行走的狮子、带翼格里芬、披斗篷的骑士谒见女神等具有波斯文化特色的图案,其中2号冢墓中出土的箜篌也应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产物。1号冢墓出土的第十套马笼头上的木雕人面留有向后背的卷发和浓密的胡须,与希腊人的面貌特征颇为一致。5号冢墓出土的马鞍布上有来自中国内地的凤鸟纹织锦(图16),6号冢墓出土有中原地区生产的山字纹铜镜(图17)。这些物品再次证明了西方文化东传和中国丝绸、铜镜等西传过程中,黄金草原的游牧人所起的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尤其是中国丝绸、铜镜、漆器等在欧亚草原的出土成为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标志。

图18 金腰带组件
图18 金腰带组件

图19 金臂钏
图19 金臂钏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人群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家塬墓地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证据。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马家塬上,是战国晚期西戎首领及贵族的墓地,由59座大、中、小型墓葬和祭祀坑组成,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墓地的布局以M6为中心,其余墓葬呈半月形分布在其北部和东西两侧。2006年—2011年连续进行了四次发掘,出土大量金、银、铜、错金银铁器和铅锡质车饰件、玻璃态制品、绿松石珠、玛瑙珠等,被评为重大考古发现。墓地出土的各种装饰有动物纹样的金银饰品等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特色(图18、19)。随葬物品中的带联珠纹的釉陶杯、大量的汉蓝、汉紫串珠、蜻蜓眼玻璃珠等具有西方文化因素......


(本文作者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期刊责编:唐 昆)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5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