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掐丝珐琅鼻烟壶制艺

时间:2017-01-11 10:39:36 来源:《艺术品》2015年6月刊 作者:常 罡   0

  掐丝珐琅鼻烟壶(图1),人或归之芥门粒属,雕虫小技。然放之宏观,其与当时艺术之朝代氛围声气相通;置之微察,又必具备当时掐丝珐琅工艺诸特征。滴水见海,此其谓也。
  掐丝珐琅鼻烟壶,以造型为体骨,丝纹为筋腱,釉色为肉肤,金泽与抛光为头面妆敷,此言其大概。细分之,虽物小仅盈一握,工序繁复近四十道,较之大器,技或有更难施展处。以掐丝、点蓝两工序论,能掐、点纤图小器,必能掐、点宽样大器,反之则未必。故一朝掐丝珐琅之鼻烟壶,必代表一朝掐丝珐琅器制艺之最高水平。

图1 鼻烟壶示意图
图1 鼻烟壶示意图


制胎

  制胎之料,贵取红铜。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铜》:“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红铜即纯铜,又称紫铜、赤铜,糯腻凝匀,抻延伸展,易于成型。
  清代至民国所制掐丝珐琅鼻烟壶,少数金胎银胎之外,俱以红铜为胎。数乾隆壶之铜质最纯,有压手凝重感。

图2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之锦地一
图2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之锦地一

  清代与民国掐丝珐琅器制胎,一如明代,手法多端,有库、勾、勒、点、錾、托、剔、挤、铸诸法,方圆扁椭,起鼓打洼,随心所欲,无型而不能。鼻烟壶属小件,胎之成型多为分部捶打之后合对焊接成型,亦有冲压成型。如乾隆三十九年《照金塔式样成造珐琅塔一座销算底册》(后称“销算底册”),记制胎匠工分为大器匠、锉刮匠、合对匠、收搂匠、攒焊匠。①此工序之分,亦适用于铜胎掐丝珐琅鼻烟壶。
  掐丝珐琅鼻烟壶铜胎之分部捶打与合对焊接,大致有如下方式:曰上下相接,曰拼块相接,曰分段相接,曰边面相接,曰对剖相接。道光以后,工艺规范渐渐松弛,壶内接痕,清楚可见。康、雍、乾三朝制壶,窥照壶内露胎处,浑然圆成,全不见焊接痕迹,堪称一奇。承钱美华大师相告,对缝之边缘,或锉出齿纹,两相间插,或打薄各半,彼此交搭。经入火赤炽,于是焊缝熔没。

掐丝

  掐丝之工,以《销算底册》中诸工序外雇工为例,填蓝匠七百八十三工,凿錾匠六百九十三工半,其余大器、锉刮、合对、攒焊等不过一二百工,而掐丝竟达一千三百七十一工,足见费工最久,耗银最昂。②盖掐丝之于掐丝珐琅,一如画绘之线条,图案成象,端赖于此。如前所述,镊夹铜丝而弯掰勾勒,大样易而入微难。倘施细纹密丝于小小鼻烟壶之上,则更属难上加难。
  明代掐用之铜丝,乃捶薄铜片,以剪刀剪之成丝。大约于康熙晚期,匠师创成手摇压丝机,即摇转两精钢滚筒,将红铜油丝压扁,无宽窄厚薄不均之弊,且丝条更为细韧,易于委婉。手摇压丝机乃吾国掐丝珐琅史上划时代之产物,致使雍正朝风观轨变,开丝艺典雅绮秾之先河,并终在乾隆朝被推至极致。

图3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之锦地二
图3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之锦地二

  晚清时采用拔丝新技术:将铜条切成细条,穿过钢板上锥出之小孔,拉拔为均匀之铜丝。
  康熙朝掐丝珐琅鼻烟壶,就仅存遗物观之,与康熙朝一般掐丝珐琅器同步:有单丝描写,遒劲淳秀,仍具晚明掐丝珐琅器遗意;又有双丝勾勒,庄整俊朗,开有清一代丝艺之先河。
  传世之雍正掐丝珐琅壶均为单丝构图,行丝森丽规正,繁简得当,接丝转拐处弯婉舒顺。
  据乾隆元年内府造办处《记事录》载:“五月二十日‘奉旨:鼻烟壶上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画稠密些,俱各落款,钦此。’”③君临天下之初,即降旨言明奢荣繁盛之艺趣,究其根本,承祖父荫佑之外,终在乾隆帝禀赋之健、气数之旺也。帝尊之嗜尚,启乾隆朝一朝富丽堂皇、画缛绘细之艺风,固不独在鼻烟壶一门、画珐琅鼻烟壶一类。
  乾隆朝掐丝珐琅鼻烟壶之丝艺,后世难以望其项背者有三。曰精:用丝如用笔,直如弦,弯如月,锐如钩,犀利挺拔,勾回飞顿,陡弯屈折,丝丝见笔意,最于细节之处见精神。曰严:正反匹配,左右对称,绝无疏忽处,真所谓一丝不苟也。曰密:花织锦簇者,几密无隙地,却铺布均匀,妙意入微,小小一壶,丝纹遍体,所费铜丝长度,竟可达数米,为观之止(图2、3)。且掐丝成图后,更须以丝镊一一夹起,沾白芨黏汁摆置于壶身上,不得偏倚失位,不得疏密不均。承钱美华大师见告:如此丝工,少不行,老不行,须心明眼亮、技艺娴熟之壮年匠师,方可掐得。

图4 民国壶之锦地
图4 民国壶之锦地

  掐丝珐琅勾勒枝蔓之法,单丝早而双钩晚。单丝乃纯粹国风,双钩受西风熏染。元明均为单丝,与当时瓷绘同步;双钩见于康熙中、晚期,盖西洋巴洛克—洛可可纹饰盛传入华之始也。此后之掐丝珐琅大器,枝蔓多采双钩,以其精整醒目也。掐丝珐琅小壶则不然,可谓不薄单丝爱双钩。两者之施用,泾渭分明:凡西洋巴洛克—洛可可式缠枝花纹,花必西番花,叶必西番叶,以双钩枝蔓;中国传统缠枝花纹,或宝相,或莲,叶叉三芽,或片片沿枝排列,则单丝枝蔓,仍具明代掐丝珐琅器遗意。
  嘉、道两朝以降至民国之掐丝珐琅鼻烟壶,掐丝之差者,劣陋疏落,几不堪入目;佳好者,尚称能品。然距雍正、尤其乾隆壶掐丝之无象不逮、神采斐然,已不逮远逊矣。(图4)
  晚清以后,为提高工效,遇重复连续或两两对称之图案,如菱形回纹、云气或花朵,多采用“膘活儿”:以膘胶将丝缕粘结成束,笼总掐之,再清水解膘,是掐丝一次,可得同图多件。如此出活虽快,犄角旮旯细节处,却往往含糊简化,大不如个花单掐之能曲尽其致也。

釉料

  掐丝珐琅器釉料与画珐琅器釉料之原料配方,本无大异。本料“每斤(乾隆制十六两一斤)用马牙石面(即石英)十两、定粉八两五钱、盆硝八两五钱、砒霜一两二钱、硼砂三两六钱、紫石一两五钱”配合炼就,各种顔色则添加不同着色剂,如配一斤大红,需加红铜末六两,配一斤粉红,需加金叶五分、镪水二两、硇砂二两,诸如此类。④唯画珐琅釉以多尔门油调合,以便涂画皴染,掐丝珐琅釉则以清水浸漂,待其沉淀,点入丝框。不言而喻,自康熙以往,一朝掐丝珐琅鼻烟壶所用釉料品色,自应在该朝掐丝珐琅所用釉料品色范围之内。

图5 暖木塞柱
图5 暖木塞柱

  一如明代,康熙朝掐丝珐琅仍为西洋进口釉料。于康熙晚期,珐琅匠师如潘淳等已在自制珐琅釉料,⑤然品种单一,且在试用阶段。故当时所用釉料品色,应同于晚明掐丝珐琅器,唯质色稍差。
  雍正初年,西洋进口釉料仍时有舶来。如雍正时刊《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载:“雍正四年五月,西洋国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造办处明确奉谕自行试炼珐琅釉料,时在雍正六年二月廿二日:“柏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备用珐琅料。”⑥

图6 铜管塞柱
图6 铜管塞柱

  至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造办处有记档一条:“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黑色,以上九样。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绿色、深亮蓝色、浅蓝色、松黄色、深亮绿色、黑色,以上共八样。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共九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将此料收在造办处做样,俟烧珐琅片时背后俱落记号。’”⑦

图7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一
图7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一

  查档中新炼珐琅料,除浅绿色外,与旧有西洋珐琅料品色全同,而称之“新炼”,当为造办处珐琅作接怡亲王谕后,依西洋珐琅料品色试制之国产釉料。档中之“新增珐琅料”,品色则与旧有西洋珐琅料全然不同,故当是自制创新之国产釉料。雍正七年闰七月初九日珐琅作档记“本月初八日怡亲王交年希尧送来……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土黄料三斤十二两,雪白料三斤四两,大绿一斤,白(自)炼樊红一斤,白(自)炼黑钧料八两”⑧。同年十一月初二日、二十日、二十六日及同年十二月二十日,又有多次传命珐琅作烧炼珐琅料并炼成备用之记录。如“十一月初二日,郎中海望、员外郎满毗传:‘为陆续烧造珐琅活计,着炼珐琅料三十四斤备用。记此。’于本月二十日烧炼得各色珐琅料三十四斤,陆续画活计用讫”。又如“十一月二十六日,又传:‘为陆续烧造珐琅活计,着配珐琅料广白二十斤,月白二十斤,松绿五斤,大绿五斤,水黄十斤。记此。’十二月二十日炼得,陆续画活计用讫”。可知自炼国产釉料其时已堪大用。釉料原矿之产地,有云云南,有云淄博,莫衷一是。

图8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二
图8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二

  至乾隆朝,在原有釉料基础上,又兴试炼新釉料之举。据《乾隆八年各作成活计清档》,六月十七日“柏唐阿双桂来说,蓝白黑相间得大理石灰,等等,故能在本色料基础上再变化出多般色调。恰因康、雍、乾三朝不断试炼多样珐琅釉料之成功,方有雍、乾两朝珐琅彩粉彩瓷器与包括掐丝珐琅鼻烟壶在内之掐丝珐琅器物之缤纷绚丽。
  今人言及乾隆掐丝珐琅鉴伪之法,每转袭赵汝珍《古玩指南》中所云:“乾隆所制者,以黄、白二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之鸡蛋黄相同,后仿者则多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之干黄终不相似。乾隆之白色亦最难仿。其故有二,一因其白色与砗磲石色无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为之,然顶珠不易得也;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比之他料,吃火为甚,非精匠为之,器易受伤也。”⑩
  此说振振有词,似言之有据,因此流误甚广。实则雍、乾两朝包括掐丝珐琅鼻烟壶在内之掐丝珐琅器釉色,极为丰富。一种色调之,又有变种品色。据宫中记档及观察遗存实物,如黄色,至少有明黄、娇黄或蛋黄黄、松黄、姜黄、杏黄、鹅黄、草黄、浅松黄、柠檬黄;白色,至少有砗磲白、月白、软白,更有干石灰白。故谓乾隆一朝,漫漫六十年,宫中奉其年号又四年,内府及各地所制掐丝珐琅器当以万千数计,而黄只一种黄,白独一样白,可据之断代,实难苟同。
  据造办处档案记载及传世实物,朱家溍先生《铜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一文,将黑色釉料列为乾隆时始现之新品色,有误。同文谓砗磲白一色,至乾隆时“变成灰溜溜的顔色”,亦有误。此釉色,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上颇多运用,为极腴润之砗磲白。唯当时扬州为宫中所制大型掐丝珐琅嵌片上之白,或时显灰溜溜之干石灰白。
  掐丝珐琅所用天然矿物釉料,由元至明而清,经历半透明至不透明之质变。清康、雍、乾三朝釉料,以掐丝珐琅鼻烟壶为例,虽不若元及明早期之晶莹剔透——乾隆帝亦曾坦承“旧珐琅颜色甚好”——却也如脂似腊、宝光内涵。嘉、道两朝,好釉色尚时有所见。迨至晚清、民国,釉料干涩,且乏浅无深韵。
  新中国之初,釉料尚是来自山东博山之天然原料,叶圣陶先生《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亦提及此。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则釉料已是化工原料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先生即写道:“从明代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均以天然矿物原料熔炼。据釉料老师傅讲,‘当我做学徒时,原料是天然的矿石矿土,只要付出脚钱就可以拉回来研细溶制。现在用的化工原料,每一颜色都要研究一配方。’”

砂眼

  行中俗语“十蓝九砂”,明言釉上砂眼乃掐丝珐琅器宿疾常患,规避实难。夫欲减少砂眼,牵涉多道工料技艺,一道不察,砂眼生焉。旧时以铁砣铁臼捣杵釉料,不细,则生砂眼;以吸铁石吸附釉料中矿渣铁屑,不净,则生砂眼;火须上好阳泉煤,劣煤碎爆噼啪,致气流冲击熔釉,则生砂眼;釉料过水不勤,沉淀结粒,则生砂眼;场地不净,尘落积埃,则生砂眼;点蓝补蓝,精益求精,反之,则生砂眼;火候欠佳,熔融不透,则生砂眼;种种不一而足。
  偏乾隆帝尝降旨粤海关监李质颖:“嗣后将小式洋珐琅器皿进些件,要好,无蜡补处。”蜡补何为?补砂眼之大者也。其于画珐琅督求若此,于掐丝珐琅器便未必不如是。严旨之下,量臣工焉敢不用命。其成果,就吾辈今日看去,诚如钱美华先生所言,乾隆时“出来的产品较明代光润,砂眼细小,肉眼不仔细看已不易发现了”。
  与掐丝珐琅制作史上前期与后期相比,乾隆朝掐丝珐琅器上之砂眼,明显减少。尤其乾隆中晚期之小件掐丝珐琅制品,如可精工细作之带扣、扳指儿、轴头、文房小品等,砂眼更为稀少。至于小件中之极品玩物乾隆朝掐丝珐琅鼻烟壶——雍正壶实已不差——则肉眼看去,砂眼几近于无,当然绝少蜡补处。李久芳先生于《清代宫廷中的鼻烟壶•导言》中便提及:“在清宫遗存的作品中,仅见一件‘乾隆年制’款掐丝珐琅勾莲纹双联瓶形鼻烟壶……没有砂眼。”

内釉

  余入藏第一枚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即发现壶内施蓝珐琅釉。当时以为宫制之物,考究装饰,未觉有它。随后所藏所见传世实物渐多,方察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制掐丝珐琅鼻烟壶,除金胎银胎之外,壶内均施蓝珐琅釉,釉色宝蓝,几无例外;嘉庆之制,壶内施与不施蓝釉者兼而有之;道光之时,壶内施蓝釉之壶极少,且其釉色蓝中透灰;咸、同之后,绝无壶内施釉者。始觉壶内施釉手法,不应等闲视之。

图9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三
图9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三

  无独有偶,英国鼻烟壶学者莫士先生于来信中亦提到,据其多年观察,18世纪以前,即乾隆以前宫制铜胎画珐琅鼻烟壶,画珐琅壶内之釉为笔刷涂抹,可保均匀。而掐丝珐琅壶内所施之蓝釉,多难保均匀,遂难保内外膨缩系数相同,然为何仍内施蓝釉?(四)读宫档,若逢帝旨内有不妥难行处,管事人每回奏委婉解释,再请另旨。乾隆帝此旨明谕器内“不必杀绿色”,而珐琅作催总匠师等并未回奏以为不可行,难道彼等技术行家竟不思入火磞釉之虞?显然,缘由别在。
  古代制艺之定规,关爱人性,顺乎物理,绝非画蛇添足、无端生事。嗅食鼻烟,膻、糊、酸、豆、苦五品,最讲品品纯淳,不搀丝缕异杂气味。王世襄先生曾谈及沉香木制鼻烟壶:“看来是好事者所为,贮烟并不相宜。因为沉香气味浓烈,名烟膻、酸、粿、豆,难免不遭到它的破坏。”先生生长年代,鼻烟之风尚在,故是识者之言。沉香木尚如此,何况铜制鼻烟之壶!铜胎屡经火炼,铜臭祛去,然终不若珐琅釉之净无嗅味、不扰鼻观。再者,鼻烟虽油性,盛储铜壶中,潮腻久接,铜壁或生锈蚀而影响烟质。自此始悟壶内施釉,意在隔阻铜臭、防范铜锈也。同理,黄金与白银,质纯净而无毒无味,最与人体亲融,故所见金胎银胎掐丝珐琅鼻烟壶,壶内全不施釉。
  掐丝珐琅器内施釉,行中语谓之“涮蓝里儿”或“挂蓝里儿”。敞通平浅之器,施之较易。掐丝珐琅鼻烟小壶,则有其特难之处。经请教钱美华、薛丰年两大师,古法之大致,推测如下:末道点蓝工毕,先以杏干水,后以清水涤净壶里;趁内壁湿漉,倾入蓝釉粉末,晃摇周循,务使釉粉粘挂遍布;倒出剩余釉粉,之后入火,点蓝与涮蓝里儿乃同时入炉完成。然釉粉质若细砂,性散索,并不溶于水,自不易附着壶壁,入火之后,又常熔流淤积一处,兼之鼻烟壶口小膛深,内窥不到,故涮蓝与过火之后,绝难检视均匀与否。即便知其不均不匀,亦不能再涮再烧,盖恐烧坏壶外之掐丝点蓝也。故掐丝珐琅鼻烟壶所涮蓝里儿,有欠均匀,实不可免。经手过眼之康雍乾诸壶壶内蓝里儿,多见阙漏处,有时面积甚至大于挂上蓝釉处,因之常被误定为壶内露胎无釉。昔时匠师勉行其难,尽力以为之,自不当求全苛责。

图10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四
图10 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款识之四

  道光以后之民间掐丝珐琅作坊,自不似内廷造办治律之严,焉能尽守前规。或谓:便朝廷享国既久,尚难免纲纪松弛,遑论掐丝珐琅鼻烟壶制艺。晚清民国,欧美纸烟入征中国,鼻烟堤溃蚁穴,乃吾国烟草史上一大转型期;此时中、西集藏鼻烟壶之风日盛,乃吾国鼻烟壶制作史上由实用兼赏玩至纯为赏玩收藏之重要过渡期。此时制掐丝珐琅之壶,不仅量少,实用性亦退居末席,劣制者更只图糊弄玩家,自然得简则简,不必更费涮蓝里儿一道工也……


本文作者为《沧海遗珠——掐丝珐琅鼻烟壶研究》作者)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6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