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时间:2017-02-04 15:57:40 来源:《艺术品》2016年01月刊 作者:王宣艳   0

  南宋定都临安,保有东南半壁江山,典章制度承袭北宋正统,重科举教育,兴礼乐文治,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科技创造众多,出土文物蔚为大观。杭州是南宋都城临安所在地,浙江省博物馆依托杭州临安城遗址的地缘优势,结合浙江省内众多市县南宋时期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以及南宋疆域内四川、重庆、贵州、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各地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于2015年11月13日至2016年4月5日在武林馆区举办“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览。展览展出精美文物近500件(组),系利用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并承国内46家文博单位慷慨出借馆藏珍品而成。展览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兴小纪”,主要展示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南宋中兴等南宋初期的历史;第二单元“都城纪胜”,展示衣食住行等社会民生以及商业、手工业、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成就;第三单元“武林旧事”,主要表现南宋中晚期抗金、抗蒙战争,直至最终亡国的历史。




第一单元:中兴小纪

  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人俘去,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初年,朝廷在抵御金兵过程中且退且守。绍兴年间,宋金双方力量逐渐达到均衡状态。绍兴八年(1138),漂泊的政权正式定行于临安。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合议成,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至祥兴二年(1279)宋帝昺蹈海灭亡,南宋延续国祚一百五十三年。

大晟应钟 北宋崇宁三年至四年(1104—1105) 长18.1厘米、宽13.9厘米、高28厘米 临海市博物馆藏
大晟应钟 北宋崇宁三年至四年(1104—1105) 长18.1厘米、宽13.9厘米、高28厘米 临海市博物馆藏


一、建炎南渡

  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北宋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高宗即位,重建宋朝。在金兵的追击下,南宋朝廷、宗室、百官、士庶纷纷踏上辗转避祸的南迁之路。

二、抗金风云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宋王朝执行委曲求全政策,大片土地沦于战火之中。南宋与金作战,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南宋初年李纲、宗泽等抗金活动,特别是杰出将领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彪炳千古。宋金于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开始长期对峙,直至先后被元所灭。

靖康元年李纲制”铭文锏 北宋靖康元年(1126) 长96.5厘米、重3.6公斤 福建博物院藏
靖康元年李纲制”铭文锏 北宋靖康元年(1126) 长96.5厘米、重3.6公斤 福建博物院藏

第二单元:都城纪胜

   江南之地山水明秀,物产丰饶,民生富庶胜过汴梁。北方南迁的人口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丰厚的商业资本。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发展,制瓷、造船、印刷等手工业超越北方,商业振兴,城市繁荣,文教兴盛,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一、民生富庶

  南宋城市繁华便利,民物康阜。宋人注重衣冠打扮,讲究生活品味。饮酒品茶,焚香插花,琴棋书画,自在悠闲。不仅反映南宋经济富裕的一面,也表现文人雅士艺术品位的一面。

“中兴复古”香饼 南宋 边长4.5厘米 1978年江苏武进村前蒋塘宋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中兴复古”香饼 南宋 边长4.5厘米 1978年江苏武进村前蒋塘宋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一)珍馐嘉旨—南宋人的饮食
  北人南来改变了江南地区以稻米为主的饮食结构,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南北食并存的饮食格局。宋人追求饮食的精致、时令,无论是街头小吃或是豪华宴请,都是种类丰富、变化多样。
1.温酒浅酌
  南宋酒的产量极大,见诸记载的酒名即有六十余种。都城临安有和乐楼、丰乐楼等官府酒库几十家,熙春楼等民营酒楼则更众,官私酒楼以金银酒器供客欢饮。宋人以经瓶贮酒,以注子斟酒,以台盏、盘盏一副或仅仅盏、卮、杯等器饮酒。一套齐整的酒器还包括果盘、果菜碟。
2.点茶品饮
  宋人爱茶,茶肆林立,有着各式各样适合文人士夫聚会、富家子弟娱乐、各行各业交易、三教九流往来的茶馆。建安北苑茶、湖州顾渚茶、绍兴日铸茶、洪州双井茶、雅州蒙顶茶都是南宋时的名茶。宋人以点茶法饮茶。茶为将鲜茶叶蒸熟、研细、压模、烘焙后制成的饼茶。点茶时,需先将茶饼碾碎罗细成茶末置于盏中,以汤瓶煮沸水冲点,以竹茶筅在盏中回环搅动,最后配上盏托饮茶。
(二)服章之美—南宋人的服饰
  南宋人的服饰因北宋之旧而稍变。服饰制度上,种类、色彩、材质等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然而追求时尚的南宋人,

高宗赐王安道抄手式端砚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长17.2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宗赐王安道抄手式端砚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长17.2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赏心乐事—南宋人的娱乐
  宋人善于随岁时节令而兴娱乐:新年放爆仗贴桃符,元宵观灯猜谜,寒食清明插柳踏春,端午悬挂午时符,七夕乞巧,中秋赏月放水灯,重阳登高赏菊,除夕驱傩守岁。此外还有焚香插花、弈棋百戏、西湖泛舟、钱塘观潮,等等。无论富家巨室抑或陋巷贫民,莫不对时行乐。
(四)四方辐辏—南宋人的商业外贸
  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同,宋代极其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并由此带来中国经济史上的“商业革命”。南宋丰饶的物产、发达的手工业、便利的水陆交通、繁华的城镇集市以及开放的经济政策,为商业外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金属货币被大量铸造,纸币得以流通全国,与海外通商繁忙,市舶之利以百万计。

兽耳衔环铜壶 南宋 口径9.2厘米、底径12厘米、高20.9厘米 浙江衢州柯城区黄家乡坑西村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兽耳衔环铜壶 南宋 口径9.2厘米、底径12厘米、高20.9厘米 浙江衢州柯城区黄家乡坑西村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1.商业与货币
  北宋以来,铜铁钱在流通中占居主要地位,金银日渐重要,纸币开始发行并流通。南宋时期,为了解决“钱荒”现象,缓解巨额军费开支的压力,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以便利各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弥补现钱不足。同时,南宋金银铤牌的打造盛极一时,临安曾有百余家金银钞引铺,主营金银打造和买卖兑换。这些金银铤牌形制规范,款识明确,携带方便,用于商业兑换、朝廷赏赐、薪金发放和税收支付。
2.对外贸易
  南宋朝廷复置两浙、福建和广州三路市舶司,市舶之利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杭州、宁波、福州、泉州和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通过官办和私营两种途径大大扩展,当时的对外贸易,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东岸、北岸各国,史称“海上丝绸之路”。南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南宋早期开始,龙泉窑施透明青釉的刻划花产品大量外销。不唯促进了龙泉窑制瓷业的迅猛发展,而且也使距离龙泉不远的福建北部及沿海地区纷纷建立起大量生产刻划花青瓷的窑场,因产品风格明显受龙泉窑影响而器物质量又逊于龙泉窑同类青瓷,故被称为“土龙泉”。出土情况表明,福建一带出产的青釉刻划花粗瓷,主要是经泉州港销往海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而龙泉窑精品一般都被运销到经济发达地区。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南宋绍兴五年(1135)长20厘米、宽9.5厘米、高8.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南宋绍兴五年(1135)长20厘米、宽9.5厘米、高8.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百工竞巧
  南宋工商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随着北方手工业者的大批南下和生产技术的传入,手工业迎来了南北技艺相互碰撞、融合创新的崭新局面。龙泉青瓷、湖州铜镜、温州漆器、复古玉器等工艺精巧细致,又注重实用。
(一)南宋瓷器
  最能代表宋代手工业成就者莫过于瓷器。南宋官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建窑、德化窑等名窑瓷器百花争妍。“靖康之难”的血雨腥风无情地扑灭了北宋官窑的炽烈的炉火,迫使掌握绝技的窑匠纷纷南徙,从而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开启了官窑青瓷生产的新纪元。
(二)湖州铜镜
   湖州铜镜的生产兴起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发展到高峰,成为宋代铜镜的典型代表,倾销全国。湖州镜崇尚简洁实用,形制层出不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心形、钟形、带柄镜等,镜背多有铸造者姓名等招牌式镜铭。南宋湖州镜既有官营作坊铸造,也有民间商铺所铸。南宋后期以湖州石家镜为代表的私家铸镜的繁荣,体现了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

“建宁军节度使之印”铜印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边长5.9厘米、高5.4厘米 1967年浙江杭州半山韦谦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建宁军节度使之印”铜印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边长5.9厘米、高5.4厘米 1967年浙江杭州半山韦谦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温州漆器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设有温州漆器什物铺,《梦粱录》记载临安市肆中有著名的温州漆器铺。温州漆器自北宋即名震四方,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舍利函、经函已显示温州漆艺之高超,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朱漆戗金菱花式人物花卉纹奁代表了南宋温州漆器艺术的极高成就。
(四)复古玉器
  宋人崇尚自然写实,南宋工匠制作的仿生玉器惟妙惟肖,浪漫天真。但另一方面,在恢复礼乐制度的影响下,玉作呈现复古的特征,多有玉卣、玉璧、玉带钩等仿古器形,纹饰则流行螭虎纹、云纹、谷纹等。

三、科技繁荣
  经济的富庶、政府的鼓励促进了宋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最活跃的时期。南宋承继北宋,重建科技,将农业、手工业、城市经济及港口外贸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天文地理、农田纺织
  南宋时人口的增长使农田的开垦、稻麦的培育、棉桑的种植达到了新的高度。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理论取得重要成就,农桑园艺专门著作大量出现,《农书》和《耕织图》是此时的杰出代表。《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围田满遍,水利大兴。统治者重视天文研究和历法编撰,测绘星象以掌握农时。
(二)雕版印刷
  南宋社会读书应举氛围浓厚,印刷技术发展,版印书籍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胜前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学宫、寺院、私家和书坊都从事雕版印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临安、福建和四川是印刷业的中心。临安国子监所出版的图书,称“监本”,印刷技术颇高。四川和福建亦有不少书坊。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四、文化鼎盛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相对轻松的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造就了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南宋时期文化成就璀璨夺目,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时期。
(一)百家争鸣
  南宋思想流派纷呈,形成学术交流与争鸣。朱子理学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在庆元党禁中受到打击,然此后对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产生巨大影响。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陈亮、叶适等。他们提倡事功之学,强调经世致用。从地域上分,吕祖谦为金华学派,陈亮为永康学派,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则为永嘉学派。
(二)文化教育
  南宋尊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以儒立国”,优礼文士,提倡文治,重视科举,官学、私学得到有力扶持,书院发展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教育的兴盛带动刻书、藏书之风,尤以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为盛。
(三)文学艺术
  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出现了南移现象。南宋诗词在时局变动、社会思潮更迭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士人文化创作依旧充满活力,文学创作繁荣,成就堪与北宋比肩。绘画、刻帖和戏剧等文化艺术,也在南北方文化的碰撞中得以突破和发展……


(本文作者任职于浙江省博物馆)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1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