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石涛两次接驾相关作品辨析 —存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系列之十

时间:2017-02-10 10:27:42 来源:《荣宝斋》2016年02月刊 作者:朱良志   0

  石涛一生有两次接驾之事:一次在一六八四年冬天,地点在金陵;一次在一六八九年春节过后,地点在扬州平山堂。
  一六八四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冬十一月初,驻跸金陵,曾至名刹长干寺(大报恩寺)巡幸,时石涛正挂锡该寺。石涛得以见康熙,可能与曹鼎望之子、中书舍人曹宾及有关①。此次南巡,宾及为扈从,宾及《扈从东巡纪略》记此游之事。
  康熙第二次南巡至扬州,时石涛正在此地,并驻锡净慧寺。净慧寺,又作静慧寺。石涛师祖木陈道忞(一五九六—一六七四)曾居此。《扬州画舫录》卷八《城西录》载:『静慧寺本席园旧址,顺治间僧道忞木陈居之。御书「大护法不见僧过,善知识能调物情」一联、七言诗一幅;康熙赐名静慧园及「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南规树丛」一联、七言诗一首。』石涛佛门之师旅庵本月(?—一六七六)曾在京城,驻锡善果寺,地位几与国师相当,极尽尊荣,顺治帝曾亲至善果寺听法。本月一六六二年还山,初驻松江昆山之泗州塔院,石涛即于此寺依本月出家。职是之故,康熙第二次南巡至平山堂,直呼石涛之名,石涛感激涕零,作诗纪之,其中『两代蒙恩慈氏远』,说的即是此事。慈氏,即佛门;两代,是说道忞和本月。而此时他又蒙天恩,故而感叹之。
  石涛接驾之事乃攸关其思想之重要问题,对其一生艺术道路产生重要影响,他从一六九○至一六九二的三年北上之行,就与这两次接驾有关。
  围绕两次接驾,石涛至少作有七首以上的诗作(而不是通常所引的两首),并留下数件书画作品,其中有真有伪,本文便是对此之辨析。
    
一 《丹荔图》
    
  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一九七八年印行的《渐江石涛石谿八大山人书画集》,在第一六○至一六一页影印石涛款《丹荔图》,此图曾在同年该馆举行的『明末「四僧」书画展』中展出。此图设色,尺寸不详,乃粤籍旅台收藏家侯彧华(一九○四—一九九四)旧藏。
    
清 石涛(传) 丹荔图
清 石涛(传) 丹荔图
    
  此立轴上部画荔枝茂盛之叶,并以丹红点出花朵,突出的是荔枝树的根须,由左侧从上披下,直至画幅底部。有题识云:『客广陵平山道中见驾纪事二首: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愧」字)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雪拥祥云天际边。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
  下押『清湘』(白文长印)、『释元济印』(白文方印)、『瞎尊者济』(白文方印)三印,又在左侧靠下钤『苦瓜和上』朱文长印。有『国华珍藏』等三鉴藏印,
  此作乃伪品,画、书均与石涛作品风格不符,是一水平较低的作手所作。就印章看,四枚印章中,『清湘』『瞎尊者济』二印,石涛无。石涛只有『清湘老人』『瞎尊者』二朱文印。『苦瓜和上』『释元济印』二印,石涛有,然而对比可知,此非石涛之印。
  此画行款安排不好,由于没有考虑到画面,题诗内容无法写完,至最后一行,忽然分出两行,字迹变小,勉强写完。此等低级错误,断非石涛所可出现。画丹荔之图、书《见驾》之诗,乃庄重之事,石涛怎可如此懈怠!
  方濬颐《梦园书画录》著录一件作品与此有关。方濬颐(一八一五—一八八九),字子箴,号梦园,安徽定远人,一八四四年进士,擅文史,精收藏。《梦园书画录》卷二十载『石涛丹荔图中堂轴』,其记云:
  纸本,今尺高五尺六寸,阔三尺。过墙藓荔枝叶下垂,丹实累累,下钤阮元观、陈□□之珍赏,世恩堂珍藏书画之私印,龙山老樵、温汝适珍赏、云谷曾藏识者宝之等印。
  『客广陵平山道中见驾纪事二首: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闻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已已路当先。圣聪忽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雪拥祥云天际边。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
  此图今不见,所描写递藏历史颇详。此作曾为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过眼。龙山老樵,为查慎行(一六五○—一七二七)曾孙查奕照(一七六○—一八四八)之号。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三:『嘉善查礼斋先生奕照,又号丙塘,自号龙山老樵,初白老人曾孙。少壮奔走四方,为人司章奏,阿敬敏公、百文敏公尤敬礼之。以荐,得淮安府同知。弃官归里,以诗酒自娱,年八十九卒。』②查奕照还是一位琴学家。『温汝适珍赏』印,乃清乾嘉时期学者温汝适(一七五七—一八二○)之鉴藏印。温氏字步容,号筼坡,广东顺德人,一七八四年进士。后此图又为粤籍著名收藏家叶梦龙(一七七五—一八三二)所藏,上钤『云谷曾藏识者宝之』印。
  方梦园所述此中堂的递藏,说明此图是流传有序的。根据此中所钤诸鉴藏印,与侯彧华所藏《丹荔图》非一图,此图的鉴藏印中无梦园所提及诸印。虽然梦园所载此图今不见,难以判别其真伪,但从鉴藏者的情况看,可能是石涛真迹。从梦园描绘此图的情况看,二图都是荔枝,然梦园所见此图『过墙藓荔枝叶下垂,丹实累累』,而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展出此图则是荔枝正在花时。今存世之《丹荔图》或是对梦园所见这件石涛真迹的摹仿。荔枝,从发音说,有吉利之象征。荔枝为岭南之物,石涛画此,又寓意深矣。他是广西人,出生在荔枝的故乡。古人有所谓,『称粤山者必曰罗浮,称粤石者必曰端砚,称粤果者必曰荔枝』③。
    
二 《广陵见驾书画卷》
    
  方梦园所见之《丹荔图中堂》立轴,款为『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而今另见石涛见驾诗,其款也为『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其中是否寓有文章?
    
清 石涛 广陵见驾书画卷之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清 石涛 广陵见驾书画卷之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有石涛款书画卷,名为《广陵见驾书画卷》。此书画卷有两段,一段为画,图上无款,有印二枚,分别为『苦瓜和尚』『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画部分有『大风堂珍藏印』『张爰』『大千』『古松园书画记』『潘氏涑筠珍藏书画印』『听琅玕馆』『云麾楼藏』等鉴藏印。
  另一段为书法。苍劲有力,以楷中带行之书书之:『客广陵平山道上见驾纪事二首: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巳己(当为「己巳」)路当先。圣聪忽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雪拥祥云天际边。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款下钤『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有『不负古人告后人』『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别时容易』『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难』『敌国之富』『耦庵经眼』『古松园书画记』等鉴藏印七方。
  这件书画手卷是张大千旧藏。书法和绘画两部分无关系。当是装裱者合而为之。绘画部分无款,似石涛手笔,但又不能遽然确定为石涛所作,因为此画笔墨无石涛此期作品的跌宕恣肆之态,显得层次单薄、笔力柔弱。
    
清 石涛 广陵见驾书画卷之二
清 石涛 广陵见驾书画卷之二

 
  书法部分令人生疑处更多。
  其一,款与《丹荔图中堂》一字不差,都作『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两幅相同题识的作品,其落款一模一样,这样的巧合,不免使人产生摹仿之疑。
  其二,『即今巳己路当先』中的『巳己』,当为『己巳』之误。石涛第二次接驾在扬州,在康熙己巳年(一六八九)。若此为石涛所书,这样的笔误不应出现(后文讨论的罗志希所藏《海晏河清图》右下所题『己巳』二字,便无此错误)。
  其三,虽然《丹荔图》书法水平低,但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只是普林斯顿美术馆所藏此书翰书法水平高一些罢了。二者可能同时摹仿一件今未见传世之石涛真迹(或《丹荔图》是对《广陵见驾书画卷》的摹仿)。
  将二本『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四句书写对比,即可发现二者间架结构基本相同,如『黎明』『近前』,以及『疾』字中『矢』的书写,『鸟』的书写等等。
  汪研山(一八一六—一八八三)《清湘老人题记》有著录云:『客广陵平山道上见驾恭纪二首:无路从客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己巳路当先,圣聪忽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雪拥祥云天际边。清湘石涛济山僧树下草。』④
  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本相比,此中『恭纪』,普大作『纪事』;『无路从客』,普大作『无路从容』。他者相同。或汪氏所录有误,若不误,其所见此作当另有其本。汪氏所录乃画上《题记》,并未注明是《丹荔图》中所见,故极有可能汪氏见流传另外一图上题有此作。且作伪的可能性较大。
  郑为《石涛》一书第一二四页,录有另外两件伪品,完全仿《广陵见驾书画卷》。只是笔法稚拙,乃水平较低作伪者所为。
    
三 《海晏河清图》
    
  清李佐贤(一八○七—一八七六)《书画鉴影》卷二十四轴类著录《僧石涛画集屏画》⑤,其云:
  『第一幅,高一尺一寸二分,宽一尺五寸。设色,细笔,写意。海上群山,枫林红叶,遥望沙岸泊舟,空阔无际。题在左上。又二字在右下。《海晏河清》:「东巡万国动欢声,歌舞齐将玉辇迎。方喜祥风高岱岳,更看佳气拥芜城。尧仁总向衢歌见,禹会遥从玉帛呈。一片箫韶真献瑞,凤台重见凤凰鸣。臣僧元济九顿首。」真书共九行,押尾白文「原济」方印、白文「石涛」方印,「己巳」真书一行。
  『第二幅,高一尺有三分,宽一尺五寸九分。设色,松山重迭,林下藏村,题在左上:「人道龙鳞仿佛成,只今片墨气如生。披襟试向高轩望,风雨千寻起自鸣。苦瓜和尚济。」行书十行,押尾朱白文「清湘石涛」长方印。
    
清 石涛 书画合璧册八开之一、二
清 石涛 书画合璧册八开之一、二
    
  『第三幅,高一尺有二分,宽一尺五寸。粗笔写意,顽石一拳,芭蕉一树,蕉叶下垂,笔墨湿润,如闻雨过点滴声。也题在左上:「怀素学书,种蕉代纸,雨余墨汁淋漓,应是此个境界。清湘石涛济道人。」行书五行,押尾白文「冰雪悟前身」长方印,下角白文「博尔都」方印、朱文「问亭」方印。
   『第四幅,高一尺有七分,宽一尺五寸一分。墨笔,写意,平坡竹林。题在上:「拂风霏雨自然青,莫道东湖异洞庭。君但一茗留与对,吟成如见晓濛溟。石涛济。」行书八行,押尾朱白文「清湘」石涛长方印。「辛未补欵作,供问亭先生大维摩正。元济。」真书五行,下角白文「辅国将军博尔都号问亭之章」方印、「寄斋所藏」方印。』
  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编《渐江石涛石八大山人书画集》第六○至六三页,影印一《石涛书画合璧册》,罗志希藏,纸本,设色。其排列顺序与李佐贤所记有别,而四开作品状况与李氏所记正合。李氏所见此册今尚在世。
  此第一开画平坡竹林,题名为《清溪修篁》。第二开画芭蕉,题名《竹石芭蕉》。第三开画松山重叠,题名为《重山村居》。第四开乃是《海晏河清》。四开中博尔都之鉴藏印也相同。但李佐贤没有谈及的是其中三开都有『荦』朱文小印,此乃宋荦(一六三四—一七一四)的鉴赏印,说明此图曾为其所藏。
    
清 石涛 书画合璧册八开之三、四
清 石涛 书画合璧册八开之三、四
    
  邵松年(一八四八—一九二三或一九二四)《古缘萃录》卷六载《石涛和尚诗画屏》⑥,书画各有四开。其中第一开,行楷七古一首,书石涛《登黄鹤楼》诗。第二开,设色山水,『山势嵯峨,万松层叠,依山村落,隐隐溪水,波平遥山争出。题在左上:人道龙鳞仿佛成……』此即罗志希旧藏中的第三开《重山村居》。第三开小楷七古一首,书《客云间留别智达上人兼呈赵双白》诗,同时又有大楷五律一首《新桂生香简友人作》。第四开设色山水,画『岩石起伏,红树参差,万顷澄波,远山如黛,舟泊平沙,遥接天际』,清湘画中之极精细者,题在左上,右角下『己巳』二字,左角下『烹雪山房』一印,题『海晏河清』『东巡万国动欢声……』,款『臣僧元济九顿首』。此即罗志希旧藏的第四开《海晏河清》,鉴藏印章也相合。第五方行楷五律一首《题雷焚古银杏树》诗,石涛多次书此诗,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还藏有一册页,其中有一开以此为画。第六开水墨山水,画『山坡临水,修竹万竿』,右角下有『守斋所藏』『辅国将军博尔都号问亭之章』之章,左角下『子孙保之』,补款在右,所述正是罗志希藏本中的《清溪修篁》。第七开楷书七律一首,书《登凌歊台》诗。第八开,设色芭蕉,题:『怀素学书,种蕉代纸,雨余墨汁,淋漓应是此个境界。清湘石涛济道人。』此即罗志希藏本中的《竹石芭蕉》。
      
清 石涛 松壑听泉图 约1684张大千旧藏
清 石涛 松壑听泉图 约1684张大千旧藏
    
  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编《渐江石石涛八大山人书画集》第六六至六八页,另影印石涛款《书画合璧诗跋册》,也为罗志希所藏,共四开,第一页书《题雷火古银杏树》;第三页书诗两首,一为《秋日客云间留别智达上人兼赵双白》,一为《新桂流香简友人作》;第四页书《登黄鹤楼》诗。而其中第二页所书即为《登凌歊台》诗。此作有『砚旅藏本』白文方印,曾为石涛好友黄砚旅所藏。邵松年也录有此印,但写成『砚旂藏本』,误。
  也就是说,邵松年所见之八开,全为罗志希所收藏,只不过他将书画分开罢了。但此一分开,又恢复了李佐贤的四开绘画形式,但李氏并未谈及另外四开书法之事。
  《海晏河清》这幅画,李佐贤和邵松年都给予很高评价。此画右下小字注有『己巳』二字,表明作于一六八九年,也就是石涛第二次于扬州接驾之后。『己巳』左侧钤有『画法』白文小印,此印在石涛其他作品中未见。此画在石涛作品中,不算精彩,过于拘谨,但细审书法和印章,确系石涛所作。
    
四 《松壑听泉图》
    
  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印之《渐江石石涛八大山人书画集》⑦,影印石涛款一幅大立轴《松壑听泉图》,此图也见录于张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⑧中。
    
 张大千跋《松壑听泉图》
    张大千跋《松壑听泉图》
    
  此图有张大千题写签条:『清湘老人《松壑飞泉图》真迹,大风堂供养。』并有张大千另纸题跋:『石涛上人《松壑听泉图》真迹。甲子岁为康熙二十三年,涛师年四十四岁,精力弥满,画笔直迈前人,自成家数。书尤工整,与云林争道,无论并世矣。是岁康熙南巡,慕上人,召见平山堂并赐印章二,一曰「齐庄中正」,一曰「保养太和」。此幅上正中即「保养太和」也。此图予得自故都厂甸宝古斋,乱后失去,又十年复得之香港,近二十年随予转徙南北东西,吁嗟老矣,不知更能相保于何时也。七十一年壬戌七月,八十四叟爰,外双溪摩耶精舍。』⑨
……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期刊责编:范雨萌)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2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