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广东印谱知见补略(上)

时间:2017-03-07 16:32:31 来源:《荣宝斋》2016年04月刊 作者:邝以明   0

  清季大力提倡经学,其他『弦外之音』伴随着『文字狱』的大兴而消亡。汉族士人遂不问政治,专注于治史、研经之学。利用金石学的考证来建立严谨的经史学术研究体系是有清以来士人最为常见的治学方式。因此,经学的提倡,连带着对金石的强烈关注,从而客观上促成了金石学的建立和以严谨为治学特色的『朴学』之风兴起。对金石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形成了包括金石碑刻、古玺印章等收藏与传播的潮流,之于金石碑刻便是从晚明时期的抄录、参考到有清一代的摹拓、把玩;之于古玺印章则在自汉晋即蔚为大观谱牒学的催化之下,以大量的印蜕钤拓而集制成印谱以便于士人的研习和文人的把玩而展开。同时,与金石学相关的训诂学、文字学大家及其著述亦得此而层出不穷,并形成深厚的小学传统。这都为篆刻及其传播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谢景卿《续集汉印分韵》扉页
谢景卿《续集汉印分韵》扉页
 
  由于沿海的地理优势,清康、乾间,广州一口通商,由外贸所带来经济的勃兴和文化交流的繁仍。由是,诚如学海堂、粤雅堂等公私文化机构创设如林,粤中书声盈巷,文风日炽。另一方面,延至嘉、道时期,外来文士游宦、游学岭南极盛一时①,通过游粤群体所带来的中原时风亦得以泽被岭南,并与正处于持续发展之中的本土文化发生融构,从而促使岭南文化发展并因此形成了岭南文化开放通达、兼容并包的个性内质,之于岭南文化中的印学一门自不例外。广东新会人莫善元《篆刻印存》跋云:『印存之谱海内少传……自乾隆中叶,以至于今百余年间,量细小古物不无散失,况咸丰初又造兵燹,金石尚难存,何有于纸本……』②与书画图籍相同,因地处南方一隅的广东气候潮湿,纸质材料易为虫蛀霉坏,向来不易保存。加之咸丰初年兵火屡劫,且撰录无人,作为古时篆刻主要的展示形式—印谱,遂多散佚又或少见于记载。虽稍晚于中原,然而由于上述经济、游宦诸因素,使私人收藏家拥有丰富的资金从事金石的搜购和印谱的弆藏与传播;又有外来印人为稻梁谋而游粤鬻艺;以及诚如宦游广东的翁方纲、阮元、何绍基、张之洞等人政余倡导金石。在这优越的内外条件下,广东印学名家接踵蔚起,代不乏人。仅以与印学相关的印谱、图籍而言,见于史载以及见于实物的广东名家(或广东人所收藏、辑存)印稿、篆刻谱、字学丛书,以笔者知见的粗略统计就有四五百种,近数千册,钤盖于印谱的印蜕则近万数矣。二百年来,粤东钜室(行商)称:潘、卢、伍、叶。以广州十三行行商为代表的番禺潘有为(毅堂)一门、番禺伍元蕙一门、南海叶梦龙一门以及南海孔广陶一门、南海伍政宣『怀雪斋』、乃至民国时期的实业家黄景棠等儒商实为收藏秦汉古印和时人篆刻之大宗;官方政要如可园张敬修、番禺陈融等又兼艺术家与艺术赞助者的身份。张氏政余聘请江浙印人余曼庵、徐三庚至可园为清客,传授印艺。而被誉为『刀法猛劲无匹』的陈融尝在越秀山麓筑『颙园』,组织颙园金石书画俱乐部,诱掖后学。陈氏见于记载或传世可见的印谱有十数种、近百册,可见二者对印学推介自不乏其力;又有文士群体如南海谢景卿、番禺黄子高、番禺陈澧于印学方面著述既精且丰;还有自能篆刻,故鉴别力异于豪资好事之人的高要何昆玉、鹤山易孺、东莞邓尔雅、台山黄文宽等人亦大量辑制自刻或他刻印谱;更有凡古印收集,虽
『典衣鬻琴』而『弗少吝』印痴三水苏展骥、番禺严荄、番禺屈向邦、中山杨庆簪等等。凡此种种,可见,广东印学并无多少的积淀、缺乏深厚的底蕴明显是不实之言,遂清末民初广东印人蔡守遂有『莫叹南天金石贫』之谓。

吴荣光《筠清馆金石文字》扉页
吴荣光《筠清馆金石文字》扉页

陈澧《摹印述》书页,载自《美术丛书》初集第一辑
陈澧《摹印述》书页,载自《美术丛书》初集第一辑

黎永椿《说文通检》扉页
黎永椿《说文通检》扉页
 
  篆刻是由篆法、章法、刀法等元素构成的一门艺术,从临摹到创作是其学习的不二之途。光绪《海阳县志•艺文略》记明隆庆年间,夏宏辑撰《篆谱》一卷,可为广东印学字书的最早记录。延至清季,在上述经学、金石学大为发展的潮流之下,以文字学为内容与篆刻密切相关的著述首先兴起于岭南,并日渐繁盛。诚如清中晚期的谢景卿《续集汉印分韵》、黄子高《续三十五印举》、吴荣光《筠清馆金石文字》、陈澧《摹印述》、黎永椿《说文通检》,直至民国时期的容庚《雕虫小言》、商承祚《石刻篆文编》等,可谓洋洋之大观(时至今日,广东书法家、篆刻家深厚的文字学基础仍是颇负盛誉的地域特色传统)。清乾、嘉间,广东番禺潘有为(毅堂)游宦京师,广搜古铜

番禺潘有为《看篆楼古铜印谱》内页
番禺潘有为《看篆楼古铜印谱》内页

苏展骥辑《秦汉印汇》扉页
苏展骥辑《秦汉印汇》扉页
 
印,得一千三百余事,拓为《看篆楼印谱》六册,实为秦汉古印收藏之滥觞。秦汉印本为宝若至珍之文物,直接用原印钤盖成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印章本身带来磨损,对文物破坏很大,未必适合于弆藏珍袭古印的每个收藏家;加之尚有一些如瓦当等不便于直接钤盖、仅可以摹拓的素材亦不便于制作成谱。因此摹刻(含缩摹)、仿制原印进而钤盖成谱就成了既节省访碑、搜古玺的时间,又可定玩金石资料的文士常见行径。因此,几乎与辑秦汉印兴起之风的同时,谢景卿即摹刻所收藏秦汉古铜印并辑拓成《秦汉铜章摄集》四册,翁方纲辑梁他山摹刻印成《缩摹秦汉瓦当文字印》一册,黄钥摹古铜印成《仿古铜印谱》数册等即为摹古印之滥觞。此后,李阳辑摹刻印成《汉铜印原》十六册、孔广陶辑王铁仙缩摹印成《缩摹秦汉瓦当印谱》一册,直至民国时期的李凤公辑摹秦汉印成《秦汉印镜》十二册、容庚辑《虫书印集存》一册等数十种广东摹古印谱可见其盛。并从客观上促使金石收藏家、印人对金石印章本体各个要素进行关注和审美,从临摹学习中汲取养料,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由印人自辑成谱,又因此而推开了自镌印谱辑存之风。其时『皖派』『浙派』雄踞全国印坛,由外来文士带来(或游外归粤的粤人带回)的
何昆玉辑《簠斋藏玉印》序页
何昆玉辑《簠斋藏玉印》序页

何昆玉辑《簠斋藏玉印》内页印选
何昆玉辑《簠斋藏玉印》内页印选

『浙、皖』时风亦因此而泽被岭南,使粤中印人在学习秦汉印以外,也可以学习明清流派的印风以及外来时人篆刻,是故辑存外来流派印谱(亦有辑入部分岭南名家印)虽出现最晚,亦同为广东印谱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们发现两条非常有趣的主线:从字学丛书到集秦汉印谱,再到摹古印谱,进而自镌印谱、集名家印谱,其收藏与传播的时序、路径恰恰体现了篆刻发展的一般规律。即首先与篆刻相关的文字学著述兴起;尔后便渐渐推开收藏古印、摹古印、自镌印、集篆刻名家印之风气。其中,由秦汉印、元朱文印等经典直接学习的印人基于岭南本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白文以秦汉印为宗、朱文以元朱文为尚静穆典雅的岭南印风。这种印风未受时风薰染,由黎简、尹右、谢景卿等人发其端,孟鸿光、陈澧、陈璞、何昆玉、李阳等发展,直到宋泽元、宋岐、梁垣光、潘飞声、蔡守、谈月色、潘致中等成熟完善,因与岭南朴学大师密切相关,遂称为『东塾印派』。而浙、皖印风以及后来的黟山印风亦对广东篆刻产生重大的影响,大批的追随者在学习与吸收中得以形成相关印风。从此,近代广东印学形成了称之为『东塾印派』(陈澧倡导而形成的流派)与受『浙派』『黔山派』影响的时人印风三分天下,影响延至今日。所以,基于印谱的梳理,我们得以明晰广东篆刻流派嬗变诸况,『东塾印派』早于诸外来流派泽被下的其他印风,且影响非但不如,或谓过之。其渊源有自,或可纠正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岭南篆刻只以『浙派』印风以及黄牧甫形成的『黟

易孺《魏斋玺印存》内页印选
易孺《魏斋玺印存》内页印选
 
山派』(或曰『粤派』)论的误区。民国广东学者冼玉清女士所著《粤东印谱考》一书,为开广东印谱研究之先,其分类为集古、摹古、集篆刻名家、自镌印谱和篆刻论著五类,其体例为后之学者多所引用参考;尔后马国权《广东印人传》、梁晓庄《岭南篆刻年表》或为志传,或为述史,涉及广东印人所辑印谱最为全面;孙淑彦《岭东人文考论》中《潮汕篆刻》一文,又为广东地方印谱个案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梁基永《仪清室所集广东印谱提要》深入研究多年所藏广东印谱,分条析理,多有创见。以上均为广东印谱相关研究提到各种广东印谱即有数百种之巨,部分仅署谱名、册数,部分有详细的论述,无论如何均为我们广东印谱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筚簬篮缕,尤为难能。因属乡邦文物,笔者又有金石篆刻之好,遂刻意收集广东印谱资料多年,曾编为《广东印谱知见表》,今择知见表之中未作考论之部分印谱,略为作提要考证,名曰《广东印谱知见补略》,其体例仍从冼氏《印谱考》,以此一窥广东公私金石书画收藏的繁盛、流派承传的脉络以及篆刻艺术的形成、崛起和发展;并进一步揭示游粤宦仕、印人与岭南文人群体金石交流的路径与状况,从而探讨中原印风与岭南篆刻的融构,以及彰明广东印学深厚的积淀。
 

一 集古印谱

  (一)苏展骥辑《秦汉印汇》一册,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前③,钤印剪贴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黄子静先生赠书。梁晓庄《岭南印学年表》著录。
  苏展骥④(?—一八九九),字梓敬,号笔虎、器父、若瑚,又号不俯翁。弱冠后即留意印学,凡古印、流派印收集,虽典衣鬻琴而『弗少吝』也。曾辑印谱《秦汉印汇》《古铜玉印选》《古近印选》《宝刻经眼印存》《近贤妙篆》《文印楼印存》等十数种。惜天不永年,中年卒于贫病,故印学成就受限,半生所辑印谱亦尽归与之交善的实业家黄景棠。
  此谱扉页有楷书『秦汉印汇』四字,下款行楷『笔虎选辑珍弆』六字。白纸本,浅绿边框,每页一至二印,右上角小楷记印蜕年代、类属等内容,所辑秦印形制、风格多样,汉印则以将军印为主。

赵浩辑《集古名人印谱》扉页、内页、封底
赵浩辑《集古名人印谱》扉页、内页、封底
 
  (二)何昆玉辑《簠斋藏玉印》一册,民国五年丙辰(一九一六),石印本,神州国光社影印刊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梁晓庄《岭南印学年表》著录。
  何昆玉(一八二九—?),字伯瑜,广东高要县人。毕生致力金石之学,积学甚深。曾助陈介褀辑拓《十钟山房印举》,成为后世印学臬范。篆刻初师『浙派』印人余曼庵,后得孟鸿光、陈澧等前辈赏识。陈澧因授以《说文》之学,并劝其白文宗汉法,朱文师法元人,何氏遂循于此道直至终老,为开岭南篆刻典雅娴静之面目,为世所称著。
此谱为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丁亥四月何昆玉辑拓山东陈介祺所藏古玉印六十七事而成,时何氏仅拓得十册,并贻奉吴大澂审定,弥足珍贵。民国五年丙辰(一九一六)神州国光社影印吴氏考释本刊行。影印本书口有『簠斋藏玉印』五字,下『神州国光社影印』七字。单线粗框,每页一至三印,下附行楷释文、材质,部分附吴大澂考释文字以及玺印出版,流传等状况。有何昆玉自序、张熙跋。何氏序上钤『茂名丁氏醉经堂』(朱文印)、『景堪珍藏』(朱文印)二方收藏印;张熙跋下钤『仲娱小印』(朱文印)收藏印;内页钤『宁静自守』(白文印)、『仲娱小印』(朱文印)、『景堪珍藏』(朱文印)三方收藏印。此谱为陈介祺万印楼所藏玉印精品,后全辑入《十钟山房印举》,其中『淮阳王玺』(白文印)『妾娋緁伃』(白文鸟虫篆)、『王武』(白文鸟虫篆)、『蔡睢』(白文鸟虫篆)等典雅精妙,为各印学丛书所著录。又书中附吴大澂得自顾子嘉的『事』(白文古玺)一印,亦见诸谱著录。

李凤公辑《秦汉印镜》扉页
李凤公辑《秦汉印镜》扉页

周礼《泰崖篆刻集》序页
周礼《泰崖篆刻集》序页
 
  何昆玉自序:『陈寿翁京卿所藏古玉印以「赵飞燕印」为甲观旧藏,龚定庵太史家题咏殆遍后,归吾粤潘德畬方伯。方伯与昆本属比邻,其所藏碑帖书画无不相与论析之,惟此赵印未得一览为憾。昆遂以白纹四两宛转求得一印花,朝夕赏玩。爱其刀法、篆法精美绝伦,令人不可捉摹也。方伯暮年凡有古拓碑版,咸多见赠,其亦知昆爱赵印之癖,因以毛诗之数聘归。尔时尚有汉铜「孔褒私印」一事,以其索值太昂,非百金不可得,至今惜之。壬申秋,寿翁闻之,致函张酉山中丞与昆熟商,属携所得古铜印二千七百余事,并十钟山房所藏古铜印共七千余事往潍水。而赵因亦归寿翁秘笈矣。寿翁喜昆所拓之《吉金斋古铜印谱》式,分门别类可作为印举二千部,每部凡六十本,取元吾子衍《三十五举》之意,欲驾前明顾氏《印薮》之上,诚一巨观也。昆于是自备纸本、印泥,苦工为其手拓各印年余。惜寿翁数易其稿,未得成谱。其初稿已成谱者,广纸十部,苏纸改稿未成谱者亦十部。及昆吉金斋版式,每纸拓一印,留为师范者,亦均存潍水。仅蒙寿翁雅爱,出其所藏古玉印六十七事,属拓成谱,计所得凡十册南归。暇时遂为装治,爰记其始末于后,敬殆清卿大中丞鉴定。丁亥四月端溪何昆玉。』
  吴大澂跋:『此册凡古玉印及类玉之印,六一十纽,皆陈氏万印楼中精品也。其中「妾娋緁伃」一印,刻文精眇,拓本求之数年不能得。一旦获此,何快如之。因记册尾,以志良多之惠。丙辰年正月,松窗记。』『癸丑六月晤南萌王君,出示「张敞」「王夑」二玉印,精美绝伦,乃盙斋之孙赠某妓者。后又售与王君。云有象牙椟刻。盙翁手铭当乞其印本坿装此册之后也。松窗又记。』
  (三)易孺《魏斋玺印存》二册,民国九年庚申(一九二○),钤印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梁晓庄《岭南印学年表》著录。

余曼庵《曼陁花馆印存》 内页印选
余曼庵《曼陁花馆印存》内页印选
 
  易孺(一八七二—一九四一),初名廷熹,字季复,号大厂,别署易、韦斋、花邻词客、魏斋等,广东鹤山人。早岁在广雅书院治朴学。辛亥革命后旅居北京数载,晚年居沪,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专等校教授。篆刻早年受黄牧甫影响,后上追古玺、汉印、封泥等,整体风格朴茂遒美、古拙淳朴,为近代广东著名篆刻家之一。
  此谱无序跋,书脚有『魏斋印集』四字,故又名《魏斋印集》。内页书口魏碑书『魏斋玺印存』五字,单线黑色边框,每页一印,共三二方,部分右上方注明材质。此二册经后人重新与易氏自刻印合辑为八册(笔者仅见所遗五册),然各册书脚中册数条用纸贴掩盖上,后六册为自刻谱与此二册为集古玺谱,封面亦不相同,可见原为单独成谱之二册,不可混合。另见易氏《魏斋玺印存稿》,内页边框与此二册相同,然书口『魏斋玺印存稿』六字,多一『稿』字,易氏刻印精益求精,诸印常刻后用各式印泥钤盖,对比效果。稍有不足即重易数刻直至满意为止,遂多有印稿之谓。谱中主要为先秦古玺、肖形印,又有『侯刻』(白文印)、『吴兼』(白文印)、『郭婴』(白文印)用『日』字、『口』『田』字边框等秦时印制,以及『关内侯印』(白文印)、『武阳亭侯』(白文印)、『部曲督印』(白文印)等常见的经典汉印,可见亦收录部分秦汉印。易氏于古玺浸淫多年,功力老到,遂所选、所辑之印方方精到,可为后学提供研习规范。

二 摹古印谱

  (一)孔广陶辑《王铁仙缩摹秦汉瓦当印谱》一册,咸丰四年甲寅(一八五四),钤印本。
  传世未见,《南海孔氏家谱》著录,并存自序,序中述及此谱为辑王铁仙进呈朝廷时所镌缩摹秦汉瓦当之初稿,因呈圣目,先制稿以示恭敬,因此孔氏称此谱印皆『古朴俊逸』『流丽端庄』。
  孔广陶(一八三二—一八九○),字鸿昌,号少唐,广东南海人。孔氏以盐业致富,广搜金石图籍,并好刊刻群书。曾筑藏书楼名曰『岳雪楼』于广州南关太平沙,又名『三十有三万卷堂』,所藏金石书画图籍蔚为大观。著有《云山得意楼吟草》八卷、《云山得意楼文集》二卷、《穗城滋蔓录》二卷、《三秋图室随笔》四卷、《岳雪楼书画录》六卷、《寓目记》四卷、《百七十二兰亭考》八卷、《鸿爪日记》二十卷、《选刊知不足斋诗草》十集等,并辑《岳雪楼丛书》《岳雪楼藏真帖》《南园摹古法帖》《古香斋袖珍》数十种。

张嘉彝辑《古香山馆所藏 金石》扉页
张嘉彝辑《古香山馆所藏金石》扉页
 
  孔氏一门风雅,广陶祖父孔传彦,字振材,一字復之,号南园词客,筑『濠上观鱼轩』,时时文酒高会,风雅壇坫;父孔继勋(原名继光),字伯煜、开文,号炽庭。曾从学诗词于香山黄香石,为道光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兄孔广镛,字怀民,咸丰末曾与陈澧、谭莹、郑献甫补刊《皇清经解》。又累代皆好金石,广陶其兄广镛、广伦,其子昭瀛、昭祖(过继于孔广镛)、昭澧、昭信、昭翰、昭晟六人皆雅好金石收藏。孔广镛与西泠印人余曼庵交善;孙昭晟子宪瑶与黄牧甫为金石交;广伦之子昭熙字理味,一字静航,号伯熙、印奴等,斋室名曰春晖馆,为附生,善篆刻,辑有《孔氏印略》一卷,所刻印得典雅淳正之气息。
  孔广陶自序云:『秦汉瓦当文久矣乎!篆籀家集而成帙,奉为爼豆不祧之祖。缩摹小本而能特邀天鉴者,声价又当增加十倍焉。铁仙先生讳政治,上元人,少工举业,尤癖金石,故铁笔特精。当高庙御宇,化洽重熙;右文稽古,会集钜儒。重制石鼓文字,先生荣与其选,南归岁值己卯。恭逢仁庙六旬万寿,是时四海琛献,无不发还。先生昔日供职都中,久谂禹鼎之词,汤盘之铭,为上注意。因以古今甲子,制为百二铜章。义取花甲重周,盖皆词以恭祝天子万年也。乃始约赵邃楼抚军以进继,遇阮云台相国而止。昔先生在福城斋尚书幕帷幄,余闲复以碧玉之章缩摹秦汉瓦当文为印计凡四十,自谓仿玉枕兰亭缩小之例,将以寿诸名山。嘉庆丙辰偶得进御赏收,宠褒备至,夫始有愿而违之,终无心而获之。中秘之藏,士林之荣先生岂有意翼此。然后知物之显晦有数,而士之遇合忆有时也。今春予购得瓦当文石印四十方。予素昧篆籀之学,惟见其古香爱玩,不忍释手而有以不知其人为憾。久之始知为先生作,盖将进呈时而先镌其稿于人间者也,嗟乎!赤文绿字已归天府之珍藏,白石元章几致风尘之漂没。先生之宝子若孙弗克宝之,而为予所宝,予能不宝其所宝而与艺林共宝之?亟付搨帙以公同好。至先生篆刻之妙,古朴而自然俊逸,流丽而出以端庄。吾不知方诸空前绝后者为何如?而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其迨拔戟自成一队者乎!事未百年,默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予更懼佳话之日,就淹没也。爰述梗概,以俟博雅君子。是以为序,咸丰甲寅仲夏,南海孔广陶识于藤花轩。』

张嘉彝辑《古香山馆所藏 金石》内页印选
张嘉彝辑《古香山馆所藏金石》内页印选
 
  (二)赵浩辑《集古名人印谱》四册,民国二年癸丑(一九一三),钤印本。私人藏,未见著录。
  赵浩(一八八一—一九四七),一名秀石,字士毅、浩公,号石佛,别署牛口,斋名无所容居、山南画舍。广东台山人。民国十二年癸亥(一九二三)与卢振寰、黄少梅等八人组织以复兴中国画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画社』(后称为『国画研究会』),于其时画坛影响甚大。其治印初只配合摹古,仿制既多,遂愔此中三昧,亦风貌多样。著有《读雨庵画录》《花鸟画法》等……   
 
本文作者系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研究部主任]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4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