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及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17-03-14 09:12:15 来源:《荣宝斋》2016年04月刊 作者:吴凤珍   0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下辖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和海盐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明清时期,嘉兴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本文拟对本区域内发现的的明代墓葬进行研究,以了解这一区域的墓葬文化,从一个侧面还原历史。

一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发现情况

  截止到目前,嘉兴地区已发现的明代墓葬共计十一座,现简述如下:
  一九七五年春,嘉兴博物馆在嘉兴市西南十八公里原称『项坟』的地方,清理出一座明代墓葬①。根据残墓中出土的拓片上书『万历二十七年七月中元东海项穆赞』,以及嘉兴地区文献记载『项元汴之墓,在陡门桥南寒字圩』,综合分析,此墓应为项元汴夫妻妾合葬之墓。据文献记载,项元汴生于嘉靖四年乙酉年(一五二五),死于万历十八年庚寅年(一五九一)。

明 金刚经真多宝塔拓片
明 金刚经真多宝塔拓片
 
  二○○二年三月,嘉兴博物馆于市郊大桥乡抢救性清理出两座明墓②。根据墓志铭上的模糊字迹判断,此墓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许公及其妻胡氏的夫妻合葬墓。M一为胡氏,卒于明成化七年(一四七一);M二为许公,卒于明景泰三年(一四五二)。
  二○○二年十一月,桐乡市博物馆于濮院镇新濮村杨家桥香海寺建筑工地抢救性清理一座明墓③。该墓未发现墓志铭,据出土文书及地方文献等方面材料判断,墓主应为明景泰年间进士杨青,曾担任河南按察使佥事。
  二○○六年十二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嘉兴博物馆在秀洲区王店镇李家坟抢救性清理一处明代墓葬④。据M一出土的墓志铭,该处墓葬应为李湘夫妻妾合葬之墓。M一为妾陈氏,M二为李湘,M三为李湘之妻,M四为妾徐氏。陈氏卒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六月十四日,并于万历壬辰二十年(一五九二)十二月十六日『葬于先君圹左』,说明M二、M三的年代早于M一。
  二○○九年十二月,嘉兴博物馆在南湖区许安村抢救性清理一座明代墓葬,未发表材料。因地势低洼,浸水严重,棺内物品几乎全部腐烂,仅出土金发簪、陶像等几件文物。
  二○一一年五月,嘉兴博物馆在南湖区城南路项坟浜抢救性清理一座明墓,未发表材料。破坏十分严重,墓葬结构不清,仅出土白布帽、鞋、裤及袜等少量文物。

明 李湘夫妻合葬墓墓志铭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明 李湘夫妻合葬墓墓志铭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二○一四年三月,嘉兴博物馆于洪合镇大桥村周家浜抢救性清理一座明墓,未发表。据出土的两方墓志铭,一块有篆书『□故张孺人杨氏墓志铭』,另一块小楷刻有墓主杨氏生平、如何持家、相夫教子以及敬老孝道等内容。因年代较远,墓志铭头尾已风化严重。根据杨氏生卒年断定,此墓葬属于明景泰年间。
  此外,在《桐乡濮院杨家桥明墓发掘简报》一文中还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桐乡地区发掘的石门曹均墓、留良郭诚惠墓和安兴对凤桥明墓,惜未详细报道,仅知这几座墓均为三合土浇浆墓,墓主身上大多穿有丝绸服饰,不是一般平民⑤。另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文物工作者于平湖市曹桥街道愚桥村陆家埭发现一处明代墓葬,含墓室四座,其中一、二号紧邻,三、四号紧邻,均为方形砖室墓,外由三合土浇浆而成⑥。

二 墓葬形制

  现以每个单体墓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根据墓室构造方式的不同将嘉兴地区发现的明代墓葬形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型砖室墓。以王店镇李家坟M一(陈氏墓)为代表。墓室四壁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石灰嵌缝,在距离墓底六十三厘米处起券。墓室及墓顶外施以三合土浇浆。墓室后壁置一小龛,内置墓志。墓室中部置棺木一具,内置一女尸,头东脚西,仰身直肢,仅余骸骨。

表一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墓主身份统计表
表一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墓主身份统计表
 
  B型砖石混筑墓。根据细部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型。
  B一型。以项元汴夫妻合葬墓为代表。墓室四壁及墓底用青砖砌成,墓内以砖隔成三室,中、右室已被破坏。现存左室,从残留痕迹看,室内又用砖隔成并列的三个棺厢,从厢内各置套棺一具。三棺棺外从右到左右墨书『大房』『二房』『三房』字样。棺木保存尚好,棺内各有女尸一具。左室顶用一块大石板覆盖。
  B二型。以王店镇李家坟M二(李湘)、M三(李湘妻)、M四(徐氏)为代表。墓室四壁及墓底用青砖错缝平砌而成,距离墓底八十四厘米处改砌条石,条石之上用整块石板封盖。墓壁及墓顶外施以三合土浇浆。其中M二与M三之间有一道宽三十二厘米的砖砌隔梁,墓室内仅可容棺木一具,墓壁与棺木之间以及棺木之上填以三十厘米厚的石膏层。M四墓壁与棺木之间并未填石膏。棺木保存较好,内各置尸身一具。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墓室形制,由上至下依次为砖室墓,砖石混筑墓和土坑木椁墓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墓室形制,由上至下依次为砖室墓,砖石混筑墓和土坑木椁墓
 
  C型为土坑木椁墓。以嘉兴大桥乡明墓、濮院杨家桥明墓、洪合周家浜明墓为代表。其做法是在平地上挖竖穴,内置木质棺椁或木棺,椁外或包括棺椁之间填以三合土浇浆。根据细部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型。
  C一型。以洪合周家浜明墓为例。该墓在平地之上挖竖穴,墓底浇筑一层三合土,然后放置棺椁,棺椁之间和木椁与墓坑之间浇筑三合土,在棺椁之上盖以四块木板,再于棺椁外浇筑三合土。椁内置双棺,并排排列,坐北朝南。棺木保存较好,但由于长时间浸泡,尸体已经全部腐烂。
  C二型。以濮院杨家桥明墓为代表。该墓直接在平地上挖竖穴,墓底浇筑一层三合土,然后放置棺木,棺木与墓坑之间以及棺木外围整体浇筑三合土。棺内积水,尸骨基本腐烂。

三 相关问题研究

  (一)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
  从目前嘉兴地区发现的明代墓葬资料来看,年代最早的为景泰年间,最晚且最多的为万历年间,基本处于明代中期的范畴。由于遭到破坏,目前明确墓主身份的墓葬的共计五座(表一),主要为地方乡绅或政府官员,即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

明 木质家具模型 项元汴夫妻合葬墓出土
明 木质家具模型 项元汴夫妻合葬墓出土
 
  (二)墓葬营建制度
  ⒈葬地营建与茔园布局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带,境内无山,地势平坦。明人毛节卿云:『浙西为区,四高中下,势若盘盂。浙西之田,低于天下;苏松之田,又低于浙西。东、南濒海,北亘长江,西界常州,地皆高仰,而列泽中汇,太湖为最。』⑦又光绪《嘉兴府志》云:『浙江杭、湖、宁、绍及吾禾皆泽国,然四郡犹山与水分半,禾郡则七邑皆水。』⑧嘉兴全年雨水充沛,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在黄梅季节,闷热潮湿,东西容易霉变腐烂,『地卑湿,而梅雨郁蒸,虽穹梁屋间犹若露珠点缀也』⑨。
  古人相信祖孙父辈之间同气相连,『彼安则此安,彼危则此危』⑩,若有水患等侵入墓葬内,便『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不论信仰为何,为了能让逝者安息,不受水患、蝼蚁、地风之类的侵犯,同时也为了能让自己的先辈荫庇子孙后代,在择葬时便要考虑地形、地貌以及土壤、水分等因素。然而以嘉兴地区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水浅土薄的卑湿之地,如何择地营葬做到防潮、防湿,自然显得尤为重要,然『坟者,土之坟起者也,惟山为宜,且无害不侵,然吴下多平原,焉得人皆山葬』。嘉兴地区处于平原地带境内无山的特殊环境,给生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促使他们积极探求营葬的方法。具体到嘉兴地区的明代墓葬,在近代平整土地、盗扰等活动的破坏下,许多墓葬的原始地貌形态已经遭到了破坏。从遗留的几座较为完好的墓葬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墓葬营建方面的策略。嘉兴项氏墓和王店李家坟明墓保存较好,在发掘之初,前者墓向朝南,其东、西、北三面为竹园高地。后者处于一土墩的西半边。此外,嘉兴大桥乡明墓尽管在发掘之初遭到破坏,封土和墓顶已被推去,但也确知这两座墓位于一处高地的中央,高地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四百五十平方米。由此可以推断,该三处葬地在营建时延续了当地自先秦以来土墩墓『平地起封』的传统,为防止水患,『负土为坟,至若丘陵』。
  据简报介绍,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在墓葬东边残见青石条砌筑的环墉,又据传说李家坟前原有石像生。据此可大致勾勒出该墓的茔园布局——平地封土置墓,外围环墉及石像生。从嘉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些明代墓前石像生来看,此种茔园布局模式或许为通例,仅仅是由于后期的破坏,使得我们对其他几座明墓的情况不甚了解。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这种地面茔园布局特征的出现可上溯到南宋时期,如桐庐象山桥南宋墓、金华南宋郑刚中墓等。但是嘉兴地区明墓茔园布局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与浙江其他地区同时期墓葬风格迥异,对此已有相关学者进行过归纳总结。

表二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墓主身份统计表
表二 嘉兴地区明代墓葬墓主身份统计表
 
  ⒉防腐防潮措施
  为了免于水患并防腐防潮,古人在并不适合建墓的平坦区域,封土成丘,再于其上建墓。除此之外,采用三合土浇浆密封及放置木炭、水银、石膏等方式,在防腐防潮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目前资料来看,在墓葬中采用三合土浇浆密封的工艺始于南宋时期。如二○○四年于南京市江宁区发掘的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纪年墓,该墓墓壁分作内外多层,由内而外依次为石灰砖、条石、条砖,最外侧用三合土浇浆密封。
  至元代,三合土浇浆密封工艺在太湖流域墓葬中大为流行,在这一区域内有较多发现。如江苏吴县元大德八年至元祐二年(一三○四—一三一五)吕师孟夫妻合葬墓;江苏无锡元延祐七年(一三二○)钱裕墓;浙江海宁至正十年(一三五○)贾椿墓;江苏苏州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张士诚母曹氏墓。
  此外在太湖流域之外,也有零星发现。如安徽安庆元大德五年至九年间(一三○一—一三○五)范文虎夫妻合葬墓,妻陈氏墓顶板下用石灰糯米汁混合土堆积,棺四周孔处用石灰糯米汁混合土灌注。
  嘉兴地区发现的十一座明墓,其中就有十座明确为三合土浇浆墓。项元汴夫妻妾合葬墓由于早期资料不全,对其是否采用三合土浇浆工艺不能完全确定,但从该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木器、金刚经拓片、净土经卷以及土布等随葬品来看,应该是采用三合土浇浆密封的结果。    
  从明代中期开始,在墓室周围或棺椁之间施石灰三合土浇浆的做法尤为流行,嘉兴地区明代墓葬三合土浇浆工艺的使用也是与之同步的。此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同处太湖流域的上海地区已发现明代墓葬达三百余座,绝大多数也采用糯米浆三合土封筑。正如有学者所言:『江苏元墓所反映的一些特点、葬俗和建筑工艺,也为后来明代墓葬所继承,体现了元代墓葬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现在从整个太湖流域来看,将论述中的『江苏元墓』换作『太湖流域元墓』也是适用的。

明 青花瓷寿星之一 项元汴夫妻合葬墓出土
明 青花瓷寿星之一 项元汴夫妻合葬墓出土
 
  放置木炭以防腐防潮,早在西周时期的陕西西安井叔墓中就有发现,至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有明确记载,如『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之后这一方法被一直沿用。王店李家坟M一中于尸体头部两侧就发现有用丝棉包裹的成捆木炭。
  放置水银以防腐,就目前来看,早在秦朝就已经开始使用,『(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新近公布的庆元县胡纮夫人墓在清理过程中,于棺床上也发现较多水银,且集中有形。在对王店李家坟M三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墓主身上丝织衣物内包裹着大量水银,应为防腐之用。
  (三)随葬品特色
  通过对嘉兴明墓出土的随葬品进行分类统计(表二),以质地区分,可以分为木器、瓷器、铜器、经书、丝织品、银锭、冥纸钱、竹器、玉坠饰、金银饰品、骨质饰品、漆器、棉布等。这些器物除项氏墓出土的木质家具模型和大桥乡明墓出土的冥纸钱以外,其他均应为墓主生前使用之物,用以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富有程度乃至生平爱好与习俗,而与等级制度无涉,世俗化及迷信思想倾向明显。

明 青花瓷寿星之二 项元汴夫妻合葬墓出土
明 青花瓷寿星之二 项元汴夫妻合葬墓出土
 
  嘉兴明墓中出土的最具特色的随葬品当属木质家具模型和丝织品。
  木质家具模型是模型明器的重要内容之一。北宋时就有随葬木质家具的实例,江苏江阴北宋孙四娘子墓就曾出土过木质供桌和靠椅。至明代,以木质家具随葬继续流行,太湖流域特别是上海地区就有多座墓葬出土过木质家具模型,如严姓墓、潘允徵墓、李姓墓、潘惠墓、朱守城墓等,器类包括橱、床、长凳、脸盆架、衣架、桌、榻、矮几、案、椅、踏、箱等,均为日常生活用器。

明 青花瓷碗 大桥乡明墓出土
明 青花瓷碗 大桥乡明墓出土

明 木梳 大桥乡明墓出土
明 木梳 大桥乡明墓出土
 
  嘉兴项氏墓出土的木质家具模型,包括床、长桌、长凳、衣架、盆架,从形制来看,与上海地区出土品大体一致,均具有简洁、大气、线条优美的特点,不同的是一些细微处的变化,如罗汉床三弯腿改为内翻马蹄足。此类木质家具模型虽为模型,但也应该是日常实物的缩小版,具有明式家具的时代风格,为研究明式家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丝织品主要出土于王店李家坟和濮院杨家桥明墓,质地种类有绸、缎、绢、纱、锦等五类,款式类型有袍、裙、帽、背心、鞋、被、巾、衣、衫、裤、袋、袜、帽、配饰等。这批丝织品纹饰题材丰富,造型风格较写实,纹样装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四季花蝶、云鹤、凤凰、麒麟、螭龙、杂宝折枝、芭蕉仕女、连续几何纹、万字曲水纹、禽鸟折枝纹、奔马纹、松竹梅等二十余种。这批丝织品的出土对于研究嘉兴当地的丝织品织造工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 结语

  嘉兴地区已知发现的十一座明代墓葬,均为三合土浇浆墓,年代最早的为景泰年间,最晚且最多的为万历年间,基本处于明代中期的范畴,墓主均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方乡绅或政府官员。依据墓葬形制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砖室墓、砖石混筑墓和土坑木椁墓三个类型。墓葬中出土的独具特色的如木质家具模型及丝织品,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明 鎏金银带板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明 鎏金银带板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明 鎏金银发罩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
明 鎏金银发罩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嘉兴地区明墓并不是孤立的,它统属于太湖流域乃至江南地区明墓范畴,具有这一区域明代墓葬的共同特征。这一地区的明代墓葬,在营建方式如地表茔园布局、采用三合土浇浆密封工艺等方面的渊源,都可以上溯到南宋时期,并直接借鉴于太湖流域的元代墓葬。
  此外嘉兴明墓对清代墓葬也有直接影响,如嘉兴平湖毛巾浜沈棻墓和江苏吴县毕沅墓。前者为长方形砖石混筑墓,但该墓在民国时期遭到破坏,据调查该墓内有水银及大量贵重物品出土;后者墓外形呈呈馒头状,墓室外围以紧固的浇浆构筑,内筑三个相连接的墓圹。由此可见,嘉兴明代墓葬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对宋元墓葬制度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又对后世墓葬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对嘉兴地区明代墓葬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讨论,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供职于嘉兴博物馆)
(期刊责编:范雨萌)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4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