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何香凝在广西的艺术活动与创作

时间:2016-12-01 13:43:17 来源:《荣宝斋》2015年2月刊 作者:李永强   0

  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号双清楼主,广东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家。其丈夫是爱国人士、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其儿子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何香凝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斗争,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名女性会员,她的前半生都在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何香凝的政治贡献远远大于艺术,这使得她的艺术成就较少被提及,同时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与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她的绘画作品充满着革命激情,浩气四塞、正气凛然。


何香凝在作画

  一 何香凝在广西艺术活动始末

  学术界对于何香凝到桂林的时间莫衷一是,一种观点是在一九四二年,如蒙光励与陈流章编写的《何香凝年谱简编》,认为何香凝于一九四二年八月抵达广西桂林,『先居芙蓉路,后搬至观音山麓居住,在山上开辟小农场,以种菜、养鸡、写画为生』。又如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合编的《纪念廖仲恺何香凝》一书中认为,何香凝『于一九四二年七月抵达广西桂林』。此外,还有魏华龄、李建平主编的《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中『何香凝』一节写到:『一九四二年定居桂林后,香凝老人就经常同李达章、李济深、蔡廷锴、陈此生等人接触。』另一种观点是一九四三年,如尚明轩的《何香凝传》中写道:『一九四三年四月,何香凝在共产党人的护送下,与经普椿、廖蒹、廖恺孙离开韶关抵达「文化城」桂林,暂时结束了流离颠沛的逃亡生活。』蔡廷锴先生在《蔡廷锴自传》中也写到:『四月一日(一九四三年),邓世增兄由合浦来桂林休养,同时廖夫人何香凝女士与其媳、孙等亦在港逃难远来,经曲江来桂,住邓君处。』


1945年5月21日,何香凝在广西八步镇写给廖梦醒的信

  事实上,何香凝到桂林的时间确实何香凝在作是一九四三年四月下旬。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香港沦陷,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廖承志同志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与文化精英,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人均在其列。廖承志完成这一工作之后,由于叛徒出卖,于同年五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这批进步人士撤出香港之后,柳亚子等一批人直接前往桂林,何香凝则在广东海丰县、兴宁县、韶关县逗留数月,在韶关时得知爱子廖承志被捕,四处奔走,耗时近一年时间,寻找各种关系,竭力营救,但终究未果。在此情况下,何香凝只好在共产党党组织的安排下,与儿媳经普椿、挈孙女廖坚坚、孙男廖恺孙一行先到桂林,再寻求营救的办法。因此,当何香凝到桂林后,便见到了提前到达桂林的柳亚子,柳亚子也有诗文《廖夫人来桂林,赋呈一首》以佐证,诗云:『廖夫人偕儿媳经普椿女士、挈孙女廖坚坚、孙男廖恺孙,自曲江来桂林,赋呈一首。同舟亡命涉春秋,失笑温馨握手辰。遗爱两家门第逈(谓仲恺先烈暨颐渊老友),弥天一老瓣香频。鲁公正气留箕尾,勾践雄途炼胆薪。漫说狂生狂逾昔,头颅无恙醉江漘。』柳亚子还有一首作于一九四三年五月七日的诗文《五月七日旅桂同志公宴廖夫人暨普椿女士赴渝都》也是很好的证据。


何香凝与廖承志

  对于何香凝为什么去桂林,她的女儿廖梦醒写到:『母亲之所以去桂林,一方面因为当时桂林聚集了许多广东、香港疏散去的、不愿在日寇铁蹄下当顺民的爱国人士,其中不少是母亲的好友,如柳亚子、李章达、蔡廷锴、陈此生等。另一方面,在桂林握有地方实权的桂系李济深等人是反对蒋介石的。』从香港至桂林的途中,何香凝历经苦难,颠沛流离,并写下了很多诗文,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日寇侵占香港后,回粤东途中感怀》:『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感怀》二首:『一,漂泊天涯隐桂林,国仇家恨两相侵。难行蜀道知何故?事出无因却有因。二,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思乡更痛河山碎,劫后余生又两年。』《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河山不复头宁断,逆水舟行勇向前。』《日祸移居广西舟中》:『战云弥漫遍神州,国破家亡恨怎休?但得军民同御敌,烂船漂泊也风流。』等等。她用诗文记录了日寇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出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同行的柳亚子也用《流亡杂诗》记录了一路的艰辛,其中一首诗云:『无粮无水百惊忧,中道逢迎舴艋舟。稍惜江湖游侠子,只知何逊是名流(舟中粮水俱尽,忽值游击队巡逻之小艇,闻廖夫人在,乃得接济,并贻鸡、乳粉,余惟优游伴食,深以为恧)。』


何香凝 虎 1910

  何香凝到达桂林之后,与她的老朋友陈此生相聚,久别相逢,二人颇为感慨,陈此生有诗文《赠何香凝》为证,诗云:『乱后相逢喜且惊,不堪回首九龙城。素娥耐冷无古今,四海同情有弟兄。东厂由来威可畏,西川据说路难行。桂林亦合栽桃李,画笔何妨绘秀明!』在桂林她还受到了寓居桂林的爱国志士的欢迎,柳亚子有诗文《五月七日旅桂同志公宴廖夫人暨普椿女士赴渝都》记录,诗云:『裙钗一老病能春,劫后重逢又此辰。斩棘艺梅豪气在,补天填海苦心频。珠囊国父曾传钵,石室奇男尚卧薪。愁说飞腾上巴蜀,漓情无限桂江漘。』在桂林,何香凝也曾想去重庆设法营救廖承志,在蒋介石特务机构的干预下,无奈『买不到飞机票,连汽车票也买不到』。蒋介石一方面千方百计阻挠何香凝到重庆,一方面又假心假意地派人给何香凝送去十万元的支票作为去重庆的盘缠,何香凝『识破了蒋介石的两面派手法,她在来件背后写了两句诗「画幅岁寒图易米,不用人间造孽钱」,原封不动地把钱交来人退回。』


何香凝 狮 1914

  在桂林的这段时间,何香凝生活十分简朴,基本以作画卖画为生,我们从她一九四三年十月九日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的诗文《卖画诗》(此诗是一九四二年作于桂林),可以看出此时何香凝的心态,诗云:『结交自古重黄金,贫贱骄人感慨深。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虽然卖画,但在那个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年代能有几个人买画,所以何香凝的生活也是比较贫困的,她曾说过:『此刻我是一个老百姓,我只借卖画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一九四四年九月,衡阳失守,日军开始对广西桂林发起进攻,广西当局下达疏散令。我们可以从何香凝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写给女儿廖梦醒的信中得知她的转移路线,信中写道:『由桂林到阳朔,大约十天,该地疏散,不得已走平乐,三天又疏散,至昭平……现寓昭平国民中学新校昭平训练所。』抵达昭平之后,在县长韦瑞霖与有关人士的帮助、支持下,成立了昭平县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何香凝被选为委员,继续开展抗战民众动员工作,积极宣传抗日。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广西日报》昭平版正式发行,何香凝亲笔题词:『团结抗战,抗战必胜』。


何香凝 马 1914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何香凝及一些进步人士再由昭平撤至八步、贺县,继续开展抗日反蒋爱国民主活动。据她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给廖梦醒的信件『吾定于十日内回粤或港』,可知她离开八步,经梧州辗转广州赴香港的时间大致是在一九四五年十月。

  二 何香凝在广西的艺术创作

  除了地方政府的资助与朋友的支持,何香凝主要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因此,她在广西生活期间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这从她写给廖梦醒的信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如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致廖梦醒函》中:『卖画得十万元,慰甚。』一九四四年八月十六日《致廖梦醒函》中:『十六日孟先生带来卖画款,转焕之小金两片,已收到。』要通过卖画获得十万、甚至更多的金额,是需要不少作品的。在桂林,何香凝在宣传抗日之余,积极投入写生,她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十六日《致廖梦醒函》中写到:『吾代至八月廿日后,则迁往阳朔县之画山村,写生消遣。如桂林不用疏散,或再回桂,否则往平乐或八步,但现未定实。』这些信函记录了她笔不停辍的事实。
  由于何香凝的画作散佚比较严重,有的在抗战期间已经毁于战火,有的属于私人收藏,有的下落不明,致使《何香凝绘画全集》无法得以结集出版,因此给我们研究何香凝的绘画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困难,尤其是对她在广西的艺术创作,更难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有图像留存的作品有四幅,分别是《菊花》《绿梅》《腊梅》《梅菊图》。


何香凝 菊花 1944

 
  《菊花》,作于一九四四年冬天,尺寸不详,作者自题:『润深先生教正,三十三年冬,何香凝写于昭平。』此画原作笔者无缘一见,唯见黑白照片一张,画老菊一株,古今画菊者,似乎未见有如此刻画菊花之老干。画中作者竭力表现老干的坚挺与旺盛的生命力,老干新枝形成鲜明对比,寓意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与坚决不绕的革命斗志。


何香凝 绿梅 1943

 
  《绿梅》,作于一九四三年,纵五十七厘米,横三十六厘米,无款,钤白文方印『何香凝印』。站在原作面前,立刻能感受到那种铮铮铁骨的坚毅与幽幽的清气。画中梅干坚硬如铁,点点绿梅掩映其间,相映成趣。对于这幅《绿梅》,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曾记录到:『香港沦陷,我母亲从粤北到桂西,四年漂泊,作画也就不多了。况且那时行李简单,画笔颜彩,都丢光了,哪里有什么笔,就将就画在当时可能找到的纸张上。这时期她画的一幅绿梅,坚挺如铁,花似有香,是当时的代表作。』
  《腊梅》,作于一九四五年春,纵六十四点三厘米,横四十七点五厘米,现存贺县博物馆,作者自题:『三十四年春为士汉宗兄画,何香凝。』钤白文方印『何香凝印』。画中腊梅老干横空斜出,苍劲盘虬,新枝如戟,梅花浓淡相间,冷香四溢。胡庆生描述了此画的创作经历,其云:『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春,贺县八步镇常遭日军袭击,为安全起见,何女士疏散到信都镇廖仲恺先生的远房堂兄弟廖士汉家暂住,恰遇廖士汉新居落成,乃画《腊梅》志喜。』
  《梅菊图》,作于一九四四年秋,尺寸不详,作者自题:『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走遍天涯留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三十三年中秋前两日为瑞霖县长画。双清楼主香凝并题于昭平中学校内。』此图的主题是梅花,老干自右下角盘曲而上,至画面左侧中部斜出画面,一新枝自右下角往左上角斜出,冲出画面直上云霄,极有力量。新枝交错横生,梅花疏密有致。右下角梅花老干下面一株嫩菊悄然而生,与梅花相应成趣。遗憾的是在布局上与梅花没有形成穿插呼应,如果能穿过梅干而上,则效果会更好。这幅画是为昭平县县长韦瑞霖所画,一九四四年九月下旬,何香凝等人疏散至昭平县后,得到了韦瑞霖县长的许多帮助,为了表示感谢,何香凝创作了此图,并书写『尽忠保国』四字,一同赠于韦瑞霖。
  在上述有图像资料或实物作品之外,还有一些仅见于文献记载的作品:
  《寒梅图》,作于一九四四年秋,尺寸不详,作者自题:『三十三年冬至日为柏林同学将军敬画。冰清玉洁胜寻常,正是南方第一香。梅悬枝头征鼓急,练成铁骨补边疆。双清楼主香凝题于八步。』此图是为时任八步平乐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柏林而画。李柏林曾是李济深的学生,曾留学日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投靠桂系,在八步对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非常照顾,在保卫八步的战斗中,英勇作战,得到了民主人士与各界的赞许,何香凝遂作此画相赠。
  《水墨花草》作于一九四四年秋,尺寸不详,作者自题:『智民先生教正三十三年冬香凝画于公会。』胡庆生记载此画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何香凝『由昭平县到贺县途中,在公会镇投宿时,由于旅店店主贝智民先生热心为何女士之孙缝了套衣服御冬,为了感谢贝的真诚,何女士于是慷慨作画以赠』。
  此外,刘嘉伟自言在桂林曾见三张何香凝的作品,『一是送蔡将军的《跃进中的猛虎》,她在画上题有「雄风犹在,画赠贤初将军」。另一张《墨菊》上款写赠此君女士(可能是送陈此生先生的夫人盛此君的)。另一幅是《墨梅》,上款是国权先生雅正,这是送张国权先生的(张是白崇禧的老师)。三张的下款都是署「何香凝在桂林」几个字,却没有题年份』。


何香凝 梅菊图 1944


何香凝 梅菊图 局部

 
  三 何香凝在广西绘画创作的特点
  何香凝在广西绘画创作的特点是运用传统中国画的题材与笔墨精神表现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与革命斗志。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何香凝在广西绘画创作的特点,一是绘画题材以梅花、菊花等传统岁寒植物为主。这属于她在一九二○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间绘画的整体现象,以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双清诗画集》为例,书中创作于一九二一至一九四四年的作品共三十七幅,其中岁寒植物题材十九幅,山水题材十二幅,走兽题材六幅。在广西有记载的作品和有图像传世的作品均属于传统岁寒植物题材。她笔下的梅花、菊花、松树等岁寒植物题材,都是在表达革命同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岁寒的品质、严冬中绽放的精神,都是革命同志与敌人斗争的象征。正如她在《题画梅花》中所说那样:『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二是绘画风格回归中国画,画中日本画的影子几乎不见,意笔挥写,水墨淋漓。何香凝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黄宾虹、潘天寿等传统画家组织的『寒友之社』的交往;另一方面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的认知愈发深刻,我们可以从何香凝与刘嘉伟在桂林谈及中国画时所说的内容得到印证,她说:『在世界美术史上,像我们中国用单一的墨色来构成绘画艺术的,在别的国家似乎没有……原因可能是我国发明了墨,用墨来写字。字与画是同源的。喜用浓墨或淡墨来写字的大有人在,而且用浓墨淡墨来写的字也各具神采、各有风姿,因此用墨可以完成书法的美;同样用墨单色作画,也可以完成一幅画的美……我国有句老话「墨中有五彩」,这就是说,用墨可以表达出五彩颜色的作用,所以用水墨作画可以体现完整的美。』
  何香凝在广西的绘画创作在题材、技法上都与其早期绘画有着较大的区别,从目前出版的何香凝作品集中收录的绘画作品来看,她在一九二○年之前的作品多以狮子、老虎等走兽为主,也是当时她比较喜欢画的题材,如《狮》《虎》《马》等,她以这些题材来寓意中华民族革命的觉醒,以醒狮、虎啸、狮吼等寓意中华民族革命的无畏精神与革命斗志。她还为自己女儿取名『梦醒』,其意义亦然如此。此时她的绘画受日本画朦胧派画风的影响比较重,画中几乎没有用笔的痕迹,全是烘染。她也曾自言狮子、老虎等走兽画的好,是得益于在日本的学画经历,其云:『端管紫川先生就是教我绘画的老师。我同时也是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的学生。我每星期到他家里学两次画,我学画老虎、狮子就是跟田中赖章先生学的。那个时候,日本文化界也很重视中日文化交流,教画的老师知道我是中国留学生,又见我是个女的,都很重视,都很热心教导我。』
  总之,何香凝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女画家,其在广西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此时的绘画特点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与笔墨技法表现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与革命斗志,她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其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并非消遣怡情,而是支持革命运动,推动革命进程的大义之举。

    
    (本文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期刊责编:范雨萌)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1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