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和九像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坛名家辈出,他们广泛活动于京城政界、军界、文学艺术界,并利用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身的学养,以手中的如椽巨笔开启了民国时期北京书法发展的新纪元。
“金石学者 篆隶名家”
记陆和九的书法篆刻艺术
陆和九(1883—1958),原名开钧,号墨盦,湖北沔阳人,蒙古族。1899年中秀才,1903年毕业于汉阳府中学,后赴京,肄业于吏部学治馆法政班,旋任津浦铁路总局书记。辛亥革命期间回湖北,任武昌文华大学译学馆馆长兼汉文科科长、湖北襄阳师范学校教员,后任北洋政府内务部礼俗司第四科编辑。去职后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后赴京,历任中国大学讲师,民国大学教授,辅仁大学名誉教授,1952年辞去辅仁大学教授职务,任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1958年病逝。著有《金石学》《中国古器物学》《中国文字学》《篆刻学》《金石文渊》《中古文学史》《汉武氏石室画像题字补考》《考古学通论》等。
陆和九 题跋
陆和九自称是蒙古皇室后裔,元时因宫廷之难,逃至湖北,其家族经历元明清三代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逐渐转变为书香世家。受家庭影响,陆和九自幼酷爱书法篆刻,据马国权先生在《近代印人传》中记载,陆和九的书法篆刻承继家学,其家治印的风气至陆和九已传七代。他还藏有其先人刻《介石山房印景》,为袖珍本,内皆象牙小印,扉页有“同治壬申七月篆刻”题字,可见他家学渊源之深厚。陆和九出身科举,后从事教育及文物考古工作,入京后,任教于辅仁大学,讲授金石学,古器物学,文字学及书法篆刻。这一时期,北京作为中国数百年的文化古都,集中了大量的新旧人才、通学硕彦、书画名家,陆和九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于其自身深厚的家学和对文物考古的热爱,加之对金石学研究及擅长碑帖鉴定和书法篆刻,在旧京文化界圈内赢得了“黑老虎”大王的雅号。他还曾参与琉璃厂著名碑帖店庆云堂的碑帖鉴定和整理,京城人士收藏到好的碑帖,往往请陆和九鉴定品评,并以得到陆氏的题签、题跋为荣。琉璃厂同古堂著名篆刻家张樾丞以擅长篆刻和刻铜墨盒为世人所知,张氏所制墨盒常请陆和九代为设计图样,再以铁笔刻出,其作品也成为旧京文人墨客钟爱的文房用品。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叶舟,年齿长于陆和九,却十分赏识陆氏在金石学上的造诣,他们常互相切磋共同考证一些金石问题。如今,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些碑帖拓片中还留存有陆氏的题字、题跋。齐白石之子齐良迟二十余岁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曾师从陆和九,学习陆氏“双侧入刀”的刻印方法,与其父“单侧入刀”法结合,对齐派印风有所发展。学者许林邨、任晓麓早年也曾受教于陆和九。
陆和九 张樾丞《士一居印存》题跋
陆和九 书札
陆和九 《明拓苏东坡书上清词》题字
陆和九 书札
谈到陆和九的书法,如今可见的有楷书、行书、篆书、隶书数种,他的楷书早年以欧、颜为基,后渐取法魏碑,但似乎未直接取法北朝碑版,而是从碑派书家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入手,利用近代碑派书家的成果。陆和九楷书受赵之谦影响最深,赵习楷书亦从颜体入手,博涉篆隶,后致力于北碑,将原本宽博雄劲的唐楷逐渐转变成斜画紧结北碑风格,于清末书坛独树一帜。但客观的讲赵书北碑过于追求以“笔”摹“刀”,个人创造较多,其书风并未得到清末民初书坛的普遍认可。如碑派名家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评其书“赵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叔之罪也。”,书法理论家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评赵书为“行楷出入北碑,仪态万方,尤取悦众目。然登大雅之堂则无以自容矣。”从中可知,赵之谦北碑风格自出现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笔者也认为习赵之谦魏碑体如不慎易入流滑,且侧锋较多,呈剑拔弩张之势。但陆和九钟爱赵氏书风,无论从用笔还是结体上均忠实于赵书风貌,导致其一生楷书难脱去赵书的形骸,更有甚者陆氏早年习欧,其结字紧凑端严,总保持着有一种拘谨的态势。从他所临诸多魏碑作品来看,赵对他的影响深入骨髓,难逃“靡靡之音”“登大雅之堂则无以自容矣”的窘态。再谈他的行书,其帖学功力很深,受过正统的馆阁体训练,因此其行书挺拔劲健,所作书札也端庄谨严,一丝不苟,颇有儒者喜怒哀乐不行于色的姿态。他偶作隶书,常见的为碑帖题字,却很有特色,他能根据碑帖的风格巧加变化,或隶或篆隶结合,与所题碑帖相得益彰,可见他极富巧思,并非一味强求以自身擅长的字体书写,而是根据碑帖的时代特色,选择相应的字体搭配,他的题字在民国旧京书家中是很有个性的一位。如陆和九为首都博物馆藏《旧拓好太王碑》题字,采用了《天发神谶碑》的笔法,以方笔写成,显得题字风格时代略早于原碑,使题字能庄重和谐与碑帖本身融为一体。他创作的隶书也很是多变,或《礼器碑》,或《天发神谶碑》,面貌多姿,极具风致。陆和九的金石学素养深厚,因此他的篆书,尤其是金文写得确实不错,他虽在楷书上取法赵之谦,但其篆书似乎受赵氏篆书影响不大,而直接取法金文。他能很好地把握金文的体势和意态,表现出遒劲、质朴、雄浑、雍容的特点,又能将帖学书法的流畅不激不厉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是一种综合素养的体现。每位书家都有自己擅长的书体,从陆和九的书法来看,他的篆书成就不低,虽没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却是常年摩挲金石古器所得,在清末民初金石家中颇具代表性。
陆和九 德赓
陆和九 北平辅仁大学教授联谊会
陆和九 《旧拓好太王碑》题签
陆和九 文宣盘古七言联
陆和九 古人世事七言联
最后谈谈陆和九的篆刻。马国权先生评其篆刻“酷似周秦两汉人铸印”,笔者认为马先生此评似乎过为笼统,其白文印取法秦汉玺印,以双刀凿刻为主,行刀过程中冲切结合,追求“笔中见刀,刀中见笔”,所作之印古朴而不失灵动,代表着民国时期旧京传统一路篆刻风格 。他的朱文印受古玺、汉铜印、黄牧甫印风影响,稚拙者斑驳陆离,古气盎然;细腻者线如发丝,精妙绝伦;生动者别出生趣,不悖古法而臻于妙境。陆和九还善刻竹根印,面貌整饬秀丽,风规自远。
“印坛翘楚 金石永年”
——记锺刚中的书法篆刻艺术
锺刚中像
锺刚中(1885—1968),字子年,号柔翁,别署桴堂,广西邕宁(南宁)人,壮族。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吏部主事,后由清政府派送日本早稻田大学习法政,民国初年,曾任湖北通山县及河北成安、宁晋等县知事。后因“拙于周旋,宦途坎坷”,遂不复居官,南下广州,1937年返京定居,解放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锺刚中 运斤成风
谈到锺刚中,如今知道他的人很少,笔者最初了解到锺先生还是通过《中央文史研究馆官员传略》中的记载,后顺藤摸瓜,购买到《锺刚中艺文集》。更为巧合的是锺先生的弟子王任先生曾任职于首都博物馆,笔者年齿小王先生很多。王任先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退休,2015年离世。虽未能当面请教先生,但通过王任先生的同事和友人,笔者对先生的艺事师承略有了解。1982年,启功先生曾致函王任先生,询问其师锺刚中情况,信载,“但对桴公知之不多,您是桴公入室弟子,获得真传,且笃念师谊,敬求拨冗赐下数行……,因此类资料非公莫知矣……”1980年,王任先生曾为画家胡爽盦治“大风堂门人”一印,此印深得胡的老师张大千先生喜爱,大千先生评此印“规矩而不板滞,大有古铜印韵味,为印中佳品,只憾不知为印者是谁,师承哪位高贤门下。”,可见张大千先生慧眼独具,而“高贤”二字可窥锺刚中的篆刻水平……
(本文作者任职于首都博物馆)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8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