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诡奇绚丽的敦煌—敦煌旅行札记

时间:2017-06-01 11:36:28 来源:《艺术品》2016年09月刊 作者:郝 斌   0
  白云下,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夜色下,那广袤、沉寂的戈壁滩、沙海。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生活在这里,舍弃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然而,它仍承载着我们很多人的梦,哪怕只是一眼、一瞬。
  早时便梦想奔赴西部,期望瞻仰莫高窟,却因种种原因无缘成行。一路向西,奔向敦煌,逃离北京,逃离城市,奔往心灵的那片向往之地。哪怕只是几日、几时。这种想法越加强烈了。
  “况且况且况且……”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徐徐略过的景色。终于出发了,一路向西。

  首日,迎接风沙的洗礼

  历经20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在清早抵达敦煌。敦煌的天气可谓瞬息万变,在搭车去酒店的路上还晴空万里,待安顿好、吃过中饭,已经扬起了风沙。天色也顿时黯淡了下来。
  从敦煌小城到莫高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当汽车驶出敦煌小城,没过多久,便一头扎进了茫茫荒漠中。尤其是当沙尘暴袭来之时,除了前方略微能够看清的一小段道路,周围皆是虚无,恰如一叶扁舟漂荡在无际的大海中。狂风挟裹着沙砾敲打着车窗。这就是西部吧。

敦煌莫高窟第156 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156 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感觉大家都十分担心。我却在想,这可能是佛陀故意安排给我们的一场洗礼,洗去附着在身上的那层都市的喧嚣,化去心中那层残存的浮躁,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莫高窟,可远瞻而莫高攀

  风沙仍在肆虐,天色也变得昏黄,莫高窟则似披上了一层纱巾,变得神秘了起来……
  最先参观的是第158窟—大佛窟,一尊体量巨大的涅槃卧佛横卧其中,洞窟后壁壁面上绘满了呈剧烈悲痛状的各类人物,左侧是举哀的弟子,右侧是各国王子,他们夸张的形象与卧佛安详的神态形成强烈对比。我们既折服于卧佛的安详与宁静,又动容于壁画人物的悲痛。站在他巨大的脚边,瞻仰他那安详的面容,只赞叹于佛的伟大。这不仅是艺术的魅力,亦包含着宗教的魄力。
  在第257窟和第254窟,敦煌壁画的工匠们创造性地运用连续画面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连环画”)讲述佛本生故事,充分发挥了图画的叙事性和生动性。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和第254窟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分别讲述了释迦牟尼生前化身为九色鹿和萨埵那太子舍生取义的伟大事迹。这两幅壁画成为我们今天了解敦煌北魏壁画最珍贵的材料。

敦煌莫高窟第103 窟《维摩诘经变》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103 窟《维摩诘经变》局部
 
  入唐以后,经变画开始成为敦煌壁画的主要叙述主题。我们有幸观摩到了盛唐第103窟《维摩诘经变》,描绘了文殊菩萨与维摩辩论的情景。当然,最重要的看点除了画面塑造的紧张氛围,还有被认为是受吴道子“吴带当风”画风影响而描绘的维摩诘像:画像位于石窟入口的左壁中部,实际很不起眼,画中维摩手持麈尾,正襟危坐,胡须和宽松的衣饰似随风飘起,双眉紧锁,双眸炯炯有神,散发出深沉的智慧,刻画线条亦遒劲有力,极为生动。
  第156窟是晚唐窟,在南北两壁中部描绘了尺幅巨大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被认为是一幅反映敦煌历史的画面,而我却认为它正昭示着敦煌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转折。因为,在此之前,虔诚的供养人为显示佛的伟大和自己的谦卑,总是将自己的肖像绘制在石窟壁画的最底层,亦仅绘供养人及其侍从,人物也不过二三。然而,该画则在南北两壁的中间位置,描绘出恢宏的出行场景,北壁绘《张议潮出行图》,南壁绘《张议潮夫人出行图》。奢华的现实生活替代了佛国的极乐图,成为了壁画表现的主角,而敦煌石窟艺术正自此衰落了。
  学习美术史的我们自认为对敦煌壁画熟知和敏感。然而,盛唐第45窟,惟妙惟肖的彩塑佛像让我颇感震撼。我们一直赞许古希腊罗马以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雕塑的历史和成就。以45窟精彩的造像为例,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写实造型的艺术传统可窥一斑,且与西方艺术相比,一点都不逊色。只不过,这一传统在世俗艺术中并未受到重视,逐渐中断了。可以遥想,在当时色彩保存仍然鲜艳的时候,这与真人等大的一尊尊佛像,在这高超逼真的彩绘装饰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何等的真切、生动。它要表达的正是:佛就在你的面前,而佛那微睁的眼睛也正注视着你;信徒可以与佛直接对话。即便是看惯了写实造像的今人,在真正与这些造像面对面的时候,仍然真切地感到深刻的触动,更何况古人了。
  参观结束了,站在莫高窟的出口,回望这艺术的圣地。在这鬼斧神工的石窟艺术的背后,作为香火旺盛的佛教圣地,我们亦可以想见昔日敦煌莫高窟在“丝路”上的繁华……

  “星际旅行”,前往魔鬼城

  刚刚经过了莫高窟的“洗礼”,次日,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启程前往雅丹魔鬼城。
  如同魔鬼城的名字一样,这段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不凡。近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一直奔驰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我们的身心也似乎正经受着别样的旅行。霎时间,似乎穿越了星际,来到了异域的星球。周围所有的景色都不是习见的:没有绿色,没有泥土,没有河流,满眼是灰色的荒漠,一种灰色的石子铺满了整个荒漠,偶尔能够望见远方的石山,以及前方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马路……

敦煌莫高窟第272 窟《听法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272 窟《听法菩萨》
 
  远远地,前方灰色的地面上开始出现一些黄色的土墩子。司机说,前面就是魔鬼城了。
  在魔鬼城的入口,地势较高,视野也顿时开朗,能俯瞰远处一片片用土墩筑成的魔鬼城。即便真正身临其境,内心仍然在怀疑,这真的是地球的风景吗?搭乘景区的旅游大巴进入其中,历经千百年风蚀后的残存形象徐徐映入眼帘:“狮身人面像”“天坛”“佛陀”“金字塔”“孔雀”“南海舰队”……这些奇特的雅丹地貌,被自然塑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形象。我们在其中驻足,观看,拍照,流连忘返……
  在远处,眼界消失的地方,仍有许许多多无以名状的奇异形象。

  沐浴在月光下的月牙泉

  “叮叮……叮叮叮叮……”一队队骆驼的铃声响彻耳际。它们如同中古的商队,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在鸣沙山的沙丘前面,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盛况。古代的胡商们越过沙漠、穿过隔壁,往来东西之间。不同的是,古代的驼队满载着东西方的商品,而今则载着游客。经过历史的变迁,敦煌已化身为旅游胜地了。
走走停停。在终于快到达山顶时,居然下起了小雨。初始,沙丘的阴面被雨淋湿,颜色变深;而沙丘的向阳面,由于风的吹动,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色彩。于是,就在山脊处形成一条界限分明的雨线。看到此,赶紧拿出相机,拍了又拍。
  站在鸣沙山顶,眺望月牙泉,宛若仙境;走近,方可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在茂盛的芦苇的装扮下,分外诡丽妖娆。
  其实,我好想能够晚上前来观赏月牙泉,尤其是晴朗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弯月的时候。弯弯的月牙泉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那该是怎样的美景呢?浪漫的构象只能留给下次敦煌之旅了,却又不知何时才能如愿。

(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期刊责编:杨 薇)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9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