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内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用此观念去指导艺术创作,成就艺术事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共性,因为作者受现实环境的影响,不可能有超现实的『宇宙』观。又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教育、性格习惯有异,所以他们一定会产生个体差异,故而就有了特殊性。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大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生存在封建农奴制和带有鲜明的民族压迫色彩的社会,当权者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四个级别。这『四大家』都为『南人』,是最低等级的人。黄公望使劲向上爬,还是没有一官半职,最后退隐江湖。王蒙虽为『王侯前朝驸马孙』(《铁崖诗集》丙集),也只能做个『理问』的小闲官,在元末农民起义的乱世中,王蒙才抛弃这个小官职,隐居到黄鹤山。吴镇与倪瓒一直隐居不仕,往来者多为和尚、隐士之流,性格孤傲,志行高洁。其艺术风格也较为相近,故而提出进行比较,寻找一些艺术规律性的东西。
一
吴镇、倪瓒是同一时代的人,倪瓒小吴镇二十六岁,可说是吴镇的晚辈,就历史时期说没有改变,都在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中,求得自己的一块静土,由于各人的出身不同,所形成的性情也不一样,思想观念就产生差距。吴镇(一二八○—一三五四),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祖上曾做过官,祖父从事航海。吴镇出生时,宋朝已经灭亡。年轻时与哥哥吴元璋一起,从毗陵的柳天骥读书,喜究『天人性命之学』,后来一直隐居不仕,也不喜与达官贵人往来,性情孤傲,志行高洁,每与梅花自比,家园遍种梅花,乐于其间,自号梅花道人、梅花和尚、梅道人、梅沙弥。
元 吴镇 渔父图
倪瓒(一三○一—一三七四),字元镇,号云林、云林子、云林生等。他的前辈与吴镇的前辈有异,前几代皆是隐士。他的父亲倪炳和伯父皆善于治家、理财,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富户。其父早亡,倚靠其兄教养。他的大兄倪文光是很有能力的人物,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先是作官,后成为道教上层的著名人物而享受特权。倪瓒在二十三岁前,也就是在他世界观形成时,过着不忧衣食,不问世事,唯读书操琴,欣赏古玩的悠闲生活。在他的《述怀》诗中表述了他的行为和理想『励志务为学,守义思想贞。闭户谈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鉴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请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他是不求富贵,只求名。这是他生活的写照。
倪瓒二十三岁时长兄去世,他就挑起了全家的担子。一方面,他继续读书,经营清閟阁、云林堂、朱阳宾馆、海岳翁书画轩等。他平生嗜蓄古法书名画,卞永誉《式堂书画汇考》著录《清閟阁藏画目》有:『张僧繇《星宿图》、吴道子《释迦佛降生图》……米南宫《海岳庵图》、马和之《小雅六篇图》。』他读书、作画、弹琴、吟诗,生活中养成了『洁癖』。另一方面,由于是家庭的当事人,官府逼租、敲诈勒索、收租输租,都得找他,年轻时对这些俗事视以『白眼』的他,而此时不得不与之打交道。他为了逃避各种俗事和大小官吏的纠缠,决计出游。王宾在《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记录其出游:『至心初,兵未动,鬻其家田产……避地江渚……往来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多居琳宫梵宇』。
元 倪瓒 六君子图 46.6cm×64.34cm 上海博物馆藏
吴镇早年研究理学,精通儒学。同时研究道、佛,由于他以卖卜为生,自然对道教研究更深,言行中总能体现道、佛精神。他画《渔父图》最多,古代渔父是一种抽象的隐逸象征,『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隐士以渔樵耕读为雅事。吴镇的画,自然为其思想的表现,他在自题《草亭图》中云:『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青。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这种远俗尘的思想与陶渊明的思想相似。他宁肯不为人赏识,也决不随俗。他的居所叫『笑俗陋室』。他的佛、道思想是相融的,从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大多是道教思想颇重。孙作在《沧螺集•卷三》中说他的画『是有山僧道人气』。他与倪瓒比,在思想上没有明显的时间段倾向,他的思想以道教为主体,佛理次之。而倪瓒有较明显的时间倾向,早年『励志务为学』『所思垂令名』,希望成名后世的儒家思想;三十岁左右,道家思想较为强烈;五十五岁以后,佛家思想主导了他的世界观。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倪瓒早年有田产宅铺,需要经营打理,他总是心不在焉,不愿与世俗打交道,为了解脱精神痛苦,变卖家产,寄情山水、书画之中,用此来排解环境给他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从下面三段题画诗文中窥其画作的指导思想:『爱此风林意,更起邱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卜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⑥他作画不在形似,而在排泄胸中逸气,用以自娱。他认为作画如作诗,画功在画外。实践了宋人提出的理论。吴镇、倪瓒的作品,皆如抒情诗,那种简约萧散,田园隐逸的诗境,让人回味无穷。
二
思想是指导艺术创作的,创作的作品是承载思想的物资形式,各种技法是表现这种『物资形式』的手段。艺术家总是受前贤艺术的『荫泽』。总有站在前人肩上的欲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故而在吸收前人的经验上选取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的东西。董其昌在总结元代诸子师承时说:『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为之佐,亦犹源有僧巨然副之也。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双行海内。』(《画禅室随笔》),『四大家』都以『董、巨』起家,他们的画风各呈其妙,这就是作者各取所需,凭自己的天资、情性、修养、意趣、爱好、生活经历,等等,消受着前辈『福荫』。虽后凭着对艺术的感悟,创作出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来,让历史予认同。吴镇、倪瓒他们在艺术思想上有很多共识,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存在不少差异,故而表现在艺术创作上也有异同。我们可以从具体作品中进行分析。
元 吴镇 渔父图
倪瓒的画早晚有些小变化,但艺术成就最高者,还是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类。典型构图为平远构图,一河两岸式,即近坡杂树数株,远景云山一抹,中隔河水一汪。现有他早年创作的《六君子图》,近岸土坡上植有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土石层叠,勾皴以披麻为主,带以方折之笔,树木简洁疏朗,河面旷阔空灵,对岸远岫空蒙,左边有自题,右上角有大痴赞云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黄公望题跋得名《六君子图》。晚年的精典之作《容膝斋图》描绘了江南初春,平远山水,近处为山石陂陀。置茆亭一间,纳天地灵气。树木无叶萧疏,树干骨力强劲,生气蓄发。中幅为水光波漪,上图远岫遥岑,横于波际。矶头矾石,折带披麻,皴法超逸,墨色浓淡枯涩错综而滋润浑厚。以上二图很能表现倪瓒『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审美意境。
元 吴镇 秋江渔隐图 88.5cm×189.1cm133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吴镇 芦花寒雁图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 46.9cm×96.1cm1355 上海博物馆藏
元 倪瓒 水竹居图 纸本28cm×55.51cm
倪瓒的简约还表现在他的用笔上,用枯笔干皴,空白地带一点也沾不到墨与水,白净素雅,如《秋亭嘉树图》,看对岸山峰,就像碳素条画的,没有一点水渗出线条以外。河中的沙渚,线条清晰可现。由于他与吴镇的审美观念与取法不一,故而就形成不同风格,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倪云林五十以前还能看出『董、巨』披麻皴痕迹,五十以后,用笔简远,墨色枯淡,『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董其昌语)。其实是以侧峰为主,表现他的折带皴,一笔即出,干湿浓淡,虚实飞白,变化无穷。『元镇极简雅,以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有人把他与王维相比,『诗中有画画有诗,辋川先生伯仲之』。关键在意境,摹者仅取形似尔。
元 倪瓒 秋亭嘉树图34.3cm×311.4cm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在鉴赏作品时,都注意到题款,吴镇画的题款都以草书为之。草书需要坚实的书法基础,可见他在书法方面用功不少,《书吏会要补遗》记『吴镇……草学巩光』。《六研斋三笔》载:『作藏真笔法,古雅有余』。陈继儒谓之:书仿杨凝式。从吴镇书迹看,出于以上三家是可信的。在『元四家』中他的草书最足称道,俊秀超逸,潇洒出尘。
倪瓒的题款几乎都是楷书,偶见行书用笔,这与他的性格和追求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等诸方面有关。他的书法一丝不苟,笔笔到位,带有明显的隶意,古朴天真,简淡幽远,与其画面正是琴瑟之合。文徵明评其书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人风气』。笪重光云:『云林书法得于分隶……元镇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烟火而登仙者矣』。有脱俗之人,才有脱俗之书。
三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是促使吴镇、倪瓒二先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更直接的因素则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与之割舍不断的生活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各种教育。如他们从小研习的是儒学,而后则以道、佛为生、为重。吴镇一生吃『道教』饭,欲循世超凡崇敬佛。倪瓒则阶段性较明显,中年重道,晚年信佛。很多因素是生活经历带来的,像倪瓒在变卖家产,经过动乱,没有固定住所后,过着长期飘浮生活,思想愈趋寂空,这时『四大皆空』的佛家思想占住主导。人们的思想没有相同,只有相似。他们以画寄情,排泄胸中逸气,用以自娱,这一点是极为一致的。
艺术的师承是艺术风格形成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在个人性格和取舍标准方面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但原始母体总会留下某些『基因』。吴镇、倪瓒的师承基本相似,变化就在嗣后的取舍和自己的创造。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思想,也承载着人生观念。他们山水画面的艺术形式以『一河两岸』者为多。吴镇变化多,倪瓒相对稳定;吴镇近景坡岸常小或无,倪瓒则有且有树;吴镇近景有树则古,倪树似嫩而苍;吴镇江中喜渔父,倪瓒则结庐、草亭于坡岸;吴镇河中多汀渚,倪瓒则偶见;吴镇的平远中见深邃,倪瓒则远处靠想象;吴镇多用披麻湿墨皴,倪瓒喜用枯笔折带皴;吴镇画题款多草书,倪瓒画常以楷书为;吴镇画水墨显苍润,倪瓒画素净见简雅。我们通过画面的艺术形式之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承载相似的思想情感;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承载相似的人生观念。作者不仅对自然写生,更大程度是借景生情,概括性地描绘出胸中的山水丘壑,借以抒写性灵。通过比较,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的异同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从而感悟到艺术的时代性,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用客观理性的审美标准去鉴赏古今中外的艺术品。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博研究员、中华大唐书画研究院院长)
(期刊责编:任 晓)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7年06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期刊责编:任 晓)
(网站责编:简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