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袁耀生活在康雍乾时期,二人的山水楼阁界画独树一帜于清朝画坛,以『二袁』之称闻名于画史。本文主要分析袁江、袁耀的山水界画,兼及讨论『二袁』的花鸟走兽画。
一 袁江、袁耀及其关系分析
『袁江、袁耀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他们二人以画风严谨的山水楼阁界画独树一帜于清朝画坛,以「二袁」之称闻名于画史。』『二袁』近师清前期的李寅、萧晨、颜峄和颜岳,远溯明代仇英及宋代诸多名家,传派有李庆、倪灿等。
袁江,字文涛,江苏扬州人。擅长界画山水、花鸟,笔法工整精致,描绘建筑结构严谨,设色明丽,风格富丽堂皇,是清代著名界画大师。
袁耀,一作袁曜,字昭道,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界画,与袁江同为清代界画大师。
关于『二袁』的关系有『父子说』和『叔侄说』。
『父子说』见秦仲文的《清代初期绘画的发展》一文:『袁耀字昭道,和袁江的画风完全一致,画迹流传到现在的比袁江多些,而画法比袁江稍涉于庸俗板滞;他们二人可能是父子关系,袁江和袁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但是这些画迹并不流传在家乡扬州,而完全集中于山西一省。』
『叔侄说』见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袁曜,〔清〕曜亦作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江侄。如意馆供奉。亦擅画山水楼阁界画与江并称。清代盛行四王山水,工楼阁界画者仅袁氏叔侄二人,故不为时人所重,至近代始歌。』
二 『二袁』的山水界画
(一)远师古人、近法名家
关于袁江画风起源,在《国朝画征录•续录》《画人补遗》和《扬州画舫录》中均有记载。张庚《国朝画征录•续录》记载:『袁江,字文涛,江都人,擅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大进,宪庙召入祗候。』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袁江,字文涛,江都人,擅山水楼阁,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临古人画,遂大进。』
张庚《国朝画徵录•续录》《扬州画舫录》均成书于清朝中期,成书年间与画家生活时代相距不远。袁江所得的『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当不属于名家名作,但据目前所见到的袁江作品可知『他对范宽、郭熙、李成、李唐、萧照、马远、夏圭、阎次平等宋代山水画家的画法都有所吸收和采纳,在经营位置(构图)方面又吸取了不少元、明以来山水画的长处。』
清 袁江 盘车图
清 袁江 拟古山水 104.5cm×248cm
清 袁江 山水通景图
清 袁耀 盘车图
『二袁』虽是江苏扬州人,但是他们取法学习范宽、郭熙,许道宁和马远等北方山水画家,并将北方山水层峦叠嶂、雄浑厚重的特征融入到个人创作中。『二袁』除却远学宋代诸多名家和明代的仇英,同时近法李寅、萧晨、颜峄、颜岳等扬州画家。
李寅擅摹北宋人山水,兼擅界画,他首先将北宋恢宏的全景构图、典型的李成、郭熙式的鬼面皴、卷云皴与楼阁台榭相结合,开创出规模宏大、工整细致的山水界画。谢堃《书画所见录》称赞他的山水界画比例正确、合于形制『巨制梁柱榱栋,老于木工者,较其间架,丝毫不爽』。虽然没有关于袁江向李寅取法学习的文献记载,但是『袁江出于李寅』,确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袁江在学习古代传统绘画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向略早于自己或与自己同时代的画家们学习,在康熙、雍正、乾隆这段时间里,有一批以工笔重彩见称、擅长青绿山水的扬州画家,在画坛上也相当活跃,比如李寅、萧晨及颜峄、颜岳兄弟等。这几个画家的画风都比较工整细致,与「文人画」风格迥然不同。尤其是李寅,擅长界画,山水画学李唐等宋人风格,虽然没有明文记载说袁江曾经向李寅学过画,但是,对比李寅和袁江、袁耀的作品,他们之间在艺术上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李寅、萧晨、颜峄、颜岳等画家的画风对袁江、袁耀绘画风格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袁江的山水楼阁与李寅相比,在构图、用笔、设色上,亦有明显的师承痕迹……他们同为扬州人,且李寅的活动比袁江略早,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袁江跟李寅学过画,但他的画风受到李寅的影响是很自然的。』
(二)个人创作
『二袁』的个人山水界画创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描绘自然风光,对景写生。如《春山图》《山庄客至图》《邗江揽胜图》《瞻园图》《扬州名胜图》《青山红树图》等;另一类多依据古代著名建筑、文学作品、神话传说进行创作。如根据古代著名建筑所创作的《骊山避暑图》《巫峡秋涛图》;采用文学作品绘制的《茅店鸡声图》;表现神话传说的《海上三山图》,等等。
清 袁耀 邗江揽胜图
清 袁耀 山庄客至图
清 袁江 骊山避暑图 134cm×224cm 首都博物馆藏
清 袁耀 巫峡秋涛图 97.3cm×163.5cm 首都博物馆藏
清 袁耀 茅店鸡声图 96.2cm×161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二袁』作品风格相似,如不署名款,难以分辨。如《骊山避暑图》与《巫峡秋涛图》,骊山雄伟、长江壮美。而实际两幅画作中的山石、树木、屋宇、船只的相似度极高。山石均以大、小斧劈皴及卷云皴、鬼面皴塑造质感,山体造型扭曲变形富有张力;树木多取虬劲古拙之势,枝杈横生,满布结疤;屋宇以界画法为主,造型准确、布局恰当;船只刻画细腻,精工雕琢。
界画在宋以前被称为『台榭』『台阁』『屋木』『宫观』,直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才提出『界画』的说法。『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如隋唐五代以
前及国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画楼阁多见四角,其斗拱逐铺,作为之向背分明,不失绳墨。今之画者,多用直尺,一就界画,分成斗拱,笔迹繁杂,无壮丽闲雅之意。』从郭若虚文中可见,他对使用直尺的界画并不推崇。界画的作品中包容山水与楼阁,作品中的建筑使用界尺来画横竖线条。
界画萌芽于秦,据『文献记载秦始皇灭六国,把各国宫殿的图样都画了下来,应该算是界画的先河』。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可以作为早期界画的实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图》保留下了北宋汴京的城建面貌。元明以来对界画重视不够,明代石锐、杜堇、仇英、清代『二袁』继承了这一传统。
清徐沁《明画录》卷一即介绍了『宫室』一类,在卷二中介绍了『山水』,『宫室』(界画)与『山水』并置,可见在明清时为两个画种。在『宫室』一条中,谈到『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昔人谓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均壮深远空,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准绳,非若他画,可以草率意会也。故自晋、宋、隋、唐迄于五代,三百年间,仅得一卫贤,至宋郭忠恕之外,他无闻焉。有明以此擅场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笔,目界画者鄙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矣。』该条目中同时列举了工于界画的石锐与杜堇,并品评石锐的界画特点是和金碧山水相结合,『楼台玲珑窈窕』『傅色鲜明』;杜堇的界画是『严整有法』。
徐沁所言的『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这《木经》又是什么?《木经》是北宋名匠喻皓的建筑学著作。《木经》早已佚亡,人们仅能够借助《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迹,得以了解《木经》内容之一斑。
现录《梦溪笔谈》中《木经》如下:
『造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絛,又次曰前胁;后一人曰后胁,又后曰后絛,未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倡;后一人,曰报赛。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其书三卷。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木经》属于工程营造的范本,界画作品中的建筑工致整饬,严守建筑学的金科玉律,因此界画的创作者既要具备绘画功底,又需懂得营造方面的知识,建筑所依托的山水的绘制也需要与界画建筑的风格统一,不可过于恣意挥洒。袁江中年获得的无名氏临古人画,有可能是建筑图稿类的粉本。
三 花鸟走兽画的不同风格
『二袁』属于较为全能型的画家,除界画外,另有一类写意山水用笔较为粗放,如《寒山万木图》即属于此类。而且兼擅花鸟,其花鸟画用笔严谨、造型准确、设色淡雅、富有情趣。山西省博物馆藏的《袁江画册》共计八开,图绘鳜鱼、瓶花、芝兰、松桃、白菜虾蚌、春牛、柿子、三羊等。
清 袁江 三羊开泰图 33cm×34cm
清 袁江 猫雀图 97.4cm×178.5cm 首都博物馆藏
清 袁耀 芍药萱石图
(本文作者供职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期刊责编:杨公拓)
(网站责编:简 琼)
(期刊责编:杨公拓)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7年06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