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彬彬文质 技道兼修 —陆明君书法评议

时间:2017-11-21 10:02:01 来源:《艺术品》2017年06月刊 作者:徐福山   0


 
  陆明君 1962 年生于山东昌邑,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并多次获奖,出版书法作品集多种。著有《簠斋研究》《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陈介祺年谱》《书坛藻鉴》等学术专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等。多次在全国书法论文评选及全国书法大展作品评选中担任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及学术观察等。


陆明君 王维《终南别业一首》 纸本 2016 年
 
  中国书法是特殊的艺术,其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以单纯的黑白形式表现出了无穷的内涵,而且更附载着文化的意蕴。自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式微, 并危及了书法发展的根基,而进入当今键盘时代,书法更疏离了日常使用,成为了部分专业人员及爱好者所追求的一种艺术。书法在当代与未来,既有生存空间上的危机,同时又有诸多的发展契机。在展览交流、印刷出版、互联网传播等条件优越的今天,历代传世经典书法作品及新出土发现的大量书法遗迹,悉可为当代书家所观赏与临摹,这又是远胜于古人的,也是有理由对当代书法寄予较高期望的原委。当今书坛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无论是在书法创作上, 还是在书法研究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样的时代大背景和良好的书法环境下,孕育了当代诸多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陆明君即是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兼擅双修的较突出的一位。
  提起陆明君,其往往是以学者与书法理论家的身份为人称道的。而二十年前,陆明君的书法即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及正书展、隶书展等各类大展中频繁入选并多次获奖。可贵的是,其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充分认识到了书法的真正提升在于技进乎道,文化修养与理论认识是主要的因素。所以他在书坛热闹纷繁之时,即下定决心,沉潜于治学,于二十年前即负笈北上,先后进修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并正式考入吉林大学,连续取得了历史文献学书法文献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后又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陆明君在书法上的探索, 走着由书法创作而进入学术研究,再依托于学术研究而走向了创作与研究兼修并互为作用与促进的路子。

陆明君 节录《滕王阁序》 纸本 2016 年
陆明君 节录《滕王阁序》 纸本 2016 年
 
  当代书法专业化的培养与训练,在实现技能精熟的同时, 也出现了困惑,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技的提高与作品视觉形式的普遍强化,却难以克除内涵与韵味的缺失与寡淡,多流于书家彼此相互影响而千人一面。这一现象的根源即是书家文化修养的缺失与浅薄,所以人们开始有了普遍的认识并呼吁书家的字外功问题。而对于文化修养与书法创作的关系,陆明君曾有如下之言:“一个人的学识与书法创作的关系,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其一,有学识不一定就意味着能写好字。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有一些学问家研习书法,亦不乏临池之工,但多为毫无可称道者。原因在于天资,也就是艺术感觉问题。其二,没有修养学识则是肯定成不了书法大家的。腹中空疏,则会薄解书法,胸中不存丘壑,笔下何来丘壑?这是勿须多言的。需要说明的是学识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并不在于直接的再现与反映,而在于对艺术家人格与性情的影响。没有学识的陶熔,就不能滌除凡俗。而艺术作品的高下,在于作品的格调,作品的格调取决于作者的人格与性情。正如徐复观所言:‘艺术家的学问,并不以知识的面貌出现,而系由知识之助所升华的人格、性情而出现。’ 而有些有学问者,却是很庸俗的人,其胸中装满了名利世故, 没有了虚旷之心,也产生不了高雅的作品。”这是颇有意味的思考。的确,当代书坛,对于中青年书法家而言,他们不缺“写”,而是缺“学”。
  只有当“学”对“写”有所滋养和助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以学养书的重要性。何绍基有诗云:“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就是强调书法要有“学问文章之气”, 亦即“士气”“书卷气”,这样才能摆脱匠俗之气,如黄庭坚论书所云医俗唯在于学。陆明君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其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成果丰厚,在书法史论、碑别字及金石学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自身的研究领域与特色;而且在书法创作上也表现出突出的才能,其各体兼工,风格雅正,并具有个性与新意,在对古代经典作品的深度挖掘,技法的纯正与丰富,作品的书卷气息与人文内涵等方面,都显示出其不懈地努力。并以理论为导向,在把握、塑建书法的格调上,体现出其独具的见地与思考。所以曾翔评陆明君的书法曾说:“古人论画谓‘气韵非师’,好的学者书法也是如此,以文气为高,由积学而臻妙,非可与雕虫弄技者道。明君兄是书法家中的学者,学者中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是学养情怀的自然流露,兼碑帖之长而自成一种清雅、简古、萧散的个人面目,于当代中青年书家中,足称一时 之选。”

陆明君 倪瓒《怀归》 纸本 2016 年
陆明君 倪瓒《怀归》 纸本 2016 年
 
  作为一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书家,对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的通悉,又使其书法求索的每一阶段都保持了客观冷静与有针对性的面对问题。而与一般的文人书家所不同,其在重视与强调修养、格调中却没有消解书写技法上的严格训练意识,恰恰相反其对书法技巧有着高度要求与严苛的锤炼。在晋唐经典与宋贤笔意的追寻中所表现出的深度体察与思考,对各种构成元素及其所带来的变化的把握,书写情境与笔法的微妙性,以及手的敏感度的训练等,都是超乎寻常的。而对于艺术个性与风格的追求,其亦有着自我清醒的认识,认为当代书法多为有风格而无品位,过分猎奇或求变,刻意做作,故主张追求艺术个性与“奇变”,要在雅正的前提下顺其自然地变。其曾有如下论书之语:“书法立格,当以雅正筑基。雅而能附守于大美,得乎大众通感;正则具磊然振迅之资,而通乎骨气洞达之境。董文敏所言‘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语中之‘奇’乃正中之奇也,为雅正尔后之奇变,虽奇而不怪俗,古人所云‘平中之奇’, 是谓真奇。非如今人不守大道而专辄异取蹊径也,焉能不流入狷野?偏才异格,虽有名世之人,然绝少卓立者。溯之书史, 光芒盖代者,皆为雅正之格,纵有奇变,亦不背正、不乖谬也。今之为书者当深思矣。”这不仅体现了其书法史识,也反映出其书法的审美追求。

陆明君 贺铸《石州引》 纸本 2016 年
陆明君 贺铸《石州引》 纸本 2016 年
 
  一般来说,学者偏于理性,艺术家偏于感性,而陆明君于二者堪能兼胜,其《游艺于书: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一文, 也说明了其在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上的心得感想。艺术创作离不开理论的引导与学问的滋养,而理论家不精谙创作也会蹈入隔靴搔痒,有抱负者都是不偏废的。明君兄既投情于临帖与创作,又能沉心于治学与研究,而其对书法创作与研究, 都抱有一种游艺乐道的心态,正如其自己所说:“游艺乐道,是为艺者的一种境界。游艺,须是一种恬淡的心态与弃绝名利的修为;乐道,是事业追求的愉悦与自身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为艺者既要有一双感性的发现美、感受美的灼眼; 又要有一颗理性的剖析美、经营美的慧心。”作为一名专业书法研究者,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把书法研究的相关理论认识和成果转移到书法创作中来,使得理论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其多涉博取,书法之外,在印学与国画方面的修养,也是颇令人称道的,正如吕金成所云:“陆先生总会给人一些意外,如其虽极少治印,但印作颇具格韵。一是源于其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而能从容于篆法布局,且考究精当。二是源于其精通印学,这从他部分印论文章中可得以认证其印识。故其偶操刀石而能直入化境,功夫皆在刀外也。”而对绘画的爱好以及书法与绘画的紧密性,也使他一直关注美术理论及创作动态,加之在美术研究所这一研究机构,所以也略涉及到了当代美术创作问题及对画家的评论。他为多名画家所写的评论,不仅具有艺术个性及价值的剖析, 还涉及到具体的绘画技法及原理等,体现了其在美术学上的谙通。曾见陆明君有如下一段写意山水画题跋:“中国画的机枢在笔墨,而笔墨既具象可感,又抽象难以言明、非浅尝可解,唯在自我求索升华中体验与感悟。画之美,在内美, 在真实物象之外之美,皆造于笔墨。故宾虹翁盛扬金石文字笔法,近代国画大师之用笔多造源于篆籀,即得古人沉实灵动之笔。笔墨之于画境,笔可出神,墨能生韵。笔在骨法用笔,点线之质,或苍厚润秀,或天然趣灵;墨在五色争辉, 渗化生境,或深幽玄妙,或淡远虚渺。今人作画,多隔于笔墨,故流于制作,沦为工艺。而胸无学养,亦不能心造丘壑, 故重复自我,多流于演绎符号特征。有技术无笔墨、有风格无品位、有造形无内涵,此乃症结所在。浮繁名利之世,何以守静笃?无孕育性灵之虚旷之心,焉能生画境?志者当思矣。”从此跋语中亦可略窥其画学修养。理论与创作的兼备及书画印的通融,是明君书法能超拔于俗格而颇具内涵与韵味的原委。

陆明君 朱敦儒《好事近二首》 纸本 2016 年
陆明君 朱敦儒《好事近二首》 纸本 2016 年
 
  明君的书法,取法广泛,以法帖及遗存墨迹为主,兼取碑版摩崖及先秦吉金文字,诸体兼善,篆书依托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字形考究而典雅朴茂;隶书平正中而能奇纵,其对隶变的研究与通悉,使之创作中处理文字结构与书法体势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且饶有趣味;楷书在锺繇及卫瓘等魏晋意蕴中,又吸收了魏碑中《张黑女墓志》《元略墓志》等典雅一路的笔法特点,并参以晋唐写经中简淡自然的作品,故能清奇劲拔而灵动自然。而明君兄的书法无疑以行草书为代表,也是其平时书写最多的书体,其行草书以魏晋书法为主调,兼取唐代书法的精严与宋及后世书法的意趣,又有汉简的笔意,在雅正中求奇纵与放逸。刘熙载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意为行草书最能映射出书家的功夫与才情。当代书法亦以写行草者为多,然要么多停留在临摹的基础上而毫无个性,要么追风在相互影响中多趋向千人一面,抑或是创变失度而流于野道,而真正功力扎实,既有法度又有格调与个性者实为鲜少,明君无疑是其中堪为称道者。其书法, 古朴自然而不乏灵动,品读其书作,感觉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其善于将古代经典法帖、手札中具有自我审美特征的部分进行演化和归纳,造出自家新样,体现出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其书法用笔精熟,率意而沉着痛快,讲究笔法、笔势,结体生动活泼、奇趣多姿,体现出一种师古能化的继承与创造能力。尤其是其行书有一种迥异于时风的韵致,在当代书法中具有鲜明的个性。正如李慧斌所评:“其行书气息醇和, 沉实而灵动。不仅深谙魏晋笔法,而且又得北朝书法之沉着。其用笔,能够在魏晋萧散圆润笔法之外,加以北朝的方折与厚重,从而表现得力实气空,提按飞动,转折巧妙,疾涩得法,故能侧笔取研以生奇,中锋质实而复正。在中锋于侧锋的交替与转换中,似正而奇,似奇而正。在结体和点画形态上,亦得古人‘大小’‘疏密’‘肥瘦’之旨趣。在章法表现上, 既有传统之形式,又融合并借鉴新形式,从而达到视觉效果上耳目一新之感觉。”
  《论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亦明君兄为人为学为艺之追求。刘熙载《书概》曰: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虽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想, 而用以评价明君兄的书法也是颇为恰当的。

(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
(期刊责编:杨元元)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7年06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