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辽宁省博物馆『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展出了南宋徐禹功《雪景梅竹图》、元吴瓘《梅竹图》、吴镇《墨梅图》合卷,后有扬无咎《柳梢青》十首、赵孟坚二跋及张雨、高仪甫、吴宽、杨循吉、徐守和跋,后入清内府。此卷从元迄今,神明护佑,流传有绪,是研究华光逃禅正派、宋元画梅嬗变、元人交往的重要作品。
此卷被多种著录收入,许多研究文章在论宋元写梅时多有提及,但尚未有专论对其研究考证。
一 徐禹功与扬无咎
徐禹功,画史失载,字号、籍贯均不详,《雪景梅竹图》为其绘画孤品,画中一杆竹上署『辛酉人禹功作』。按赵孟坚题跋:『第曰辛酉人,不知淳熙前辛酉,或是庆元后辛酉也。逃禅生于绍圣之丁丑,殁于干道之己丑,禹功云得之面授受法,其淳熙辛酉人欤』,得知他生在一一四一年。『辛酉人』这种署名并不罕见,在扬无咎《四梅图》(故宫博物院藏)题跋中,扬无咎亦自称『丁丑人』。但让人不解的是,画家只落六字款署,赵孟坚从何得知『禹功云得之面授受法』?只能推测赵孟坚或从他处获知,或是因徐画用扬无咎画梅法,与扬逼似,因而推断徐是扬的学生。
南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
徐禹功此图以淡墨烘染衬出白雪,梅、梅枝、竹叶、竹节上覆盖一层断雪,清新生动,以浓墨写梅干,与墨色稍淡的竹干相映成趣。这种以墨地反衬的方法近于扬无咎之甥汤正仲,『出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徐作仍有宋人写实遗风,调和笔墨之趣与写真之貌,而吴瓘、吴镇的墨梅,已是元人的逸笔草草。
卷后有扬无咎书《柳梢青》十首,收入《宋六十家词》。本卷词后扬无咎自识:『右《柳梢青》十首,平生与梅有缘,既画之,又赋之,自乐如此,不知观者以为如何也。然老境对花,时一歌之,岂欲投它人耳目,非知音不可以示也。无咎。』并未提及徐禹功及本画,且『自乐如此』云云,很可能不是专为徐禹功题跋,而是后人补配的。
书画鉴定小组对《宋元梅花合卷》的鉴定意见为『真迹』『精』,但有意见认为『画中扬无咎字稍晚,不是扬补之所写,但也到南宋』。扬无咎书法,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说:『临江扬无咎补之,学欧阳率更楷书殆逼真,以其笔画劲利,故以之作梅,下笔便胜花光仲仁。』元末陶宗仪《书史会要》:『书学率更,小变其体』,『小字尤清劲可爱』。《四梅图》后的书法为端谨的小楷,多以峻峭方笔转折。本卷书法楷中带行,更见潇洒圆转,但一些字也保留了方折之笔。《四梅图》是扬无咎为『勋臣之家』的范端伯所作,此十首《柳梢青》更接近书以自娱,放笔写之,或为其更晚年率意之书。
二 赵孟坚题跋与赵孟坚《梅谱》
扬无咎词后接纸为赵孟坚两跋:
『余数年前,因康节庵作墨梅,曾题长句曰:「逃禅祖花光,得其韵致之清丽;闲庵绍逃禅,得其潇散之布置。回观玉面而鼠须,已自工夫欠精致。枝枝例作鹿角曲,生意由来端若尔。第传正印有由自,舍此的传皆妄耳。僧定花工枝则粗,梦良意到花则未。女中却有鲍夫人,能守师绳不轻坠。可怜闻名未识面,更有江西毕公济。季衡丑俗恶札祖,弊到雪篷滥觞矣。所恨二王无臣法,多少东邻效西子。此中有閟岂莫传,要以眼力求其旨。枝分三叠墨浓淡,花有正背多般蕊。须飞七出蒂则三,点眼名椒梢鼠尾。夫君已自悟筌蹄,重说偈言吾亦赘。谁家屏幛得君画,更以吾诗疏其底。』
南宋 扬无咎《柳梢青》后题跋
『自识禹功所画,其年冬,又识江右谭季萧画花韵,画如鲍安人亦工枝,稍不清畅耳,远胜刘梦良也,刘有名流落江湖间,禹功季萧得罕闻,虽余前曾以诗述逃禅宗派,未及二君,世间有艺学不得闻于人者何既哉。丁巳仲冬望日子固又记。』
据上,赵孟坚在『善住方丈之西室』得观此卷,可知南宋宝祐丁巳年(一二五七)此卷藏在悟悦赜师处,查悟悦禅师是云间(今松江)普照寺禅师,『师讳知赜,字致道,悟悦其自称。族姓钱,邑里云间』。他『工书法,引笔行墨,殆将逼真欧虞而突过怀永』,同时『考古博物,有来必名人,多服其精鉴焉……骚人墨士喜与之交』,赵孟坚即是他所交往的文人之一,而悟悦禅师即是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赵孟坚题跋叙述了墨梅自北宋开始的传承始末,这首题画诗被后世称作『赵子固梅谱』的两首诗之一,当时人周密即已在《癸辛杂识》中记载了此梅谱,认为其『颇能尽其源委』。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也有著录,说明子固梅谱在宋元之际相当流行。
与美国大都会所藏赵孟坚《行书梅竹诗谱》卷相较,此作『枝分三叠墨浓淡,花有正背多般蕊。须飞七出蒂则三,点眼名椒梢鼠尾』,后者两句位置颠倒。《行书梅竹诗谱》卷是为中表皇甫子昌书,更多一首『康不领此诗也,又有许梅谷者仍求,又赋长律』,讲画梅的『扬汤法』,落款于『景定元禩良月六日』,即一二六〇年。赵孟坚在观徐禹功画三年之后再次题写此诗,但言及扬无咎传人时并没有提及徐禹功,可知他的『梅谱』诗已成
定式。
南宋 赵孟坚 跋徐禹功《雪景梅竹图》
三 元代的递藏情况
赵孟坚跋后有张雨至正乙丑年(一三四九)小楷《次韵柳梢青》一首,钤『幻仙』印,然书风令人生疑。张雨书法早年受赵孟影响,并转益多师,着力晋、唐。后张雨弃道还俗,受杨维桢放浪风气的影响,书法愈乎老辣,时有放纵之笔,祝允明评价其书法为『虽礼而野』。此跋书风细谨,与张雨其他至正后小楷作品有一定差别,包括款署亦有不同,『雨』字四点通常连作一笔或两笔。张雨小楷结体紧收,结体险峻,晚年书更见潇洒自然,而此跋字字端正恭谨,相较之下缺乏变化。另外此『幻仙』印与至正三年的《张雨六札》卷对比,后者『僊』中『西』下缘平滑,应与此印非同一枚。
张雨到底有没有收藏过此卷?元吴太素《松斋梅谱》第十四卷,僧允才传记之后,有一位署款『山泽臞者张□』的题签:『此子固赵公之裔,予得其宝祜丁丑(应为丁巳)夏甲子手书;……至正九年乙丑夏六月既望,山泽臞者张□书于虎林登善之来鹤亭。』这位山泽臞者张后字缺失,但他应该就是张雨:在钱选《浮玉山居图》后张雨跋即署名『山泽臞者』;张雨脱去道服后经营登善精舍,记有十景,这则题签就书于十景中的来鹤亭。从此题签看,张雨确实收藏过此卷。
元 张雨 跋《王氏一门法书》
若张雨收藏过此卷,应在至正九年之后,在他之前还有一位收藏者,即是武林唐明远,吴瓘和吴镇墨梅竹及题跋皆为他所作。吴瓘,字莹之,嘉兴人。多藏法书名画,能作窠石,墨梅学扬补之,颇有清趣。《义门吴氏谱》中记载其生平:『字伯阳,一字莹之,号知非,嗜古玩,善写梅竹、山永,海内宝之。精易理奇之术。授嘉兴路、崇德州、安州巡检,至常州、武进县尉,□都水司致仕。治别业有嘉林、吴园、竹庄等处。』他是吴镇堂弟吴汉英长子;祖父吴森字静心,赵孟曾为之撰《义士吴公墓志铭》,谓他:『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好古之癖也传给了孙子吴瓘,他曾收藏马远《江山万里图》《放鹤图》《郭忠恕画》册及《定武兰亭》等。吴镇在画史上赫赫有名,他号梅花道人,又曾收藏扬无咎《四梅图》,对逃禅梅法喜爱、揣摩,继承又变之,他补在卷后的一枝墨梅,将宋代梅画进一步提炼,全以书法用笔入画,寥寥几笔而气韵清绝。
吴瓘题在画中时间为『至正戊子孟冬』,吴镇画后时间为『至正八年冬十月』,均在至正八年(一三四八)年十月,后吴瓘再题一跋,之所以此卷能短时间内在二人手中传看题跋,是因为吴瓘、吴镇二人都住在今嘉善县魏塘镇,明代宣德五年(一四三〇年)秋历时一年营造的县衙,是以吴镇故居的全部和吴瓘的『竹庄』为基础的,可见其比邻而居。吴瓘与张雨也有交往。张雨曾于吴瓘处观《定武兰亭》:『至正甲申(一三四四)谒莹之于竹庄,出此本见示,乃其祖静心先生所藏,文敏公题跋甚详,诚可宝也。』
持有此卷的唐明远也是活跃在江南文人圈中的一员,杨维桢《游横泽记》中所记众人游石湖:『约行石湖道,同受约云丘张仲简……三山唐明远也。』清阮元《石渠随笔》『元人集绘』一卷,中有一段为吴瓘所作并送给唐明远,唐氏又送给陶宗仪。从这些记载可见,唐明远与吴瓘、吴镇、杨维桢、陶宗仪等人皆有交往,此卷或也是从他之手易与张雨。
元 张雨 跋赵孟《道德灵宝神生章经》
此外在赵孟坚第一段题跋后有朱文『云西小馆』长方印一枚,查此印还出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曹知白款《松窗乐趣》『懒窝道人』题款后和王蒙款《幽林清逸图》轴上,然两画真伪均有疑问。曹知白号云西,若鬻古造假者制印为有本之物,有可能此印属于曹知白。曹知白(一二七二—一三五五)『家富盛极一时』,也是江南文人圈中活跃的一员,与黄公望、倪瓒、陶宗仪等人皆有交往。张雨、吴镇均曾题曹知白画。既与张、吴等人有所交游,画上又钤有他的印章,他曾看过或收藏过此卷是有可能的,时间应在其卒年一三五五年之前。
如上所述,此卷在元代被文人宝爱、传看,他们从徐禹功画中追溯江西梅派的传统,成为画梅嬗变的基础,徐禹功、吴瓘、吴镇正好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演变过程。徐画继承扬无咎《雪梅图》横斜的构图而更加夸张,以书法用笔作梅枝梅花的同时,将积雪清寒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保留了宋人的深静;吴瓘、吴镇的墨梅将扬无咎单枝墨梅的疏朗发挥到了极致,但前者从技法和氛围上都继承了补之梅法,较之吴镇显得更加严谨;吴镇则真正达成了突破,梅花成为他笔墨趣味的载体。正如汤垕《画鉴》中说元代『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当以意写之』。
四 明清的递藏情况
此卷在明代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吴门袁泰,字戒卿,画上钤有『吴门袁戒卿氏家藏』『袁泰私印』,吴宽为他题跋,杨循吉、黄云应亦然。袁泰主要活动于成化弘治年间,他还曾收藏张雨《自书五十五首诗册》,黄云、杨循吉亦为之作跋,可知他们交往颇多。张雨《自书诗》册后有『养正斋珍赏印』,《宋元梅花合卷》有『养正斋』白文方印,推测或均为袁泰之印。明都穆《寓意编》、明汪珂玉《珊瑚网》著录此卷时均记载在袁泰家,并记袁泰云『是宜兴寺僧物也』。
黄云跋后为徐守和四跋。徐守和,字朗昆、朗伯、朗白,号小清閟主、清癯老逸、清真居士等,活动于明末,精鉴定,富收藏。曾藏倪瓒《竹石乔柯图》轴、王羲之《游目帖》等,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吴镇《渔父图》、杨凝式《韭花帖》上亦有其跋。在此图上他多次题跋,可见其宝爱。
在袁泰、徐守和之间还有藏家曾收藏此卷,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著录此卷:『今在长洲郭氏,袁戒卿故物也画系。』《清河书画舫》序言在『丙辰中秋三五』(一六一六),学者考证成书时间最早应该在一六三七年,徐守和跋中有『乙丑』(一六二五)、『己巳』(一六二九),大约可推知徐守和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从郭氏手中得到此卷。
元 吴瓘 梅竹图
卷上有安岐『仪周珍藏』等诸印,还有吴舜升『吴舜升印』朱文印、『康文氏书画记』白文印,可知入内府之前此二人曾收藏。
进入内府的具体时间在清汪由敦《松泉集》记载:『恭和御题梅花三昧甲观诗后敬纪,卷以丙寅(一七四六)冬入秘府亟加珍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宋元《梅花合卷》一卷,上等,贮三友轩。』乾隆十分喜爱此卷,题跋计有引首、前隔水、画中共六段。此外画面多处有梁诗正、汪由敦、董邦达等和诗。此时乾隆尚不知『清閟阁』是谁斋号。次岁丁卯(一七四七)冬得《游目帖》,后有徐守和赞,署小清閟主,考出后乾隆便颇得意地识于徐禹功画右端。
此卷在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间被清逊帝溥仪盗运出宫,先存于天津,后携往东北。一九四五年伪『满洲国』覆灭,东北民主联军缴获后上交。一九五〇年交由刚成立的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五 题跋著录中的《宋元梅花合卷》
此画见于诸多著录,《寓意编》《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大观录》《书画记》《石渠宝笈》等书中都有此名目,但是不是这一卷还需探讨。
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中记扬补之《墨梅图》一卷,录扬无咎十首柳梢青并题识、赵孟坚二跋、吴瓘二跋、高仪甫、吴镇跋和本卷相同,但个别字词有错漏,如误将子固第二跋时间『丁巳』作『丁丑』。将徐禹功墨梅作扬无咎梅,还把张雨跋放在了高仪甫跋之后,且款题『贞居』,后更无明人诸跋,应是一件伪作。
元 吴瓘 梅竹图 题跋(局部)
清初佚名《装馀偶记》亦载一卷,并朱笔题其上:『画假跋真。竹干上题辛酉人作。及装时见刷痕,乃刷去前款而后添四字。重添,非禹功矣。』而今观之,绢素完好,并不见『刷痕』,款署也不是四字,可知该本著录也并非此卷。
可见明清时此卷颇受欢迎,为『鬻古者』摹仿伪造,流传于世的至少有三本之多……
(本文作者江秋萌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车旭东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7年10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