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画可从心 法自我立 ——石涛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9-02-12 09:31:49 来源:《荣宝斋》2017年12月刊 作者:李云涛   0
  石涛是清初伟大的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号大涤子、原济等,是明靖江王朱享嘉之子,与朱耷、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绘画注重感受、探索与革新,他的美学思想更是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的画论大多局限于笔墨技法的探讨,石涛的“一画论”不仅仅是技法的探讨,他把笔墨提高到了“法自我立”“从于心”的高度。石涛的《画语录》是自宋以来中国绘画艺术美学理论极为深刻的巨著。他精通“儒、道、释”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支撑提出了“一画论”的美学理念,更可贵的是他从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出发深刻地论述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不仅抨击了当时保守复古的只知有古而不知有我的泥古不化之风,提出“我自用我法”重新正确地揭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至今仍为中国画的革新精神具有典范作用。更为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四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一 26.8cm×20.1cm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石涛不同于现当代那些“职业”理论家,他首先是一个艺术实践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的绘画思想与理论是建立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的。石涛的艺术实践重传统更重体验与个人感悟。《石涛画语录·画章》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画乃自我立。”石涛的“一画论”包含着“儒,道、释”三教万象森列,俱源于一的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绘画理论的核心。石涛讲的“一画”包含着主观与艺术对象的审美统一,包括内容与形式、笔墨与自然、技巧与修养的高度统一。在他看来,“一画”既是宇宙事物规律和法则的起源,是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根本法则。他强调“尊受”强调“师造化”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师法自然而不为自然所累,所以他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绘画的要旨是运用笔墨内涵使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在艺术上达到统一,最终物我两化。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二、三
 
  中国画的发展从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从未偏离中国文化精神的轨道,石涛的美学思想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但随着近现代西学东渐,西方价值观念和绘画观念的“化育”中国画传统思想理论体系被砸得七零八落。中国画对于“意象”造型的优势被西方概念冲击,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历史承担。我们现在各大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之前大多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更糟糕的是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学生对艺术的认识非常狭窄,很少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正气不足。在当下艺术新潮与艺术市场化的诱惑下,在浮躁虚华的风气的困扰下,在西方艺术观价值观的冲击和化育下迷失了自己。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四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四
 
  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写意的,是“意象造型”,而西画是写实的,中国古人注重造型的“造”,它是主观的,是物我两化。中西方绘画观念的差异源于中西方哲学的不同,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是古希腊和古罗马,西方哲学主要关注人与物也就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至于今天西方的自然科学很发达,反映到艺术上就是客观、写实与具象。中国哲学的缘起诸子百家更多地是关注人,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到艺术上就是强调主观的感受,强调“写意”这个“意”,是主观人的“意”,是一种完全形而上的意象造型的观念,是重体验、重感受、重趣味的。石涛的绘画思想强调“意象”,强调主观感受,他一方面尊重客观世界,故而提出“黄山是我师”“搜尽奇峰打草稿”。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自有我在”“我自用我法”,强调主观的意象,在体验自然造化时体现主观“我”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使主观的自我成为创作的主体。可以说石涛的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为我们当代的艺术教育与创作指明了方向。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五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五
 
  石涛的“我自用我法”也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上,石涛在一幅画的题跋中写道:“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涛倡导在学习传统时不能简单地模仿古人之迹,而要师古人之心。所以我们在临摹古人的作品时,一定要有主观的理解与感受,而不是去复制古人的作品,更不能够只知有古不知有我泥古而不化。
  石涛是反对墨守成规,泥古不化的。在了解了自然发展,山川、植物的客观规律这是“先天之法”,再掌握了古人历代先贤所创立的法也就是“后天之法”。在此之后如果缺乏理解性的认识看成是不变之法,反而把人的理智蒙蔽住了,丧失了自我。石涛指出“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怎样才能不被自然的“先天之法”和古人的“后天之法”干扰而障碍呢?石涛强调“画可从心”“法自我立”的观点指导我们革新与发展。强调主观感受“画可从心”“法自我立”的论点是石涛“一画论”的核心观点与理论精髓。需要强调的是石涛“法自我立”的观点是建立在了解“自然之法”与“古人之法”的基础与前提下,如何不为“法障”,重视自己主观的理解与感受。所以他在《石涛画语录》中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古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无限焉。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石涛非常明确地指出,首先画之所谓画,它是造型艺术,笔墨技法是必要的,天地万物的形象不用笔墨技巧是描绘不出来的,他首先强调“状物”。然而没有素养的笔墨也是不能描绘得深入精彩的。绘画要有支撑,背后要有综合文化修养的支撑,这样笔墨才会有素养。石涛强调绘画要讲究墨气,墨有浓淡枯润之分,要自然而然不露人工雕凿的痕迹,这也就是谢赫“六法”中“惨淡经营”之意。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六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六
 
  石涛的“法自我立”的观念,不能孤立地看,他并不是一味地创新,而是在“师造化”与“师古人”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地指出不该受自然与古人的限制而抹杀了自我的感受和创造性,而不敢再去创立“新法”,这也正是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意思。石涛并不反对“法”,更确切地说并不反对传统,没有法度画就会欺世荒谬,有“法”但不能“墨守成法”,“法”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人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石涛对无法无天的盲目创新地反对,更是对“墨守成法”“泥古不化”的抨击。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七、八
清 石涛 黄山八胜图册八开之七、八
 
  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画的根本大法。“六法”论中有“骨法用笔”,有人把“骨法”错写成了“古法”,为什么是骨头的“骨”而不是古代的“古”。以前“骨董”也就是骨头的骨,其实是“皮肉尽腐,唯骨尚存”的意思。不是古代的东西都是骨董,只有历史沉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才能称为“骨董”。所以“骨法用笔”的“骨法”不仅仅是用笔的力量与骨力,更是石涛讲的“笔墨当随时代”的意思。除了精妙的笔墨有时代感是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我们看古代的艺术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典型的风格特点。那么,试想几百年以后的现当代就是“古代”,有多少东西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骨法”,又有多少东西会随风而逝,随皮肉尽腐。它必须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脉的传承又要有时代感,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风尚,这正是石涛“一画之法”“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意义。石涛生活的时代,正是泥古之风盛行的时代,石涛的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对于今天我们的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天的中国画是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方法。临摹是继承传统的过程,也就是石涛讲的“古人之法”;“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也就是石涛讲的“自然之法”;“创作”是中得心源的过程,也就是石涛讲的“法自我立”的过程。把“古人之法”“自然之法”融会贯通的过程,是不断主观化、纯粹化、语言化也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的过程。
 

清 石涛 江山天色图 99cm×220cm 1687 四川省博物馆藏
 
  当代画坛与石涛的那个时代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复古之风恰恰相反。“四王”吴、恽等人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只是他们倡导的复古之风最终走向了“只知有古不知有我”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很多画家只在古人的作品里加些残羹冷炙,但总体看“四王”吴、恽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精髓功大于过。而当代画坛“创新之风”日盛,画家都在追求创造新的画法,新的艺术观念,信笔涂抹、哗众取宠。有些人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把石涛“画可从心”“法自我立”“我自用我法”的观念作为理论支撑与借口。我们应该在重视学习传统时不受传统的束缚,在锐意创新时不能盲目瞎画,这样才能既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脉的传承,又有新意有时代感。这才是石涛“一画论”观念的价值所在。石涛的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充分论证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正如孔子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谁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懂得知识与道理,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敏而好学不断进取,才能终有所成。

 
(本文作者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系副主任)
(期刊责编:杨公拓)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7年12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