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介绍:
陈澧(一八一〇-一八八二),字兰甫,番禺人,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举人。曾任河源训导。因其读书处曰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治经不为汉、宋门户所限,博览群书,凡天文、地理、算术、诗词、书法、音律无不研习、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著述极丰,《东塾读书记》一书更是学者必读的著作。陈澧早年从黄子高学习篆法,自幼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础。陈澧作为一代文字学家,篆书是他必学书体。他精通《说文解字》,对金文、石鼓文等有着深入的研究。金文取法《虢季子白盘》,篆书又习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此碑书法奇伟,以隶法入篆,笔法生涩险劲。陈澧作篆书,遍采两周秦汉金石佳品,熔铸为一,自得其高情古意。古肃称陈氏之书﹃致力于秦汉籀篆,而楷,而草,而行,而分,而隶,无不以篆书出之,则孟子所谓 师先王 也。尔时用篆法以为楷行,荒江老屋,崖岸自高之士,亦有起而为之者。﹄陈澧为了推动广东文字学的发展,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复刻秦代著名的《琅琊台碑》,并在碑的背面作了长篇的跋语,足见他对小篆的研究之深。陈澧的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又有深郁的风雅情调。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以他的篆书最为人所称重。陈澧的小篆书,虽说是受黄子高的影响,体貌上有些相近之处,但在格调方面,却远远胜于黄子高。黄子高在年龄上还没有过五十,书法亦未至老成,笔力上偶有稚弱的毛病。而陈澧的书法作品,如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所评:﹃兰甫行楷修娖,不失雅度,篆亦谨持有则。﹄最后一句非泛泛而论。陈澧的小篆,法度严谨,晚年之作,尤为朴茂有致。陈团初云:﹃关于篆书的创作与研究,陈澧先生则和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一样,为摆脱传统束缚而努力,使方圆兼备,熔小篆和金文、石鼓文之笔意,如铁石般挺硬,曲折而自然。﹄这副﹃神仙翰墨惟皇象,史馆人才总孟坚﹄七言联,用笔厚朴,古意盎然,笔笔如玉箸真文,圆劲浑融,和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相比较,似乎格调上略胜一筹。陈澧在篆书上也曾经临习过《祀三公山碑》,所以在行笔上自然,不追求所谓的金石味,而是追求书法的神韵。陈团初先生云:﹃从先生所书 勤力参时无恤饥寒 这件横幅看,方笔一目可见,金石味极浓,既有《天发神谶碑》的特色,但又不同于它的面貌。﹄可见陈澧的篆书特色不拘于一体,是通过多方面来打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