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契合作 佳作浑然天成
谈到木版水印背后技术突破的故事,就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荣宝斋木版水印的程序步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连。如果按步骤来分,荣宝斋木版水印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分版勾描、刻板、印刷。但实际上,这三个步骤根本无法截然分开,在复制过程中,前一个环节的差错或者对后续步骤的实施考虑不周都会影响整幅画的复制质量和效果。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小组式的工作方式。这个小组一般由负责分版勾描、负责刻板、负责印刷的人组成,对于如何分版,每个画面分几套版,勾描与刻板人员都要和印刷负责人共同商量,因为前两个步骤工作的效果最终都要通过印刷显现出来,或者说前两个步骤都是为印刷服务的,所以应当以印刷为核心来考虑分版和刻板。
从分版勾描环节看,如果版分得过于细,版的套数就会增加,在印刷时安版就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安版的诀窍在于找到一幅画或一组画面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找准了,其他部分的版就比较容易安上。
工人在勾描分版
印刷技师在印版上染色
从刻板环节看,刻板工人需要仔细研究原画的绘画技法,尤其是边缘处,我们通常称之为“笔锋”,这需要格外精心。如果是写意画,每个画家的“笔锋”都有其特点,如何在木板上将其细微多变的“笔锋”完全地复制出来,给印刷环节提供最大便利,就是刻板工人时时刻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笔锋”在刻板时不能忠实地反映原画的风格,即使印刷工人技巧再娴熟,绘画功底再扎实也无法印出与原画无二的作品。而要使所刻木版达到要求,除了勾描时要充分忠实原画,不能有一点走样之外,刻板工人的技艺和对原画画风的熟悉也十分关键。
工人在手工剔空雕版
比如,复制山水画时,最难表现的就是所谓的“皴法”,在荣宝斋木版水印之前,刻板工人在表现“皴法”时主要用的刀法是在线条刻好后,再在板两面进行掏挖,如果掏挖不好,就会出现“虫吃”样的痕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志生在总结了多年刻板经验后,将金石篆刻中的“崩刀法”引入刻板中,对于不易表现的“皴法”就用“崩刀”来表现。说起来容易,但是,实际操作中却需要过硬的技术,如果“崩”不好,就会破坏原画的整体效果,常常会出现“零乱”,没有“章法”的感觉,再加上这些“皴法”都很细小,一般的刻刀无法使用,为此,苏志生还自制工具,用机械钟表中的发条绑在笔杆或木棍上制成“崩刀”。
除了勾描分版、刻板之外,印刷是最关键的环节,印刷工人除了要掌握安版的技巧之外,还需要具备绘画技巧,并且熟悉其所印制的画作风格和技法。尽管在分版和刻板的两个环节上都尽量考虑印刷时的便利,但是要最终将画作风格充分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印刷过程中印刷工人对细节的处理技艺和经验。
刻板的刀具
印刷工人正在印刷齐白石《花鸟册》
因此,如果想要成功的复制出一幅画,三个环节的人员都必须对复制目标画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一幅画的完美复制效果。
(摘自《荣宝斋》期刊,文/孙树梅口述 孙志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