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了许多留存至今的事物,现在称之为文物。文物不仅代表了曾经的人类的智慧,也是它所在时代的缩影,包含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形势、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环境等。在一些历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时,文物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文物,可以探寻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找出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保护文物是需要我们全人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一项事业。
一件书画作品,由于所需要的装裱形制不同,如条幅、画片、手卷、册页等,因而装裱的工序也各不相同,但基本操作程序是一致的。装裱一件书画作品从托心开始至完成,一般要经过托、剌、镶、扶、砑光、上杆等主要工序,熟练掌握这几道工序,是对装裱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以装裱一幅普通中堂为例,大约需要17道工序,依次为:托心、方裁、剌配镶料、镶嵌、四裁、转边、粘串、配背、扶活、砑光、批串、配杆、钉绦圈、包头、上杆、系绦封箍、扎带。这是一般新的书画装裱成中堂的普通做法,其他的装裱形式还有对联、条屏、镜镶片、横披、册页、手卷、碑帖等。
荣宝斋的装裱是北派装裱——“京裱”最集中的体现,秉承了传统技艺,不仅制作精良,用料选材也极为考究,宣纸、锦、绫、绢等用料都是优选厂家特供,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采用传统制作方式,益于日后揭裱重装,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
王辛敬自1978年始从事古字画装裱修复工作,受李荫基师父、父亲王家瑞及顾书强、冯鹏生等指点,掌握了揭裱修复古代残损书画的全部技艺,成为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王辛敬先后装裱修复过无数名家作品,经历了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的辽代经卷、联邦德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巨幅绢本佛像等的修复工作;先后两次参与了修复、揭裱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工作及中南海怀仁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多家单位巨幅画卷的装裱工作。在古旧文物修复方面,先后修复了宋元时期马远、吴镇、明代董其昌、蓝瑛、文征明、清八大山人、袁江、袁耀及近现代名家数以百计的作品。2009年王辛敬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淑珍父亲也是荣宝斋的一位装裱修复工作者,受父亲的影响,李淑珍对装裱行业情有独钟。善于书画修复、手卷、册页、扇面、碑帖、挖补等裱件,并形成一套科学的精湛技艺。自1986年从事书画装裱这一行至今,多次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人民政协、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西郊宾馆、北京饭店、贵宾楼、全聚德等多家单位的巨幅国画装裱工作。在古旧文物修复方面,先后修复过董其昌、文征明、吴石仙、李鱓、郑板桥、黄慎、戴熙、吴昌硕、张大千等数十幅名家珍品,其中不少作品,支离破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经过修复,达到了修旧如旧,恢复了作品的本来面貌。曾多次代表荣宝斋参加上海世博会、老字号博览会等各种展演和讲解工作。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59年出生的王辛敬,从事装裱修复工作已经有四十年了,几十年如一日,最考验的就是耐心责任心,还有就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就好比医院的医生为病人做手术,需要修复的作品破损程度不同,实际修复的方案也不同。每次遇到破损严重,濒临失传的艺术珍品,荣宝斋的装裱修复师傅们都要深思熟虑,认真研究适合的修复方案,把在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在内。
最近几年,由于一部分老职工相继退休,装裱修复中心陆续吸收了几名大专学历以上的青年充实到装裱队伍中来,怎样培养他们学习装裱技艺,传承和发展装裱事业是荣宝斋优先考虑的事情。车间里的学员,无论是不是自己的徒弟,每次他们提出问题,王辛敬和李淑珍师傅都认真耐心地给他们解答,直到他们明白为止。
欢迎收看旅游卫视推出的
《善行天下——我在荣宝斋修文物》
首播:4月14日12:15
重播:4月21日03:16
准时播出
敬请收看
《善行天下——我在荣宝斋修文物》
首播:4月14日12:15
重播:4月21日03:16
准时播出
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