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春秋战国蜻蜓眼珠

时间:2017-01-05 10:09:05 来源:《艺术品》2015年3月刊 作者:王海龙   0

  蜻蜓眼珠是眼睛文化的产物。眼睛文化发源于西亚或印度,人们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蜻蜓眼珠最早见于埃及,最早的标本为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蜻蜓眼珠项链。这些珠子形似蜻蜓眼睛,或凸起或剔刻,颜色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蜻蜓眼珠就进入了中国,深受当时王公贵族的喜爱。
  有出土数据表明,西方蜻蜓眼珠很早就已传入西域。新疆拜城和塔城近年发现一批西方工艺传统的蜻蜓眼珠,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前770—前476)。西方蜻蜓眼珠传入黄河和长江流域比西域晚,最早在春秋末期战国初年。例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随葬的战国初期蜻蜓眼珠,该墓随葬了173颗蜻蜓眼珠,其中一部分为典型的西方蜻蜓眼珠。这些西方蜻蜓眼珠仅见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说明它们在当时是稀有珍贵之物。
  据统计,西域蜻蜓眼珠在中国及中亚有多处出土地点,自西向东为: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穷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每个地点少则1颗,多则17颗(赵卿墓),而曾侯乙墓发现了173颗。根据这些西方蜻蜓眼珠的出土地点,基本可以复原一条从古波斯统治中心—波斯波利斯到长江流域楚国的交通路线。由此可以认定,这些蜻蜓眼珠是由活跃于中西亚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图1、图2)

图1 湖南近年出土蜻蜓眼珠饰
图1 湖南近年出土蜻蜓眼珠饰

图2 曾侯乙墓出土部分西方蜻蜓眼珠
图2 曾侯乙墓出土部分西方蜻蜓眼珠

  有国内考古界专家认为,其实早在汉朝时期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之前,中西文化贸易就已流通。而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出现在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这说明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同中亚地区进行玉石、贝壳、马、骆驼等贸易往来。公元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在埃及被发现,这可以说明当时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所以西方蜻蜓眼珠的传入可能就是这些商队的杰作。
  西方蜻蜓眼珠深受当时王公贵族的喜爱,贵族的大量需求,致使中国工匠开始模仿西方蜻蜓眼珠。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氧化铅和氧化钾作为主要助熔剂,制造出了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春秋战国时期的匠人采用这种技术,依托西方蜻蜓眼珠的纹饰,成功制作了具有中国特色与纹饰的蜻蜓眼珠。例如湖南湘乡市牛形山战国楚墓出土的蜻蜓眼珠。除了铅钡玻璃珠外,还出现中国特有品种陶胎蜻蜓眼珠,在河南郑州二里冈战国晚期墓和陕西咸阳市塔儿坡战国晚期秦墓皆有发现。精美的陶胎蜻蜓眼珠,本人认为亦属于先秦诸子所谓的“随侯之珠”。(图3、图4)

图3 曾侯乙墓出土部分西方蜻蜓眼珠
图3 曾侯乙墓出土部分西方蜻蜓眼珠

图4 西方眼珠 开乐艺术藏藏
图4 西方眼珠 开乐艺术藏藏

 
  起源
  眼珠起源根据出土报告显示在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纹饰中“眼”的描绘十分明显清晰,黑白对比强烈,眼饰层数只有二至三层,最内一层多为黑色,正是眼睛瞳孔与眼白的描写,是神人眼睛的象征物。珠体并非圆球体,多为圆饼形或椭圆形,两面微鼓,眼饰大小接近珠体面积。当时,埃及神像中均已镶嵌玻璃、宝石来表达眼睛,眼珠即源于古埃及神像眼睛,西方人视“神眼”拥有无比力量,能驱走恶灵,带来平安。其后配戴神眼的风尚传至西亚及欧洲,希腊出土一枚约公元前8世纪时期的眼珠,脱离了初期神人双眼模样,简化成为蜻蜓眼珠样式,纵穿孔,单眼型且眼饰覆叠层数较多。而远在西北方的英国亦有蜻蜓眼珠出现,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一枚英国东宾尼地区出土公元前605—前600年的蜻蜓眼珠,扁圆珠状,单层眼,四个眼睛平均分置于珠体的四方,眼饰由蓝与白色两层玻璃质组成,神眼的形象颇为鲜明。(图5)

图5 古埃及第三中期第22王朝早期其中木碑(公元前950-前900年)
图5 古埃及第三中期第22王朝早期其中木碑(公元前950-前900年)

  随着时间发展,蜻蜓眼珠在西方地区日渐流行,样式渐趋丰富和多样化,神眼的含意受到相当程度减弱。以伊朗基兰为例,珠体颜色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赭红色等。眼饰造型多样,并有凸眼珠,大部分珠仍沿用白色和一层较深颜色套环作眼饰,但眼形已不规整清晰,排列多不均匀。(图6)

图6 西方蜻蜓眼珠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图6 西方蜻蜓眼珠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腓尼基人在一般常见蜻蜓眼珠以外发展出一种人头珠和动物头珠,眼饰作为人眼及动物的眼睛,将原本神化的眼睛降至一个生活化层面。随着西亚的社会发展及游牧民族迁移,蜻蜓眼珠及其制造技术不断向四方传开。中亚地区公元前8世纪中叶建立了庞大的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末又有后巴比伦,至公元前6世纪为波斯帝国。经历几个世纪,中亚帝国版图不断扩张,东面更至印度地域。商旅及工匠迁移至印度或更偏远地区定居和进行贸易,同时将蜻蜓眼珠及制造技术带到此地区。中国蜻蜓眼珠最早约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已较埃及、中亚地区晚了数个世纪。战国以前的蜻蜓眼珠,出土报告显示数量不多,约到战国时期才逐渐流行。按考古数据所得,中国境内出土最早的蜻蜓眼珠应在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群,这个墓群的年代约为春秋早期至战国初期。(图7、图8)

图7 腓尼基时期制蜻蜓眼珠及人面珠饰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7 腓尼基时期制蜻蜓眼珠及人面珠饰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8 腓尼基人面珠 开乐艺术藏藏
图8 腓尼基人面珠 开乐艺术藏藏

  眼珠原是西方人对神力敬畏的描写。其自西方传入中国之初,也可能与宗教迷信有关,作为辟邪之物,但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眼”的原意日益变淡,逐渐变为丰富多样的组合及多层复眼形式,装饰性强烈,色彩鲜艳,这种转变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作品的风格。(图9)

图9 战国时期铜嵌蜻蜓眼琉璃片饰及玉铜镜 美国哈佛赛德勒博物馆藏
图9 战国时期铜嵌蜻蜓眼琉璃片饰及玉铜镜 美国哈佛赛德勒博物馆藏

  在战国时期的随国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随侯有一天在外面见到一条大蛇受了重伤,便叫手下取药给敷上,敷完药后蛇也慢慢离去。这件事随侯当时也没有放在心上。过了若干年,一次随侯带了一班人马外出巡猎,当他们满载猎物返回时,途中经过一条大河,船至河心,突然波浪翻天,大有要将船翻覆之势,于是臣下们赶忙出来祈祷上苍。慢慢的,只见随侯船前的水往两边分开,露出了一个蛇头。大蛇口含一颗明珠,向随侯点了几下头,好像行礼似的。随后,蛇放下珠才慢慢离去。蛇离开时,随侯才看清楚,这正是他救过的那条蛇,蛇身上的伤疤还在。这时已近黄昏,天色渐渐阴暗,可随侯的船仓里光彩夺目,原来大蛇献的是一颗奇异的夜明珠。从此以后人们称这种美丽的珠子为“随侯珠”。这个传说与和氏璧一样,流传很广。《淮南子•览冥训》说:“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当时人将随侯珠与和氏璧相比较。由此也就可想其珍贵。(图10)

图10-1 战国时期铜鎏金嵌蜻蜓眼琉璃片饰及玉带钩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10-1 战国时期铜鎏金嵌蜻蜓眼琉璃片饰及玉带钩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10-2 战国时期铜鎏金嵌蜻蜓眼琉璃片饰及玉带钩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10-2 战国时期铜鎏金嵌蜻蜓眼琉璃片饰及玉带钩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蜻蜓眼”一名源于人们对珠面上纹饰的形容,表面观看为若干种颜色相互套环,部分微凸起于胎体表面,极像蜻蜓的复眼。其实这只是个概括的统称,事实上蜻蜓眼珠款式多样,除微凸于胎体之外,有些平伏珠面,有些凸起成角锥状,眼饰组合除了呈同心圆排列之外,也有离心圆排列,等等。(图11、图12)

图11 中国制角锥蜻蜓眼珠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11 中国制角锥蜻蜓眼珠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12 山东曲阜鲁国墓出土蜻蜓眼珠
图12 山东曲阜鲁国墓出土蜻蜓眼珠

 
  制作蜻蜓眼珠的原料
  玻璃,在中国古代称为“璧流离”,或是简称“琉璃”。“琉璃”原出外语,在古籍文献中,最早见到这个词的应为西汉桓宽《盐铁论》:“鼲貂狐貉,釆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汉书•西域传》则说:“罽宾地平,温和。地下湿,生稻,冬食生菜。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汉书•地理志下》也说:“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这些记载说明“琉离”或“璧流离”都是外国进口的。从出土器物显示,中国原始玻璃最早出现于西周,而真正成熟的玻璃产品,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这些东西在西汉以前何以不见于古籍记载之中?国内有学者认为《尚书•禹贡》中说:“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璆琳,琅玕”。其中所指就是“琉璃”。《尔雅•释地》也说:“西北之美者,有昆虚之璆琳,琅玕焉。”但《尔雅•释器》却把“璆琳”释为“玉也”,可见古代所谓“璆琳”是否代表“琉璃”,仍存有颇大疑问。其后有关“琉璃”的别字更是层出不穷。计有“璧珋”“陆离”“陆琳”“颇梨”“颇黎”“罐子玉”“罐玉”“药玉”,等等。不少学者对这些名称都做过详细考证,不再赘述。其实玻璃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地区,约在公元前3000年,一种以石英粉末高温熔融而产生的原始玻璃“费昂斯”即在美索不达美亚等地区出现,而真正成熟的玻璃器则要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才出现在埃及与叙利亚地区,“玻璃”的概念和基本技法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而在我国最早出土的西周费昂斯,其成分与地中海的产品略异,是进口的或是中国本地生产还需进一步探究。
  中国人成功自制的玻璃,特征是利用铅和钡作为助熔剂,而这种含铅钡的玻璃大约要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才出现。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制品,依旧是沿用费昂斯技术生产的“铅钡费昂斯”,约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才有真正的铅钡玻璃诞生。(图13)

图13 中国制琉璃胎同心圆蜻蜓眼珠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
图13 中国制琉璃胎同心圆蜻蜓眼珠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

  费昂斯一词,出自意大利语。原指一种欧洲中世纪,在意大利费安斯地区出产的蓝色釉陶,欧洲人发现古埃及制造的一种“原始玻璃”器其外形与此类釉陶颜色相似,便称之为“费昂斯”器。自此以后,费昂斯即成为这种美索不达米亚人用人工合成的“原始玻璃”物质的统称。(图14)

图14 西周费昂斯珠饰局部图 开乐艺术藏
图14 西周费昂斯珠饰局部图 开乐艺术藏

  春秋以后,制作“费昂斯”管珠的成分相比西周时期有显著的改变。这个配方改善了助熔功能,珠体玻璃化较强,但其制作工艺仍是费昂斯技术,以石英砂粉末成形后烧结,也可称为“铅钡费昂斯”。真正的玻璃大约要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公元前6世纪)才正式生产。古代琉璃珠的制作过程,是以金属棒浇出软化的玻璃原料液,缠绕于棒上,再于石板或金属板上滚动而成。西方称这种技法为“缠丝法”。中国用缠丝法制造的玻璃珠,约在战国中晚期才大量推广流行,在此之前的玻璃大都属于“费昂斯”类产品。采用铅钡配方的费昂斯改进了石英砂玻璃化的程度,因而产生了真正的玻璃原料。中国古代出土的“铅钡玻璃”器物一般都认为是中国本土所生产,没有争议。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费昂斯作品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相信在西周早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但直至春秋中期铅钡助熔剂的应用及西亚蜻蜓眼珠的传入,才刺激到中国玻璃有进一步的发展。春秋以后费昂斯的应用逐渐减少,根据出土报告显示在战国墓葬中,已较少出现。(图15)

图15 陶胎蜻蜓眼珠内部图
图15 陶胎蜻蜓眼珠内部图

  国内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珠中的陶胎涂琉璃珠或陶胎堆琉璃珠称为加彩费昂斯珠。笔者认为这样称呼并无争议,只要各种名称在原则上和这类蜻蜓眼珠没有太大出入,怎样称呼则取决各方所好。(图16)

图16 中国制陶胎涂琉璃蜻蜓眼珠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
图16 中国制陶胎涂琉璃蜻蜓眼珠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

 
  中原珠与随侯珠
  现今得益于我国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的发达,使蜻蜓眼珠的研究及爱好者们见到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蜻蜓眼珠实物与照片,了解到中国春秋战国蜻蜓眼珠文化的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根据出土报告显示春秋战国蜻蜓眼珠近年来出土比较集中的地方在长江流域上游支流、下游荆楚地区、中原腹地、川西北、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江汉平原,以及陕西、山西、山东等范围内大诸侯国的春秋战国墓葬。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珠在贵族阶层的大量流行,促使各诸侯国或地区来进行自己的蜻蜓眼珠生产,开发出与本地区文化、宗教及审美相互融合的一些珠形和图案,这使得一些种类的蜻蜓眼珠只在一个地区和附近地域发现,这也在我国各地出土资料中有所体现。古时先秦诸子多提到“随侯珠”。随国,上古时期华夏族在湖北建立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后为楚国的附庸国,最终亡于楚国。从随国国君曾侯乙墓出土近两百颗蜻蜓眼珠可以看出,随国贵族阶层对蜻蜓眼珠喜爱至极,这也必然推动了随国及南方其他诸侯国对蜻蜓眼珠的制作和关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南方地区制作蜻蜓眼珠的工艺品质已登峰造极,北方所制作的蜻蜓眼珠已无法赶超。今南方制珠多见于楚国故都郢都附近,所以“随侯珠”又称“楚珠”。根据各地区出土蜻蜓眼珠的资料和实物对比,笔者认为如按照制作风格来说可大致将中国本土制作的春秋战国蜻蜓眼珠分为两个流派:中原珠与随侯珠(楚珠),即北方制珠与南方制珠。
  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战争的关系,个别蜻蜓眼珠的出土地与当地所常见蜻蜓眼珠明显不是一地所制,故不能笼统地认为何方出土就是何方制作。应该从胎体、纹饰、珠形及各方工艺特点来加以区分。
  北方制蜻蜓眼珠多集中出现于今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等地。属古时秦韩魏赵等国之领地。这些地方所出土的蜻蜓眼珠多数与楚珠相比较为粗糙,琉璃胎蜻蜓眼珠与琉璃胎楚珠相比较轻。中原珠也有些特有的蜻蜓眼纹饰与珠形,如方形蜻蜓眼珠,“S”纹珠等。(图17)

图17 中国制“S”纹蜻蜓眼珠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17 中国制“S”纹蜻蜓眼珠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南方制蜻蜓眼珠多集中出现于今湖北、湖南、安徽与江苏等地。属古时随越楚等国之领地。这些地方今所出土的蜻蜓眼珠多为琉璃胎,陶胎较少,纹饰多饱满而规整,眼饰处理及布局巧妙,色彩华丽,工艺技术高,出土数量与中原珠相比较少。这与南方诸国丰厚地理资源及经济有一定关系。

蜻蜓眼珠常见珠形
  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中国本土开始自制具有中国特色的蜻蜓眼珠。中国本土制作蜻蜓眼珠造型多样,从蜻蜓眼珠的珠形上来分,有以下四大类常见珠形:
  一、圆珠形蜻蜓眼珠
  圆珠形蜻蜓眼珠是最为常见的珠形,有琉璃胎珠及陶胎涂琉璃珠。在我国出土蜻蜓眼珠的省份均有发现,如:陕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川、云南、甘肃、安徽、江苏等地……未完

(本文作者为《一道同风—春秋战国蜻蜓眼珠》作者)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3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