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伪标—银器上的仿鉴定标记

时间:2017-01-05 10:30:57 来源:《艺术品》2015年3月刊 作者:   0
  伪标释义

  西方银器上常打有多种标志,其中由官方检验机构根据法律要求进行化验所后加的戳记,以及经备案的责任者(银匠或厂商)标志,一般统称为鉴定标记(hallmark,亦可直译作大厅标记)。但是有些银制品上的类似记号是由制作者或经销商自行添加的,不但未经任何的登记备案手续,而且还有意无意地模仿某些地区当前或过往的鉴定标,这就是所谓的伪标(pseudo-mark)。

  图1 施莱斯内尔父子公司伪标一种
  图1 施莱斯内尔父子公司伪标一种

  有人觉得“伪标”一词听上去暗示相关制品为伪作,不太妥当,建议改叫“仿标”。笔者认为无甚必要,一则该称谓已经约定俗成,译法也符合惯例;二则这个词大体上是中性的,而至于银器本身是真是假,根据其他修饰语外加一些常识便可判别。比如,“哈瑙伪标银器”是真正地由德国哈瑙匠人制作的银质器皿,而“伪沙俄标银器”则绝大多数都是后来仿造的具有沙皇统治时期俄国风格的赝品。可见在具体情况下,孰真孰伪是清晰明确的。

图2 带月亮皇冠的施莱斯内尔公司标志
图2 带月亮皇冠的施莱斯内尔公司标志

  伪标使用者的意图不外乎以下两种,一为冒充,二为借鉴。后者是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知道打什么样的标好,只得借某国鉴定标的形式一用。部分哈瑙厂商仿用大革命前的老法国标,以及一些珐琅银器的作者刻意在产品上打仿冒的旧俄国标,都主要是出于第一种目的。还有一些伪标虽然含有妇女头像、84数值等源自沙俄“头巾女”鉴定标的元素,但从整体结构、边框形状、图像细节和数字字体等方面看与之均有明显差异,就属于借鉴参考了——它们的作者大体上不是受俄国影响的处于无鉴定体系地区的银匠,就是革命后逃离的曾服务于俄国银器公司的技师。英殖民地上的商家使用类似英国大厅标记的伪标,也多属后一类型。有时这两个目的可能同时存在,比如带伦敦伪标的中国粤帮外销银器,最初很可能是在客户(外国商人)的授意下使用的,以仿冒同时期的英国制品。但依据当时的情况,广州的商家和银作行确实不知道在这类出口产品上应该怎样打款,因而在明显中式题材的外销品上也沿用了英式伪标,这就不乏参考借鉴的意味了。

​图3 带荷兰小海豚标的哈瑙伪标
图3 带荷兰小海豚标的哈瑙伪标

  如果只将伪标理解成对某时期某地区的鉴定标记或通行标记的模仿,那还仅仅是知道了它的狭义用法。在实际使用上,这个词的外延常被进一步扩展。有时人们所说的伪标,是一种特殊的责任者标,它看上去由多个独立戳记组成,除了一个代表出品人的文字或图案外,还有几个(一般是两到三个)多半无法解释,甚至没有实际含义的动物、人像、字母或其他记号。这一整组标其实都是由厂商自己打的,但会使不明就里者误以为它们是出自某地的官方化验机构之手。比如有一些哈瑙厂商的款识就属于这种广义的伪标,它们既不完全效仿法国标也不参考英国标,看上去像某个欧洲城镇的古董制品,实际上哪儿的都对不上号。另外,仿冒他人,特别是知名银匠或公司的作者标,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伪标。
  伪标银器多产于无官方鉴定体系的国度,即便所在城市有相关的机构,其作者通常也不会去进行登记,因此多未在市政档案中留下记录,从而曾一度引发不少误解和混淆。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许多伪标已被解密,但还有不少究竟所属何人,仍不明确,尚待进一步考证。
  本文下面对各主要伪标类型进行简要论述,说明其含义和特征。
    
 
  哈瑙伪标与哈瑙银器

  哈瑙是以格林兄弟故乡闻名于世的德国中南部小城。长期以来,当地银匠与其他德国匠人相比并无特异之处,作品上的标记也普普通通的,由哈瑙城标和作者标构成。到了16世纪末,当时的领主路德维希二世伯爵(Philipp Ludwig II of Hanau-Münzenberg,1576—1612)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异国新教徒前来定居的政策,还在南部筑起新城以收留这些移居者。此后陆续有荷兰人和法国人迁来,尤其是1685年枫丹白露敕令颁行以后,哈瑙的胡格诺信徒更是大幅增加。新教徒中本就多能工巧匠,在法裔移民里更是如此,他们继续制作法式银器,并将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法国制品卖回法国或出口至周边偏爱此样式的地区。因而这类作品一般不带有哈瑙城标,而被打上与巴黎等地规范相近的仿法国标记,此为哈瑙伪标之滥觞。

图4 带瑞典进口标的哈瑙伪标
图4 带瑞典进口标的哈瑙伪标

图5 仿18世纪初巴黎标的哈瑙伪标
图5 仿18世纪初巴黎标的哈瑙伪标

 
  在随后的二百余年中,哈瑙银器虽有持续性的出口,但总量并不算特别多。从19世纪中期开始才有了显著增长,渐而演变为了一个重要的西洋银器产地和银制品出口城市,这一地位一直维持到了“二战”前(下列各图均属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的作品)。哈瑙银器业之所以能在短期之内迅速发展繁荣,施莱斯内尔父子功不可没(该公司标志如图1、图2)。这两人都是哈瑙历史上的著名银匠,父亲J.D.施莱斯内尔(Johann Daniel Christian Schleissner,1793—1862)在19世纪20年代晚期从更南边的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移居至此。在哈瑙的岁月里,他制作了大量颇受好评的佳品并成功出口到了众多国家。他还介绍了一批银匠前来哈瑙,在其执业生涯的后期,该城银器业的面貌已大为改观。而其子丹尼尔(Daniel Philipp August Schleissner,1825—1891)则是复古银制品的大力推动者,这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要,见此情景,许多同行便也陆续参与进来。哈瑙银器至此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美术样式,称为“哈瑙风格”或“施莱斯内尔风格”。由于多为仿古之作,各厂商的款识仍以伪标为主(图3至图7),模仿法国的、英国的,以及欧洲大陆旧城标类型的都有。19世纪末以后,开始有部分公司改打带月亮皇冠图案的德国统一银标。

图6-1 仿早期法国银标的哈瑙伪标
图6-1 仿早期法国银标的哈瑙伪标

图6-2 参考旧法国标设计的哈瑙伪标
图6-2 参考旧法国标设计的哈瑙伪标

  哈瑙伪标使用时间长,涉及到的匠人和厂商为数甚广,其资料难以全面掌握,加之很多人都曾用过一种以上的标志,有些公司甚至有十几二十套不同的印戳,因而许多标志的所有者至今无法确定。

图6-3 参考旧法国标设计的哈瑙伪标2
图6-3 参考旧法国标设计的哈瑙伪标2

  除了标记杂乱之外,哈瑙银器的成色也参差不齐。(图8至图11)早期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纯度较低,连当地最低标准750(12罗提格)都不一定有。19世纪以后的产品多在800—835之间,以800左右的为主,出口英美的则可达925、930甚至935。

图7 带奥匈和荷兰进口完税标的哈瑙伪标
图7 带奥匈和荷兰进口完税标的哈瑙伪标

 
  中国外销银器上的伪标
    
  18世纪晚期,几乎在粤帮外销银器登上历史舞台的同时,伪标制品就出现了。(图12、图13)那时的广州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沿海贸易口岸,吸引西方各国商船汇聚于此,尤以英国商人为多。中西合璧的中国外销银器是众多出口货物中颇受欢迎的一类手工艺制品。由于当时的客户主要为英国人,多数早期中方商行都在这类产品上使用过伦敦伪标,在仿老式英国风格的餐具、茶具上最为普遍,有几家甚至将这类标记沿用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图14)

 图8 哈瑙产洛可可风人物银盒
图8 哈瑙产洛可可风人物银盒

图9 哈瑙产仿早期德国式样的水罐或茶叶罐
图9 哈瑙产仿早期德国式样的水罐或茶叶罐

  有些人还注意到广州出口器物上的美式“伪标”的存在①。不过这种提法有些牵强,那时的美国并无一致的银标形式,除马里兰州外均未出现过官方鉴定机构,也无充分证据表明有中国商家不使用与自己的店铺名有关的责任者标,而刻意仿冒特定美国商家的标志。无真何谈伪?不过不能排除个别商户曾参考过一些美国银器的标记或采纳过美国进口商的建议,以使他们的款识与仿同时期美式风格的作品相协调。
    
 
  美国银器上的伪标
    
  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银器上,伪标较为多见。既有仿效英国银标体系的,也有虽未使用任何国家鉴定标记的元素,但整体上看却好像是欧洲某个鉴定机构的专用标志的(即广义上的伪标)——这应该演变自前者且出现得略晚些。由于此时美国的银器业主要集中在老十三州范围内,特别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北半部。因而伪标的使用者大都是东海岸的银匠,尤以纽约州为最多,新英格兰地区次之。南北战争以后,随着大公司代替了银匠铺,925银制品代替了传统的硬币银器,伪标便逐渐销声匿迹了。到了19世纪末,绝大多数公司,无论是制造商还是经销商,均采用全名和商标作为产品印记的主要形式,伪标至此被完全放弃。

图10 哈瑙产新古典主义风格茶叶罐
图10 哈瑙产新古典主义风格茶叶罐

图11 哈瑙产带盖双耳缸
图11 哈瑙产带盖双耳缸

 
  美国银器上的伪标一般由一排三个(偶见四个)数毫米见方的图案或文字型戳记组成,根据内容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完全仿英国标、局部仿英国标、不含英国标元素的伪标三种类型。如果这几个记号中未含出品人信息,那么有些人还会再另外加打一个长条形的名款。此外,临近地区的多个银匠共享一组伪标或采用相似结构的现象也存在,特别是在纽约州比较突出。

图12 黄盛伪标
图12 黄盛伪标

图13 其昌伪标KHG版
图13 其昌伪标KHG版

图14-1 广州出口仿传统英式的伪标勺叉一组(反面)
图14-1 广州出口仿传统英式的伪标勺叉一组(反面)

图14-2 广州出口仿传统英式的伪标勺叉一组(正面)
图14-2 广州出口仿传统英式的伪标勺叉一组(正面)

  美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厂戈勒姆(Gorham)的标志就属于完全仿英国标,在1855—1860年间它曾以向左行走的狮子(仿英格兰标)、源自伯明翰鉴定所的锚和酷似年份标的字母“G”(实为“Gorham”一词的首字母缩写)组成(图15)。后来虽将狮子改为向右行走以示并非英格兰制品(图16),并且在图案细节上逐渐淡化伪标色彩,比如放弃使用阳文印戳形式,但标记图案依然沿用这三种图符,甚至还被注册为了公司的商标。另一种由多个纽约州作坊所共用的伪标也是仿英国标的典型范例。该标志包含人物半胸像(仿自英国税标)、走狮和形似日期字母的“C”(代表“Coin”,即硬币银)三部分,由于其中并无作者信息,有些银匠会另外打上店名,例如图17上就有纽约合伙银匠铺“Akerly & Briggs”(执业时间在1845年前后②)的大名。

图15 1855~60年代戈勒姆公司标志
图15 1855~60年代戈勒姆公司标志

图16 Gorham 19世纪晚期三个独立伪标
图16 Gorham 19世纪晚期三个独立伪标

图17 美国纽约硬币银伪标2
图17 美国纽约硬币银伪标2

图18_1 参考英国标的美国硬币银伪标一组
图18_1 参考英国标的美国硬币银伪标一组

图18-2 参考英国标的美国硬币银伪标一组
图18-2 参考英国标的美国硬币银伪标一组

图18-3 参考英国标的美国硬币银伪标一组
图18-3 参考英国标的美国硬币银伪标一组

  局部借用英国鉴定标的例子也不鲜见,多带英格兰主要城镇记号,如锚(伯明翰)、皇冠(谢菲尔德),以及类似英国税标的人像等。图18……

    (本文作者为金银器收藏家)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3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