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吉金铸史 —金文语境下的西周社会风貌

时间:2017-01-16 09:49:43 来源:《艺术品》2015年7月刊 作者:齐 磊   0

  2015年4月12日,“膴膴周原——宝鸡西周青铜瑰宝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展期3个月,共展出周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79件组,涵盖食器、酒器、乐器三大门类。其中包含何尊、四十三年逨鼎、九年卫鼎、卫盉、朕匜、冬簋、周生尊等长铭重器,以及宝鸡石鼓山新近出土的1号铜禁、戸彝等罕见器物。此次展出的有铭铜器铭文内容涉及西周政治、军事、经济、宗族形态等方方面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面貌。

宝鸡石鼓山出土的铜禁及酒器组合
宝鸡石鼓山出土的铜禁及酒器组合

 

  营建东都洛邑是发生在西周初年的一件大事,相关文献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逸周书•度邑解》记载了周武王在灭商后营建新都的构想,他对弟弟周公旦说:“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雒,无远天室。”明确表示要“定天保,依天室”,就是要在天室山(嵩山)附近的洛阳一带营建新都。《尚书•召诰》《尚书•洛诰》记载了召公和周公遵从武王遗愿,来洛阳占卜相宅、营建新都洛邑的情况。
  数十年来,洛阳地区的考古工作者苦苦探寻西周洛邑的位置,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西周早期的城墙遗迹,周初营建洛邑之事无法证实。20世纪60年代何尊的发现证实了史籍记载的真实性,何尊铭文不仅明确提到周成王“迁宅”成周洛邑,还追述周武王生前建都洛阳的决定:“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中国”一词由此诞生,并由最初所指的河洛地区逐渐扩展至整个国家。

四十三年逨鼎之一
四十三年逨鼎之一


  册命制度是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具体形式如何?金文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2003年,宝鸡眉县杨家村发现青铜器窖藏,出土了铸有相同铭文的10件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完整记述了周宣王对逨的册命仪式。开篇点明册命时间“唯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王年、干支、月相等要素俱全,地点是在“周康宫穆宫”。仪程先是宣王来到周庙升座,随后司马寿引导逨入门,立庭中,北向听命。史淢把册命书交给王,王命令尹氏宣读册命书。宣王在册命书中首先追述了逨的先祖辅佐先王的功绩,然后表彰了逨忠于职守,决定增加他的职事,并告诫他施政的原则,最后赏赐逨美酒、车马、命服等。仪式的最后,逨稽首拜王,接受册书、玉佩退出门外,并奉上瑾圭再次进门答谢。至此,册命宣告礼成。
  周宣王在位46年,有西周“中兴明主”之称,其在位期间,安内攘外,致力于复兴西周王朝,典章制度也沿袭旧制,并不断完善。对比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宜侯夨簋等记述册封的铭文,我们可以看到,四十三年逨鼎记载的册命仪式更完备,册命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早期的“授民授疆土”变为常规的任职调整。
  战争是早期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手段。西周中期以后,边患不断,周王朝时常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尤以与徐淮夷之间的战争为甚,据史书记载,周昭王“南征而不复”,死于讨伐徐淮夷之战。
  陕西宝鸡扶风县庄白村西周墓出土的冬簋和两件冬方鼎铭文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周与淮夷之间的一次战争。冬方鼎乙铭文先讲冬接受王命“率虎臣御淮戎”,冬祈求父母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平安。冬簋则详细记载了战争的过程,经过战斗,冬缴获了前来入侵的淮戎兵器135件,杀死100人,俘虏2人,同时救回以前被掠走的西周百姓114人。由于父母魂灵的护佑,冬毫发未损。冬方鼎甲铭文记载了战争胜利后,王后俎姜对冬的赏赐。这次战争以周王朝的胜利而结束。

冬簋
冬簋

 

  据史书记载,西周实行“井田制”,天子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且土地不可买卖,即所谓“田里不鬻”。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的卫盉和九年卫鼎铭文记载了当时土地交换的情况,表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土地私有和买卖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卫盉铭文记载了恭王三年三月壬寅日这天,周王在丰邑举行建旗仪式,矩伯派人到裘卫那里用十田换取了价值八十朋贝的瑾璋,又用三田换取了价值二十朋贝的玉虎一对、鹿皮披肩一对、杂色蔽膝一个。交换由伯邑父等五位大臣主持,并由三有司具体执行受田过程。裘卫的下属迎接并宴请了这些官员和矩伯的代表。

卫盉
卫盉


  九年卫鼎铭文记载了西周恭王九年正月,裘卫用车和各种皮革同矩伯交换土地的经过。事情的起因是,眉敖的使者肤来觐见周王,恭王在宗庙举行盛大的接待礼,矩伯为参加这次典礼,向裘卫要了一辆华丽的车和车马用具,作为交换矩伯把一片林地转让给裘卫。交割的过程十分复杂,为使事情顺利进行,裘卫不得不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四处打点送礼。送给矩伯夫人帛三匹,由于林地上的树木是颜氏的,又送给颜陈两匹大马、颜姒一套衣服、颜家管家寿商一件貉皮袍子。标定地界,封土立垄后,裘卫又答谢参与此事的人。送给冒梯公羊皮两张、上等毛皮两张,送给业两块儿鞋筒子皮,送给朏一块儿银饼,送吴喜皮子两张,送中间人濂一套虎皮罩子,送东臣一件羔羊皮袍。一番请客送礼之后,事情总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同样是以田易物,交换双方同样是矩伯和裘卫,卫盉和九年卫鼎的表述却有很大差异,在卫盉铭文中,双方的交换物用贝来衡量价值,相当于“明码标价”。并且其交换过程由官方主持参与,正式而严肃。但是在九年卫鼎铭文中,我们没有发现官方的影子,裘卫更多的是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来完成土地交割的。如果把这两篇铭文看成后世的土地买卖契约,那么卫盉就是官契,九年卫鼎就是私契。由此可见,西周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已非常普遍,交易形式也灵活多样。

九年卫鼎
九年卫鼎

 


  西周立国后,总结商亡的教训,“敬鬼神而远之”,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这是后世“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法制思想的肇始。
  1975年,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与“裘卫四器”同时出土的朕匜,造型奇特,盖、腹内铸有可以连读的157字铭文,是西周中后期一篇完整的法律判决书。铭文记述了朕与下属牧牛之间的争讼,地方官伯扬父对案件进行了审理,认定牧牛以下犯上,诬告上司,判决牧牛败诉。在“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原则指导下,伯扬父先后两次对牧牛减刑,判决词中提到了墨刑、鞭刑和赎刑三种刑法,最后决定对牧牛施以鞭刑五百下,罚铜三百锊。并且要求牧牛重新立誓,以后不许上诉闹事,如若再犯,就要执行当初的刑罚,不再宽赦。整个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生动体现了西周社会“明德慎罚”的司法理念。

朕匜
朕匜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区分大、小宗,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调整贵族阶层内部利益分配,稳定秩序。周人非常看重宗法姻亲关系,那么在宗族内部发生利益纠纷时,周人是如何处置的呢?


  2006年11月8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青铜器窖藏出土了两件很奇特的西周青铜器,类似商代的大口尊,根据其铭文定名为周生尊,非常巧的是,它与传世的五年周生簋、六年周生簋记述的竟然是同一件事情,三器联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周贵族内部宗法关系、财产分配的鲜活案例。五年周生簋现藏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其铭文讲述了周厉王五年正月,周生因田产纠纷,送厚礼给同宗的宗族长君氏夫妇,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草拟了一份解决纠纷的方案,希望君氏在朝为官的儿子召伯虎帮忙解决问题。周生尊记述了厉王五年九月,召姜以其夫君氏的名义下达了关于解决田产纠纷的命令,与周生之前草拟的方案基本一致,事情朝着有利于周生的方向发展。六年周生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记述厉王六年四月,召伯虎向周生道喜,田产纠纷案在君氏、召姜、召伯虎的运作下终于彻底解决,并在官府备案。

周生尊
周生尊

 

  中国人自古重视编史记事,一部二十四史写尽华夏五千年文明历程。夏商周三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史书记载甚为简略,不少人怀疑其真实性。金文同甲骨文一样,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在证史、补史、纠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西周金文相比商代金文和东周金文,篇幅长、记事详,为我们重构西周历史、还原西周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崔睿华女士提供,本文作者供职于洛阳博物馆)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7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