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从“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谈起

时间:2017-01-17 09:51:58 来源:《艺术品》2015年8月刊 作者:郑智威   0
  2015年是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北京画院与启功先生家人、弟子及诸多机构联合推出的“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不仅是对启功先生治学、从艺、为人的进一步了解,更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对启功先生的诸多成就进行一次形象化的呈现。

一、方案几经推敲呈亮点

  展览没有按通常采用的个案研究方式,以作品时序为主线分段阐述,而是把作品分为“自书诗”“临帖作品”“绘画”三部分,使得观众无论从哪里进入,都是相对独立的板块。在展览空间的建构上,为凸显启功先生的文雅气质、深厚学养,营造出意蕴悠然的书卷气,展览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最终选择以竹帘为媒,把启功先生的自书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通过投影灯影射在帘幕上,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与启功先生“逸笔遗珍”相呼应的场景。此外,为了使观众亲身体验临帖的感受,展览专门设置了临帖区,并摆放了启功先生书写的“唐楷大字簿”复制件,从而增加了展览的互动性。本次展览展示了启功先生生前的自书诗、临帖作品及绘画,共计80余件,作品来自启功家人、艺术机构、国内外藏家,通过大量的书画作品全面展现了启功先生尊崇传统的艺术态度、扎实的书法功底以及深厚的文化造诣。


启功 羊城题友人画一首 66cm×64cm 纸本 1989年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亦作元伯,北京人,满族,著名的教育家、传统文化大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书画家、诗人。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和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

二、絜行高迈自幼多磨难

  作为清代皇族后裔,雍正帝的第九代孙,特殊的皇裔身份没有为启功带来本应有的荣耀光环与奢华生活,而翰林出身的曾祖父溥良、祖父毓隆则以优渥的家学给予了启功更为重要的精神惠泽,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为他日后广览博取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启功的童年可谓多灾多难。他1岁丧父,启蒙老师是姑姑和祖父。为了帮嫂子把这一家的独苗培养成才,姑姑终生未嫁。为了教启功识字,祖父把常用的字用标准的欧阳询九成宫体写在影格上,让他一遍一遍地临摹,为他日后学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年的启功还接受了诗词方面的启蒙教育,这也为他日后在诗词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奠定了根基。在他10岁那年,包括曾祖父在内的五位至亲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变卖祖上留下的房产、字画等,用以发丧与偿还债务。

启功 山水四屏之一 242cm×61.6cm 纸本设色 1937年
启功 山水四屏之一 242cm×61.6cm 纸本设色 1937年

  然而,生活坎坷、经济拮据并未影响他自幼养成的学习习惯。启功十五岁拜京城著名画家贾羲民、吴镜汀学习山水画,贾先生博通书史,对于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见解卓识。常带启功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代书画,有时还和一些朋友随看随加评论,启功也一一记下。这些活动使启功深受启迪和教育。为了使启功多学些画法技巧,贾先生又将他介绍给吴镜汀(熙曾)先生。吴先生教授画法,极为耐心,绝不笼统空谈,而是专门把极关重要的窍门指出,使启功长进很快。一次,一位长亲命启功画一幅画,说要装裱后挂起,他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落款。”这又给他很大刺激,使他从此暗下决心,发愤练字。

三、拜师求艺丹青几十载

  1933年,21岁的启功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受教于陈垣(援庵)先生,陈垣先生看了他的作品,认为“写作俱佳”,便安排他在辅仁中学任国文教员。两年后,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业余从事书画创作。此次展览二楼正墙面悬挂着启功先生1937年所作《山水四屏》、1945年作《山水花卉册》(荣宝斋收藏)等早期作品均看出启功传统国画精深造诣,墨色清透淡雅、笔力劲健,苍润萧疏。
  本次展览中的“自书诗”版块更体现出启功先生作为全面的学者型艺术家的特色。启功早在幼年时,便显露出在诗词领域的天赋,加之师父的引导与后天个人的勤奋,他将继承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了被后人称为“启功体”或“元白体”的诗词。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有《沁园春》《踏莎行•自题小照》《书柏梁台后》《论书札记》《论书随笔》等皆在展览中呈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一层展厅中,1986年启先生在《题贺阑山石砚一首》写到:“中华民族交融久,万里舆图一版收。砚是贺阑山上石,班超有笔莫轻投。”启功先生在数十年的笔墨生涯中,曾使用或鉴赏过许多好砚、名砚,对喜爱的砚,也偶有收藏。先生还有一大爱好,对自己喜欢的砚即使当时无钱购买,也要借来手拓砚影,以备日后观赏。几十年来,先生所拓名砚无数,集合起来有数十方之多。启功先生早年曾收藏过两方古砚,一方是康熙皇帝用过的小端砚,长不过十一厘米,宽约九厘米,砚背刻有砚主的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先生就取“坚净”二字,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另一方是雍正皇帝用过的“玉音”端砚,他也十分珍爱,经常与友人一起观赏把玩。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博物馆征集文物,他共捐出收藏的文物十九件,其中就有这两方古砚,为此事,启功曾致函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老友杨仁凯说:“舍下存文物数件,都成‘包袱’,既蒙尊馆慨予收存,真可谓‘存殁均感’,存者小弟,殁者乃先人及乡贤也。”

启功 饮馀读日七言联 126cm×31cm×2 纸本 约1988年
启功 饮馀读日七言联 126cm×31cm×2 纸本 约1988年

  展览大厅陈列着启功先生不同时期所临的法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启功先生作为书法大家,如何临帖恐怕是大家难得一见的。展览展出了包括《临廉颇蔺相如列传》《临黄州寒食诗帖》《临苕溪诗》《临竹山堂连句》《临黄庭内景经》《平复帖临释》成扇等多幅启功的临帖佳作,诸体皆具,而又不失个人风度。《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九行八十四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启功先生将《平复帖》及释文临写于成扇上细细品读,惟妙惟肖,直逼原作,足见其功力深厚,用心良苦。

启功 山水花卉册十二开选二 29.5cm×41.8cm×2 纸本 1945年
启功 山水花卉册十二开选二 29.5cm×41.8cm×2 纸本 1945年

 
四、涉猎广泛胸中无得失

  于启功先生辞世十周年之际,我们通过此次回顾展,首先是为了向启功先生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此外,我们还试图通过对启功先生书画艺术的展陈,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启功先生的卓著成就,与其长期以来秉持的艺术观念以及从不间断的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启功先生不但在书画方面成就斐然,在艺术史、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敦煌学、碑帖学、考据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且能融会贯通。这些成果一方面与他个人的天赋悟性和刻苦勤奋是分不开的,但另一方面,这也同启功早年受到的全面而得法的启蒙教育不无关系。一九八三年,七十一岁的启功先生还参与了由文化部文物局组织、七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负责甄别、鉴定北京及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他一生经眼的古书画数以十万计,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凡经眼书画便过目不忘。

启功 临晋王献之书地黄汤帖 76cm×28cm 纸本
启功 临晋王献之书地黄汤帖 76cm×28cm 纸本

  启功在一幅自作联语中写道:“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诚然,这是他为人处世态度和对自己艺术生涯点评。纵观启功的一生,学高堪为师表,身正公允世范,一生谦己敬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启功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虽人已逝,却从未被淡忘,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他的成就被历史所肯定。探寻启功先生的治学与艺术,了解他的为人与处世,必然对后来者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作者任职于北京画院美术馆)
(期刊责编:周 宇)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8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