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珍贵的纯净凈
文/田黎明
学明的画纯朴而意味深远,他的画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性情,平淡又天真,画中人物的单纯之美,似乎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贮存。学明追寻高古,刻苦求索,而生活中的学明,为人透明,身心淳厚。他的画与为人是一样的清新,这使我读他的人物不仅是画古人,也是喻意着我们自已。学明的人物造型和笔墨始终持守中国的学风和品格,他创造的淡泊之境有若蓝天上的彩云,这让我们更多去体会和向往内心的这一份珍贵的单纯,沿着中国传统文脉梳理自己的生活之觉。学明的画注重简的品质,尤其把朴的美注入在笔墨里,而笔下的一切方式又融入了今天当代人的诸多审美体验,那就是,清新、明净、尚古而赋予现实生活更多的感动和体悟。学明将这种感觉转化为自己的画语方式,一个人与一群人向着真善美,自觉地、自信地去践行,他们在艰辛的幸福中,相遇祥和,相遇自然所赋予的力量。学明的画风传颂了当代人心底所贮存的一种美感,若湖上清风,在炎热中给人以凉爽,给人以清澈的美。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李学明 风流洗尘襟 71cm×139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讲,卓越的艺术作品都是讲求境界而具有高度的审美境界的。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佛教有所谓“六境”的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成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有鉴于此,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学明先生在他精益求精、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凭着自我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追求画以载道,力图构建闳深境界。多年如一日,他一直不停歇地探索着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写意人物画与中国哲学精神的契合,致力于以生动新颖而富有变化的图像、文本为载体,适度地解析哲学的命题,涵容哲思理悟,可谓之以艺探道,以艺法道,艺道会通,最终在中国画与文化哲学之间自然地架构起一座可以内在融通的无形的坚固的桥梁,实现了其写意境界的大幅度提升,进入了一个有意思的境界,令世人瞩目。以童心入画,既是李学明先生人物画创作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其富有学术意义的从艺亮点。
李学明 山中岁月 49cm×18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李学明先生的人物画作与童心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其画,离不开他对童心说的研究心得。所谓“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李贽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其核心内容表述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而且给后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出于对童心说所倡导的以自然为美的旨趣和表现自然人性之理的服膺和喜爱,李学明先生结合自身艺术创作中对童心的体会,对童心说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学术性的梳理,对不同年代、不同代表性人物对童心说的理解进行了溯源式的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他发现:童心说一经提出、传播,即对当时画坛正统董其昌的理论产生了影响。董其昌推崇童心说,并且在《画禅室随笔》中有所论及。到了近现代,出现了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儿童崇拜,丰子恺认为儿童的心、眼、手都是最干净的,没有成人对文化的咀嚼和沉淀,所以没有被社会所污染。丰子恺在漫画中,借助儿童形象,表达出画家的真实情感。到了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先生自谦为“白发学童”,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活到老,学到老”的自谦的精神,同时也代表了李可染作为苦学派对后人的榜样作用,二是一种创作心态,李可染提倡摒弃一切装饰,表达纯朴的感情。当然,古今中外的很多画家都在追求天真童趣与抒发自然,如八大山人、徐渭、凡•高、夏加尔等,他们的绘画文本也不同程度地成为李学明先生取法的对象。
李学明 野航图 183cm×96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不仅如此,通过研究、分析,李学明先生还发现,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老子》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等警句。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庄子有“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而且,“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而禅宗思想又是李学明先生从事创作所重点吸收的画外营养。如此一来,李学明先生将其研究所得进行综合,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理念,以他本人的话语概述为:“其实,说白了画画就是用那最朴实的语言,毫无造作地,把自己见到的、碰到的、听到的、悟到的、梦到的,对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对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以及对生命真实的体验与追寻,以自己的一颗真心,一颗赤子之心倾诉出来。”(见2015年4月李学明之撰文《人与画》)
李学明 明湖放棹 121cm×121cm 纸本设色 2015年
这一段表述,既是李学明先生独到的经验之谈,亦是他绘画的宣言与创作指南。为此,他在画里画外总保持着一颗纯真之心,怀着一种近乎老顽童的心态,才有如下的作为与表现:
一、常常回忆孩提时代快乐的乡间生活。李学明先生曾写道,人之将老,对过去的经历和往事特别感兴趣,看见燕子飞来,听到蝈蝈叫,天上下了一阵雨,檐下传来一阵风,窗前窥见一弯月,甚至咬了一口萝卜,啃了一块西瓜,都能引起他许多对儿时的回味与眷恋。可以说,画家的情感,像小孩子那样的纯真和自然。
李学明 燕集图 52cm×237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二、具体到艺术上,落实在文本里,李学明先生的画作产生了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拙朴可爱、亲切自然、平淡天真的审美感召力。从题材上看,他的创作对象是比较广泛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前李学明先生也以工笔或者写意的方式巧妙地画过美人仕女、佛道人物、文人雅士等,但近几年他或画一挂爆竹、一支蜡烛或绘一条小蛇,一叶扁舟,或描写一片树荫、一块石崖,或表现一尊古佛,一位老翁,或把一个背影、一种眼神形之于画面—而他最经常、最喜欢画的还是老人和小孩。一位画界同仁曾指出,他画的老人、小孩,正好是人生的两端,这是生命的两极,人生的两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也最能见证人的善良和天性,这两端的符号把人这一生最美好的东西呈现给世人。这就正如著名学者、文学家刘再复先生所认为的:“童心是人生的真善美,是人生美好的开始,也是我们历经沧桑峰回路转蓦然回首惊鸿一瞥的佳境—那最美的瞬间是人性的纯真至善绝美。无论是《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还是清眸如水的放牛娃,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原生态的偶像,也是我们很多成年人需要重新找回的美丽心境。”(刘再复《童心是人生的真善美》)李学明先生的画面上,经常是老幼同在,或一起观看湖景、或一同饮茶、或一道览画、或一块乘凉—未必群贤毕至,但少长咸集,两两相宜,共其所好,好不悠闲,好不自在,尤其是婴戏一类的题材,有一些画的是自己的生活,是童年时代的纯真,画里的孩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天真烂漫地在一起尽情地玩耍。从意象造型上看,李学明先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注重童趣的传达,焦墨简笔,笔形、笔势非常的简括、凝练,其线条从长期的书法修炼中抽绎出来,善于骨法用笔,精到而有趣。很多情况下,他的画面着墨不多,仅靠聊聊的几笔就能将人物的神韵传达出来。其笔墨纯系出之自然,毫无造作之感,极有趣味,可谓朴拙而灵动,分明是自家的造型,自家的笔墨,具有很高的审美辨识度。其精品《梦里柳溪》就反映了这一点。此图取材于作者幼年时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一群儿童赤身裸体在溪水里游泳欢快的场景,画面上分布着二十多个童子的意象,却刻画得无一雷同,姿态多样,神情不一,有的正在水里嬉戏,有的刚刚潜到水里,有的扬起水花要打水仗,有的在岸上躺着旁观,有的正要下水却害怕担心,有的抓起岸上一个小儿的胳膊要拉其下水—好一派群起嬉闹、欢天喜地、活泼可爱的生动场景,虽属怀旧式的再现性描写,但整个画面无造作之感,无雕琢之痕,而以真意取胜,充满着温情和快乐。
李学明 嘉荫 100cm×121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李学明 岱宗日出 121cm×121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三、从意境构成上看,李学明先生注重对生活情趣的表现,渗透着平淡清雅之气,进入了含蓄、内美、纯粹、隽永的佳境,显示出意趣天成、似古实新的审美范畴。总体上看,其作品是按照传统的用线、用笔、用墨,传统的造型观念乃至传统的题材的延伸,但作者凭着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体悟,他能够把生活锤炼为一种文化品质,将传统的绘画题材画出了当代性,画出了时代感,画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天人合一壮态的向往和对于回归自然的、像陶渊明田园诗一般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企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李学明先生对于中国画的写意文化精神有着很深的体会,从而对中国画的品格有着妥善的把握。在代表作《燕归来》中,李学明先生以其独特的美学思维和审美眼光,把燕子归来这一比较寻常的场景,转换为有意味的形式,升华成一种人生况味的诗性图景,那种机缘得遇的惊喜,那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念,那种对燕子意象所赋予的人情人性,那种与物相谐、两相观照的哲思理念,都寄寓在此图中,引人深思。观此图,容易使人联想到陆游七十六岁时的一首诗:“初见梁间牗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燕》)
四、总得来看,李学明先生的画涉及了“拙”的审美范畴,体现了“拙”的美学特色。“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丰富着中国美学的精髓和审美的内涵。此处所谓“拙”,非拙劣、粗苯之意,而是“拙而非拙”,具有艺术平淡、真实、自由、活泼泼的“动”的审美表现。《老子》第四十五章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曰拙也。”有学者诠释,“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地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非人为地破坏事物故有的属性。由此可见,老子所讲的“拙”,是最高的“巧”和最高的“美”。品读李学明先生的作品,外拙而内秀,拙而有味,粗拙而藏巧,乃是不拘泥于事物种种外在的表像,融入其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的理解,深及内里,脱却程式,充满洒脱的灵气,具有一种超逸性的精神寄托,体现了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而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不易达到的朴素、简淡、清新、纯真之美。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李学明先生的绘画之“拙”,完全脱离了它原始的本意,而上升到那繁华落尽,复归于朴的境界。
李学明 野趣图 69cm×69cm 纸本设色 2015年
综上所述,正如画界同仁宋丰光先生所讲的,李学明先生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童心、天趣,这种艺术境界、这种童真和天趣,用儿童的视角观察问题、看待问题、表现问题,可能就是一种最大的修养和修炼,这是艺术家、画家、观众的同感,能产生共鸣。他以童心作画,画写童心,所构筑的意境含蓄内美,有道法自然之致,意味深长,富有奇妙,在美学意义和哲学关联上达到较高的境界,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儒释道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的精神,故而能够带给人以启迪,给美术界提供了当代中国画拓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可资效仿的成功个案。
(本文作者任职于山东电视台)
(期刊责编:周 宇)
(网站责编:简 琼)
(期刊责编:周 宇)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9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