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文徵明小楷《莲社十八贤图记册》赏析

时间:2017-02-04 15:24:54 来源:《艺术品》2015年12月刊 作者:毛 文   0

  东晋时(317—420),山西代县著名高僧慧远(334—416)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偕同僧人慧持、慧永、道昺、昙恒、慧睿、昙诜、道敬、道生、昙顺等九人,番僧佛驮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及刘程之、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张野等共十八人结社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又掘池植白莲﹐史称“白莲社”,赴会者则合称为“莲社十八贤”。这一佛教逸事遂被后世文人和书画家反复题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
  就绘画而言,自唐代以来,就有诸多画家依据“莲社”之事进行绘画创作,其中唐人作品早已失传,具体史料阙如。迄今流传较广的《莲社十八贤图卷》原为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作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幅宗教绘画,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曾著录该图,其后元人赵孟(1254—1322)亦曾绘制过同一主题的画作,说明“莲社图”是一个中国绘画史上常见的创作母题。
  《莲社十八贤图记》为《莲社十八贤图卷》后的一段题识,由李公麟从兄李冲元所撰。李冲元,生卒年不详,字元中,今安徽桐城人,北宋熙宁年间进士,与李公麟、李亮工同时登第,时称“龙眠三李”。今存世文徵明楷书《莲社十八贤图记》有多本,其内容皆录自李冲元文,全文如下:

明 文徵明 莲社十八贤图记册 每开26cm×12cm 无锡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莲社十八贤图记册 每开26cm×12cm 无锡博物院藏

  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按十八贤行状,沙门惠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惠持,俱弃儒落发。太元中,至庐山。时沙门慧永,先居香谷。远欲驻锡是山,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爽,材木委积。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缘,来依远师。复有沙门道昺、昙常、惠睿、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时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乱,拒而不纳。陶潜时弃官居栗里,每来社中,或时才至,便攒眉回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远相善。远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故诗人有“爱陶长官醉兀,送陆道士行迟;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师如斯”,又云“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者,皆其事也。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萦带曲折。逾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又缭而上石岩一。二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花。岩之傍,有石梯,度山迤俪而去,不知所穷。当图穷处,横为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流贯池,下注大溪。激石而湍浪者,虎溪也。岩之外,游行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者,宗也。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岩中经筵会讲者六人。一人踞床凭几,挥麈而讲说者,道生也。一人持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一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一人执经卷,跪听于其后。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莲池之上,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炉、笔砚之具。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一人手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一人正坐俯而阅经者,惠睿也。一人回坐拱手傍视而沉思者,惠持也。一人持如意而指经者,惠永也。一人捧经笈,与童子持如意立其后。又童子跪而司火,持铗向炉而吹。一人俯炉而方烹,捧茶盘而立。一人傍有石置茶器。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环坐其下为佛事者三人。一人执炉跪而歌呗者,昙常也。一人坐而擎拳者,道昺也。一人执经卷而坐者,周续之也。临溪偶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持短锡者,跋陀罗也。一人举如意据膝而坐者,耶舍也。童子一,卷发胡面,持羽扇立其后。一人露顶坦腹,仰视悬泉,坐而濯足者,张野也。童子持巾立其侧。又蹲而汲者一人。石桥之傍,峭壁崛起,前有僧与道士相捉而笑者,远公送陆道士过虎溪也。一人貌怪雄视,捉巾瓶而立者,捕蛇翁也。童子负笠杖却立而待。一人乘篮舆者,渊明之回去也。渊明有足疾,尝以竹篮为舆,其子与门生肩之。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后者若甘负而忘倦,盖门人与其子也。童子负酒瓢从之。一人持贝叶,骑而方来者,谢灵运也。傍一人持曲笠,童子负笈前骑而行。凡为人三十有八。马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复以数计。人物洒落,泉石秀润。追千载于笔下,萃群贤于掌中。开图恍然,若与之接。挥麈而谈者,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默坐而听者,如欲屏息杜意,审谛而冥冥。沉思者,如欲钩深味远,叩玄关宅灵府,而游乎恍忽之庭。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海潮之声。行往来者,如御风而遐举。坐临水者,如骑鲸而将去。笑执手者,轩渠绝倒,达于衣冠。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隶顾陆,童仆张吴,跨千载而独步。非十八人者,不足以发伯时之笔。非伯时者,不足以写十八人之趣。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伯时与余为从兄,实山林莫逆之友。为此图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游居寝饭其下。客来观者,或未知莲社事,因记其后,览者当自得之也。图成于元丰庚申(1080)十二月二十五日。越明年辛酉(1081)正月二十六日,龙眠李冲元元中记。

明 文徵明 莲社十八贤图记册 每开26cm×12cm 无锡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莲社十八贤图记册 每开26cm×12cm 无锡博物院藏

  这段题记对莲社的相关情况描述极详,同时亦对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莲社十八贤图卷》付诸了较多的笔墨。到了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徵明曾反复抄写过这段文字,使之成为文氏书法中极为常见的一个书写主题。现藏江苏省无锡博物院的文徵明小楷《莲社十八贤图记册》,纸本,一共15开,每开纵26厘米,横12厘米。书册前副页有近人高振霄擘窠行书:“文待诏耆年小楷莲社十八贤图记真迹”,款署:“按嘉靖乙丑为文衡山六十岁,事见衡山年谱。道振仁兄收藏属题册首,癸丑冬十一月鄞县高振霄并识”,下钤“高振霄印”白文方印、“闲雪七十后作”朱文方印。高振霄(1877—1956),字云麓,别署闲雪,又号顽头陀、洞天真逸,70岁后署学者学庵、四明一个古稀翁、耄年励学等。室名云在堂、静远斋、洗心室等,浙江鄞县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国以后高振霄寓沪教授生徒,以鬻书自给,并坚持常年临碑,至老不辍,影响很大,间画墨梅。高氏与周道振友善,其藏品多有高氏题识。另有周道振“周道振印”白文方印、“双月楼”白文方印、“月霁”朱文方印、“梁溪周氏珍藏”朱文方印、“双月楼金石书画之印”朱文方印等鉴藏印。文徵明存世楷书《莲社十八贤图记》有多本,本册结尾款署“嘉靖己丑春三月十有三日,长洲文徵明书”,并钤盖“徵明”白文方印、“文仲子”白文方印。嘉靖己丑(1529),文徵明时年六十岁,属于其中晚年作品,此时的文氏楷书正处佳境,惜起笔处多露锋较多,有尖峭之感。文氏书法的承继脉络,明潘之淙《书法离钩》卷七载:“文徵明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唯小尖耳。草师怀素,行仿苏、黄、米,晚岁取圣教,损益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唯绝不作草耳。”按照潘之淙所言,文徵明的楷书师法晋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但精工过之,且小尖;草书则宗法唐人怀素,行书以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主,晚年主要取法《圣教序》,几乎不作草书。按照文徵明书法研究专家周道振的规律性认识:其一,文徵明书法,初从苏轼、赵孟,继入“二王”,中年书法,时露《圣教序》笔法。晚年书法实则融合了赵孟、康力巎巎、苏轼、黄庭坚、米芾、虞世南、褚遂良、智永、“二王”于笔端。其二,文徵明小楷法度谨严,温和圆雅,归田以后的小楷尤为合作,但起笔微尖,是小疵。文献与书法比对,倒也吻合,但和文氏传世的标准楷书相比,此册算不上精品,诸如第六开的“崕”字、第十二开的“屑”字等写得并不算好。文徵明的小楷大体有两种风格,一是出自《黄庭经》《乐毅论》等帖中,属方整清健一路;二是师法欧阳询,字体修长,笔法紧劲,这两种风格基本上伴其一生。该书册风格近于欧阳询,但显得不够紧劲,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文氏五十三岁时的书法《致吴愈二札册》(纸本,前札纵22.7厘米,横26.7厘米;后札纵22.2厘米,横27.3厘米)也相距甚远,二者虽属一路书风,但差距尚明显。《致吴愈二札册》结体紧劲,字形修长,显示出研习欧体但又没有脱尽的形态,而《莲社十八贤图记册》虽然字形修长,但结体并不十分紧劲,用笔的力度也较之文氏距离甚远。
  本书册尾副页有周道振长段楷书题跋,详细交代此书册的收藏经过,其文如下……


(本文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期刊责编:唐 昆)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11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