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书香门第 守文游艺——近现代南通尤氏家族与书画艺术

时间:2019-07-04 10:21:34 来源:《荣宝斋》2018年03月刊 作者:   0
  近代以来,在风云激荡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很多文化和传承断裂了、没落了。但也有一些文化家族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那样的氛围和环境让家族的下一代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这种氛围对于家族下一代的成长具有极深远的意义。或许这就是中华文化在任何时代都能薪火不绝的原因所在。南通尤氏家族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科教文卫等领域都有杰出人才的南通文化世家。

一 近现代南通尤氏家族概况

  尤家自有家谱记载至今,在南通已有四百多年。尤家家谱在“文革”时被毁,仅留存一手抄的简表。如今,可以考证得到的是十七世祖尤彦清。



彦清公像

  尤彦清(一八四五——一九三七),早年入学,后家道中落而经商。三十岁时任狼山总兵署稿房(负责文书),直到七十岁退休。期间四十年,经历七位总兵。退休后,尤彦清过上优游的闲散生活,每天逃禅之余,育花养鱼,写字品画。尤彦清博学多才,不趋名利,不图富贵,终身虔诚信佛,以诗书道义传家,是让人尊敬的长者。八十寿辰时,乡绅领袖张謇到家祝寿,并赠诗一首:“世变星移俗未更,尤翁长者里人倾;佐军久识文无害,训子都贤士有名;扶老杖前江郭展,逃禅酒外佛香清;耆年亦有山川气,留转朱颜看太平。”其时地方上为他祝寿写贺诗文的各界人士有一百余人。


宣统三年,尤金镛翻译的日本化学教科书。张謇题签

  尤彦清生五子四女。长子尤金镛(一八六八——一九五七)字亚笙,以州首入学,后补廪,宣统二年获学部优贡执照。一八九九年起在江阴南菁书院研读,一九〇六年以优等生毕业。擅诗文,知书画,国学深厚,且精通理化、生物、博物,还会日文。尤金镛在南菁书院,吸收了大量先进的现代文明,思想开明,先后在南通女子师范、南通中学任教,所教课程包括国文、化学、物理、生物,兼职做南通翰墨林书局编辑。翰墨林书局曾出版他翻译的日本化学著作《近世化学教科书》,此书由张謇题签。另著有诗词辞章研究文集多卷。曾任南通市政协委员。
  二子尤金捷(一八八〇——一九六六),字月三。毕业于通州师范,学业出众。自小喜画,画梅独擅当时,命书斋为“忆梅轩”,自号“忆梅轩主人”。一九一二年起受聘通州女师,担任代数、生物、动植物学与园艺教学。在女师执教三十年,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主张直观教学。自制蝴蝶等昆虫标本,自绘植物图谱。
  三子尤金鍼(一八八四——一九六三),字慎铭。通州师范毕业后被张謇派到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化系。一九〇九年学成回国,任教于南通师范、南通中学,讲授物理、化学,培养出的学生有当代著名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袁翰青、黄耀曾及知名弹道专家张述祖等。曾任南通崇敬中学(第三初级中学)副校长、南通市人民代表、南通市政协委员。
  四子早夭。
  五子尤金砺(一九〇一——一九五八)字石君。曾任台湾省立宜兰农业职业学校(今宜兰大学)教师,由他作词的校歌从一九四七年一直使用到一九六八年。尤石君在台湾“二二八事件”后回南通,后任南通崇敬中学图书馆馆长。



尤琇像

  尤彦清生有四女。长女尤隽(一八七四——一九四〇)字姒罗,三女尤琇(一八七九——一九七四)字曼倩,姐妹俩分别嫁给南通孙家的孙沅(字汉清)、孙钺(字子)两兄弟。四女嫁南通宋家后不久去世,有一女。


尤瑜像

  尤彦清的次女尤瑜(一八七七——一九七五)字璞君,是个奇女子,终身未嫁。她熟读经史,以《老子》“复归于婴儿”为宗,自号婴儿子。曾任南通女子师范舍监,讲授家政之学。一九一六年六月翰墨林书局出版了她编著的《烹饪教科书》。作为女子师范用书,这是国内最早的一本烹饪教科书。书里首次提出了营养学的概念,还总结出了蛋白质、脂肪、淀粉、无机盐和水五种营养素。尤瑜在书里集中国烹调方法之大成,把中国饮食归纳了六十种烹调方法,涵盖了上万个菜点。


尤瑜编著的《烹饪教科书》

  尤瑜和女师校长、大画家陈师曾的岳母范姚夫人,是最好的朋友。通过范姚夫人,求得陈师曾十二开精品册页及山水花卉条幅各一件,尤家的小孩从小就可以在族中看到这些珍贵的字画。尤瑜留下的书迹不多,仅见一张她八十二岁时送给尤其彬的照片,反面有她写的钢笔字。
  尤彦清的后代人丁兴旺,在科教文卫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尤氏子弟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二 尤家书画人物

  尤家是一个崇艺之家,十七世祖尤彦清是当时南通著名的收藏家,收藏有明清字画、古董杂件等,是南通博物苑早期的捐赠者之一。自尤彦清始,南通尤家连续四代人对南通博物苑都有捐赠。



周建人、尤其伟合编的《吸血节足动物》

  尤彦清擅书法,其子孙辈擅书画者众,尤家子弟在书画一途多少都会几笔,其中子一辈中以书画出色的有尤金镛、尤金捷、尤金鍼,孙一辈的有尤其伟、尤无曲(其侃)、尤其彬。南通地方书画文献除未收录尤金镛的资料,其余五人均收录其中,以尤无曲的书画成就最大。
  尤彦清的长子尤金镛,字亚笙,又字萸生,晚年号惜秋华馆老人,书斋名古素室,与画家李苦李、陈师曾,以及朝鲜诗人、书法家金沧江交往颇多。尤金镛的三子尤无曲是京派画坛领袖陈半丁的入门弟子。尤金镛曾取陈半丁之半字与陈师曾(号“朽道人”)之朽字合成他的一个号“半朽翁”。一九一二年,张謇邀请了一些专家为南通博物苑鉴定文物,其中有金石家诸宗元,矿物学家、画家陈师曾,考古家宣子野,古典文学家尤金镛,朝鲜诗人金沧江,以及时任博物苑主任的孙钺一起对博物苑藏品进行研究,并于一九一四年编成《南通博物苑苑品目》。由此可见尤金镛综合的修养和造诣。
  二〇一四年,中国嘉德曾经拍卖过一本册页。该册页是民国一百多位书画家为南通李亦卿之母秦太夫人七十寿辰而作。这本册页题字作画的,除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家,里面还包括尤金镛、尤无曲父子,徐益修、徐立孙兄弟,曹文麟,费范九,孙儆,范姚夫人,王个等南通的书画名家。
  尤金镛的二弟尤金捷(字月三)是南通有名的文人画家。尤月三作画富有文人意境,曾作《梅石图》题诗道:“一枝嫩艳一枝凋,点点星疏雪未消;惆怅花开花又落,年年风雨惜春宵。”邱丰编著的《南通地方书画人名录》、徐志楠主编的《南通州书画家资料选编》均将尤月三收录其中。尤月三的绘画留存下来不多,主要分布在他的子女及南通民间的收藏者手中。
  尤金镛的三弟尤金鍼(字慎铭)也精书法,虽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少,但他的书法功力却可见一斑。二〇〇〇年,南通市文联出版的《南通书法作品选集》第五页刊载了他于一九五三年六月录写的横幅作品《白眉吟》。
  《白眉吟》一文是南通名士顾贶予为祝尤慎铭七十寿而作。尤慎铭抄录一份赠给二女儿和女婿。从整个幅面看,字迹清秀,下笔严谨,笔笔到位,张弛有度,正可谓“字如其人”。此作将尤金鍼的文化修养和他对汉字恭敬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彰显出来。透过这幅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认真做事,处处谦逊,不与人争的知识分子。这或许也是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共有的态度:生性端谨,做事认真,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尽力做好,做事如此,做人如此,细微到写字也同样如此。



尤金和尤其彬 1933年

  尤金鍼的长孙尤世怀保存着一封他写给儿子尤其彬的家书。写的是他告知长子拿到了退休金,钱虽不多,但知足。信里,他说:“我对此并无意见,这是党和政府给我的温暖,在过去四角六分也没有,我是能随遇而安的,多钱多用,少钱也可少用的,并不影响情绪,你们放心。”
  写此信时,尤慎铭已经七十五岁。信上的书法既有楷书的根底,又有行书的意味,整篇书写显得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中又蕴含自由。一般而言,小楷是书法中最难写好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不能马虎,一笔落败就会整篇失去意味。在这页信札里,尤慎铭意在笔先,有李北海的笔法,《云麾将军碑》与《麓山寺碑》的味道尽在字中。字如其人。观其书札,行笔萧散闲逸,别有风致,且极具骨力。其性情、学问及文人风骨,皆蕴含其中。



尤其伟 书法 20cm×25cm

  尤金镛长子尤其伟(一八九九——一九六八)先后担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江苏南通学院教授、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中华昆虫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他编著的《虫学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昆虫学理论专著。另代表作《害虫防除学》是一部害虫防治、植物保护方面的大型工具书,对植保、植检、卫生、防疫等战线的科研、教学以及科普工作起过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尤其伟 书法 20cm×25cm

  尤其伟的书法源自他的勤奋、天赋和自小耳濡目染塑就的综合文化素养。年少之时他刻苦临帖转益多家。后来他迷上金石篆刻,于书画碑帖、钟鼎古泉、金石文字无不潜心探讨。一个偶然的机缘,尤其伟得到一本南阜老人高凤翰《砚史》木刻印本,因此迷上刻砚。他刻的砚,或平刻、或浮雕,或视砚形石质而异均独具匠心,得自然之态,无斧凿之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金石体,用笔字架在楷书和魏碑之间,又点画铿锵有立体的金石味,笔笔硬朗厚重又清丽峭拔,宛如刀刻却又遒劲飘逸文采飞扬,在民国初最具影响的金石体书法一脉中,开出了他独有的文人金石书法之风。
  尤其伟或许从来就没有想成为一个书法家,但他工作之余的爱好,在不经意间做出了一个可以在艺术史上大书一笔的成果,这就是他所著的《砚史补》。《砚史补》于一九九〇年由热爱地方文化的邱丰整理编注,以南通市通州艺苑的名义刊出,仅印七百册,其时距尤其伟去世已二十二载。目前所见的《砚史补》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古素室砚话》,为刻一砚,写一文,记刻砚始末,有砚石来源、石质优劣、创作构思、书画作者、应石运刀等。第二部分为《刻砚经验谈》,分为十节,分别是:刻砚用具第一,砚之品质第二,字画上砚第三,刻法形式第四,刻线条法第五,刻地纹法第六,刻法配用第七,刻砚完成第八,拓砚方法第九,不刊杂录第十(持刀、磨刀、打滑、保护)。可惜的是第四节以下缺失。《砚史补》虽薄薄一册,现在已弥足宝贵。我们期待《砚史补》有更完整的版本正式的出版,为中国金石篆刻史补上这段不可或缺的文人篆刻篇章。



丰子恺致尤其彬的信函

  尤金鍼长子尤其彬(一九一〇——一九七二)(冰子)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开明书局出版了他的小说集《苓英》。该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赵景深作序,丰子恺作封面。赵景深在序言里称他的作品为“契诃夫熟读后的脱化,另辟了一个蹊径”。


尤其彬  南通尤氏


尤其彬  指头生活


尤其彬  世界大同


尤其伟为丰子  恺刻英文印

  尤其彬在书画艺术上以篆刻的成就最大。他在复旦念书时就嗜好篆刻。其后十多年,全凭书信来往师从岳父韶惠林。尤其彬的印章,早期有吴昌硕浙派的切刀,也有其岳父韶惠林传授的铁线篆,后期的作品则明显受齐白石冲刀的影响,这也是他在艺术上不断求新求进步的选择和取舍。当年曾在贵阳名噪一时,于右任、茅盾都对他的印赞赏有佳并为之题字,肯定尤其彬在篆刻艺术上面的成就。他为丰子恺刻过一方英文印,丰子恺称:“此印在中国数千年金石界,可谓别开生面……百年后必有多人认识吾兄之革命精神也。”


于右任为尤其彬题字

  尤其彬留下的印谱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少有十六册,可惜“文革”后仅仅寻回两册,每册集录近四百枚印。从这两册印谱看以名章为多,反映了他当时的“指头生活”。
  二〇一二年,出版的《江苏印人传》收录了宋代以来江苏四百八十位篆刻家,尤氏三兄弟——尤其伟、尤无曲、尤其彬同时入选。

三 创造艺术史奇迹的尤无曲

  南通尤家书画人物,以尤金镛三子尤无曲成就最大。尤无曲(一九一〇——二〇〇六年)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


尤无曲五岁时画的画,尤其伟题

  尤无曲现存最早的一幅作品,是他五岁的时候在南通博物苑看到孔雀回家画的。这幅儿童时代一时兴起的作品,被大他十一岁的大哥尤其伟保存了下来,并亲自为他写了跋,题了卷首,当时南通博物苑的苑长孙钺是尤无曲的三姨夫,这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土壤都是尤无曲成长的营养。
  尤无曲成长在张謇努力开拓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时代。从一八九五年开始,清末状元张謇身体力行的在南通开始营造出一个“新世界”,一片超越时代的“东方乌托邦”。张謇提出了“实业、教育救国”的主张,尤无曲正好赶上了二十世纪初南通高速发展期,他经历了其他地方的人很难遇到的许多际遇。他出生那年陈师曾来到南通,和尤无曲的父亲、叔叔、姨夫都有交往。当时,整个尤家收藏陈师曾的作品有几十幅。可以说,陈师曾开启了尤无曲的眼界,而尤无曲也一直视陈师曾为他的精神导师。
  尤无曲六岁上幼稚园,小学是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中学是南通师范,从小既受到家庭的熏陶,又受到了良好的现代教育。一九二九年,二十岁的尤无曲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为成绩特别优秀直接插班二年级。一九三〇年,为追随黄宾虹、郑午昌等老师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同年,在上海加入蜜蜂画社,积极参与画社和学校组织的美术活动,成为当时有影响的海派新锐画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潘天寿曾给尤无曲画的一部册页题诗,以示对尤无曲的鼓励。



松月砚拓片(尤无曲画,尤其伟刻,陈半丁、王个、秦曼青题)

  一九四〇年,尤无曲在上海经大收藏家严惠宇引荐,拜京派画坛领袖陈半丁为师,并随陈半丁去北平学画。陈半丁最早的老师是任伯年。任伯年去世后,陈半丁又从吴昌硕游。吴昌硕和陈半丁的关系亦师亦友。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在陈半丁的支持下,尤无曲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画展,齐白石、萧谦中、王雪涛、蒋兆和都到场祝贺,一时名动京华。后来齐白石亲笔为尤无曲定下了润例,并写下了“工画山水,下笔苍劲,有明人风”的评语。北上游学的经历使尤无曲成为融合京派海派的代表性画家,为他后来的“古稀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为尤无曲订的润例

  一九四二年春,尤无曲从北京回到上海期间与海上名家汤定之、秦曼青、黄蔼农、潘君诺等往来密切,活跃于海上画坛。
  一九五二年,尤无曲回到南通,在南通医学院画医学解剖图,默默无闻二十余载。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无疑是不幸的,然正因其默默无闻,才免受历次运动干扰,为自己业余时间的创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尤无曲 山间留云图 68cm×84.5cm 1993

  尤无曲回到家乡工作之余,深潜传统绘画之中,不断修炼笔墨技艺。一九五五年,他以一幅水墨山水画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一九七八年,南通成立书画研究院,尤无曲被聘为特聘画家,从此才走上了专业画家的道路。一九七九年起,尤无曲三上黄山,开始了他的古稀变法的历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尤无曲在九十岁的时候提出了“笔墨水融”的艺术观,并完成了他在七十岁开始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他独有泼写结合的新画法。尤无曲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尤无曲 梦回黄山 140cm×72.5cm 2001

  进入新世纪后,尤无曲被中国美术界和文化界奇迹般地“发现”并推崇,被认为是对二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走向造成了不可低估影响的大艺术家,引发了中国画坛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和思考。梳理尤无曲的艺术道路我们发现,尤无曲是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这六位二十世纪公认的中国画大师直接或间接的传人,他把传统的火炬举到了新世纪。
  二〇〇五年,央视《人物》栏目播放大型纪录片《水墨大师——尤无曲》,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第一八〇辑“尤无曲绘山水部分”。二〇〇六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尤无曲画集》。二〇〇八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近现代篆刻名家印谱丛书——尤无曲》。二〇一四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艺术巨匠系列丛书——尤无曲》。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二〇〇六年,出版的《尤无曲画集》收录了尤无曲五岁到九十六岁长达九十二年的代表作,全面展示了尤无曲在诗书画印及园艺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尤无曲画集》成为有史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的个人作品集。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尤无曲画集》创造文化奇迹为题作了报道。江苏省文联为此举办了《尤无曲画集首发式暨尤无曲艺术研讨会》。
  纵观尤无曲的艺术生涯,他艺术的最好发展期,是在新时期,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同步。而尤无曲艺术成就的取得又和南通这块热土紧密相连,可以说南通成就了尤无曲,南通又因尤无曲而自豪。尤无曲以他的艺术实践充分证明了,国运昌而文明盛,文明盛而艺运兴这一真理。
  二〇一〇年,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来南通,偶然看到尤无曲的画展,被尤无曲的艺术打动,被尤无曲的经历感动。他认为: 若将中国文化艺术比喻成“宝塔”,尤无曲这样的人物是引领民族精神传承的“灯塔”。尤无曲代表中国国画的最高水平,达到了“笔墨水融、自然天成”的境界。著名文化学者柯文辉认为尤无曲是中国知识分子历尽沧桑仍然保持童心的典范,尤无曲九十多年如一日,在艺术上不甘于停止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如果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变成大多数人的实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会因此加快速度,中国的文化和道德会以自己独特的面目让世界惊叹。
  二〇一四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艺术巨匠》系列丛书,该系列既包涵古今又涵盖中外,从多方面、多角度精选具有学术性、艺术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的艺术巨匠,力求把最具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巨匠介绍给读者。尤无曲名列其中。
  尤无曲有诗云:“笔墨从来是国魂,丹青变法意犹存。何须叱咤阿腴骨,留待后人作正论。”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尤无曲坚守国魂,潜心变法,超脱时流,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

四 尤家子弟融于生活之中的艺术人生

  尤彦清这一脉在丁古角(今八仙城)一带住了一百多年。(尤家老宅一九九六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全部拆掉)老宅占地较大,正门在玄妙观巷,前门在文武巷,后门在仓巷,宅子最中心的院子里有一口井,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尤家人吃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自来水,这口井的功能才弱化下来,但夏天大家都在井里冰西瓜,冬天还会用温温的井水洗衣洗菜。
  这个院子里有棵南通罕见的古树——楷树。楷树相传是圣人孔子墓上生出来的树种。尤家这棵树龄有几百年了,树围要三个人才能合拢,树干挺立,冠如一把硕大的碧罗华盖,形成一片绿荫,庇护着树周围的院落。



尤其伟刻砚,尤无曲绘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彦清是个非常豁达的人。七十岁退休后,他每天逃禅养花,寄情书画山水之间。其长子尤金镛对子女亦有“格物致知,守文游艺”的庭训。尤彦清九十岁时自拟的寿联“抱残守缺霉书裹,养晦尊时老布衣”凝结了尤家的文化精神:“尊重传统,遵守时代,修身养性,甘当布衣”。长孙尤其伟历来认为“文理相通”,不论学工学农,都应做到文理兼优。作为科学家的尤其伟文学修养极高,也精通文物字画的鉴定,还爱好集邮,善金石篆刻,精于刻砚。他刻的砚台有多方是由其弟尤无曲画山水,他篆刻。兄弟合璧,珠联璧合为艺林之佳话。艺术也对尤其伟的教学和研究大有裨益。他所绘的昆虫解剖图,一丝不苟,准确逼真。他教课时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信手画出精准的地图,令学生惊叹不已。
  尤家一直有养花的传统,从彦清公开始,到后来各房都有子弟喜欢养花。尤月三养茶花、六月雪盆景居多,尤慎铭擅养兰花,尤无曲以制作盆景擅长。最初,尤家的盆景是请花匠修剪,后来都自己剪扎。后来,尤无曲之所以能开南通曲园盆景一派,这和其家庭氛围是密不可分的。
  在尤家每逢节假日,或有空闲的时间,祖孙、父子、叔侄、兄弟间或展纸研墨,合作书画,或吟诗作对,常常羡煞乡人。



尤无曲画,尤其伟题,《已是唐花上市时》 22.4cm×132cm

  如今可以看到两幅尤家子弟于一九三五年大年三十之日合作的画。一幅画于白天。尤无曲画一竹篮,篮中装着刚刚采回来的牡丹,为了配合在花瓶里插牡丹花,又在家里剪了一些松树的枝条,松枝的边上还放着一把剪刀,画好之后尤其伟落款,题的是尤金镛为这幅画写的诗:“已是唐花上市时,筠篮携得牡丹枝。归来剪取松枝伴,富贵丰神寿考姿。”这幅画罢正好有一个邻人来串门,看了这个情形说:尤家过年好惬意。


尤无曲、尤金捷画,尤其伟题《除夕清玩图》

  另一幅是画于晚上。尤无曲画了一枝红蜡烛,他的二叔尤月三画春兰,画面上的古钱是尤其伟的藏品,由他拓在宣纸上。尤其伟作了一首诗题在画上:“检书烧烛夜方长,正是人间索债忙,我却无钱亦无债,古泉容我细品章。甲戌除夕夜午诸事结束,乃收拾书尘,检出古钱一囊玩弄再三消遣长夜,无曲见之为作是幅记事,月三叔又补入春兰二枝,时鸡声已三唱矣。逸农。”除夕的午夜,一个虽不富有却也不欠债的读书之家,什么事都忙好后,哥哥拿出一包古钱来把玩守岁,弟弟用画笔记录这一幕,这时候叔叔过来了,画上两枝报春的兰花,等一幅画最后完成,天已差不多亮了,年就这么轻松的过来了……
  像这样形式的家族内的交流,在尤家可谓常态。这种交流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即艺术的特征。或许是父子之间,亦或兄弟之间,也可是祖父和孙子,他们随时随地都有交流的可能。无论是一同观赏品鉴新得的藏品,还是偶尔兴起的温酒小聚,酒足饭饱后的铺纸挥毫,又或是尺素往来的随意唱和,这些都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彬从小写字,最初他以楷书起步,后临魏碑和颜帖为多,再后来又学王羲之行书和赵之谦的字。为篆刻,他又兼学篆体和甲骨文。所以,他的字能够取各家之长,自成一体,线条清楚耐看,清秀而不失力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尤其彬妹婿黄耀曾作了一赞美新农村气象的词《踏莎行》,请尤其彬书写后挂在客厅里。是幅,尤其彬用笔丰富而又灵活,多采用中锋,笔笔呼应,连带的动作使笔断而意连,形离而势贯。尤其彬没有为书法而书法,不为取得奇趣而使字变形,而是展示字本来的基本品质和格调。
  每到亲朋喜庆日,尤其彬送出的礼品最多的就是图章。这是他的特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别人不可能完全复制替代,只有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才最有价值;这也是艺术品,不像消耗品会随时间而消失,用作纪念能够长期保留。
  尤其伟为尤家老少刻的砚,如今都成了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这些砚记录和承载着一个科学家非凡的艺术才华,不会被时间消磨掉,只会在岁月里得到珍藏并一代代的流传下去。



尤无曲绘制的背部肌肉图

  一九五二年,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尤无曲回到南通。他在南通医学院寻得一份画人体解剖图的工作。他画人体解剖图,是在一张大约和人差不多高的纸上,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科学精确地绘制出来,给医学院的老师讲学用。作为一名绘图工作者,在洋纸上如果用硬笔画解剖图,会画得比较快,完成工作会比较轻松,但很容易将自己的手“画坏”。所谓手“画坏”就是进行中国画创作时,中国画的味儿就会变得不中不西了。尤无曲为了不将手“画坏”,他坚持用毛笔画解剖图,一画就是二十六年,画了约三千幅五尺整张宣纸大小的解剖图。每一张图上的注解都用毛笔写出,就连注解的直线也是用毛笔勾出。一个可能毁掉传统中国画家的职业,在尤无曲的“韧、忍”中转化成了对他艺术的滋养。这些解剖图在发挥医学教学功效的同时,也增长了一个传统中国画画家的功力。
  在艺术史上,西方有达芬奇等人画过解剖图,东方艺术家里仅有尤无曲画过解剖图。他用纯粹的中国画技法,画出了同西方艺术家用素描的方法一样精准,但更生动的解剖图,创造了艺术史上的空前奇迹。
  回到老宅的尤无曲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养花、画画。尤家大院、小城南通在绘画上从此又多了一个标杆性的人物。
  尤家的子弟无论是结婚、乔迁、还是想当礼品送人,只要和尤无曲开口求画都有求必应。周末放假的时候,来看他画画的人,尤无曲也是随画随送。每年除夕守岁画画的习惯只在“文革”期间停了几年,“文革”后很快就恢复。一直到九十五岁的除夕夜,尤无曲还是保持这个习惯。
  随着世事的变迁,尤家一代代的孩子在老宅里长大,其中一些去了外地工作,也有的漂洋过海去了异国他乡,但是古井、楷树和老宅一直是游子心中的故乡和乡愁。在一九九六年老宅被拆之前,每年总有尤家的游子回到老宅来探亲,来寻觅他们的乡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开放对大陆的探亲后,尤彦清的外孙女宋稚英和其夫汪桂芳回来。宋稚英毕业于南通女师。一九四六年,她的丈夫汪桂芳被聘为台湾省立宜兰农业职业学校(今宜兰大学)校长。她随夫赴台后就两岸相隔四十年,一朝相会真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的感觉。一别四十余年,宋稚英来看表哥尤无曲。尤无曲泼墨挥毫以画相赠。
  尤家的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相处之中,把各自的生命体验喜怒哀乐留在了随意抒写的墨迹间,寄寓在诗文里。由于这种诗意的生活中,书画的切磋有着日常性的随意,因而这种艺术的修炼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是一种性灵间的交流和交融。而这种交流和交融就是所谓的熏出来的,在耳濡目染之间,就不经意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五 尤氏家族与顾氏家族的诗文唱和、书画交流

  尤家和南通顾家、孙家、梁家、冯家、吴家等都有姻亲关系,这里仅以尤家和顾家之间的部分文化交流作研讨。南通顾氏家族自明代以来在南通以耕读传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本文仅以顾倓基、顾贶予(偿基)、顾永惍、顾永恒为例。
  顾倓基(一八六五——一九三〇)字桓讬,江苏南通人。南通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也是尤金镛的妻兄。光绪九年入学,光绪二十年考入南菁书院,和尤金镛在南菁书院是先后同学。曾以职贡生任安徽泾县典史,亦尝在京城教育部任部曹。清朝灭亡后则优游乡里,以诗画消闲。顾倓基是尤无曲的二舅,也是他绘画的启蒙老师。尤无曲很小的时候去舅舅家,就喜欢站或跪在椅子上看舅舅画画。顾倓基的山水画,南通博物苑、尤家及南通地方书画爱好者那里均有收藏。从这些藏品可以看出顾倓基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传承和沿袭,其画风明显受清初画家“四王”的影响,但在“四王”的法度之下自有他独有的文人逸气。南通名士徐贯徇四十岁生日,大江南北自吴昌硕老始,有许多书画家赠书画为之贺寿,顾倓基的作品也位列其中。
  在中国历史上望族大户均保持非常紧密的联姻关系,各大家族互取所长,融会贯通的同时也会带来本地诗文、学术、出版、书画、收藏等文化艺术的整体繁荣。小城南通也不利外。南通尤家与这一百年中华文化史上诸多声名赫赫的人物有交往,也有笔墨的往来,这种文化交游令人称羡。但可惜的是许多交流的墨迹已不知流失何方,这里就尤家和顾家之间留下墨迹的交流作为研讨。这些保存下来家族成员交游活动的珍贵墨迹,是家族文化交游研究的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在百年文化史的背景下看尤、顾两家族的交谊,恐怕只能算是双方家族文化交游圈中的冰山一角。
  尤、顾两个家族的交流对书画艺术创作的推动与促进,表现虽不十分直接,却显得不可或缺,而且在客观上提高了尤、顾两家族成员的综合艺术素养。尤无曲五岁得母舅顾倓基启蒙画山水,十几年后顾倓基的次孙顾永惍由尤无曲带着去上海考取中国文艺学院。
  以尤金镛、尤金鍼与顾贶予的交往为例。顾贶予是尤金镛的妻弟,也是尤金鍼的妻堂兄。他是南通教育界的泰斗,曾先后担任崇敬中学、南通中学校长,和长年担任女子师范、南通中学教师的尤金镛及担任南通师范老师、崇敬中学副校长的尤金鍼,都是南通教育界的老前辈,又有亲戚关系,平时的交流很多。借助保存下来的两幅尤金镛写给顾贶予的诗稿,及顾贶予写的贺尤金鍼七十岁生日的长诗《白眉吟》,可以对他们相互往来唱和的诗书生活窥见一斑。



尤金镛写给顾贶予的诗稿

  尤金镛给顾贶予的两页诗稿都是写在九华堂的花笺上。一页写于一九四九年。《贶予内弟抵里喜赋》诗曰:“惊传海外东坡死(讹言在某地渡河中弹,或言坠水致疾,乌有之谈,成疑问者两载),喜报苏卿塞上回,十二年中离别恨(以南通沦陷年避地北乡),一齐换得笑颜来。已丑二月十九日,半朽翁撰于西园席次。”
  另一页写于一九五〇年的中秋节。一页花笺上写了两首诗:“《中秋夜宴集赋诗敬和原韵》嘉节招嘉客,开筵快若何,名醪纷劝侑,杰句共摩娑。旧感思金粟(新葺客坐外旧植桂树二株,大已逾拱,金粟璀璨即在此时),新炊饫玉米,良宵逢雅集,百岁几能多。《翻叠前韵再成一律》举酒饮今夕,佳肴旨且多。及时终有月,(阴雨终日,近夕雨止,入席后月出,天公亦助人雅兴),不雨岂无禾。觥合称双庆,觞须尽两娑。齐髡判一醉,安问夜如何。贶予兄政句,弟尤萸生敬撰,时庚寅中秋。”
  这两件花笺上的诗稿,前一首是尤金镛得知因为战乱离开南通十二年的内弟顾贶予回到南通,(之前曾以为他已经去世两年),写的贺诗;第二枚花笺上是来年中秋节后亲朋好友雅集写的诗稿。两件诗稿均是蝇头小字,字体古雅,第一页字里行间既有不胜唏嘘的感叹,又有劫后重逢的欢欣情绪跃然笔端。像这样真实生活中融入与情感的书写,从书法的角度看其艺术性与“诗逋画债”是不可比拟的。第二篇整篇手札字里行间已然没有了第一篇的跌宕起伏,整篇书法比较平和稳定,但写得轻松随意,笔端处处流淌轻松和欢快。用笔从容潇散,字体大小变化活泼,笔画之间写得严谨雅致。虽然我们没有能看到那一天其他人写的诗文,但是可以想象这样诗文往来的唱和切磋,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他们的生活是一种常态,自然这些融入生活的往来和交往对家族子弟文化素养的提高,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起到推动的作用。而这种尤家和顾家因家族间的交流与互补所带来的书画繁荣,在尤其伟、尤无曲这一代和顾倓基的次孙顾永惍的相交过程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
  顾永惍(一九一四——一九四七),字亮臣,号大殊,亦署大殊居士。幼承家学,聪慧过人。一九三〇年考入上海中国文艺学院,后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得郑午昌、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亲授。专攻山水,笔墨秀逸,构图高妙,可惜英年早逝。
  一九三一年,尤无曲在上海文艺学院时曾经为顾永惍画过一幅《顾永惍骑毛驴》。这是一幅尺幅很小的作品,宽十三点七厘米,高六十六厘米。尤无曲在画的下方用带湿的浓墨画出毛驴的脑袋四肢和尾部,驴身上坐人的部位尤无曲以空白处理,在空白处用淡墨的线条勾出衣褶的下部,衣服的上部在空勾的线条内,轻抹了两笔淡淡的掺一点藤黄的水绿,脸部也是淡墨轻勾,头部带湿浓墨画出发髻,寥寥数笔一个骑驴的翩翩少年就跃然纸上。画罢,尤无曲在画上落款“辛未元月无曲为永惍造像”。
  这幅画是尤无曲罕有的人物画作品,整幅作品潇洒生动又充满了趣味,更难得可贵的是画上有尤无曲当时的老师和同学共六人的题跋。
  “骑驴故事前则有张果老,后则有韩祈王,今则有顾子永惍,吾不知顾生志趣在神仙耶、在隐逸耶,抑别有所在耶?辛未孟春翁养初题。”(翁养初)
  “此尤生其侃戏为顾生永惍作骑驴小影,颇似在灞桥风雪中归,驮得驴背诗思意,似之作以天灵胜耳,当有出人头地也。浮丘漫识。”(郑曼青)
  “浮丘者,永嘉郑曼青也,善诗能画,吾之友好,所题鼓勇后进,其侃勉旃。永惍其侃同学于此益见沆瀣一气,聊志数语以归之。廿四桥头客。”(许徵白)
  “车水马龙非素志,漫从驴背见天真。万曜西题:骑驴一客独寻吟,传出骚人万古心,不著(着)灞桥与梅雪,为从弦外蓄余音。”(帝公)
  “顾君年少耽咏吟,策为遨游物外心,漫说江南春色好,相将梅雪结知音。永惍仁兄属题造像谨次曜西兄韵,愧未及其什一也。愚弟子元。”(子元)
  画装裱后又有张红薇题:“顾君年少多才思,内蕴精华人未识,别有天趣寄毫端,水墨烟云自超绝。兴来骑驴学郑虔,豪吟江上独清发,阿谁输入丹青笔,风度翩翩更卓越。顾君、顾君好励磨,大好年华,努力多,努力多,莫蹉跎,君画为君歌,我歌君意云如何。辛未夏四月,愚厂女史题于海上。”
  再有杜小甫题签:“尤无曲为永惍造骑驴小影,辛未四月阿二题签。”
  小小一幅画有师友共七人题跋,加上画画的尤无曲,题签的杜小甫这幅作品可谓集九人之精神,极尽风雅。算一算年纪,当时尤无曲不过二十岁出头,顾永惍二十岁还没到,但是才情、抱负和胸怀,却已然在尤无曲的画笔下、在师友的评价中跃然纸上。
  一九三三年,尤无曲、顾永惍合作一幅山水画,尤其伟落款并题跋。他录了陶渊明的两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并题记:“无曲、永惍曾见鹰阿山樵有此作,以淡墨钩石,骨笔简而味厚,其超逸深入元人堂奥,心爱好之,乃相与商榷,为背临一通,深憾不逮原本苍古,然予心许之矣。将付裱背,为录靖节诗二首于端,并志作是幅之始末云。癸酉重阳后三日,逸农书于华萼楼。”
  这幅作于八十多年前的作品是尤无曲、顾永惍背临戴本孝的一幅画的章法(结构),再用元人的笔法画晋人陶渊明的诗意,画成后两位画画的人感到没有画出原作的苍古,但请他俩画画的尤其伟则特别满意,认为此画“简而味厚,其超逸深入元人堂奥”。
  这幅作品可见尤无曲和顾永惍深厚的绘画功力,他们凭记忆背临一幅画的结构,再不拘泥于原作的笔法,凭自己的喜好,以清代画家的构图加上元代画家的用笔,画出晋代诗人笔下的意境,这份能力,这份情怀让人惊叹。
  此画虽为尤无曲和顾永惍两人合作,但画面用笔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不出两人合作的痕迹。尤其伟的题跋,用蝇头小楷一笔笔写出,笔笔如刀有金石之味,题跋的内容富有文学性又具艺术性。在他优美的书法,平实的解说和摘录的经典诗句的演绎下,这幅汇三人才华,又集古人智慧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尤无曲当年二十四岁,顾永惍二十岁,尤其伟三十五岁,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都向往着将来可以归隐山林,过上“结庐在人境,啸傲东轩下”的悠然生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前七年里,尤家人在小城南通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尤无曲是尤金镛最小的儿子,父慈兄爱没有让他去找工作,就在家里画画,出入裱画店,到南通有收藏的人家看画。尤无曲与表侄顾永惍三天两头在一起谈诗论画,他曾为顾永惍刻过多方印章,现在还可以知道的有两方,一方是“大殊”,一方是“虎马斋”。顾永惍属虎,他的弟弟顾永恒属马,他们共用的画室名为“虎马斋”,“虎马斋”刻在一方鸡血石上。
  一九三七年,因为日寇侵华南通沦陷。尤无曲随长兄尤其伟逃难去了上海,才华横溢的天才画家顾永惍留在南通,后来染上了大烟癖,三十几岁就在贫病交织中黯然离世,如今想来让人唏嘘不已。
  顾永惍去世后,“虎马斋”的印一直由他的弟弟顾永恒(梦吾)使用,顾永恒(一九一八——二〇一五)字梦吾,以字行,别号摘翠斋主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舅父在上海经商,五十年代回南通在南通中学任职。一九七八年退休,八十年代加入青山诗社。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顾永恒和表叔尤无曲都住在城东的银花苑小区,两家左右楼都是底层,所以一直有着来往。顾永恒一直不以画显,他的绘画多为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但二〇一〇年他的画册面世后还是让时人吃了一惊,之后在他办了一个画展,世家子弟融在血脉里的文化艺术基因和自由散淡的才情让观者惊叹感慨不已。
  尤、顾两家这种累世延续、知根知底的通家之谊,在中国的家族文化史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正是这种交流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提升了当地文化艺术的高度。


六 结语
 
  近代以来南通在中国,乃至世界东方是一个奇特的地区,在这里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在这块热土上努力建设了一个新世界的雏形,并试图把这个新世界的雏形推广到全国,以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
  梳理考察南通尤氏家族书画人物,百年来的生活状态,我们发现,南通尤家在尤金镛那一代,兄弟几人都是张謇先生这个事业中的追随者,他们的一生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到了尤金镛儿子一辈,他们因为时代的巨变,走上了一条更加波澜壮阔的人生道路。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尤家
格物致知,守文游艺的文化精神,一直贯穿于家族子弟的生命历程中。一个家族最基本的元素是人,而赋予家族子弟可以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家族经久不衰的基础和根本。
  过去、现在和将来并不割裂,都在一条历史的长河之中,谁都跳不出历史的长河。我们在跳不出的历史长河里和努力前进。历史的推手考验着我们,成就着我们,推动着我们。而我们在自我反思中自我超越,在消化吸收历史的同时,融合现实。
  本文考察的仅仅是南通这块热土上一个家族的书画人物,他们生活成长的环境。通过这些并不如烟的往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南通这块热土上,这一百年来的人文环境和书画氛围。一二个家族的文化精神散发出的光芒虽是微弱的,但一个个家族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脉之所在。


(本文作者供职于南通光朗堂尤无曲艺术馆)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8年03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
 
上一篇: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