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您好,欢迎来到荣宝斋官网!

荣宝斋藏品系列展 清代书法部分

时间:2016-12-02 09:29:01 来源:美术馆 作者:   0
  • 邓石如 《隶书屏》 168cm×50cm
  • 傅山 《行书》 163.5cm×48.8cm
  • 高凤翰 《隶书》 152cm×84cm
  • 黄慎 《草书屏》 (62cm×50cm)×2
  • 姜宸英 《行书》 173.2cm×49.2cm
  • 金农 《漆书》 (21cm×29cm)×2
  • 刘墉 《行书》 172cm×90.8cm
  • 钱沣 《楷书》 185cm×109.5cm
  • 汪士鋐 《行书》 115cm×57.3cm
  • 王铎 《行书》 208cm×53cm
  • 翁方纲 《楷书》 74cm×33.3cm
  • 吴熙载 《篆书屏》 (138cm×31.5cm)×2
  • 伊秉绶 《行书》 86.6cm×39cm
  • 永瑆 《临古帖十种》 26.5cm×32.5cm
  • 张照 《行书》 161.6cm×49cm
  • 郑板桥 《行书》 109.2cm×25.8cm
  • 郑板桥(1693-1765) 《六分半书》 109.2cm×25.8cm
  • 朱耷 《行书》 202cm×52.5cm
 
  中国书法是由实用文字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这个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此次展览从荣宝斋藏品中精选出傅山、王铎、朱耷、姜宸英、汪士鋐、张照、刘墉,翁方纲,铁保、永瑆、王文治、钱沣、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纪晓岚、赵之谦等清代不同时期40位书法家的70余件作品。展品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同时也展出了风格奇特的金农"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较全面地展现了清代书法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表现形式,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这场视觉盛宴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能领略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书法篆刻家,邓派创始人。其四体书法皆擅,尤以篆、隶著名于世。他的篆书堪称集碑学大成的典范,他的隶书也博取汉、魏诸碑,结构严整,遒丽淳厚,其楷书、行草也由碑隶中衍变而出,苍古质朴,格调不凡。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桥老人等,山西太原人。清代名医 、文学家 、书法家。明亡后,其着朱衣、居土穴,自号朱衣道人。以行草书为最擅,在书风上追求“气骨”。其用笔之纵横遒迈,情感之狂肆真率,风格之古拙苍劲,无不是其审美意趣的体现。
  高凤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等。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晚年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山东胶县城南三里河村人。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之风格,承元明之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家,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
  黄慎(1687-1768)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清代画家。他的书法初宗“二王”,后转师怀素,由楷书而为行草再为狂草。其草书将连绵不断的线一变为时断时续,奇崛遒劲,奔放不拘。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其书法由米芾、董其昌上追晋人,清逸秀俊,气度娴雅。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其书法以正楷、分隶、行草见长。楷书独创“漆书”,用笔方扁如刷,结体方正,横画粗而长,竖画细而短,墨色苍郁浓重似漆。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官至吏、礼、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书法初从赵、董入手,后兼学唐宋诸家,集帖学之大成。他擅长楷、行书,笔势婉转,墨色浓重,丰腴醇厚,沉雄古淡,有“浓墨宰相”之称。
  钱沣(1740—1795)号南园,字东注,一字约甫,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曾被选入翰林词馆,后两任湖南学政,督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其书学颜真卿最得真意,笔墨凝重,力道沉郁,且方正庄严,笔笔不苟。后又熔欧阳询、米芾等家之长为一炉,形成了自家的独立风格。
  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会元,官中允。书法与姜西溟(宸英)并称姜汪。其书能大而不能小,然有奇势,纵横自放,而分间布白,无分寸失。名公卿碑版多出其手。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书法于楷、隶、行、草诸体无不擅长,而以行草书成就最高。草书宗法“二王”、米芾等人,用笔或方或圆,时见折笔顿挫,结字奇崛险茂而富于变化,章法恣纵错落而不失法度,笔势连绵流畅而大气磅礴,于秀逸婉转之中追求刚健豪迈、苍郁雄畅的“气骨”。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他精于金石考证,著述甚丰,擅长楷、行、草、隶诸体,楷法欧阳询,谨守法度,但不能自出手眼;质厚有余,而纵逸超妙不足。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后学邓派者,多舍邓趋吴,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他出身世家,是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惠州、扬州知府。清代书法家,擅长四体书法,以隶书最负盛名,自成一派。其行、楷书亦以颜书为本并融入隶意,瘦劲凝练,颇见新意。后世称其与邓石如为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永瑆(1752-1823)号少庵、诒晋斋主人等。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乾隆的第十一子,封成亲王。其自幼善书,书师欧阳询、赵孟頫两家,擅长行书、楷书。风格兼有欧的劲健和赵的秀整。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刑部尚书。擅长书法,“初从董香光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书风圆健雄浑。他常为乾隆代笔,居“馆阁体”首位。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书法以“六分半书”著称,是一种融合真、草、隶、篆于一体而参以画法的书体。如“乱石铺街”,脱尽书家窠臼。
  朱耷(约1626-约1705)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人屋、驴屋等。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其书法因不同时期师承与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他善用秃笔藏锋,书风或怪伟峭拔、雄健恣肆,或简静沉着、圆浑古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