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在线展厅
马爷的画越看越有味儿

刘一达
 
  中国有句老话,好看的东西禁得住琢磨。的确,一幅画儿也好,一幅字也好,挂在墙上让人百看不厌,这才是好画儿。马爷的京味儿画就具备了一眼看不够,两眼还嫌少,越琢磨越有味儿的特色。
  马爷的大号马海方,地道的北京人。在本乡本土刨食,自然他有很多优势。扎实的基本功,勤奋的写生垫底,加上笔墨功夫的日益炉火纯青,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尽现老北京的民俗和新北京的风情,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画儿不但有人有景儿有情,还有味儿。什么味儿?北京的“二锅头”味儿、炸酱面味儿、豆汁麻豆腐味儿。看他的画儿,耐人寻味儿。当然,有些时候这种味儿您甭寻,多看两眼,浓厚的京味儿便会直扑人面,甚至会碰鼻子。常言道:好茶不怕细品,不但北京人对他的画儿有一种亲切感,看在眼里,一时半会儿忘不掉。外国人看他的画儿,也会不由自主地奉献出自己的眼球儿。难怪他的画儿,这几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点烫手,价位一个劲儿地往上翻跟头。
     马爷的画儿能达到这种成色,跟他画画用心用情有直接关系。他画画儿不是一般的用心,而是把全部心血投到自己的笔墨之中。他画画儿也不是一般的用情,而是把自己对北京对艺术的全部情感都掏了出来,宣泄在纸上,他玩的不是艺术,而是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画儿才有味儿,也才有看头儿。马爷在作画的闲暇,必到北京的大街面儿上溜达几圈儿,古玩旧货市场、街心公园啦,汽车站火车站啦,哪儿人多,他奔哪儿转悠。到这些地方干吗?不是散心,而是找感觉、抓灵感。当然啦,他身上总揣着速写本,看到有特点、有个性的人,他便拿出速写本。“刷刷刷”,几笔便把这个人物的表情特征记录下来。那可真称得上是速写,速度不比按照相机的快门抓拍慢多少。在他的画室,这样的速写本有一大摞。头年,他自掏腰包去了一趟埃及,又去了一趟欧洲。他到那儿去,是琢磨把北京的风情跟异国他乡的风情做一番对比。一般人出国观光,总会带回来一堆“到此一游”的照片,可这位爷带回来的却是几本异国风情的速写。这些异国风情的速写居然也带着京味儿,有人得知后很想买断,出版成速写集,马爷付之一笑说:“您让我再焐些日子,我得琢磨一下京味儿和洋味儿的区别。”
     马爷作画儿是全身心地投入。今年一过春节,圈儿里的朋友又找不到他了,手机关了,家里的电话也没人接。这位爷是不是又出国采风去了?朋友们纷纷猜测。其实,马爷哪儿也没去,正一个人猫在家里画呢。原来为迎接2008年北京盛会,北京画院在2008年之前,每年要搞一个“北京风韵”的系列展。让国内外的朋友从画儿上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搞“北京风韵”画展,当然少不了京味儿画家马爷。所以马爷又捋胳膊绾袖子,“泡”在墨里了。
     这次“北京风韵”的系列画展,马爷准备画6到8张大条屏,仍以人物为主,每幅高2米,宽50厘米,有耍巾幡的老北京人,有玩鸟儿的北京人,也有烧制烤鸭的北京人。这些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北京风情,画里的人物有几十号。马爷实在,他说:“我是一个画家,没别的本事,只能用我手里这支笔为宣传2008北京盛会做点儿贡献。当然,要画,就要画出精品来,得让世界人民了解北京,知道什么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京味儿。”其实,很多老北京人物都在马爷的脑子里,他随便提拉出一位来,就是一幅画儿。但他绝不轻易往外拽,用他的话说,拉(画)出一个人物,就得让他有骨头有肉,活灵活现。咱要在画展上露脸,不能现眼。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马爷的京味儿画已经在京城的老少爷们儿面前露脸了。1990年他画的《古都风情》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这之后,他的画儿多次在国内书画大赛上获奖。这些年,马爷并没有被大奖的光环给照晕,相反,他越来越沉稳,越来心越静。一直在潜心怎么让画里画外的京味儿更浓。相信,马爷的画儿好戏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