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齐白石在广西的艺术活动与创作

时间:2016-12-27 14:56:10 来源:《荣宝斋》2015年8月刊 作者:李永强   0

  齐白石(一八六四—一九五七),原名纯芝,早号渭清、兰亭。弱冠后改名璜,号濒生、白石、白石山人、白石山翁、寄萍、老萍、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等,别号甚多。齐白石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中国画大家,其诗、书、画、印皆臻妙境。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兼善,尤其精于花鸟画创作。他的绘画中有着浓浓的质朴纯真的情感与天真烂漫的情趣。齐白石的绘画很朴实,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虫一禽、一山一水,都是作者生活中亲眼所见之物,因此显得格外有生活气息。
  他的笔墨是传统的,意趣是真实自然的,风格是鲜明的。他的绘画艺术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艺术,但又抛弃了文人画中的一些僵化的成分,如梅兰竹菊君子题材以及僵死的笔墨概念等;另一方面,他吸收了部分民间美术中的营养,如将民间艺术的色彩、审美与中国画的笔墨结合起来,进而创造出了一种别样的美。他的绘画色彩鲜艳,墨色对比为强烈,造型稚拙,画风质朴,笔墨老辣。精致细腻的工笔与大笔挥洒的写意相结合是他花鸟画艺术的一大特色。他将田园野趣、天真纯朴与文人士夫的高雅闲逸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一种刚健清新、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齐白石还提出了著名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在齐白石的艺术之路上,有着著名的『五出五归』。『一出一归』到了西安、北京;『二出二归』到了南昌;『三出三归』到了桂林(广西)、广州、梧州(广西)、钦州(广西);『四出四归』到了梧州(广西)、钦州(广西)、越南;『五出五归』到了广州、钦州(广西)、香港、苏州、南京。『五出五归』是齐白石用了八年时间完成的『行万里路』之锤炼。他从一个木匠、民间画师发展成为大艺术家,也得益于『五出五归』,这段经历让他广交好友、开阔视野、游历山川,使他的绘画有了深厚的积淀,为其晚年变法打下了基础。齐白石的『五出五归』,其中三次都和广西有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齐白石与广西的缘分。

  一 齐白石三至钦州及其艺术创作

  一九○六年春,齐白石第一次来到钦州,是为了寻访从军的四弟纯培与其长子良元。时任钦州道台的老友郭葆生也会画花鸟画,因此对齐白石礼遇倍加,将自己收藏的金农、八大山人、郑板桥、徐青藤等人的作品拿给齐白石观赏、临摹,还让他的如夫人跟随齐白石学画。齐白石在钦州一直住到了秋天,在与郭葆生定好第二年再来钦州之约后,方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齐白石第二次来钦州的时间是一九○七年的春天,此次至钦州,除了像上次一样教郭葆生的如夫人画画、给郭葆生代笔之外,郭葆生利用职务之便,带着齐白石游历了肇庆、东兴(广西)等地,还越过了北仑河,游历了越南的一些地方。齐白石在自传中说:『钦州瞎界,跟越南接壤,那年边疆不靖,兵备道是要派兵去巡逻的。我趁此机会,随军到达东兴。这东兴在北仑河北岸,对面是越南的芒街,过了铁桥,到了北仑河南岸,游览越南山水,野蕉数百株,映的满天都成碧色。』齐白石第一次踏出国门,感慨万千,见眼前这南方独有的风景非常入画,于是便提笔画了一幅《绿天过客图》,可惜此图今亦不存。此番游历返回钦州途中,正值钦州荔枝成熟之时,沿途所见荔枝树硕果累累,摘来品尝,甘美之极。于是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中又多了一种——荔枝。在钦州还有人拿真荔枝来换齐白石的荔枝画,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道:『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这倒可算是一桩风雅的事。还有一位歌女,我捧过她的场,她常常剥了荔枝肉给我吃。我作了一首纪事诗:「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

齐白石 蕉屋图 48cm×108.5cm 约20世纪30年代
齐白石 蕉屋图 48cm×108.5cm 约20世纪30年代

  齐白石第三次来到钦州的时间是一九○九年三月,受父亲之命到钦州接四弟纯培与其长子良元回家。此次来钦州他在郭葆生处一直住到了夏天,方才带着纯培与良元经广州前往香港游玩后回到家乡。在钦州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齐白石笔不停辍,作画刻印,收获颇丰。其在《寄园日记》中云:『十四日,为郭五临画十二帧,又画小册四幅。此回来钦州,篆刊二百八十余石;画幅、画册、画扇约共二百五十余纸。』这便是齐白石的三至钦州。

齐白石 鹌鹑图 30.5cmx16cm 1909
齐白石 鹌鹑图 30.5cmx16cm 1909

  此外,钦州城外有个天涯亭,相传为北宋庆历年间陶弼知邕州时所建,陶弼亦作有《天涯亭》一诗,诗云:『雨色丝丝风色骄,天涯亭上觉魂销。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兵送远人还海界,吏申迁客入津桥。山公对此聊酣饮,怕见醒来雨鬓凋。』清代知州董绍美在《重修天涯亭记》中进一步做了解释,其云:『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天涯亭』所隐含的思乡之情、离家伤感之意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咏吟,齐白石亦不例外。他在第三次至钦州时,与友人游了天涯亭,还创作了一幅《天涯亭图》(今已不存)。他在自述中云:『钦州城外,有所天涯亭,总不免有点游子之思。』白石登亭感怀,触景生情,曾作诗一首云:『看山曾作天涯客,记得归家二月期。游遍鼎湖山下路,木棉十里子规啼。』可见白石老人在钦州时对家乡的思念。后来,他还刻了一方印章曰『天涯亭过客』,并题诗云:『余四十岁后客钦州,拓有印章,为友人所得,今重见,口占一绝句题后:「天涯海角梦俱荒,使者传书喜欲狂。三十年来鸿雪在,朱泥如旧鬓添霜。」』在钦州,齐白石创作了不少艺术作品,如《绿天过客图》《山水》《鹌鹑图》等。

齐白石 山水 40cm×75cm 1909
齐白石 山水 40cm×75cm 1909

  《绿天过客图》今已不存,此作是一九○七年齐白石到钦州之时,郭葆生带他越过中越边境到达越南时被漫山遍野的芭蕉所感动而创作的作品。齐白石后来多次以此为题进行创作,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蕉屋图》与《绿天野屋图》。《蕉屋图》竖幅构图,图中芭蕉漫山遍野,几间农屋掩映其间,远处两座山峰相依而立。画面左上方作者自题云:『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余曾游安南,由东兴过铁桥,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已收入借山图矣。齐璜并题记。』钤方形朱文印『木人』、白文印『白石翁』等。题诗中的『芒鞋』即『芒街』,『安南』是越南的古称,从唐代至清代一直被称为『安南』。诗文深刻地反映了齐白石对越南之游的难忘与怀念。画中芭蕉以淡墨双钩为之,属于小写意画法。芭蕉叶形态各异,笔笔写出,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突出数万株的芭蕉。农屋用浓墨勾勒并渲染房顶,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远山是典型的『齐家山』样式,不用勾勒,不用皴擦,直接以大笔没骨法画出,一为朱色,一为花青,鲜艳之极。还有一幅《绿天野屋图》,创作于一九三二年,画中主题物象与《蕉屋图》基本相似,仅在尺幅、构图、布局、色彩等方面上略有不同,作者在画面右上方自题云:『绿天野屋,吾尝游安南,由钦州之东兴过铁桥,有万蕉中见绿屋风景绝佳,已收入借山图矣。白石山翁。』与《蕉屋图》不同的是,远山的画法有所改变,以长披麻皴勾勒皴点,使画面多了几份传统山水画的意味。
  《山水》创作于一九○九年,此幅作品全然不见写生的痕迹与齐白石画风的影子。画面简洁明了,惜墨如金,一间茅舍、一棵老树、一个栅栏、两三片石、数只老鸦在天空飞翔,意境空灵萧瑟。画面左上方题云:『璜时己酉四月同客东兴。』整个画面给人以传统文人画的感觉,如果不看题款,很难想到是齐白石的作品。可能是齐白石的应酬之作。
  《鹌鹑图》创作于一九○九年,作者在画面左侧题云:『己酉三月客东兴为鹌鹑写照。』图画仅画鹌鹑一只,没有背景,鹌鹑造型严谨,笔墨简练,生动逼真。虽然此作品是写生而来,但从鹌鹑的笔墨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对他的影响。

齐白石 蜻蜓荔枝图 33cm×100cm 约20世纪20年代
齐白石 蜻蜓荔枝图 33cm×100cm 约20世纪20年代

 
  此外,在目前见到的齐白石的作品中,荔枝题材为数不少,其画荔枝最早始于钦州。白石老人在《荔枝图》中自题:『寄萍老人齐白石自钦州归后始画荔枝。』他对荔枝有着深厚的情感,一方面是因为荔枝味道鲜美、甘甜,营养丰富,另一方面是因为『荔』同『利』,有大吉大利之寓意。在齐白石的作品中,可以经常看到他对当年钦州荔枝的流连之情,如其诗文《荔枝》中云:『折来犹有荔枝思,不忘曾游过岭时;为客心闲形迹静,蜻蜓飞上手中枝。』《蜻蜓荔枝图》中自题云:『作客天涯亭子外,买园门锁夏天开,千回上树无人到,只有蜻蜓飞去来』。《题荔枝》中言:『自笑中年不哭思,七言四句谓为诗;一朝百首多何益,辜负钦州好荔枝。』《荔枝》中谓:『远游不复似当年,一月钦州食万千;群果园中论珍品,徐寅同说荔枝先。』如此作品俯拾皆是。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对此甚是怀念,作《思食荔枝》,诗云:『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

  二 齐白石的桂林之行及其艺术创作

  齐白石到桂林的时间是一九○五年七月,这是他第一次到桂林,也是仅有的一次,其应时任广西提学使汪颂年的邀请至桂林游历。齐白石初至桂林对于当地的气候不太适应,其云:『桂林的气候,倏忽多变,炎凉冷暖捉摸不定,出去游览,必须把锦夹单三类衣服,带个齐全,才能应付天气的变化。我做过一首诗:「广西时候不相侔,自打衣包作小游。一日扁舟过阳朔,南风轻葛北风裘。」并不是过甚其辞。』
  齐白石在桂林居住了约半年时间,于第二年的春天才离开。齐白石非常喜欢桂林的山水,其曾与胡佩衡云:『我在壮年时代曾游览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形势陡峭,我最喜欢。』在这半年的时间里,齐白石除了游历名胜古迹外,就是经常写诗、作画、刻印,其在诗中云:『麝煤鼠尾自支持,作画题诗处处随。梦到山灵仍识否,如今白尽鬓边丝。』(《忆桂林往事六首》之一) 在桂林这段时间,他以鬻画卖印为生,齐白石对此曾做诗记云:『眼昏隔雾尚雕镌,好事诸公肯出钱。死后问心何值得,寻常一字价三千。』『乙巳年(一九○五),余初客桂林,其篆刻纯似龙泓秋庵,樊山先生曾为书定润资。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寒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如黍粒。每字十金。』可见齐白石当时的生意还是相当不错。

齐白石 独秀峰图 40.4cmx75cm 1906
齐白石 独秀峰图 40.4cmx75cm 1906

  齐白石在桂林创作了不少山水画作品,尤其钟爱以独秀峰为题作画,独秀峰位于桂林市靖江王城之内,孤峰耸立,高峻陡峭,气势巍然,有着『南天一柱』之称。此次游桂林过程中以独秀峰为题材的创作如今只能得见两幅,画名均是《独秀峰图》,一幅设色,一幅水墨。设色《独秀峰图》画独秀峰傲然耸立,下有一小院,院内右边杂树四株,中间是一个农家小院。独秀峰从山下到山顶山路崎岖掩映,山顶一长杆挂灯直入天空。画中独秀峰,皴擦点染,笔法自由潇洒,设色清新雅致,画面中下部通过淡墨渲染来突出独秀峰的高度。画面左上方自题云:『中秋仁弟正,兄璜为山水写照。』下钤白文方印『臣璜之印』与朱文方印『濒生』。水墨《独秀峰图》更为简洁,寥寥数笔,勾勒出独秀峰的形体,画中皴染较少,笔墨简逸。竖长幅的构图与大面积的空白更体现出独秀峰的秀美与高度。齐白石还曾做诗《独秀山》一首云:『笑看独秀如碑立,可惜周遭没字痕。只有晚风残照侯,一竿灯火乱星辰。』除了上述两幅作品外,齐白石还创作了《桂林旅店墙山水默画稿》与《广西写山水小稿》,可惜画已不传,仅见于文献记载。《桂林旅店墙山水默画稿》中自题云:『乙巳(一九○五)九月,余尝游桂林,见店壁有此稿,归于灯下背临其大意。』《广西写山水小稿》中题云:『两粤之间之舟无大桅帆,帆横五幅,上下两幅色赭黄,中两幅色白,亦有独桅者。海中山石,上半绿色,下半石色,点深绿色即作墨点亦可,隐隐远山青石。将至平乐府,沙高处碧草一丛,堪可入画。』还于一九○七年作《岩下小鸟写生稿》,画中题云:『丁未二月二十六午刻,过阳朔县,于小岩下之水石上见此鸟。新瓦色其身,枣红色其尾,小可类大指头。石下之水只宜横画,不宜回转,回转似云不似水也。』这些作品都记录了齐白石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在桂林生活、创作的点点滴滴。

齐白石 阳羡垂钓 35cm×34.5cm 1931
齐白石 阳羡垂钓 35cm×34.5cm 1931

  后来齐白石由于怀念桂林的生活,在一九二七年又创作了一幅《独秀山图》,此幅作品较之一九○六年创作的那两幅《独秀峰图》来说更加成熟,虽然造型与构图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但用笔与用墨却存在极大的差别。一九○六年创作的《独秀峰图》似乎是用毛笔的笔锋在勾勒,然后简单皴染,而此幅作品则是用秃笔横涂竖抹,山体勾勒用浓墨中锋写出,飞白较多,山石的厚重感与质感跃然于纸上,后用浓墨、淡墨分别染就,做到枯润、浓淡、干湿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从此幅作品中也可看出,齐白石早年与中年绘画风格的区别。
  齐白石还于一九三一年创作了《阳羡垂钓》,此作近于方形构图,画漓江岸边群山林立,江边四只小船上各有渔人垂钓,意境安逸悠远。画中山石虽然寥寥数笔,但较为厚重,与一九二七年创作的《独秀峰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远山用酞青蓝加墨大笔涂抹,更有醒目提神之效果。

齐白石 独秀山图 1927
齐白石 独秀山图 1927

 
  概而述之,齐白石『五出五归』中的『三出三归』都和广西有关,他曾先后三次来到广西,对钦州的荔枝与桂林的山水喜爱有加,尤其是桂林山水还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郎绍君在《齐白石略传》中对此称:『桂林景色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孤峰独立成为白石画山的基本模式。』当他第一次见到桂林山水时,即刻被这不寻常的山水所吸引,他曾作诗云:『石山如笋不成行,从亚斜排乱夕阳;暗想我肠无此怪,更知前代画寻常。』并在自述中称:『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啦!』齐白石创作的桂林山水画的确风格独特,这也是桂林山水对他的启示。他的山水画从造化中来,而不是死学传统,对此,他曾作诗《吾画不为宗派拘束,无心沽名,自娱而已。人欲骂之,我未听也》云:『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并将此诗题于一九二四年创作的《桂林山水》作品之上。并且还在一幅《阳朔山水》的作品中题道:『曾经阳朔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嘲笑那些死学传统不知道变通、不知道学习造化的画家们。


(本文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期刊责编:范雨萌)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8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