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
陈云诰先生(一八七七—一九六五),字紫纶,又字子纶、璜子,号蛰庐,晚年尊称陈紫老。河北易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进士,癸卯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宣统三年(一九一一),任奕劻内阁弼德院参议;辛亥革命后未出任公职,靠鬻文卖字为生。陈云诰精通文史诗词,尤擅书法。书宗颜体,笔法凝重,气势雄浑,亦工隶书,古朴天成。
一九五一年,陈云诰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一九五六年,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成立。他被推举为社长,为书法的弘扬与普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陈云诰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笔者采访了与晚年的陈云诰有过交集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梁志斌教授。梁回忆说当年先后拜访过陈云诰先生四次,先生有古贤士之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据梁志斌回忆说,民国时期,位于前门、大栅栏一带有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称为『八大祥』,庄主设馆聘请陈云诰教授商家子弟,并为其购置宅院和生活所需,陈云诰为商界及名胜古迹书写牌匾,其代表作有:北海公园三希堂匾额、景山公园明思宗殉国三百周年纪念碑、成都杜甫草堂楹联等。郭风惠先生曾有『满城多榜书』的诗句,见证了陈云诰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1960年,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春节联欢留影。一排右起:张汉文、龚怡轩、周谘度、陈云诰、溥雪斋、曲则成、孙荣彬、孙似楼;二排右起:宋君方、沈祖仪、曹家麒、于云翀、邵锐、吴兆璜、杨钧世、关松房、巫达斋、宁伯龙、惠孝同;三排右起:何炎、张敦源、郑诵先、刘子恒、康伯藩、李惺、赵质伯、杜襄、宁斧成;四排右起:金禹民、王传恭、翟奉南、归质忱、许林邨、董立言、徐焕荣、刘博琴
一九四四年抗战期间,《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由晚清最后一批翰林中的傅增湘、陈云诰和潘龄皋分别撰文、书丹、篆额。仨人旗鼓相当,均为当时诗文书法的名家,他们的合作使此碑成为碑刻艺术中难得的珍品。『文革』期间,此碑被拦腰斫成两截;二○○三年,尘封已久的此碑被景山职工在园内院落的角落处发现,竟保存完好;二○○四年,此碑被修复,重新归位。此碑与书写者一道历经风雨,日久弥珍。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九日,陈云诰凭借自己德高望重的资历和清白无误的历史受聘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为首批二十六位馆员中的一员,陈云诰等馆员皆耆年硕学,或为全国知名,或是一方之望。比之前人,毫无逊色。但大都生活清贫,不愿自暇自逸,所以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以『敬老崇文』为宗旨的,毛泽东加入了『研究』二字,以区别于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服务性。这一机构解决了诸位宿儒的生计困难并发挥其余热,能入选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建国初期是极为尊崇的殊荣。
二 陈云诰与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
论及陈云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贡献及影响,莫过于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一九五六年九月一六日,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成立,八旬高龄的陈云诰任社长(照片第一排中间戴眼镜长髯者为陈云诰先生,左为副社长溥雪斋先生),副社长为张伯驹、溥雪斋、徐石雪。书社以『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之花』为宗旨,用书法服务于社会。书社的主要活动是举办展览,组织笔会,进行书法交流,特别是中日书法交流。吸收年轻有为的书法爱好者。书社成立的当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第一次书法展览—『北京时人书法展』,并将日本丰道春海等书家的十三件作品展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纯粹的书法交流展,也预示着中日书法交流的开始。
陈云诰为《彭八百先生书画册》题签
一九五七年,《中国书法展览》首次在日本东京举行;一九五八年,《日本书道展》在北京北海公园开幕。之后的书展几乎都是你来我往的对等形式的展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日双方还不曾有畅通的外交渠道,此时期的书法交流对两国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每次交流展,中方都是以德高望重、书法功力深厚的陈云诰为主要代表的。直至陈云诰去世前,他还在为中日书法交流题词。
梁志斌回忆说,一九六四年七月,八十七岁的日本著名书家丰道春海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个人书展。陈云诰作为北京书社社长,自然要题词祝贺。但因陈紫老案上无多余的宣纸,只好先用了梁送来的宣纸。之后先生对梁志斌表示抱歉,梁说:『没关系,我再买。』至今令梁志斌深感遗憾的是,当他准备再买宣纸请陈紫老写字时,却从报上得知,陈云诰先生于一九六五年一月五日辞世。这竟成为这对忘年朋友永远的遗憾了。
陈云诰最后的十年是与书社一同走过的。『文革』初期,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不得不无疾而终。但书社十年来的贡献却功不可没。它作为古老艺术的团体,曾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老树开新花』式的贡献:举办电视书法讲座,出版《怎样学习书法》和《各种书法源流浅说》,为培养书法后继人才付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启功曾问学于陈云诰、张伯驹、溥雪斋、郑诵先、郭风惠诸前辈,得到过他们不同领域的指导和奖掖;与陈云诰、张伯驹、郑诵先、郭风惠、秦仲文诸书社前辈有过诗文交往的当代书家梁志斌,之所以能诗书画并进,多得益于诸位大家的引领与帮助。当年陈云诰看到梁志斌的诗文和书法时,就说:『你的诗和书法都好,我推荐你入书社吧』,并让梁志斌买来宣纸准备为学生写字留念,如前所述,也令这对师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类似的师承关系难以一一细数,但这不能不算是当年书社对当代书坛的重要贡献。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书法组织,首先从美术组织中独立出来,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分离』,社长陈云诰及其同仁为促成此事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该书社成立五年后,也就是一九六一年,上海成立了书法篆刻研究会。之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也纷纷成立了书法组织,为未来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提供了机构的雏形以及可行性的经验。尽管当年的北京书社在组织机构上与现在的中国书协、北京书协不尽相同;尽管北京书社在组织规模、社会影响、职能范围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现在的书法协会相比,但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书法组织,它开创了现代书法组织的先河,它的奠基意义不可低估,它的历史贡献及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地区,而且已扩展到全国范围甚至是海外钟爱中国书法的日本、东南亚地区。当年的北京书社及陈云诰社长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功不可没,那是一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更不该被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学者错写讹传。
三 陈云诰为人为书
陈云诰家境属河北易县首富,他乐善好施。当代大家启功先生的曾祖父溥良,曾得过陈云诰的鼎力相助。清末民初,国内政局不稳,启功的祖父不愿再过问国事,就找到陈云诰先生,陈云诰在易县为其购置了一片房产,让启功的祖父一家居住下来,远离了京城的烦恼。
一九六○ 年,《人民画报》总第一四五期封二上发表了真草篆隶四体四张作品,分别为赵质伯楷书、郭沫若草书、陈云诰隶书和许宝蘅篆书。郭沫若是当时文化界的领导,其他三位均为书社的重要成员,也是功力学养深厚的书法大家。
陈云诰 录陈恭尹诗句
一九六一年一○月二九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星期画刊》整版刊发了陈云诰、溥雪斋、郑诵先、郭风惠、宁斧成、王传恭等书社成员的各体书法作品。当时该版的编辑为沈鹏和宋书安,他们做了简明扼要的编者按,介绍书法篆刻艺术的源远流长。该版发表的是陈云诰的楷书作品。
梁志斌回忆说,他初次拜访陈云诰先生是在一九六二年,当时彭八百先生为梁志斌作一二张书画小品,经中国书店装订成册,彭八百让梁志斌拜请陈云诰题签。梁志斌说他当时怀着景仰的心情,在西单一所四合院内拜访了这位翰林陈云诰先生。院内修竹交阴,清静优雅,先生八十高龄,鹤发长髯,精神矍铄,颇有古高士之风。梁志斌说明了来意,先生援笔题写了《彭八百先生书画册》,在下边写两行小楷『志斌藏,蛰庐题』,并钤印『陈』。
陈云诰的书法以颜体为宗,兼容欧赵,颇有清代颜体大家钱南园之体势与风神,书法释文如下:『琪树西风粤国秋,十年前记住罗浮。山光一半来蓬岛,海色三更上石楼。云护药苗侵腊长,寺分泉水入房流。葛洪单并分明在,一下人间渐白头。独漉堂忆罗浮诗,喜其沉郁兼有雄直气,甲午初夏,陈云诰。』……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11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