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尘封在档案里的历史与人生(上) —高希舜的交游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

时间:2017-01-04 09:32:34 来源:《荣宝斋》2015年11月刊 作者:朱京生   0
  二○一三年七月,在北京画院『妙于陈馨—于非闇、陈之佛北京画院精品展』研讨会上,李松先生由曾在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下文简称南京美专)任教的陈之佛想到高希舜和南京美专,他感慨道:『怎么没有人研究高希舜和南京美专?没有材料,无从下手啊!他可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确实,高希舜的名字目前只出现在几部美术词典和几篇回忆文章之中,在二十世纪的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专史之中,南京美专则完全是空白。
  诚如胡适所言,材料的搜集比研究更重要。以下主要就笔者所见《高希舜档案》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生平和南京美专创建、办学及相关史实进行初步考察和梳理,以飨学界同仁,希望将来有机会对其中更多复杂问题再进行深入探讨。

高希舜像
高希舜像

一 高希舜及其交游

  关于高希舜的生年,是一笔糊涂账。目前公开出版的美术家辞典、年鉴、新媒体中有一八九五年、一八九六年两种说法:一、高希舜同乡同学张国基一九八一年在《高希舜画集序》中作『一八九五年』,其他工具书关于高希舜生年的说法多半依此;二、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日本天明堂株式会社合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高希舜》作『一八九五年一月生』;三、一九八七年上海辞书出版史的《中国美术家辞典•高希舜》作『一八九六年』;四、一九九三年广西美术出版社《美术年鉴•一九四九—一九八九》作『一八九五年』;五、百度百科•高希舜条目中,同一页面竟有『一八九五』『一八九六』两种说法。《高希舜人事档案》中所见生年说法更丰富,共有六种说法:一、人事档案首页《登记表•出生日期》作『一八九五年』;二、一九五三年填《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员工履历表•出生年月》作『一八九八年一月一九日』;三、一九五二年填《干部登记表•年龄》写『五十五岁』,倒推五五年应为一八九七年;四、一九五四年填《工作人员经济情况调查表•实足年龄》写『五四』,倒推应为一九○○年,太离谱,疑为『五九』之笔误;五、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填《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会员登记表•年龄》写『五八』,倒推生年为一八九八年;六、一九五八年三月填《登记表•年龄》写『五九岁』,推为一八九九年;七、七十一岁填《牛鬼蛇神登记表(一)出生日期》作『一八九七年二月二○日』;八、一九六六年七月一四日填写的《师生员工登记表•诞生年月》作『一八九七年一月一九日』;九、一九六八年《高希舜交代材料》作『七二岁』,依此推出生年为一八九六年;十、一九六九年一月九日填《登记表•年龄》写『七十二』,倒推生年为一八九七年。
  总之,一位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画家,生年竟有六种说法:『一八九五年说』(此说最多,共六处)、『一八九六年说』(三处),『一八九七年说』(四处)、『一八九八年说』(两处)、『一八九九年说』(一处)、『一九○○年说』(一处)。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传统方法纪龄(出生即为一岁)的话,那就更乱了。因此,目前结论倾向一八九五年,但不能坐实,需要进一步考证。

王梦白 鹧鸪送别图 35cm×136cm 1928
王梦白 鹧鸪送别图 35cm×136cm 1928

  ⒈早年:湖南时期(一八九五—一九二○)
  高希舜,湖南益阳县桃江乡(也称桃花江,即今桃江县)人,字爱林(喜林),别号墨园,又号一峰山人。母亲善绘画,工刺绣,因得母教,从小嗜好美术。九岁启蒙,私塾两年,小学三年。一九○九年九月,十四岁,入本县仁德(一说是成德)高小,时以绘事在县城中露头角。一九一五年考入易培基任校长的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于美术表现特长,全校师友,莫不赞美。从此产生了『只要把美术学好,做一个美术家,可以关门不求人』的观念。他与毛泽东、蔡和森、周世钊、张国基等人同学,教师中有徐特立、王季范、易培基。
    学习期间,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学友会活动,有关史迹现陈列在长沙及韶山纪念馆。其时『毛泽东以文采冠名当辈,高希舜以绘画声闻全校』,两人的作品常常出现在张贴学生优秀成绩的『揭示处』专栏里。在毛泽东领导的学友会中,高希舜被推为美术纠察(高建民《家父与齐白石、王梦白挚友之交》,载《三友遗珠—王梦白、齐白石、高希舜遗作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二○一二年一二月版)。一九二○年毕业,高希舜应在一师附小主事的毛泽东之邀,任一师附小美术教师。适逢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开始招生,为求深造,便辞职前往应试。

  ⒉北平时期(一九二○-一九二七)
  一九二○ 年( 又有一九一八年、一九一九年之说,待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第一班师范系,得到陈师曾、王梦白、姚茫父、萧谦中诸名家教诲,全副精神寄托于绘事。此间,与白石老人相往还。白石老人为其刻『以画为乐』一印以兹鼓励,后又为其刻『高希舜』(白文)『一峰山人』(朱文)『墨园书画之记』(白文)等印相赠。由于是师范系,故高希舜对中西画、雕塑等艺术有全面涉猎。
  一九二三年在艺专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成为唯一留校的应届毕业生。艺专授课之外,星期天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熊知白家兼任家庭教师,同时在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务本女子大学任教员,其中师大附中教过的学生中有钱学森等人。钱先生晚年曾说,他曾从高希舜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在科学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参见百度搜索:《深圳特区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王梦白 猿息图 35cm×136cm 1929
王梦白 猿息图 35cm×136cm 1929

  一九二四年高希舜作《荻花图》,白石老人题曰:『霜叶如刀双刃斜,山边壕下影交加。从来不足为人赏,乔木相传唤作花。』又题:『是看好鸟去犹还,不如牢笼天地宽,却是为何忙不了,这边飞过那边山』再记曰:『此花吾乡最多,不知为何名,非芦花也。』一画三题,不厌其烦,白石老人对这位小老乡的厚爱真可见一斑。

  姚茫父与齐白石交恶,《白石老人自述》中所说骂人的『科甲』即为姚茫父。(参见拙文《〈白石老人自述〉索隐•一桩骂人公案》,载《中国画学》第二期,北京:故宫出版社,二○一二年五月)因此,高希舜将姚茫父题过字的《葫芦》,再请齐白石在『诗塘』上复题就显得不一般。白石题曰:『诸老不在眼前名,惟有虚名殊足辱,君如笑问此何人,画界之中一鲁肃。』将高希舜视为鲁肃,那他与姚茫父的这种『合作』无疑就是『孙刘联合』了。足见处在弱势一方且尚未完成『衰年变法』的白石老人对此的珍视。


  高希舜有《鱼瓮图》,风格学王梦白、吴昌硕,白石见之爽然题曰:『厨下有鱼皆可砍,堂前有瓮未曾开,与君不饮何时饮,李白刘玲安在哉。』诗思敏捷也见风趣。高希舜与白石父子也偶有合作,其所作《荷花》生动自然,白石三子子如为补蜻蜓,白石老人也欣然命笔,曰:『画笔能动人惟两种,一古拙,以生活也。一峰山人画此,可谓生活极矣。』对弟子给与充分肯定。早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期间,因对当时的教育不满,高希舜便有自己办学的打算。
  一九二四年,艺专邱石冥等同学毕业即失业,遂与之一同纠合同学王君异、张琳、王石之等六人,共谋创办私立京华美专,邱当时无力负担全部费用,高希舜自谓『在教育救国的思想支配下,将自己所积蓄的工资和卖画收入捐出,与邱不分彼此,协力办学』(《高希舜档案》)。事成推选姚华为校长,邱石冥任教务长,高希舜在此兼任教授。同时,高希舜在琉璃厂淳清阁、伦池斋寄售卖画,生活自给自足而有余。去日本留学时,把所有的东西全放在京华。
   一九二六年,受革命思想诸同学的影响,参加抵制八国最后通牒的『三一八』示威游行,目击艺专同学姚宗贤等惨死于北洋政府的枪下,从此以一技自负,埋首案头,走上了专业至上的道路。同年,为提高业务水平,考取湖南省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经学校的议定,以品学兼优推为选拔生,又得庚子赔款的奖学金。曾云:『从此更自鸣不凡地目空一切,树立纯技观点。作更进一步的妄想,拟将自己的作品,并征集现代名家之作,向海外宣传祖国文化,周游各国联络各国艺术名家,组织世界各国现代名家美术陈列馆,横冲直撞,一意孤行。』
  将赴日本,高希舜一行数人往王梦白师处话别。王梦白在他的《花开十丈藕如船》上题曰:『爱林将东渡,偶至破斋话别,余以其负芨异邦,分襟在即,为补慈姑,以壮行色,携之东瀛,悬诸座隅,应不忘祖国风味也。画毕并致数语,同观者陈鼎臣先生、颜伯龙、邱石冥、虞季中,越午各欢散而归。梦白王云。』王梦白补画,一浓一淡,与藕花相呼应,画龙点睛,绝妙之极。

  ⒊日本留学期间(一九二七—一九三一)
  一九二七年二月赴日本留学,到东京先在成城学校补习日文,九月考入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受同在日本留学的武仲衡的鼓动,填了一张登记表,就算加入了国民党。同年双十节,参加在东京青山会馆的集会,张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是日半夜与众多参加集会的留日学生一同被铺,在监狱里拘留了一个月,幸得教授鹿岛英二和日本外务省书记官岩村城允证明,其平日是诚恳笃学的学生,始得保释。从此,不再参加政治活动,专心于绘画技巧。
  据同在日本留学的章毅然回忆,记得有一此次同去东京神田区一书店,看到陈列世界伟人的照片中,有毛泽东的肖像,高希舜很高兴地回忆起与毛主席在湖南一师同学和在该校附小参加毛的领导下革命活动的事情(现在韶山陈列馆陈列着相关材料)。

高希舜 草虫册 20世纪40年代
高希舜 草虫册 20世纪40年代

  一九二八年高希舜一度短暂回国,在北京与老师王梦白合作多幅作品。齐白石也为其作题跋,曰:『余尝闻日本山水最佳,苦思游览,未遂其意,仅爱林先生由日本归来,余往问,爱林能详述,且曰:残山剩水,残花寒木,皆添画本。从此不为巧言者所欺,也不为金石所拘害也。余知爱林之于画得之矣,因随手取爱林此画记其事,世有看此册者,知爱林之胸怀也。』
  凌文渊、王梦白、姚华为高希舜撰《鬻画引》,齐白石代书。文曰:『湖南高爱林鬻画引。高君爱林名希舜,自号一峰山人,纫嗜美术,聪颖过人,曾肄业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诸教授尝称许之,以为校中学生无二,率业果然作画匠心独造,能自成流派,雕刻也别有独到处,犹谦谦未足,复穷学于日本历有年,异国士夫,见之画刻推重之……』
  高希舜请王梦白师在其所作的一幅《白荷》补画。此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梦白师补画四只新燕,随即题道:『横塘十里起风波,花叶峨峨似枕戈,最是翩翩新燕子,秋来还听采莲歌。爱林近以所作白荷嘱补新燕,感而赋此,时正戊辰白露,干戈未息,期也。』又在另一幅牡丹上以旧句补题:『一春风雨不知寒,又值侵明三月三,木华山茶都过了,牡丹娇艳数江南。』中秋节,王梦白又为将返日的弟子作《鹧鸪送别图》,并题二绝送别:『一年容易又中秋,东海无波可再游,此去更看红叶好,登高为忆我神州。夕阳衰草旧京西,尚有鹧鸪啁哳啼。写罢不堪来举赠,凄凉今后少鸦栖。』表达了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次年初夏,王梦白东渡日本举办展览,并进行美术交流,师生异国欢聚,共度了一段朝夕相触、共研绘事的美好时光。此间王梦白为弟子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而题跋尤为风趣。
  好骂人只是王梦白的一面,其人能诗文,非常风趣洒脱,在京派画家中最具魏晋风度。这张《猨息图》题曰:『己巳之夏客江户,爱林邀陈节楼、陈海观游井之头,酒酣作画,醉态迷离,爰写睡猨图而报之,不敢论画也。观者有同乡章期成(毅然)在旁发笑,因而记之。』又作《五鱼图》曰:『予爱林同处东瀛,每饭必鱼,虽喜而实厌也,今写此数种,恐东瀛也未之见也。膨大而肥者,鳜鱼也。四聚为鲋鱼,细长呈三乃游条,挺然而动活之状,生面别开,不落窠臼,识者以为如何?己巳长夏,王云并记于江户。』
  在日期间,高希舜与王梦白通过艺术活动,结识了日本著名画家横山大观、井土灵山等人,相互切磋了技艺,其中灵山仙史在他的一幅《苦瓜图》上题曰:『笑他依样画葫芦,仿看当年倪老迂,凭君冷却人间热,千紫万红颜欲无。己巳岁杪,爱林高君示期所写苦瓜图,索一言,赋此污余白。』当年日本艺术家的汉学功底可见一斑。
  毕业时,高希舜将平日的习作和创作一二○幅,在东京松阪屋开一留别绘画展览会,得横山大观、井土灵山、赤诚素明等名流交口称赞,售得日金九万贰仟余元。在东京的个人画展,轰动日本文艺界,获得报纸上的好评,令同在日本留学的章毅然钦佩不已,由此订交。

高希舜 苦瓜 33cm×101cm 1929
高希舜 苦瓜 33cm×101cm 1929

  一九三一年,高希舜由日本学成归国,春夏之际在北平逗留,与昔日师友有笔墨之欢,白石老人为其多幅作品题跋,其一曰:『一峰山人由日本学成归国,旅居旧京,既无画案有无画笔,能成此幅可谓手腕有画,余喜之记数字始归也。』
  高希舜留学日本期间,正是吴昌硕画风在日本大行其道之际,不免受到影响。此时,齐白石已因学吴昌硕而衰年变法成功,遂题数语以资鼓励,曰:『一峰山人画此,余难为也,一曰不见自当刮目相看,况山人相别五年,鼓索进无量耳,齐璜心佩。』着实不易。
  南京时期(南京美专创办时期,一九三一—一九五○)此际,早在一九二二年秦淮河畔夫子庙东金陵闸成立的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已于一九二六年停办,南京只有中央大学的艺术系,而没有一所专门的美术学校。遂与薛士堪、章毅然、高希尧等人创立南京美术专科学校,高希舜担任校长。
  创校前后,高希舜晤海上王一亭先生,王为其多幅作品题跋。其一曰:『爱林道兄精研绘事,设色古艳,用笔也苍劲有古致,北平齐白石辈亟称道之,先生犹擅长蜡染图案,意味朴雅,大类五梁祠画像气概,而艺事益进于道矣。』
  一九三二年,高希舜邀请恩师王梦白亲到南京美专授课,使该校的学生领略到了京派大家的风采。此间与王梦白合作有《水仙竹雀图》高希舜作墨竹、水仙,王梦白补雀;《富贵大吉图》高希舜画牡丹,王梦白补鸡。王题曰:『雏鸡也解春光好 窜过花荫何处寻。西画有速写法,中画也有速写法,(汪)亚逵以爱林写照,立时而成,余作此为时不逾十五分,借此谴兴其乐可知。』据学生回忆,南京美专常挂有王梦白先生的作品。又同梦白师一道与南京的文人雅集合作《三友图》,杨宾叔慕名为高希舜刻印章一枚。
  一九三三年,高希舜与陈树人、张道藩、王棋、徐悲鸿、陈之佛等人在南京共同组织中国美术会,被推为理事。教育部举办全国美展,也受聘为审查委员和《美术季刊》等工作,全国美展闭幕时与各地画家一同参加在教育部的笔会。南京沦陷后,迁校至湖南桃江,所谓:『披荆斩棘,荒山蔽庐,玄歌不辍;当窗染翰,范水模山,盖又不胜国破山河在之悲矣。』(张国基《高希舜画集•代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一二月)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直到全国解放。(南京美专创立和办学相关情况详见下文)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高希舜曾作《草虫册》,是册得王梦白、齐白石真传,求其生动,而不是一味求工。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真谛,他教学生大概也是如此……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11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