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崔晓东艺术品鉴

时间:2017-02-04 14:08:58 来源:《艺术品》2015年11月刊 作者:崔晓东   0

崔晓东

    崔晓东 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籍贯江苏扬州,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炎黄艺术馆馆长。其作品曾参加过很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活动,并多次获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处及众多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著作及个人作品专集30余种。

读书随感
                                     文/崔晓东

  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最本质的东西,古人有“神采生于用笔”之说。清人方士庶讲:“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中。”中国画是将自然造化和人的心境、情感用笔墨体现出来,完成一种艺术的转换,变成一种艺术形式。有了用笔,中国画才能如石涛所说的“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是用笔赋予自然以生命。因此古人总结说“丘壑之妙,勾勒之妙也”,也就是用笔之妙。
  荆浩在讲吴道子的画时曾说:“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这里所讲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艺术上,形式要高于内容,艺术才能久远,比如一幅山水画,仅仅表现了山川,而笔墨上没有什么价值,一定不是一件好作品,仅有内容,而形式上无力量,艺术将无生命力。画山水画,山川要为笔墨服务,而不是笔墨为山川服务。同时,中国画是起于用笔,最终将归于用笔。

​崔晓东 香山十月 纸本设色 2007年
崔晓东 香山十月 纸本设色 2007年

  清代画家龚贤在其课徒稿中提到画家四要,第一条“用笔要古”。我理解其中的含义,一是要向前人学习,吸收前人的精华;二是要纯正、地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向前人学习。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经验,才能营养丰富,拒绝吸收营养,艺术就会枯萎。黄宾虹先生也谈到:“章法屡变,笔墨不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事物有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任何事物都一样,什么都变,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不变的东西使事物保持存在和稳定,变使事物发展。用笔是中国画的不变因素,没有用笔就不是中国画了。龚贤又补充说:“用笔要健。”这里面又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用笔的力度,既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同时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因此用笔包含着技术性和人文精神。

崔晓东 溪山无尽 纸本水墨 1999年
崔晓东 溪山无尽 纸本水墨 1999年

  清人沈宗骞作《芥舟学画编》,其文立论精深、慎密,文辞神采飞扬,其卷一、卷二论山水,其中有一篇转谈用笔。文中说:“昔人谓‘笔力能扛鼎’言其气之沉着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所谓下笔有神者此也。”此句言下笔应有丰富之内含,现在人用笔往往笔中无物。沈氏又谈用笔应“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跋扈飞扬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剑绣土花,中含坚质,鼎包翠碧,外耀光华,此能尽笔之刚德者也”。用笔自然流畅无浮躁而又沉着痛快,如同宝剑生像花一样的锈斑,中间却是坚实的质地,鼎被绿色的锈包着,闪耀着光华,十分形象而又贴切地道出了笔力刚劲的感受和道理。又云:“既百出以尽致,复万变以随机,恍惚无常,似惊蛇之入春草,翩翩有态,俨舞燕之掠平池。扬天外游丝,未足六其逸;舞窗间飞絮,不得比其轻。方似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既蠕蠕而欲动,且冉冉以将飞,此能尽笔之柔德者也。二美能全,固称成德。”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笔性柔和的最高标准。这两段话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用笔刚与柔给人带来的丰富感受。用笔,体现了人的性灵、修养和功夫,这些都可以在一根线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对元四家的人和画有一段很精辟的评价:“大痴为人坦易而洒落,故其画平淡而冲濡,在诸家最醇;梅花道人孤高而清介,故其画危耸而英俊;倪云林则一味绝俗,故其画萧远峭逸,刊尽雕华;若王叔明未免贪荣附热,故其画近于躁;赵文敏大节不惜,故书画皆妩媚而带俗气;若徐幼文之廉洁雅尚,陆天游、方方壶之超然物外,宜其超脱绝尘不囿于畦畛也。记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其是之谓乎?’”人们在观赏艺术品的同时可以体悟人生、人的境界,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妙之处。从画家的角度讲,画中国画与其说是一种表现,不如说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追求寄托在一笔一墨之中。因此,过去的文人把做人看得非常之重要,人品不高,画品自然不会高,所以才有柳公权的“心正才能笔正”。笔墨可以表达人的心灵和性情,同时它又有质量高低之分,仅靠灵性作画是不够的,需要多年的修炼。黄宾虹称他练笔数十年无一日间断,“非朝夕作画可谓不间断,要每日练笔力,而笔笔合乎规律之中,久而久之方得超出规律之外”。没有长时间的修炼,就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崔晓东 晨曦中之张家界 纸本设色 2014年
崔晓东 晨曦中之张家界 纸本设色 2014年

  古人云“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内容是从书中来的。历史上一个时代的书法倾向对绘画的用笔有很大的影响,如唐宋绘画,楷书入画,用笔注重提按,转折比较方硬,元人一变,行书入画,行笔疏放飘逸,明人曾有草书入画者如徐青藤等。董其昌提出,以草隶奇字入画,追求一种古朴和奇趣,清末碑学大兴,篆书,金石入画,如金农、吴昌硕,以及齐白石等。由此可见书和画的不可分。书法理论、书法的审美要求、书法的规则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用笔,使中国画保持着一种文人书卷气,保持着和中国文化内在的血肉联系。


 
  宋代画家郭熙著有《林泉高致》。他是画家兼画论家,因此既有理论家的思维,又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实践。此文为当时山水画的实践作了总结,在画论史上极有价值。在谈论作画状态时他讲:“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所谓“注精以一之”,就是精神完全集中到作画上面的一种状态,不这样,则作者的精神无法注入笔端,精神不注入,作品将缺乏神采,没有力量和深度,同时,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郭熙之子郭思在这段话的后面记述了其父作画时的情况,作为注释:“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神闲意定,将心静下来是作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郭思接着讲:“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也。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这些都是郭熙向他儿子反复讲的,要他“终身奉之,为进修之道”。重复始终,如戒严敌,就是要用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不能以轻心挑之,慢心忽之,最终达到“注精以一之”。

崔晓东 阿尔卑斯山脚下 纸本设色 2013年
崔晓东 阿尔卑斯山脚下 纸本设色 2013年

 
名家辑评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崔晓东是有个性面貌的山水画家。他的画在艺术品格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平实。晓东的画,不论是取材、章法,还是笔墨,不以奇和怪诞取胜,而是用平实的表达方法叙说和呈现自己内心的感情。乍看他的画,似较平淡,但细细观赏,其中内在的意味慢慢地被感觉出来。而在这种意味中“平实的美”占有很大的比重。平实,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是一种美感范畴,可惜现在常常为人们忽略。有些人一味求奇特而流于奇特的表面,得不到真正美感的表现。其实,在平凡的事物中本来就含有美感,发现和捕捉这种美感会给人以惊喜。历来画论讲,平中求奇难,因为这要求画者有平和的心情,有艺术修养。
  二、“繁”美。艺术语言贵在单纯、精练,切忌繁锁、复杂。获得单纯、精练之表现,往往有两种途径:“以少胜多”和“多而单纯,多而整体”。“以少胜多”也好,“多而单纯,多而整体”也好,都离不开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规律。晓东山水画的布局“满”,笔墨“繁”而“多”,但他善于在繁复中求变化、求统一、求整体。他的画大的视觉效果是单纯的,容易为观众第一眼所把握。细读他的画时,他在繁复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韵律和节奏,也吸引人们的注意。

崔晓东 春初时节 纸本设色 2014年
崔晓东 春初时节 纸本设色 2014年

  三、沉稳。由平实、繁复语言所造成的当然是一种沉稳的艺术感觉。晓东的画多取材北方山水,重峦叠嶂,浑厚茂密,物象坚实而稳固,但不冷酷、严峻,却含有一种柔和与温情。这是晓东内在的审美理想所决定了的,也反映了他的性格和气质。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崔晓东是沿着古代山水画传统主线沉稳前进,形成了平实、沉静而繁茂风格的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画家中,崔晓东先是主攻人物,直承20世纪的新传统,也受到新时期创作理念的影响。90年代转入了山水画,一步一个脚印地参悟实践,像古人一样从临摹入手,先师古人,再师造化。通过学古人,体会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笔墨技巧,再通过写生发展传统的技巧,自然而然地进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他最早临黄宾虹,继之学清人,上追元人,最后学宋人。在一次又一次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他发现了宋人的
  丘壑形象,并非如实描写,而有高度提炼;通过研习清代正统派,领会了笔墨的的精神气度。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影响下,他开始外出写生,从易到难,先以笔墨画山川,再把山川变笔墨,在反复的临摹与写生中,提高了变生活为艺术的提炼加工手段。
  崔晓东的艺术风格,是严谨、平实而华滋。最初他从龚贤上追宋人,严谨、精细、写实丰茂、繁密、静穆。造境平实而有生机,构图饱满而丘壑精密,毫无符号习气,笔墨稳健,善中锋短线,清爽利落,点笔皴擦,无墨求染。近年来他的艺术面貌写实依旧,但构图和笔墨由明清上追元人,作风趋向“淡而厚,实而清”,趋向淡雅无尘的清明境界,讴歌着一种后工业时代众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汉宝德(建筑学者):崔晓东所画的山水几乎没有水可言,而是用一看似稚拙的笔墨,画出层层的山岭,几乎不留任何的缝隙。这种笔法没有想到要创造空间,也没有利用现代设计的观念,去制造空间的幻觉,或是留些空隙供人想象,他只是一味的画,把那么多的山峦拉到自己的眼前,用西方的观念来说,他的画不在创造立体的幻觉,而是寻求绘画的平面性,他的山好像都直立在你的面前。
  崔晓东的画代表了传统文人的精神。他所画的山顶,都有一个近半圆形的轮廓,显得敦厚、平和,如同谦谦君子包含了人世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的升降起伏,在这个庞大的胸怀之中,画家营造出来的天地,是一些近乎神秘的、不可预测的生存空间。

崔晓东 张家界 纸本水墨 2010年
崔晓东 张家界 纸本水墨 2010年

  许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从意境上看,晓东的山水画给人传达出的感受可概括为一个“静”字。由晓东的山水画所体现出的寓意可以断定,从画者到观者的精神都可以在这产生宁静氛围的山水图画里得到提升,这已不止是一处美好的山水,而是一方美好的家园。
  从用笔用墨上看,晓东讲究中锋用笔,圆浑如同篆籀,山石的皴法多以短笔墨线点出,皴点多于渲染,干湿浓淡富于变化。画林木讲究以线立骨,一组树之间以双钩夹叶与浑笔点叶交错迭加,层次井然。用墨上常以积墨之法,层层点加而成。由于反复用墨皴染,群山林木显得雄浑厚重,而松动的用笔用墨,又不失画面灵动之感。晓东祖籍扬州,生在东北,所以在他的画上同时兼有了“南画”的圆润秀丽和“北画”的刚劲雄强,取法董、巨,又多有范宽的气势。
  晓东不仅注重对传统笔墨的锤炼,而且也注重从生活中,从自然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他每年都要带学生去写生,这时他总是踏踏实实地坐下来,一笔不苟地对景写生。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交流中,体悟山水精神,感知人与自然、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真谛,从而使他的画蕴涵着现代人的思维和现代感的情愫。
  钟跃英(旅美学者、美术理论家):崔晓东以冷静而独特的见解,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不在观念中设立一个形而上的宏远目标、不刻意在创新上下功夫,也不臆造所谓的时代精神,而是在笔墨表现语言上千锤百炼,做现今人们已不愿做的基本功。他发现绘画中的许多问题,都具体存在于这每一笔墨表现的基本环节,大师与庸才之辈的判别,不过是在点墨运用中体现出不同的修养。古往今来许多丹青人才就是在这一笔一墨中尽其终生,锤炼出高质量的表现效果,极尽其能地使笔墨体现出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达于“一划勘破鸿蒙”的高妙境界。基于上述认识,在作品中他强调,每一笔墨表现要耐得住看,经得起推敲,他将抽象的笔墨语言赋予了丰富的美学内涵。在用笔上他讲究中锋落纸,笔笔送到,笔法稳健,不急躁、不狂,将画品立于纯正典雅的境界。他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含蓄自然,经得住仔细品味,体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这种画风在近几年来的画坛中确为少有。
  汪为新(画家、评论家):从史学角度看,艺术家都以性情而定风格,晓东先生不属于那种“朝秦暮楚”的艺术家,他才思敏捷,并靠着常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下硬功夫,在当下良莠难分的文化背景中,他是个特例。他并不讨好这个社会,但他往往又是那些投机所获者的极好反讽。他的艺术语言是当代许多人难以企及的。他的山水图式有庞杂的罗列却不是琐屑,墨中寓有境,掩藏中寓有意,这是中国儒、道、释三家理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取来阐释的,也可以上溯到六朝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生动”,因此,晓东先生的作品在中国艺术美学的范畴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理路。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11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