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老北京茶庄匾额探微(上)

时间:2017-04-07 09:00:24 来源:《艺术品》2016年06月刊 作者:王建涛   0
  古都北京,处处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单是店铺的匾额,就足以显现它的历史价值。在北京众多的店铺匾额中,茶庄的匾额多由名家题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京书坛的风格。

张一元 冯恕
冯恕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个写照,由此也看出茶在老北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旧时在北京从事茶庄生意的人以安徽、福建人居多,有方家、吴家、孟家等六大家茶庄之说。当时茶庄之间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茶庄的主人也附庸风雅,不仅求文人学士为其店铺命名,而且讲究悬挂由名人书写的匾额,其实这是招揽生意的一种方法。一个字号的匾额上的书法是否有特色,有独到之处,是其能否让顾客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匾额在店铺中使用的历史悠久,据记载北宋时期匾额就已经开始用于店铺酒肆。民国时期北京茶庄的匾额,虽经历百年沧桑,但还是保留下来一些,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北京茶庄的历史,以及当时书法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店铺门楣上那古朴、精美,风格迥异的匾额既是买卖字号的代笔,又是一幅书法作品。这些匾额字体或古朴端庄、或清新俊逸,展示着老北京深厚的商业文化。

大栅栏旧影
大栅栏旧影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变革,很多老字号茶庄已经成为历史,其店铺、匾额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还有些历史悠久、口碑甚佳的老茶庄的匾额得以保存下来,且茶庄生意日益兴隆。也有些茶庄虽然字号依旧在,其老匾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踪,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遗憾。本文试图从老北京茶庄的一丝一缕信息,去探寻这些匾额及其题写者的历史。

  无匾不恕的“张一元”

张一元原匾 冯恕
张一元原匾 冯恕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创始人是安徽人张文卿,茶庄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数十年来门庭若市,多年以来许多老北京人还保留着买茶叶必到张一元的传统。
  关于“张一元”字号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茶庄老板姓张,刚到北京时正赶上发售“黄河彩票”,花了一元钱买了张彩票,结果中了大奖,开办了这家茶庄,遂取名“张一元”。“黄河彩票”发行时期是在1933年,当时黄河中下游发生大水,造成数十万人无家可归。为筹集资金救济黄河灾民,当时的河北省政府责成天津全市各银号分期发售“黄河水灾救济奖券”。每张彩票售国币1元,在北平的中山公园内当众开奖。而张一元茶庄在清末就已经开张了,所以说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第二种说法是“张一元”茶庄因当时售卖一元钱一包的小包茶而得名,从当时茶行的经营情况看也不符合,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民国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民国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第三种说法,也是真实的情况。茶庄的创始人为张昌翼(1869—1931),字文卿。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出生在北京,七八岁时进了南城同仁堂办的义学念书,十几岁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行茶庄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十多年后开始自立门户,在花市摆茶叶摊。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茶庄,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又通“茗”,有“好茶”的意思,“元”是第一的意思。
  1906年张昌翼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街开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比“张玉元”更好记、更有寓意。“张一元”取“一”和“元”两个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企业能像字号一样在同行业中争第一。1908年在前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称“张一元文记”。
  1925年张家在福建开办了自己的茶场,雇佣当地工人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悠长”的特点在京城茶庄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北京,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茶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当年的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李长春、李万春、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儿。1937年之后的抗战让张一元的三家店铺都归到大栅栏。1947年冬,大栅栏张一元文记发生了火灾伤了元气,直到1952年才重新开张。同年,张家关了观音寺的张一元,与大栅栏的文记合并,统称张一元茶庄。解放后的1956年张一元茶庄公私合营。同时,张玉元的字号则取消,不再使用。
  公私合营后的张一元归为国有,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期,各个茶庄卖的茶叶都一模一样,张一元自此失去了往日的特色。“文革”爆发后,茶庄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恢复“张一元”字号。1991年张一元商标正式注册,1992年成立了“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1993年张一元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1994年在福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现在的张一元在保留了大栅栏店的同时,恢复了观音寺原张一元茶庄的店面。
  “张一元”的匾额原为清末进士冯恕所题。冯恕(1867—1948),字公度,号华农。原籍浙江,寄居大兴。原为徐世昌的幕僚,因购得一块乾隆的御匾“自得园”,故斋号为“自得园主人”。冯恕为光绪进士出身。曾任大清海军部军枢司司长、海军协都统。1920年,购得西城今羊肉胡同75号和73号原陆润庠宅寓,在此定居,直至1948年去世。冯氏好收藏,所藏文物甚多,编有《冯氏金文研谱》,又主持刻成私家刻石《蕴真堂石刻》。

董石良题张一元匾额
董石良题张一元匾额
 
  关于冯恕题匾张一元,户力平先生在《冯恕题匾张一元》是这样记载的:“据传冯恕他有两大嗜好:品茶和题字。其书法功力颇深,尤善颜体,且待人和善,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当时北平的商号匾额多出其手书,故有‘无匾不恕’之说。当年为了扩大声誉,张一元茶庄内设置了一间茶室,用以接待名流雅客,也就是以茶会友,京城不少的文人雅士都光顾过,冯恕便是其中一位。冯恕闲暇之时,颇好品茶鉴水,所以成了张一元的常客,并与掌柜成了好友。当掌柜请他题写匾额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题写了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两块匾额,落款为其字‘公度’。”
  “文革”期间冯恕所题匾额不知去向,直至1995年,在首都博物馆内偶然被发现。琉璃厂的“戴月轩”笔店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在“文革”时也找不到了,2015年在国家博物馆的库房内被发现。
  冯恕所题“张一元”匾红底金字,结构方正茂密,笔力浑厚、苍劲饱满、厚重沉静,略带有行书的一些笔意,阳刚之中略显阴柔之美,落款为“公度”两字,没有题匾的纪年,因此具体题匾时间无从考起。
  1982年恢复老字号后,因张一元老匾未能找到,故请当时的书法家董石良为张一元重新题匾,其字为行书,洒脱而飘逸,富有张力,颇具特色。
  冯公度一生喜书法、诗词和金石钟鼎收藏。他的书法取法颜真卿、柳公权,其楷书清刚雄健,结字平稳,疏密有致,圆融流畅。善写榜书,风格磅礴大气,雄劲有力,当时北京市民曾有“有匾皆有恕,无腔不学程”的口头禅。时北京商号匾额多出其书,北京同和居饭庄、中华大药房、仁德茶庄等匾额均为其代表之作。此外,冯公度更有大量楹联和中堂等书法作品传世。
  冯恕还是一名实业家,入民国后,参与创办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华商电灯公司的总经理。袁世凯时代所设立的巩县兵工厂,也是他所谋划。1912年华商在司法部街开办电气学校,冯恕为校董。
 
  独树一帜的“永安茶庄”
 
  永安茶庄亦系京城著名老字号茶庄,它的闻名有两个因素,一是它的字号匾额为当时的监察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书,二因其出售自制的“拼茶”馥郁芳香,别具一格。当时多有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借购茶之机欣赏于先生的墨宝。
 
永安茶庄 于右任
于右任像
 
  与其他老北京的茶庄相比,永安茶庄成立较晚,且创始人有待考证。关于永安茶庄的创立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35年由资深茶叶行家创办于北京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东头路南。
  另一说法是,原位于北京前门外珠市口西大街东头路南,由安徽茶商王永安创办于民国二十年(1931)。
  还有一种说法,永安茶庄是天津永安茶庄的分店。
  民国期间,天津永安茶庄是享誉津门的五大老字号茶庄之一。天津永安茶庄始建于1924年,店址在河北大街西侧与石桥胡同交口,门市为两间楼房。
  关于天津永安茶庄有这样的记载:创始人耿日初(1891—1949)名吉迪,直隶(今河北)武清(今属天津市)人。1921年,河北大街“昊隆泰”经理方鹤年因经营不善,致使茶庄濒于倒闭。经中间人王子鹤介绍,请耿合伙经营,遂商议将原铺底货物作为3000元股本,方鹤年、方明清、吴吉人各占1000元,再由耿加入1000元,共计4000元。议妥后,当即修理门面,并改名“永安茶庄”开张营业。由于修理门面时用去大部资金,以至开张后没有流动资金,耿靠着自己的信用向西头局店、茶庄赊欠货物,经门市部销货后归还欠款。“永安”在经营中得到了通泰茶庄、广裕茶庄的大力支持,业务做得很活跃,从此在河北大街一带稍有名声。1930年永安扩大业务,在南市东兴市场开设第一支店,第二年又在西南角增设第二支店,1940年因华北各地交通不便,耿在北京珠市口开设了北京分店。
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永安茶庄虽然不像其他茶庄在南方投资自己的茶场,但也派专人去产地采购。收购加工过的“茶胚”后运到北京再进行“窨制”。老北京人都喜欢茉莉花茶,所以永安茶庄销量最大的产品是茉莉花茶,高、中、低不同档次的茶叶都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之前,永安茶庄门市出售茶叶的包装,除铁筒装之外,都用印有‘永安茶庄’字样的白纸,将茶叶包成包,印有门市地址、电话等信息,非常便于顾客记忆和购买”。
  永安茶庄的鼎盛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解放后茶庄经历了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永安茶庄更名为“青春茶庄”。1987年,永安茶庄在前门西珠市口大街原址翻修,恢复老字号营业。2000年,永安茶庄迁址于珠市口西大街27 号,2003年成立永安茶叶公司。2008 年4月,永安茶庄迁址到煤市街1号,重张开业。现如今永安茶庄按照传统方式自采、自制、自熏、自拼。保持了茶叶的条索紧结,色重味长,馥郁芳香的特点。
  为永安茶庄题匾的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1879—1964),字诱人,因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右任”本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向报社投稿用的笔名,后成为他最常用的名字。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1932年秋筹备建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28年担任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于右任曾为交通次长。起草了《总理遗嘱》,此后长期担任监察院长职务。1949年,于右任迁居台湾,1964年逝世并安葬于台北。
 
永安茶庄茶叶筒
永安茶庄茶叶筒
 
  于右任作为书法家的名声,早已超过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名声,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他的书法艺术,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魏碑为基础,写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行楷书时期;二是创立标准草书的时期。1927年前后,于先生开始研究草书。1932年,他发起成立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主持编成的《标准草书》,总结了草书规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为永安茶庄题写的匾额是其京城仅存的匾额墨迹,独树一帜,具有与其他茶庄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于右任很少为买卖字号题匾,二是民国时期的匾额多以楷书,特别是颜楷为主。永安茶庄这种融楷、隶、行、草于一炉的匾额甚为罕见。民国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该匾黑底绿字,落款为红字。遒劲有力,用笔洒脱自然,中锋用笔气内蓄,墨酣力足,圆笔为主,却不圆滑。笔势练达,筋骨内隐,既有北碑笔意,又有颜楷的姿态,参差俯仰、映带呼应。结字宽博有力,章法安详,落落大方。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体现出于右任书法的深厚的功力。现在茶庄内悬挂的匾为复制的新匾,原匾因为过大,无法悬挂,保存在公司内。
 
  无处可寻的“森泰茶庄”
 
森泰茶庄旧影
森泰茶庄旧影
 
  森泰茶庄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一家茶庄,始创于清咸丰年间,创业者是安徽歙县杞梓里村人王森泰,字复斋。原店铺位于前门大街118号。     
  王森泰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以种植茶叶为生的茶农。王森泰自小就帮助父亲采摘茶叶。年少时到北京一家老乡开的茶庄里学徒。清咸丰年间,王森泰把前门外珠市口以南路东的一家杂货店盘了下来,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茶庄。
民国初年,森泰在前门大街珠市口迤北开办第一个分号“利泰茶庄”,不久又在安定门大街开办第二分号“和泰茶庄”。此后,相继在崇文门外小市口开办第三个分号“广泰茶庄”,在京西蓝锭厂开办第四个分号“万泰茶庄”。其声誉和生意盛极一时。
 
森泰茶庄 张海若
张海若像
 
  民国年间的森泰茶庄是木结构二层小楼,雕梁画栋绚丽秀雅,悬于门前的“森泰茶庄”是清末翰林张海若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所书,正堂内悬挂张大千的“猛虎图”及出自其二哥张善孖之手的春、夏、秋、冬四季彩屏和“孔雀图”。1938年森泰进行翻修,将古建门脸改成玻璃门窗,门上还架设了孔雀图形的霓虹灯(其经销的茶叶系孔雀牌商标)。新中国成立前还曾悬挂张伯英为其所书对联:“明月招来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此联取自苏轼的《次韵记壑源试焙新茶》:“仙人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从茶庄内悬挂的这些名人字画不难体会到当时茶庄的品味。
 
森泰茶庄
张海若题森泰茶庄匾额
 
  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抗战使得森泰的生意受到极大影响。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南北方恢复了交通,但不久内战爆发,南方茶叶又时有时无。森泰茶庄的买卖依然不振。1956年森泰茶庄实行了公私合营,森泰自己的特色渐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店堂的名画被洗劫一空,张海若题写的匾额已经无存了,改名为“春莉茶庄”。1988年恢复老字号时,按照张海若体复制了新的匾额。前些年与启元茶庄、庆林春茶庄共同组成了北京启元茶叶公司,2013年又因为城市规划而被迫拆迁了,至今尚无其重张开业的消息。
  森泰茶庄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以经营安徽的“大方”茶叶而闻名京城。“茉莉大方”也叫做“铁叶大方”,是一种著名的绿茶,由于在初制中要经过“拷扁”的操作,所以又称为“拷方”。原产于安徽歙县南乡,始于清代。茶形扁平,硕壮挺直,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净,叶底嫩匀柔软,香味醇厚。以茉莉鲜花窨制的茉莉大方茶,为花茶中的一种特殊茶品,成为了百年老店森泰茶庄的的看家茶。京剧名伶金少山、李多奎等都成为光顾此店的常客。
  “森泰茶庄”匾由清末名家张海若题写。该匾黑匾金字。上款为“乙酉□□”,下款:张海若,盖两枚印章。该匾融魏碑和唐楷为一体,端正庄严,含蓄浑厚、宏伟壮观,乃匾额中之上品。
  张海若(1877—1943),原名国溶、国蓉,号修丞、侑丞,万善楼主。湖北蒲圻(湖北江陵)人。幼年间随父寓居安徽芜湖。光绪三年(1877)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其兄张国淦同科中举。光绪三十年甲辰 (190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奉旨留学日本。
 
森泰茶庄茶叶筒
森泰茶庄茶叶筒
 
  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海若回国,任汉口商业学堂学监(校长)。宣统元年(1909),湖北省咨议局乙成立,汤化龙任议长,张国溶和夏寿康任副议长。辛亥首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张任政事部编制局局长。后晋局为部,张任部长。1912年张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事堂参议、礼制馆评议员。1915年任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参事堂参事,后又任国务院参议。“五四”运动后,张海若结束政治生涯,离开政界,开始以书画、拓片为主的隐居生活。1937年,北平沦陷,侵华日军曾慕名以重金礼聘其出来做官,其装死并在报纸上发讣告和死亡照片,以此回击。
张海若擅魏碑,且得《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之神韵,以此碑为其创作风格。他的书法舒展含蓄,用笔兼杂隶篆笔法,起笔多以圆笔笔法,凝重浑厚,清新古雅,气度超凡。带有浓郁的隶书风格,在书坛上独具一格。
  张海若还是继姚茫父(华)之后的颖拓传人。他看着原物拿笔墨在纸上点染,画出拓片的效果,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在民国时期以颖拓闻名,当时要价一块大洋颖拓一个字,可见其价格之昂。
  1928年后寓居北平,专心书画和金石研究,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张海若生前与陈云诰、郭则沄、陈师曾、齐白石、溥儒、寿石工、金息侯、张志立、傅曾湘、周肇祥、俞陛云、溥忻、徐鼐霖等金石书画名流来往密切。除此匾外琉璃厂“松筠阁”匾也是由其题写。

 
(本文作者任职于故宫博物院)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6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