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民国『浙西三名士』之艺文人生

时间:2017-06-14 10:29:20 来源:《荣宝斋》2016年09月刊 作者:徐惠林   0

  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历来以山水清远、物产丰饶、人文荟萃著称于世。在中国历史上,每一百位进士中有一位是湖州人,每一百位状元中有两位是湖州人,更不用说那些彪炳史册的一代大师如曹不兴、沈约、孟郊、张先、朱肱、赵孟、茅坤、茅元仪、俞樾、吴昌硕、沈尹默、钱玄同、钱三强、赵九章等。特别是在近代,湖州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构成了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就书画家而言,湖州籍吴昌硕、王一亭为领袖的海上画派,是民国时期艺术的代表。以湖商而兼具收藏大家的庞莱臣、刘承幹、张石铭、蒋汝藻、周庆云、张叔驯等藏书、刊书、收藏文物,为传播中国文化不遗余力。
 
金涛像
金涛像
 
  『吴根越角』的长兴县,辖属湖州市,历史以来也是人文荟萃之域。长兴属浙江最北的一个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杭嘉湖平原,太湖西南岸,与浙江省安吉县、吴兴区和安徽省广德县、江苏省宜兴市接壤,『鸡鸣三省』是其形象之写照。
  长兴历史上不但『武文化』繁盛,出过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武帝),文气也沛然,尤以中唐和晚明为盛。中唐,长兴的紫笋茶成为贡品,茶圣陆羽在县境内的顾渚山写就旷世巨作《茶经》。湖州刺史颜真卿、张文规、杜牧等亲临监茶,诗人皎然、白居易都曾前往品茗赏景及至宋代,湖州知府苏轼、知州王十朋等,也赋诗题咏。明代中叶,散文大家归有光、小说家吴承恩同治长兴。归撰文、吴书写的《圣井铭并序》《梦鼎堂记》《长兴知县题名记》三块碑迄今保存完好,吴承恩在长兴县丞任上为写作《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而其时的王阳明弟子、思想家、数学家顾应祥,『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元曲选》编著者臧懋循等,均为长兴本籍人士,且其中多人彼此间有过从。
  清末民初,长兴县出过『南吴北张』之誉的金石书画张度,以及英年早逝的海上画派妙手严诵三。此外,即是时誉颇广今却渐被岁月之尘湮灭的『浙西三名士』,依年齿排序为:金涛、朱景庐、王季欢。

金涛:诙谐楼主嗜藏书
                    
  几年前的春天,笔者慕名前往长兴县西部的白岘乡罗岕村,拜访居此悬壶的老中医俞家声。俞先生在答问我之后,拉出抽屉,拿出了一本他新出的以医药验方为内容的《俞家声验方诗文集》相赠,并称还将编一本《俞家声诗书画根艺作品集》。老中医吟诗作画的本领师承谁家?答曰『金涛金子长』。他随后从靠南墙的玻璃书柜里抽出一本《金子长诗文集》,『是他儿子金千人上个礼拜刚寄过来的』。『当年日本人打过来,金涛一家逃难罗岕亲戚家。村人见他有学问,推他设办私塾,我就拜他为师了。』
 
金涛致王云五信札之一、二
金涛致王云五信札之一、二
 
  回后查检地方史志,方知金涛为『浙西三名士』之一,图书目录学家、藏书家。
  金涛之婿徐一之先生,曾撰文《缅怀先哲情愫依依》,记述了其岳父多则轶事,很是有趣,但有关金涛生平,子女们还是首肯闻北先生整理的《金涛传略》。
  金涛(一八九四—一九五八),字子长,号广冰,又号榴微,雉城镇人。金家在长兴属『诗礼名胄』。祖父楚翘曾任东粤(今广东省)布政使左僚。父蕙笋,是个很有才气的文人,不幸在乡试时,『呕血而眩,未几而死』。母亲王氏出生于『代不旷僚,簪缨相继』的名门。金涛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承师于上海名师顾佛影,天性聪颖,好学不倦,垂髫之年便能写出好文章。一九一二年就读于浙江法政学堂。一九一五年,任湖北夏口(今汉口)地方监察所见习书记官。后弃法政而从事目录学著述。一九二五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因精通图书目录学,时馆长杨以明对金涛十分器重,待遇从优。完成目录编纂任务后举家迁回长兴。一九三四年春,任安徽省立图书馆编辑。
  在抗战之前的十余年,金涛年富力强,著述旺盛。其对图书目录学的重要贡献,当时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陈东原有这样的评价:『子长湛深学问,精训诂,通假借。援据古籍,补正夺讹。』
 
金涛致王云五的相关信札之三、四、五及局部
金涛致王云五的相关信札之三、四、五及局部
 
  他自家的藏书楼—花近楼,传略记述有『十万余卷』。『每得佳本,晨夕目诵,手不停批……十年有余,积稿盈 箧。』由此,金涛先生先后编次《金氏花近楼书目解题》《浙江省立图书馆书目提要》《金氏面城楼善本书目》《面城楼笔记》《馆藏善本书目》和《复堂日记补帚续录校字记》等。其中《金氏花近楼书目解题》六卷就著录了千余部书的条目,清代以前的图书只占百分之二十三,绝大多数为《四库》以后的著作,近及民国二十年来的新书。
  花近楼及藏书毁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军侵占长兴的兵火。金涛负一端砚携家避居白岘罗岕村,靠亲友资助生活,但他心情旷达,于子弟、诗友『论诗窗前,挖药溪畔,采茶岭头』,仍笔耕不辍,编写了《金氏花近楼劫后诗文存》《罗岕笔谈》等著作。前述俞家声就是此时拜他为师的。
  在罗岕村的岁月,他还结识了新四军参谋长粟裕,两位爱弈棋的棋友过从甚密。一九四○年浙西二区专员公署建立昭明馆,金涛被聘为馆员,并编纂出版了《昭明日记》等诗文。这些诗词抒发了金涛坚贞的民族气节,抗日必胜和忧国忧民的胸怀。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他先后将两个儿子送入军旅,勉励他们杀敌报国,其中二儿子百川于一九四四年秋牺牲在湘桂战场。
  《金涛传略》中写到,在金涛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沦陷区有个别民族败类修书让人诱他事敌,但都遭到他严厉痛斥。
  金涛除精通目录校勘外,还擅长骈文、诗词、联话、随笔,尤工诗词。他的诗『活拔绵丽,感慨苍凉』。先后出版《皆隐庑漫笔》《秋海棠馆联话》《浙诗遗珠集》《续缦雅堂骈体文》《金氏花近楼诗话》《面城楼笔记》等十七种二十九卷;未出版的各类著作有《清朝佛教文编》六十多卷。
 
朱景庐像
朱景庐像
 
  让人动容的是金涛恪守传家座右铭:『第一要端心术,心术宜正不宜偏私,宜宽宏不宜刻薄,宜诚恳不宜诈伪,宜谦虚不宜狂妄;第二要端品行,品行宜廉洁不宜贪污,宜爱惜不宜菲薄,宜端庄不宜轻佻,宜朴实不宜虚浮;第三要端学问,学问宜沉著不宜浮躁,宜落实不宜剽窃,宜静养不宜奔静,宜勤苦不宜安逸。』这在当下,每一条均振聋发聩,掷地有声,于人修身齐家大有裨益。
  金涛性格开朗,不修边幅。语言诙谐、幽默。但因嗜烟土,阻碍了他一生事业的大发展。
  回城后,笔者在《湖州日报》老总编许学东的帮助下,联系上了目前居上海的金涛长子金千人。一九二一年出生的金千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也擅古体诗词。电话里,老人很是高兴:『长兴县图书馆有关同志一个小时前刚从我浦东的家离开。我将最近从北京买回的我父亲当年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的通信展给他们看。』

朱景庐:五艺诗文画书弈

  朱景庐祖上,世居南京,为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清时,为了躲避清朝廷的追杀,朱氏后人隐匿身世,不敢称自己为沛国朱,而自称为紫阳朱,由此躲过了劫难。抗日战争爆发前,朱家生孩子,都要去南京祠堂查看族谱,按辈分取名。景庐的父亲是『少』字,取名朱少儒,朱景庐辈是『至』字。
 
朱景庐 一叶扁舟狎鹭盟
朱景庐 一叶扁舟狎鹭盟
 
  朱景庐(一八九六—一九六一),名至诚,字景庐,别号尊者、末上词人、夗沽老人,长兴县雉城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湖州三中,后毕业于北平警官高等学校建筑科。抗日战争前任过杭州市民政厅科员、宁波市警察局秘书等职。抗日期间曾任过浙西二区专员公署主任秘书、长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后在孝丰桐杭中学、浙西二中任国文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后,浙西二中迁回湖州,更名省立湖州中学,朱景庐在此任教,不久便赴宁波,出任宁波专员公署主任秘书一职,后又在宁波市甬江女子中学任教直到一九五○年末。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宁波一中图画教师,并于一九五七年加入民革。
  朱景庐幼读私塾,背书快,理解力强,尤其是对对子,对得又快又工整。课余喜欢绘画,常用心临摩《芥子园画谱》,后得师从长兴金石书画家王砚农先生,揣摩古今名画及有关著作。
 
朱景庐 漠漠园林梅花面
朱景庐 漠漠园林梅花面
 
  青少年时期,朱景庐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兴趣十分广泛。在湖州三中求学时,深得国文教师章雨田、张柳如的好评。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北平警官高等学校建筑科。警校里,朱景庐所习虽异,但课余仍作诗不倦,佳作迭出,受到当时警校教师李升培的称誉:『朱生景庐,幼叩于学,下笔为文,斐然成章。洎长,负笈北平,余忝参讲席……藏修之余,他无所好,恒藉吟咏以自遣……长歌短咏,悉协声律,不懈而及于古,是非平日寝馈于篇什者,未易臻此……至其能绘画,工山水,雅有师承。』(《〈景庐诗草〉序》,民国十九年一月吴兴李升培题序)
  警校毕业后,朱景庐曾一度赋闲在家。约在一九二七年,经朋友介绍到浙江省民政厅任科员。在杭期间,朱景庐加入西泠书画社,结识不少诗人画友,时常与这些朋友小聚,切磋技艺。社长王仁治赠诗称:『景庐才绝伦,行吟可倚马……诗画两擅长,性情自陶写。大名满浙西,辚轹白莲社。』一九三四年,一位警校同窗就任宁波警察局局长,邀请朱景庐前去帮忙。由是朱景庐携妻儿前往,就任宁波警察局秘书长一职。一九三五年,妻子王凤清不幸病殁于宁波寓所,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朱景庐痛不欲生,遂作律诗悼亡。好友叶挺将军也写来挽诗表示哀悼,朱景庐后将这些挽诗和哀辞,汇编成《愧荀集》一册,付梓后分赠亲友。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景庐辗转于天目山区。当时国民党浙西二区专员公署建立昭明馆,征浙西各县耆宿。朱景庐与金子长(金涛)应征而至,出版《昭明馆诗集》。抗战期间,朱景庐曾一度任国民党长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当时在泗安集云寺修建集云阁,设立县图书馆,朱景庐与王砚农先生合作『五云图』堂幅悬挂其间。
  一九四六年春,因警校同窗又盛情相邀,朱景庐再返宁波,出任宁波专员公署主任秘书一职。一九四七年夏天,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先生的父亲翁勉甫老先生到宁波天童寺度假,特指名要多才多艺的朱景庐陪伴左右,时间达数月。朱景庐与翁老先生及寺院的主持僧人一起吟诗、绘画、对弈,相处得十分融洽,故得以观到《天童寺志》数卷,遂撰写《天童山考略》一文。
 
朱景庐 山水
朱景庐 山水
 
  新中国成立后,朱景庐在宁波甬江女子中学任教,一九五七年加入民革,后进入宁波一中任图画教师。闲暇时他常常提笔,边吟诗边作画,一九五八年其绘画作品还参加了宁波市的画展。因历史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朱景庐曾两次失去工作,生活陷入绝境。在最艰苦的岁月中,朱景庐以卖豆浆和粽子为生,并自号卖浆翁。但出于对绘画的热爱,也出于为子女生活来源的考虑,拖着年老体衰之躯,朱景庐以顽强的毅力将自己一生对中国画的探求进行总结,撰写了十万余字的《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一九五七年投寄上海大众群乐出版社,结果石沉大海,音讯杳无。生活的困顿和精神的折磨,使朱景庐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用红色墨水笔给四女洁仪写信嘱咐说:若书稿不能出版,一定要索回书稿。他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的底稿交给了七子朱正气,《夗沽梦忆》手稿交给了六子朱正色。当时朱洁仪以为父亲身边没有蓝笔,才用红笔写信的,直到父亲去世她才恍然大悟,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他是在用血写绝笔信!一九六一年农历正月初二,朱景庐溘然长逝。消息传出,出于对朱景庐诗画才能的钦佩,一些人向朱景庐的遗孀索讨书画遗物留作纪念,家人慷慨让他们自行挑选,结果画作全被人索走,甚至最终二十几枚印章,连盒子一起也被取走。七子朱正气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的底稿,放在一个瓦罐里收藏,很不幸瓦罐在下乡的数次搬迁中遗失了。
  朱景庐生前曾自评:『生平致力:诗第一,文次之,画第三,书法第四,末为弈。』其一生写下大量诗文,著有《愧荀集》《景庐四十告成诗草》《景庐诗草》四卷、《景庐题画诗》二卷、《花魂石魄楼文胜》《长潮岕随笔残稿》《夗沽梦忆》等。其中《愧荀集》《景庐四十告成诗草》于抗战前付梓,分赠亲友。
  朱景庐擅画山水,其山水画苍秀;亦擅画花鸟,其花鸟画设色丰润,鲜艳有致。每画必题诗,或行或草,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朱景庐善弈,据说在故里能与其对弈者,为数甚少。一九五八年,他获得宁波专区围棋竞赛的冠军。一九六○年参加在温州举行的浙江省围棋比赛,获得第二名。

王季欢:天妒艺苑真『狂士』

  民国二十一年,长兴雉城,一座著名的藏书楼『仁寿堂』里,一位书生正秉烛查书,不慎一个趔趄,烛火跳动,遇书则燃,顷刻间主人家无数旧藏古籍大多付之一炬。悲天呼地,自责责人……只几个时辰,凝聚王季欢多年心血搜罗的书画文物、自创的珍贵字墨伴着一股云烟飘游而去。
 
朱景庐 山水
朱景庐 山水
 
  王季欢,一八九八年生,名修,字季欢,又号杨弇、云蓝,长兴县雉城镇人,藏书家,书画家,金石学家。王季欢曾祖父王沅,初名深,字亦山,号竹卿,嘉、道间(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五○年)人。善书、画,有绿竹翠鸟,仿宋人笔。祖父王毓奎,父王承湛。
  王季欢少时师事通经术、工诗文的丁绍猷先生,后又师事清末词人郑文焯,传其词与金石,得窥乾嘉学派门径。
  民国五年,王季欢与温婚配。温系湖州名门温选臣之胞妹。秉性温良,好学工画,与王季欢同样嗜书、藏书,曾经手辑有《长兴志胜》、手抄有《吾妻镜补》等。
  民国九年秋,王季欢任北洋政府财政部佥事,携夫人温至北京,僦居八大人胡同,名其居室曰『心无住处』。是岁购得『王修之印』一印,考自东汉至赵宋,史有五王修,亦不知何代王修之印也。宏识博闻的王季欢,公余常携夫人至琉璃厂、隆福寺,搜求善本古籍,旁及钟鼎甲骨,旧积因此盈屋充栋。此间在购得七世祖王继贤直安徽蒙城时所刻《古蒙庄子》一书,遂将家乡的藏书楼取名『诒庄楼』,以示不忘先祖之志。
 
温三十一岁时小影
温三十一岁时小影
 
  王氏伉俪精于鉴别,金石彝鼎,手过者颇多。对明以前的椠印名家抄校,以及韩刻、日刻,中土所罕见者,纵情罗致,重值不吝。搜求逾千百种。居北京期间,王季欢与胡佩衡、姚茫父、陈师曾、张伯驹等过从交谊。温拜吴佩衡为师,精攻花卉、飞禽、山水诸科,工笔书画。刊刻有《长兴诗存》《箬溪艺人征略》《汉安鹿瓦庼专录》。
  民国十四年,王季欢寓居上海,发起了以研究金石书画为宗旨的『巽社』,还主编《鼎脔》美术周刊,并于是年十二月七日出版。王季欢在《鼎脔》创刊号弁言云:『本刊付印,同人嘱余一言,爱辞而序之曰:是刊也,凡碑碣砖瓦书画绣织彝鼎印玺钱镜兵器等,堪供赏玩,悉在网罗,尽量刊登,供之同好。念宋元以来,究讨艺术,代不乏人,专门名家,类有撰述,考之经籍,充栋汗牛。好之者辇金人市,千缃万帙,何难顷刻偕来,则何须求半爪一鳞于是哉!然豪者一饭千金,八珍罗列,五侯之鲭,咄嗟可办,习焉反觉其烦。则本刊也,譬诸伊蒲常供,偶尔尝鼎一脔,或转觉厥味之隽永乎!特一纸播传,篇幅有限,七日付刊,窘于时艰,终不免愿抱宏奢,事归简陋,则厚望于同好者之勖勉焉矣。』《鼎脔》为了影印书画及金石拓本,用的是道林纸。报头题签,名家荟萃,如张一磨、寿石工、林白水、王杨舜、金息侯、狄平子、康有为、顾燮光、姚茫父、齐白石、邹寿祺、徐贯恂、俞剑华、吴昌硕、张小楼、萧谦中、黄蔼农、许徵白、项乃登、谢复园、袁寒云、郑午昌、邓尔雅都曾为之执笔。此刊销路甚广,远及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民国十五年春,王季欢又创设王家印刷厂,由社同仁、长兴人钱一飞主持,十月一六日举行社同仁书画展览会,展出包括书画名家齐白石、黄宾虹在内的数十人作品,获得社会人士的赞誉。民国十六年五月八日,王家印刷厂因印刷『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传单,被人告发而遭宪警包围,钱一飞被捕后牺牲,王季欢易服出逃。王家印刷厂因此被洗劫一空,其在沪藏书、文物损失甚多。王季欢避居日本并广泛游学。回国后,移居杭州西湖钱王祠畔柳浪闻莺附近,吟诗作画,饮酒消愁,蛰居不问世事。
 
第一张相片左方的女士就是王季欢先生的母亲,坐在她左手边的少年为王季欢
第一张相片左方的女士就是王季欢先生的母亲,坐在她左手边的少年为王季欢
 
  民国十九年一月,王季欢夫人温因难产不幸故去。一九三三年,居杭州的王季欢续弦影星王汉伦,结果以离婚闹剧轰动省城而结束。
  多年遭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打击,使王季欢情绪极度沮丧。偶尔夜半乘舟游湖,穿袈裟,履芒鞋,在荷花丛中酗酒狂吟,以泄愁闷,时人以『狂士』视之。一九三五年秋,王季欢全家迁到杭州竹竿巷的一所旧宅,时王季欢已病肺恹恹。次年四月初,淫雨连绵,又遭台风侵袭,所住房屋因年久失修,后进小屋突然倒塌,奶妈所照料的两个孩子不幸罹难。王季欢再遭丧子之痛,病情恶化,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一时三十分病逝杭城,终年三十八岁。著名词学家夏承焘代浙图编纂主任张慕骞撰送挽联云:『万卷杀青迟,刘略班书,望有佳儿续薪火;一旬抛泪别,国忧家难,永怀病榻话悲辛!』
  王季欢契友、著名书画家唐云在《王季欢传》中曾说:『季欢为人,颇有魏晋人之风度,饮醇酒,熟读《老》《庄》《周易》。喜玄谈,类《世说新语》中人。每有孔融怪论,是一个蔑视世俗礼教,跅驰不羁之士,在日常生活上,与普通人不同。』『其人虽畸于行,放于酒,但手不释卷,积数十年之功,胸罗万卷,渊博如海,莫测涯埃。兹举数端,以明其学。』
 
陈师曾 山水
陈师曾 山水
 
  王季欢病重期间,一再嘱咐子女对于生平所珍在的藏书、古玩及名画,好生保管。关于藏书部分,内有一部朝鲜文木刻版精装书卷约十余箱,乃是其居北京时结识朝鲜友人得赠,为朝鲜历史的重要文献,他珍视如掌珠,特嘱其子女送交浙江图书馆保存。其余古玩文物在民国二十六年『八•一三』事变后,其子女避难还乡时全部带回长兴老家,惜县城沦陷后遭战火损毁。一九五二年四月,王季欢之子王新将父亲寄存浙江图书馆的书籍悉数捐赠。 
  何为名士?《现代汉语词典》有二解:『一、旧时指以诗文等著称的人;二、旧时指名望高而不做官的人。』论及『浙西三名士』,笔者以为,此两意皆有:金涛,朱景庐,王季欢皆擅诗文,且多有著述;三人皆『不做官』,虽然朱景庐曾任职于警察系统,王季欢也曾在北洋政府内任佥事,但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官』,而关键时,他们的精神皈依,无一例外都指向诗文艺术鉴赏收藏。
 
王季欢题陈师曾画
王季欢题陈师曾画
 
  『名士』对于一个地方的风气营造、引领,有着直接的『先声』作用及其后的潜移默化影响,而且,三名士之间,多有酬唱、往来,『以诗文相契,过从无虚日』。朱景庐每在中学时代暑假返里,便与王季欢一起参加长兴诸耆宿结成的『醉吟社』,虽二人年未及冠,但与诸前辈轮值社坛,诗钟、文虎、射覆、征联,分韵唱和,也是风雅一时。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景庐辗转于天目山区,当时国民党浙西二区专员公署建立昭明馆,征浙西各县耆宿,朱景庐与金涛应征而至,出版《昭明馆诗集》。山中喜遇故友,真是『丱角论文于故里,华巅相集于名山』,他们旧友新知,相互唱和,十分默契。对于这种乡邑彼此的相知,共护文化薪火,在朱景庐为金涛《花近楼诗集》写的序中可窥一斑:『吾邑自耆宿凋零,邑人之论文者,每以王子杨弇修、金子子长涛及余并称。三人以诗文相契,过从无虚日。而趣嗜则有同异。杨弇子长藏书数万卷,尚版本。子长尤精目录之学。』朱景庐自谦:『余守从残数千卷,蕲鼠涉而已。』
  『名士』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遗著、艺藏风范、风雅故事,今日被钩沉、打捞、浮现,丰富着浙北人文的同时,也更多地知晓于域外的文化之士。通过图文的播扬与『口口相传』,它们会聚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对艺术的探索、独立见解,也为民族文化、文献的累积『添砖加瓦』。
 
(本文作者供职于《湖州日报》文化副刊部)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9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