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乾隆时代的造园艺术

时间:2016-12-01 16:37:36 来源:《艺术品》2015年2月刊 作者:邹典飞   0

  由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主办的“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展于2014年7月10日在首博展出,展览荟萃故宫博物院珍藏皇家宫廷百余件珍品,包括青铜器、瓷器、家具、建筑构件、文房用品、丝织品和书画作品等。以乾隆帝统治时期宫廷花园的造园艺术、布局陈设为出发点,再现了这一时期皇家文化的繁盛和乾隆帝独有的文化修养及文人的气质。(图1)


图1 清人画弘历岁朝行乐图像

  作为异族统治者,乾隆帝除极力保持本民族的语言骑射服装外,对汉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提倡儒家思想,信奉汉传、藏传佛教,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他的指挥下,一座带有其个人审美趣味的宫中花园由此诞生—乾隆花园。
  乾隆帝自幼聪颖异常,勤奋好学,广泛学习满、汉、藏、蒙等多元文化,但在心灵上对汉文化有很深的憧憬。因此,“乾隆花园”在建造时即体现着诸多的汉文化因素。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其园林设计和营造体现着“三分在匠人,七分在主人”的理念,同时折射出乾隆皇帝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乾隆花园”是乾隆帝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归政养老之地(图2),承载着他“耄期致勤倦,颐养谢尘喧”的精神寄托。作为清代帝王,乾隆帝以皇帝之尊、文人及主人的身份亲力亲为参与了整个宁寿宫的设计和营建,使其设计构思精巧,建造风格灵动,成为集天下园林建造之大成者。乾隆帝多次南巡,对于江南的建造工艺了然于胸,特别推崇细腻繁复的装饰工艺。乾隆花园可以说穷尽中国园林的所有要素,全国各地搜罗的古玩珍稀罗列其中可以随时把玩。


图2乾隆御笔“归政图于此”匾-全形

  以下笔者将从造园层面展开对神秘的乾隆花园的介绍(图3)。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历时八年,乾隆帝修建了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出于奉行忠孝伦理道德规范和对祖父的敬重,乾隆帝不愿超过康熙帝在位的六十一年,故提前修建了自己的“归政”之所,而宁寿宫花园即是随着宁寿宫的改建而形成的,这就是乾隆花园。此花园呈南北走向,长160余米,宽不足40米,整体园地狭长。南北纵深四进院落,园中共有20余座建筑。
  步入乾隆花园,给人最直观深刻的感受就是南北狭长的区域中假山嶙峋,湖石峥嵘。每一进院落,看似孤立的假山实际相互串联,从而形成了一条西北绵延至东南的山脉。人为的叠石造山看不出一丝造作,而颇有“作假成真”之趣。乾隆花园属于在平地上造园,造园者以巧妙独特的构思和灵活多变的手法于此地堆山、置石,时时体现着“园无石不秀”的造园思想。园中放置的太湖石来自紫禁城西的北海,而堆砌的假山则多来自近郊房山地区,这种风格浑厚大气的布局方式深得乾隆帝的喜爱。园中各殿点缀山间。乾隆帝曾咏诗道:“难是崇山上,园中不筑垣。高居因见远,贞后会旋元。出玩云生岫,归看叶落根。既云来静室,何乃未忘言。”假山在园中的配置,既象征茀(福)寿绵延,又营造归隐之境。


图4 古华轩匾额

  掇山置石不仅是造园技法,更与乾隆花园的营造初衷相契。古人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乾隆帝视自己是智者,兼为仁者。山象征“仁”,象征“寿”。山还有另一层象征,就是归隐,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向往的理想归宿,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乾隆帝内心深处的理想“天下太平,长宜茀禄”。


图5 古华轩和禊赏亭-全景

  花园正门为衍祺门,进门迎面是一座假山,逶迤而来宛若屏风一般挡住游人的视线,若天造之物,没有丝毫人工的痕迹,只见小径弯曲,人们只能从山石缝隙和婆娑的树丛中窥见些许的亭台一角,园内景观隔而不断,露而不显、虚实结合,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丝神秘感和期待感,令人神往。正北为古华轩(图4),轩西为禊赏亭(图5),取王羲之《兰亭集序》(曲水流觞)之意境,乾隆帝在这座方亭里修建的流觞的水渠,无疑是希望自己能够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千古盛会当中。轩东为抑斋及矩亭,稍北假山上建承露台(图6),取汉武帝的典故,乾隆帝希望隐逸的高士生活,餐风饮露,远离尘烦,陆地神仙,福寿绵长。


图6  承露台西侧立面

 
  进入衍祺门右行,游廊勾连着是小巧玲珑的抑斋,假山上有撷芳亭,西侧游廊连着矩亭,抑斋不过是面阔一间半的佛堂,而其最为奇妙之处是通过近似隐秘的山间路径可以直达宁寿宫中路的养性殿西配殿,养性殿东西配殿都是供奉佛像的殿堂。从宁寿宫中路来看,穿过东西配殿佛堂的小门进入另一个小佛堂,无疑是隐修的绝妙去处。抑斋西边游廊的妙处是于拥挤处巧妙的分配空间,显示出张弛有度的布局巧思。抑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古华轩相对隔离,而又与中路的养性殿暗自联络,如此独特的功能与空间关系可谓“园中园”。
  经过古华轩进入垂花门为二进院落,该院落为一三合院平面,这是一座两厢的住宅式院落,院中散布着太湖石,主体建筑为遂初堂,该院落看似极为普通,在皇宫禁院显得就不同寻常。为什么会如此布置呢,想必是特意设计成如此,前一院子置身于山水之间的恍若仙境之后,接续极为普通的二进院落作为过渡,是为后面即将来到的高潮迭起做铺垫,这种空间序列上起承转合的手法,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点睛之笔。这也体现了乾隆希望若能“遂初——长寿归政”,愿意过上平静的生活。


图7 延趣楼东侧二层外檐彩画

 
  遂初堂后是第三进院落,以山为景,院落的游赏空间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山顶建耸秀亭,环山西面建有延趣楼,院中东南角的三友轩自成一景,北有萃赏楼,利用叠石造山之巧妙,经由曲折的山洞、山涧、蹬道通达各处建筑。
  乾隆花园的延趣楼(图7)是上两层,东、南、北三面出廊,连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临假山向东而建,因室内外景色差异而内檐装修风格迥异,楼的下层处于山石的荫翳之下,幽深宁静。因此室内采用了巧妙的隔断精美装饰,内檐装修以硬木镶嵌瓷片为特色(图8)。镶嵌的瓷片有青花、粉彩、斗彩、青花矾红彩等品种,配色典雅华贵。所用的五彩、青白瓷片,以及淡雅的花卉绣片,营造出一种沉稳雍容的气氛。至于上层则直接面向假山顶部,视野豁然开朗起来,室内装饰大为简化,不做过多的分隔和装饰。仅设宝座、书架等家具,延趣楼上面还有三面带廊,可以倚栏眺望……

    (本文作者为首都博物馆馆员)
期刊责编:王欣新)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2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