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津门王世镗存世书迹以及行年研究小记

时间:2017-08-02 15:01:33 来源:《荣宝斋》2017年01月刊 作者:张啸东   0

  藐予小子涛斋年少读书时,即尤以近现代以来的四位一代之章草宗工为宗仰。以年齿为序,他们分别是嘉兴沈子培曾植、津门王鲁生世镗以及嘉兴王瑗仲蘧常、东台高锡璜二适等四位先生。
  做为清末、民国以来,书法史无法绕开的重要四位草书名贤,他们的书法境界与造诣,时至今日,仍是长久被低估或漠视的。特别是津门王世镗的有关情况,虽偶有之相关论述,或近乎炫奇,或邻于掌故,或管窥蠡测,陈陈相因,多未得真际,正式或合规的研究,可说还没开始。
  如今趁着『中国历代经典碑帖•近现代部分』之《王世镗卷》蒐集、编辑工作收尾之际的感奋,不觉自泯浅陋,就王氏以及其他四贤之书学、草势以及书法等,戏以唐末司空表圣之廿四《诗品》分类之法,略申芜见,方家贤达,有以教我。

王世镗 于母房太夫人行述 局部
王世镗 于母房太夫人行述 局部
 
  《诗品》中《雄浑》一境所谓:『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窃以为此可移用来品评沈曾植氏之章草书艺。
  沈曾植(一八五○—一九二二),光绪六年进士。晚号寐叟,自七十二岁起在上海鬻书自给。沈氏治学严谨博大,早年通汉宋儒学、文字音韵,中年治刑律,治辽金元史、西北南洋地理,并研究佛学。又究心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欧。余事为诗,略晚的郑孝胥、陈衍等推他为『同光体之魁杰』。其书法则早年倾心帖学,得笔于安吴包世臣,壮年嗜被誉为『曾门四弟子』之一的张廉卿(裕钊);其后再由帖入碑,熔南北书于一炉。深受此后书法界的推崇,沈曾植氏以章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爨』(即《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之用笔,体势飞动朴茂,用笔强调变化。用笔纯以神行,了无方物,杨廷之《诗品浅解》所谓『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以此喻之,差强可仿佛其书境。而杨振纲《诗品解》则云:『诗文之道,或代圣贤立言,或自抒其怀抱,总要见得到,说得出,务使健不可挠,牢不可破,才可当不朽之一,故先以雄浑。』杨氏又征《皋兰课业本原解》曰:『此(境)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小可则以为自晚清碑学兴起以来,章草之境唯沈氏等数人,方足以当之。同时代略晚而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的书法南宗曾农髯(熙)(一八六一—一九三○),曾评价沈氏的字云:『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寐)叟读碑多,写字少。读碑多,故能古;写字少,故能生。古与生合,妙绝时流。』可谓切中之论。

王世镗 章草草诀歌 局部
王世镗 章草草诀歌 局部
 
  沈氏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戡、王蘧常等,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一书,据传即受沈氏的影响。
  《诗品》之《高古》一境所谓:『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或多可移用来品评王瑗仲先生的章草。
  众所周知,康有为接续乾嘉学者读碑之学统,著《书境》(或曰《广艺舟双楫》)以明其宗旨,终其一生只倾心魏碑、行楷、多未能涉及草书。无它,魏碑和草书一则以方笔为主,多折而少转;一则以圆笔为尚,多转而少折。没有方折谈不上北碑,没有圆转亦谈不上草书。然康南海氏所提出融碑铸帖之说,许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图开拓书法之新局。而草易在鲜活,却难于浑莽,而北碑浑莽易,却多难于圆转。故南海多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于草书则少有问津。另,作为与康氏书法及书论最相关联者——沈子培氏曾指出康氏书法『转折处多圆』,『不合六朝(书法)之规律』,这应该是极其精辟的,康氏虽然也举出《郑文公碑》替自己辩解(参龚鹏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析论》),而事实上康南海书法若能转折方劲,便不难与其心仪的陈抟相匹敌,此不能不说亦为晚清至民国艺坛一件憾事。

王世镗 今草书屏四幅之一、二
王世镗 今草书屏四幅之一、二
 
  王蘧常(一九○○—一九八九)则于年少时,即有缘向沈、康两氏问业,有意无意间欲力攻其难,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地结合起来,亦将『碑学』的文人化理想推向一个巅峰。在字形上,王氏可谓不依不傍,不仅与沈寐叟有别,更与古代任何一位章草书家相区别,字形多变,变幻莫测。王氏取法『钟鼎』,用笔如作篆籀,遒劲质朴,洗练凝重,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集古代书迹(包括二十世纪西北两汉烽燧遗址出土简牍)集于一身,将先贤高妙的遗迹化为己有,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其字形丰富、高妙之程度,是远超过了此前章草诸家,真可谓章草与碑学文人化之『集大成』者。孙联奎《诗品臆说》曰:『高对卑言,古度俗言。』王书之『高、古』,确为医治『卑、俗』之灵药。杨廷之《诗品浅解》云:『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也是对王书章草艺术的最恰切的评述。
  《诗品》之《劲健》一境云:『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可移用来品评高二适之章草。

王世镗 今草书屏四幅之三、四
王世镗 今草书屏四幅之三、四
 
  高二适(一九○三—一九七七),少承家学,一生潜心国学书艺研究,深造自得,独学成者。早岁受知本乡前辈戈以振、韩紫石。与赵香宋(熙)以及于右任多有知交,时辈多许为能诗、能书。中岁师事章士钊,有半个世纪交往,亦因之以成就了在一九六五年和郭沫若那场笔墨官司,以及撰写著名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的文坛佳话。高氏终其一生尤擅草书。五十岁后取《急就章》及宋克补本研习,气韵渐淳。为变古出新,又参以汉隶《杨淮表记》《西狭颂》,楷书《贺捷表》《黄庭经》,行书《温泉铭》《李贞武碑》和王羲之、张旭、杨凝式、宋克等人草书。六十五岁后,诸体贯通,草书突破前人窠臼,自创一格。他将章草严谨、今草典雅、狂草飞动融为一炉,形成『开章亦今亦狂』的独特风貌。他擅用狼毫作书,使转顿挫随心而运,寓柔而刚,劲健绰约;结体章、今互用,纵横开阖,曲之中险夷相生;布白一气贯通,字行间辑让有序,顾盼多姿,密处见凝重,疏处显神韵。《书境•碑品》专论南、北朝碑,分作神、妙、高、精、逸、能六等。其评价标准,第一即为劲健、其次是古质、其三则为新奇。可见『劲健』一格在书艺之中的重要性。

王世镗 章草论书诗轴
王世镗 章草论书诗轴
 
  杨廷之《诗品浅解》云:『劲则不敝,健则不息。』在书学上,高氏重视渊源法度,认为今草书体由章草省变而出,若草法出于章草,『则高古无失笔』,同时提倡『师古而能变』。这些都折射出了高氏及高妙的取法以及旨趣。《皋兰课业本原解》曰:『惟蓄积于中者,既实而强,即贾其余勇,犹不衰竭。此亦李、杜、韩三家为得其全,其余诸家,各有分数之差矣。』诗可作如是观,书亦如此矣。
  《诗品》之《冲淡》一境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可移用来品评津门王世镗氏。以年龄而言,王氏是应排在沈乙庵氏之后的,我因行文叙述之要求放最后论述。
  王世镗(一八六八—一九三○),字鲁生,号积铁老人。祖籍天津,生于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据其有限的资料(王氏经历,主要参考:一、刘恒《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之『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二、梅墨生《现代书画家批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三、中国书法赏析丛书之崔自默《章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四、卓定谋《章草考》,京华印书局,一九三○年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一九九○年版;五、王世镗《草诀歌》,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六、孙洵《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七、《中国书法》一九九五年第一期;八、《衮雪》二○○六年第四期等,均不一一注出)记载:他幼年即博涉经、史,善于作文。曾读书开封大梁书院,屡试不售。且受了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王氏对天文、数学很感兴趣,但就因为这一点,在参加晚清一次科举考试时,因策问条对时,数据演算过于详尽,遭到了主考官的怀疑,最终,他以被怀疑是『新党』而再次名落孙山。自此王氏遂绝意仕进、致力新学,且与维新变法之重要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相问讯。未几遭遇『戊戌祸作』,旋即入关赴陕,依在兴安(今安康)做官之堂兄王世锳处,『校碑读书,韬匿光彩』,曾主双石榷税,遂定居南郑(今汉中市)莲花池九号。民国三年 (一九一四) 曾任镇巴县知事,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任西乡知事。

王世镗 节临月仪帖王世镗 章草论书诗
王世镗 节临月仪帖王世镗 章草论书诗
 
  王氏在镇巴时,有邑绅请以王氏所书《增改草诀歌》上石,惜石腐工拙,拓二十余本即弃置之。其后又集百衲本,集以名帖,兼收章、今,名曰《稿诀集字》。萃汉上名流沙品三、徐泽生、程履端、胡介人等九人或书释或题跋。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由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勒石嵌于汉中宝峰寺壁(现已移至汉中市博物馆内),遂有拓本流传于世。
  而迨至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仲春,民国大佬于右任氏因得览王世镗《章草千字文》一帖,而慕王氏书名,特遣人亲赴汉中师礼邀聘王氏至民国首都南京,当年冬季到南京后即聘作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
  王鲁生获知于右任氏还有另一传奇版本,即当时有卓君庸者,得一初刻之王氏从文字学研究入手,改订旧《草诀歌》为《增改草诀歌》(案:即《章草草诀歌》)拓本。却隐去作者姓名,诡称明人所书,印售高价。时闲居汉中莲花池畔的王氏,竟有口莫辩。然卓氏伪托盗印之作,为鲁生侄婿周伯敏所得,送呈至其舅国民政府检察于右任院长座前。于氏为一代书坛巨擘,见之大为惊骇。询知为伯敏书岳,现居陕西汉中。于氏以为今世仍有此奇才,埋没穷山,实国人之羞。因嘱周伯敏致书问劳,旋电请赴南京。王氏时方卧病,闻之颇振奋,感于公知遇雅意,赋诗数首。其末首云:『知希为贵宠若惊,道破人情无定衡。惟有斯文吾辈事,不关廷尉与王生。』又有『寂寞园林方卧雪,朵云入户帝乡招』之句,其感念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王世镗 楷书屏之一、二
王世镗 楷书屏之一、二
 
  总之经于氏广为称誉,王遂声名大振。此间鲁生曾举行书展,展品被争购一空。又为于右任书《于母太夫人行述》(原石藏于碑林博物馆),融汇章、今,酣畅淋漓,时评其为生平力作,当时即以影印本流行海内。复手书《重定章草草诀歌》六章,此为《草诀》第三本也。关于这本《章草草诀歌》,时至当下仍有许多研究者莫能明作者为谁,盖受卓君庸所编一书原题跋者余绍宋、罗敷盦、林志钧、周肇祥等人原题跋误导。在当时于(右任)、王(世镗)会于南京的时节,于氏会同靳仲云(志)、章一山等,已请王氏当面挥毫,进而确认『真面庐山不会非』了,于氏有诗云:『一段离奇章草案,都因爱古薄今人』,记此一时之胜况。遽知距『王、于之会』仅仅七月,就突染疾病不起,不幸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十一月四日病殁,享年六十六岁。于氏十分悲痛,与之治丧,安葬在南京牛头山娃娃桥畔,与清代书家清道人李瑞清坟茔为邻。墓碑镌刻:『大书法家王世镗先生之墓,世愚弟于右任敬书。』并写挽诗四首。其一、四首为:『虞公臂痛兴犹酣,白首埋名亦自甘。稿诀歌成前数定,汉南不死死江南。』『牛首晴云掩帝京,玉梅庵外万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总览王氏一生,其经历颇具人文传奇色彩。后人曾辑有《王世镗先生翰墨》等。

王世镗 楷书屏之三、四王
王世镗 楷书屏之三、四王
 
  王氏终其大半生研习章草之论著,除《急就考证》外,尚有《论草书章今之故》(作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仲春)一文,论及章、今草书之特点,曰:『约而言之,初学宜章,既成宜今,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骨格;今喜姿势,章贵严重;今喜难作,章贵易识。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章贵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强调学草书者,必先研习章草,以为:『今出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未见其可也。』另外王氏特别指出:章草肃穆严重,一笔三折,缓慢的书写特点,以及今草轻便流利的艺术风格,都是实用的原因所致。今草多用于酬答手书之用,章草多用于郑重文章之用,尤其是朝廷奏章之用,二者使用方面的功用不同,书写要求也自然不同。『盖今草任笔兴所致,不害为佳。章奏必平心静气而为之,当恐有失规矩而不易识。此根本上之殊点也。』种种高论,多系发前人之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其余论草书之专著,如《稿诀集字》已多拓本传世;另有论书绝句若干,诸如『赴急元非无国字,汉章雅命令重颁』等等。据说于氏《标准草书》之问世,王鲁生实躬逢其时,而多与有力焉。
  王鲁生之书艺,窃以为约略可分为四阶段。早年则多喜摹龙门诸刻石,上溯北魏书的古拙博大之风格。兼习《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等章草诸法帖,虽稍显谨饬,却能雄强其骨力,凝重其笔势。及至陕南,朝夕游褒斜,抚后汉摩崖,钩深探赜,广采博览。中年以后,笃习魏碑志,尤致力于晋《爨宝子碑》。其楷书,融冶魏、晋,用笔朴茂恣肆,趣韵高古,别出新意。曾撰集《爨宝子碑》联语达八百幅,足见其用功之勤,精研之深。嗣后再以北魏书宽博笔意,熔铸章、今,陶冶篆、分,疾、涩兼施,笔势遂多畅达,运毫多变,更得浑朴淋漓之致。杨振纲《诗品解》曰:『雄浑矣,又恐雄过于猛,浑流为浊。惟猛惟浊,诗之弃也,故进之以冲淡。』书艺亦然。王氏于其貌似唐突挥驰之笔势之外,力守含蓄古朴之旨,遂得迈『冲淡』之境。

王世镗 行楷书联
王世镗 行楷书联
 
  写字在王氏而言,应是为学,亦乃为道。『戊戌祸作』之后,可以说他终其大半生都在临写、学习、为学日益中讨生活。一九四一年,马一浮作《远游》写本跋文,曾云:『说理须是无一句无来历,作诗须是无一字无来历,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马翁不但把作书称为学书,且认为说理、作诗、学书都要无一处无来历。三者均要有来历,看起来一样,其实内涵并不相同。说理无一句无来历,并不须因袭古人,其有来历,这个来历就应在心、在天理上。称心而说、称理而说,自然合辙。而『学书之无一笔无来历』,虽亦须是具体去学习古人,却需从其中再综合的发挥到一己之平时之用笔。亦可总成作是『称心而书、称理而书』,自然合于古法、亦异于古人。
  杨廷之《诗品浅解》则云:『冲而弥合,淡而弥旨。』王氏草书之转捩期,约在五十至六十之间。其笔势一变章草之每字断离而略呈上、下牵连之态,使一幅之中,大、小参差,形完气足,极富韵律而意趣盎然。其花甲以后,则人书俱老,渐入佳境,尤以至南京后,与同为草书大家的于右任公随时探讨,得观刚刚得以面世的《流沙坠简》,毫端融会汉贤,集腋成裘,加之心情畅怡,思逸神飞,终成其兴衰继绝之功,故能意趣天成,步趋出神入化之境。《皋兰课业本原解》曰:『此格(晋)陶元亮,居其最。唐人如王维、储光义、韦应物、柳宗元、亦为近之,即东坡所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萧散者不知其美也。』揆诸王鲁生章草书,『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可况其美乎。
  尝忆涛斋少年时得与夷门王溥泉(澄)、挥云斋鲁岩以及抱朴堂主、常庶子诸公游,每每于书斋展读鲁生章、草书,间尝赞其笔墨,悠忽之间匆匆近二十年矣。迨至壬辰、癸巳两年,三过秦岭、两徙汉江,终得拜谒古汉台,再览《石门颂》《褒斜道》,并意外得到汉中博物馆原郭馆长、现任馆长冯岁平先生以及汉中画廊张静波、张凡诸先生无私的帮助,得以征得此册中所能见的王氏书迹照片,此所谓火传不绝,与诸先生再遇,当相视而笑者欤。愚意为矫今日庸靡之弊,破流俗粗疏之惑,以精微之放旷,导书家作物外之真游,王鲁生公真不二之选也。


(本文作者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项目部主任)
(期刊责编:李向阳)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7年01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