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辽宁省博物馆藏元明清时期掐丝珐琅器赏析

时间:2017-08-29 09:46:51 来源: 《艺术品》2017年03月刊 作者:周晓晶   0
  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在清人著录中将景泰掐丝珐琅与永乐剔红漆器、宣德铜炉、成化斗彩瓷器相提并论,赞其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本文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珐琅器切入,对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特征略作分析。

图1 元 掐丝珐琅番莲纹炉
图1 元 掐丝珐琅番莲纹炉
 
  珐琅,又称“佛菻”“佛郎”“拂郎”“发蓝”,是一种玻璃质矿物材料,其主要原料为石英、长石、瓷土等。所谓珐琅器,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过烧制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金属胎珐琅器是从外国舶来的工艺品种类,传入中国分两条路线,有三种工艺类型。第一条路线是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经陆路传入中国,经过这条路线传入两种类型的珐琅器,即掐丝珐琅器和内填珐琅器。掐丝珐琅器即“大食窑”器、“景泰蓝”,这种工艺由于深受明清帝王青睐而得到迅速发展;内填珐琅器又被称为“拂郎嵌”。第二条路线是清康熙时期由西方经海路从广州贸易口岸传入中国,经过这条路线传入的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洋瓷”的画珐琅工艺品。所以,珐琅器依制作技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掐丝珐琅器、内填珐琅器和画珐琅器三种类型。

图2 元 掐丝珐琅番莲纹炉
图2 元 掐丝珐琅番莲纹炉
 
  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在清人著录中将景泰掐丝珐琅与永乐剔红漆器、宣德铜炉、成化斗彩瓷器相提并论,赞其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掐丝珐琅器的制法是先以铜丝盘出花纹图案并粘固在金属器胎上,再在花纹内填施所需的各色珐琅釉料,在花纹以外填蓝色或其他颜色的釉料为地,然后入窑烘烧,如此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的珐琅釉达到需要的厚度时,再进行打磨、镀金。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釉料产地不同,加上烧造的技术、环境和时尚风格的影响,掐丝珐琅器在釉色、掐丝、造型和纹饰等方面有所区别,具有时代性特征。

图5 明早期 掐丝珐琅蓝地葡萄纹炉
图5 明早期 掐丝珐琅蓝地葡萄纹炉
 
 
  本文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珐琅器切入,对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即景泰蓝)特征略作分析。
  元代的掐丝珐琅器色彩明快,釉料中有颗粒,是烧造火候较低的表现。如掐丝珐琅番莲纹双耳炉,口径12厘米、底径9.1厘米、高7.4厘米。器型简朴,颈部稍内敛,腹部稍外凸。口沿、圈足和双兽耳为素铜质,颈、腹部装饰掐丝珐琅图案。掐丝熟练,铜丝细匀光滑,无粗细不均和毛茬、劈丝现象,多用短丝,往往一瓣一丝,只用单丝勾勒,不见双钩。颈部饰一周梅花纹,腹部施浅蓝釉为地,饰六朵掐丝珐琅番莲纹,枝叶肥厚,展卷自由流畅,花朵肥大,花瓣较疏,仅十二瓣,花蕊为仰覆莲形,茎上为了粘结牢固而附缀较多的涡纹掐丝。花朵分别为红、白、黄和深绿色的珐琅釉,白似车磲,浅蓝如松石,黄如鸡油,红如辰砂,绿如碧玉。釉色鲜亮晶莹,色彩明快,透明感很强。釉层肥厚,表面孔眼甚少。釉料中可见未熔化的晶体颗粒,透明的绿色矿石尤其明显,是典型的元代制品(图1)。此器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元代铜胎掐丝珐琅番莲纹兽耳炉,从器型、掐丝、釉色到纹饰都非常相似(图2,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图5)。

图3-1 明早期 掐丝珐琅葡萄纹三足炉
图3-1 明早期 掐丝珐琅葡萄纹三足炉

图3-2 明早期 掐丝珐琅葡萄纹三足炉
图3-2 明早期 掐丝珐琅葡萄纹三足炉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与元代相似,也是色彩明快鲜艳,但制作上较为精细。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鬲式三足炉,腹径13.3厘米、通高9.1厘米。器型为仿古代青铜器鬲的样式,浅裆三袋足,束颈,宽平口沿上立双绳耳。以掐丝珐琅技法装饰图案,纹饰布局疏朗,釉色明快鲜艳,雅致亮丽。颈部饰一周黑地,掐丝填红、黄、白三色如意纹,腹部施天蓝色釉为地,饰掐丝填五彩葡萄纹(图3)。器型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丝珐琅番莲纹绳耳鬲式三足炉相同(图4,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图25);葡萄纹的样式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丝珐琅葡萄纹螭耳筒式三足炉的装饰相似(图5,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图27)。因此,该器的主体为明代早期制作。但口沿、绳耳及足套的铜质、色泽都与主体不同,应该是后配的,口沿边缘的“大明景泰年制”款自然也是后刻的。

图4 明早期 掐丝珐琅番莲纹鬲式炉
图4 明早期 掐丝珐琅番莲纹鬲式炉

图6 明晚期 掐丝珐琅鹤塘纹盘
图6 明晚期 掐丝珐琅鹤塘纹盘
 
  明代中期的掐丝珐琅器掐丝较粗而且规矩,至明代晚期则釉色阴沉灰暗,掐丝细密,图案繁复。掐丝珐琅鹤塘纹盘,口径27.7厘米、底径21.2厘米。圆形,盘心以掐丝珐琅技法装饰鹤塘纹绘画式图案,以黑色珐琅彩表示塘水,塘中有荷花、仙鹤及鱼儿,空中有两只仙鹤在飞翔。此器珐琅釉的光泽较弱,与元代和明早期莹润的釉质反差较大;色彩鲜艳,尤其是红、白、黄色在蓝、黑色地子的反衬下,更加醒目;装饰图案摆脱了番莲纹单调重复的程式化模式,如绘画一样随心所欲,反映出当时的掐丝工艺已经非常娴熟流畅。内外盘壁及外底部满饰掐丝珐琅缠枝菊花纹,这是明代常见的装饰纹样(图6)。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晚期掐丝珐琅荷花鸳鸯纹盘的釉色及图案风格与此非常相似(图7,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还有一件明代中期掐丝珐琅四足炉上的菊花纹与之非常相似(图8,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综合来看,这件掐丝珐琅鹤塘纹盘的年代为明代中晚期。
图7 明晚期 掐丝珐琅荷花鸳鸯纹圆盘
图7 明晚期 掐丝珐琅荷花鸳鸯纹圆盘

图8 明中期 掐丝珐琅菊花纹四足炉
图8 明中期 掐丝珐琅菊花纹四足炉

图9 清早期 掐丝珐琅组合薰炉
图9 清早期 掐丝珐琅组合薰炉
 
  清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掐丝纤细,釉色灰暗,有杂质和砂眼。掐丝珐琅熏炉,腹径17.1厘米、通高24厘米。器体由盖、颈、座三部分组合而成,炉盖为透雕鎏金的蟠龙,以龙头为钮,边沿饰蓝地掐丝珐琅缠枝菊花纹。炉颈为透雕鎏金的夔龙纹,上下边沿饰蓝地掐丝珐琅缠枝梅花纹。炉座为折沿葵瓣式,三只象足,皆饰蓝地掐丝珐琅番莲纹。番莲纹花瓣尖细,花蕊分为二层,中心花蕊呈上下相背的桃形,这是清代早期尤其是康熙朝常见的番莲纹样式(图9)。此器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康熙掐丝珐琅螭耳盖炉形制基本相同(图10,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其番莲纹花瓣尖细,花蕊分为二层,中心花蕊呈上下相背的桃形,是清代早期尤其是康熙朝常见的番莲纹样式(图11,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下面两器从器型、釉质和番莲纹的样式上看,也是清康熙时期的作品。掐丝珐琅番莲纹梅瓶,口径4.6厘米、高29.1厘米。器体瘦高,小口直颈,丰肩瘦腹。通体施蓝釉为地,掐丝番莲纹,枝叶填绿釉,花朵分别有红、黄、绿、蓝、白五色釉,颈部饰一周掐丝莲瓣纹。掐丝花纹秀丽流畅,釉料色彩深沉典雅(图12)。掐丝珐琅番莲纹壶,腹径25.2厘米、高33.7厘米。肩部有一对兽衔环耳,通体施浅蓝釉为地,掐丝填五彩釉料为纹。颈、肩和下腹部各有一道缠枝梅花纹带,将全器分为四区,各区内饰红、黄、绿、蓝、白五色番莲纹(图13)。

图10 清康熙 掐丝珐琅番莲纹螭耳盖炉
图10 清康熙 掐丝珐琅番莲纹螭耳盖炉

图11 清 康熙掐丝珐琅番莲纹鼓形盖炉
图11 清 康熙掐丝珐琅番莲纹鼓形盖炉

图12 清康熙 掐丝珐琅梅瓶
图12 清康熙 掐丝珐琅梅瓶
 
  清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生产规模宏大,产量空前,主要由宫廷造办处珐琅厂和广州、扬州三地生产,掐丝珐琅器制作精致,规矩华丽,稳重大方。掐丝内填珐琅万寿无疆碗,底径9.7厘米、口径15.4厘米、高7厘米,器内光素,鎏金,增强了皇家的富贵气。外壁有四个圆形开光,其内錾阳文篆书“万寿无疆”四字,文字以外的空地填深蓝色釉。在开光以外的部分施浅蓝色釉为地,饰掐丝珐琅番莲纹,上下边缘分别錾刻一周夔龙纹和莲瓣纹,外底部鎏金,中央錾刻篆书“子孙永宝”方形图章(图14)。掐丝錾胎珐琅万寿无疆盘,圆形,器内光素,鎏金。外壁有四个圆形开光,其内錾阳文篆书“万寿无疆”四字,文字以外的空地填深蓝色釉。在开光以外的部分施浅蓝色釉为地,饰掐丝珐琅番莲纹。上下边缘分别錾刻一周夔龙纹和莲瓣纹,外底部鎏金,中央錾刻篆书“子孙永宝”方形图章(图15)。

图13 清康熙 掐丝珐琅番莲纹壶
图13 清康熙 掐丝珐琅番莲纹壶

图14 清乾隆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
图14 清乾隆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

图15-1 清乾隆 掐丝錾胎珐琅万寿无疆盘
图15-1 清乾隆 掐丝錾胎珐琅万寿无疆盘

 
  乾隆皇帝喜好古代文物,不但在玉器中生产仿古玉,珐琅器生产中也有强烈的仿古倾向,有许多珐琅器就是模仿古代的青铜器的器型与纹饰制作的。这件掐丝珐琅兽面纹盖豆,通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仿照商周青铜豆的样式,采用掐丝珐琅技法饰兽面纹,在深蓝色地上,填饰黄、白、黑、褐色釉料,古色古香(图16)。掐丝珐琅兽面纹鼎,通高29.4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21.6厘米,仿照商周青铜鼎的样式,圆腹、双立耳、三柱足,上腹部铸有九个鎏金半球形装饰,其间采用掐丝珐琅技法饰兽面纹,下腹部饰掐丝珐琅兽面纹和小团花,古意十足(图17)。
把书画作品题材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制品中,是中国古代珐琅器生产中一种新的尝试。这类作品在明代和清初期尚属初创阶段,在同一个掐丝图案框框内使用同样的釉料,填釉拘谨平板,没有使用晕染技法,所以釉色没有浓淡之差别,如前文提到的明晚期掐丝珐琅鹤塘纹盘(见图6)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初掐丝珐琅花鸟荷塘图缸(图18,参见《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册珐琅器(一))。至乾隆时期,掐丝珐琅技术和画珐琅技术都日臻成熟,为了更好地表现绘画效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在掐丝珐琅技术中吸纳了画珐琅的釉色晕染技法,所以这类作品是掐丝珐琅、画珐琅工艺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掐丝珐琅八骏图长方盘,长36.5厘米、宽24.2厘米,长方形,通体掐丝施彩釉。盘心图案似郎士宁绘画风格,在一柳树下八匹骏马各具神态。内外侧沿均饰蓝地番莲纹,盘底蓝釉掐丝锦纹,中央有掐丝填红釉“乾隆年制”款。郎士宁,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清康、雍、乾时期在宫廷画院供职,画法参酌中西,善写生,尤工画马,如《百骏图》《名马图》至今闻名世界。此盘上的《八骏图》兼用掐丝和画珐琅技法,色彩雅丽,画法颇具郎氏风格(图19)。


图16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盖豆


图17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鼎

图18 清初 掐丝珐琅花鸟鱼藻图缸
图18 清初 掐丝珐琅花鸟鱼藻图缸
 
  这种掐丝珐琅与画珐琅结合使用表现绘画图案的作品,在清中期以后继续流行,如掐丝珐琅荷塘群鸟纹缸,高20.2厘米、口径21.2厘米、底径18.1厘米,圆筒形,腹部微鼓,周身以掐丝珐琅技法饰通景式绘画图案。下部背景为淡绿色,表示塘水,中有荷花、荷叶、芦苇和鸳鸯;上部背景为淡蓝色,表示天空,上有云彩、翔鹤和蝙蝠。器口和底边以饰铜鎏金的绳纹,下有五个蝙蝠形的铜鎏金足(图20)。此器的蓝色浅淡,以珐琅釉进行晕染绘画的技法更加成熟,这是清代中后期掐丝珐琅的特点。

图19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八骏图长方盘
图19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八骏图长方盘
 
  清嘉庆以后至清代晚期的掐丝珐琅器,色彩艳丽,填料饱满,釉面光洁,砂眼少而细小,掐丝精细,线条灵活轻快,多为均匀的双钩线,图案程式化,从总体上说制作工艺是进步了,但缺乏明代和清前期掐丝珐琅器深沉典雅的韵味,风格趋向浮华。掐丝珐琅番莲纹三足熏炉,口径21厘米,圆鼓腹,两个朝冠式附耳,三个兽吞足。盖上有三组镂空的蝙蝠纹,钮为一镂空的云龙。器体施浅蓝色釉为地,饰掐丝珐琅番莲纹(图21)。掐丝珐琅番莲纹觚,口径23.5厘米、底径15.5厘米、高46.5厘米,器体为圆体,细长腹,大敞口,圈足外撇。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上饰掐丝珐琅花纹。颈、腹、圈足均饰番莲纹,上、下边缘及颈腹的分界处饰蕉叶纹或如意云纹,上、下口沿处各錾一周雷纹,内填黑色珐琅釉(图22)。

图20 清 掐丝珐琅荷塘缸
图20 清 掐丝珐琅荷塘缸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刺激了艺术品的生产。虽然这时清政府衰微,各类官作坊几近停产,但民间生产却处于强势上升状态,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金属胎珐琅器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陈设品数量很大。据记载,民国初年珐琅器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当时较有名气的“老天利”号珐琅器制作工厂,雇工就达350人。1912年至1915年中国的掐丝珐琅艺术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芝加哥万国博览会,都获得了金奖。

图21 清 掐丝珐琅番莲纹三足薰炉
图21 清 掐丝珐琅番莲纹三足薰炉

图22 清 掐丝珐琅觚一对
图22 清 掐丝珐琅觚一对
 
  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之一,其前身为伪满时期1933年日本满日文化协会建立的“奉天国立博物馆”。1946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奉天国立博物馆”,并准备在此基础上筹建全国第三大博物院(当时已有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将其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院古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东北人民政府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接管了“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在此基础上筹建博物馆。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正是辽宁省博物馆征集藏品的主要阶段,因此藏品中有一批当时市场上常见的清末民国时期的珐琅器,笔者通过对这批珐琅器的观察,认为这一时期的珐琅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这时的珐琅器成型工艺已经借助于机械成型,所以产品的器型规矩,胎薄体轻,造型以各式瓶最为多见,还有罐、盒等,大多成双成对制作。
  2.掐丝匀细,线条流畅,图案除了传统的龙纹,还多见折枝花卉、整株的花卉及花鸟虫鱼纹等。
  3.釉色多变,前期那种以浅蓝色釉为主色调的作品比例大大减少,有以赭红、淡黄、苹果绿、灰白和墨色釉为地者,色彩艳丽。
  4.由于民间艺术水平和审美观的局限性,这时期的珐琅器造型呆板,比例搭配不甚协调,有的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目前还未见有学者对清末民国时期的珐琅器做专门系统的研究,出版的相关图书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采取回避态度,因此笔者的上述观点纯属个人之见,尚不是定论,敬请珐琅器研究的同行和爱好者批语指正。

(本文作者为辽宁省博物馆馆员)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7年03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