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明代院体绘画风格写意倾向原因探析

时间:2016-12-26 14:25:00 来源:《荣宝斋》2015年4月刊 作者:杨兵   0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院体绘画始终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绘画类型。院体绘画指在宫廷里按照帝王的意愿,以迎合其审美观,表现宫廷生活为内容,以满足皇室成员的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绘画。这种绘画在商周时期已开始出现,到唐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统一样式的绘画类型。其共性为院画大都表现帝王内心世界的精神寄托,宣扬帝王的政治主张,画面呈现出色彩艳丽、工整谨严、形象逼真的风格特征。由于院画所具有的『御用性』导致了皇帝与院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院画的标准是由皇帝一人决定的,皇帝的审美主张也造成了院体画风的变化。纵观历朝历代院体画风的总体面貌,唯有明代院体绘画的风格明显有别于其它朝代,即表现出突出的写意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院外绘画风格对院画产生影响,以及明代帝王特殊的人生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宋、明两代是院体绘画大发展的时期,两代皇帝都怀有很深的绘画情节,均善绘事。帝王品格是影响院体绘画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因此,明代帝王对绘事活动的热衷成为院体绘画风格转变的基础。

  一明代帝王对绘事活动的热衷

  明代初期院画承袭唐、宋遗风。明朝是在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建立起来的汉族政权。建国之始,朱元璋打出了『反元复宋』的旗号,在政治上表现出对宋王朝的亲和之心,获得广泛支持。为了恢复汉族文化传统,朱元璋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体制上遵循了唐、宋遗制的改革思想。其中,唐、宋画院制度的恢复是明朝帝王重振汉族文化传统所要考虑的方面。另外,朱元璋在绘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兴致,《皇明世说新语》卷二中载:『周玄素善画,太祖谕曰:「为朕审天下江山绘于殿壁。」玄素对曰:「臣未尝遍历九州,不能奉诏,惟陛下赐草规模,臣谨依润之。」太祖即操笔倏成大势。玄素对曰:「陛下山河已定,量能复动。」

明 朱瞻基 鼠石图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瞻基 鼠石图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因素促使朱元璋在洪武初期接纳了许多元朝遗留画家进入宫廷,使得这一阶段的院画风格成为元代画风的延续。但朱元璋内心深处抵触元朝遗制,推崇南宋风度,通过极端手段严格限制院画家的创作风格,故而带有元代遗风的院画格体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曾有史料载:『洪武初年,即征赵原为画史;取周位入画院;沈希远以写御容称旨,授中书舍人;陈远亦被召写御容,为文渊阁待诏;一时名匠,彬彬辈出,其影响于当时画风自大。然不久而赵原以应对失旨坐法;周位亦被谗就死;更有盛著者,时为内府供奉,以画水母乘龙背于天界寺影壁,不称旨而弃市。当时画家,无论在野在朝,咸肃然自警;所作所学,无不深加揣摩,以迎合上意为旨;于是元季放逸之画风,为之聚敛。』在朱元璋的专制统治下,院体画家纷纷放弃元人的放逸之风,投帝王所好,一味仿古。
  这些题跋反映出朱元璋审美意趣的主要倾向,即崇尚唐宋院体画,欣赏雄阔壮丽的水墨山水画和写真人物、花鸟。此阶段的院画开始沿袭唐宋院画传统,具有形象逼真、画法工整细密、色彩浓丽的风格特点。当时郭纯的作品极具代表性,《画史会要》卷四载:『郭纯,字文通,号朴斋,永嘉人,尝为阁门大使。善山水,布置茂密。长陵最爱之。有言其宗马远、夏圭者,上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其遭际之不偶若此。』
  另有《平生壮观》卷十载:『宝鉴云长陵最喜文通画,际遇甚隆,山水轴得北苑遗意。若金台八景,虽不作残山剩水,而取法李唐,殊平平。但诸题者甚佳耳。』
  从这两则记载中可知南宋的马、夏之风是当时院画主要追随的风貌,但在永乐朝开始有所变化。郭纯的画作取法李唐,做气势恢宏的青绿山水画,而非朱棣帝所不齿的残山剩水。此时,帝王审美取向的微妙变化给帝王的后继者树立了新的标准。虽然也有人师法董、米及元代四家的放逸画风,如周位、相礼、盛著等,但都无大名,影响甚微。

明 戴进 春山积翠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戴进 春山积翠图 上海博物馆藏

  朱元璋在政治上的专制让宫廷里供职的院画家们感受颇深,这使院画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未能有大的变化,这种状况直到永乐朝才有所改观。特别是宣德朝时期兴起的『浙派』,影响广泛,并动摇了宫廷里原有的绘画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受当时『浙派』画风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宣德、成化、弘治三朝皇帝—宣宗、宪宗、孝宗绘画意趣的左右。宣宗、宪宗、孝宗都是院画高手,可与宋徽宗、高宗竞上下。他们在绘画上的实践和成就,使得这三位皇帝更容易从绘画自身的发展上着眼,而接受新观念与新风格。例如宣宗朱瞻基就画有带马远笔意的《武侯高卧图》(故宫博物院藏),带黄筌风格的《花下狸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具元人意趣的《莲蒲松荫图》(故宫博物院藏),具宋人气息的《戏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及显露『浙派』风貌的《万年松图》卷(辽宁省博物院藏),更有凸显没骨画法的《鼠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宣宗不拘一法的作画态度,以及所表现出的对绘事活动的热衷。这种宽容的态度促使院画风格在宣德年间得以更新,呈现出画法多样、风格迥异的院画创作局面。

  二『浙派』影响下明代中期的院画风格

  『浙派』的形成起始于戴进。戴进在永乐朝随父亲戴景祥进入宫廷,成为一名院画家。宣德朝,因其一幅画作有违上意,遂辞归杭州,以卖画为生。《皇明世说新语》卷八记有:『戴文进画,本朝第一。宣宗朝进《秋江独钓图》,画一红衣者垂钓水次,画家惟红最难画,文进独得古法入妙,同事者忌之,奏曰:「此画甚好,独恨鄙野。」上叩之,乃曰:「红是朝廷品官服色,穿此钓鱼,甚失大体。」上即挥去。』

明 张路 山雨欲来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张路 山雨欲来图 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供奉于院画家的中前期,画风主要师南宋李唐、马远和夏圭,多硬键用笔,勾皴谨严,但在微妙之处已经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艺苑卮言》中有言:『文进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俗所谓行家兼利家者也。』后期,也许是境遇的改变,其画面开始出现阔笔挥写,劈皴笔意突出,山石棱角锐利,笔墨纵逸,线条多变,吸收郭熙的画风特点较多,如《春山积翠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待其重归故里之后,戴进将这种画风特点进一步突出,终成为时风。《墨缘汇观》下卷中对其画作有这样的描述:『明贤集册……第三幅戴进《三鹭图》:绢本方图,高七寸九分,阔七寸五分,水墨写长松三株,烟雾迷蒙,一松古藤盘绕,其坡石棘枝,落笔若不经意,中作三鹭,一飞一立,草际笔墨苍秀淋漓,静庵之作未有出其右者,可谓名下无虚。』
  戴进的画风影响广泛,『如百川归海,恢张流衍』,追随者众多,其中有张路、何适、夏芷、夏葵、仲昂、陈景初、陈玑及其子戴泉等人。从张路的《山雨欲来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中充分反映出来。戴进之后,吴伟是继承『浙派』的领军人物,他将『浙派』画风发展到『狂放』的程度,在宫廷里继续对院画产生影响,如其作品《灞桥风雪图》轴《长江万里图》卷《渔乐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等。《金陵琐事》卷二所载:『吴伟字鲁夫,一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人,童年流寓金陵。工山水人物,荐入仁智殿供奉,有画状元之称。临绘用墨如泼云,旁观者甚骇,少顷,挥洒巨细曲折,各有条理,若宿构然。』可见,吴伟的泼墨之法已令观者惊骇。同时,从吴伟所授画状元之称可以想见当时受宠的地步。戴进和吴伟在宫廷供职的经历,使他们同院画家的联系密切,他们的画风更容易给院画家带来影响。

明 吴伟 灞桥风雪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吴伟 灞桥风雪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宣德至弘治朝时期,院画风格的改变是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发生的。受到『浙派』影响的院画家非常广泛,而在花鸟、山水画方面所受影响更为明显,最终形成了两宋院体样式与『浙派』风格相结合的新风貌。
  人物画方面有戴进、倪端、商喜、刘俊、黄济、计盛、吕文英、张玘、蒋宥等。其中计盛的《货郎图》(故宫博物院藏)最为有名,与南宋李嵩的《货郎图》用笔极近相似。
  花鸟画方面有孙隆、夏昶、郑克刚、许伯明、林良、吕纪、吕高、吕棠、萧增、殷善、殷偕、殷宏等。而孙隆、林良、吕纪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都形成了各自的传派。孙隆画花鸟、瓜果、草虫多作没骨法,色墨恣肆,用笔阔健,极富生动自然之趣。如《芙蓉游鹅图》轴《雪禽梅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花鸟草虫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等是其代表作。而林良作品的画法在《图画精意识》中有较为细致地描述:『林以善春夏秋冬花鸟四巨幅,每幅必以两大鸟为主,如锦鸡鸿雁之类,树梢空中点以小禽,皆粗笔仗大点大抹而成,如画金鸡之腹,以巨笔蘸朱砂自膝下至尾,一直扫下,而圆厚胜细勾者万万。尤妙绝者,一幅作暮景晚烟横树,而以淡墨写栖鸦,只一笔点成,不加嘴爪,不分翎毛,为烟中宿者,入神之笔也。此等笔墨非学而能。』可以在林良存世的作品《双鹰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灌木集禽图》卷(故宫博物院藏)、《雪景双雉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苍鹰图》轴(南京市博物馆藏)、《秋林聚禽图》轴(广州美术馆藏)中可领略到其中精妙。

明 孙隆 花鸟草虫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孙隆 花鸟草虫图 上海博物馆藏

  又据《祝枝山集》评吕纪画风:『近时画家以翎毛称南海林良以善,数年来有四明吕纪廷振特善花鸟之誉。林笔多水墨,寡敷染,大率气胜质;廷振则兼尽之。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寓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乃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至三五涂抹,便成一人一物。』吕纪在《双雉图》轴(泰州市博物馆藏)、《鹰鹊图》轴、《残荷鹰鹭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四喜图》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等作品中将其画风充分表现。
  从对林良、吕纪画风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盛行没骨阔笔、淡设色的画法,只有吕纪将秾丽工整而生动之至的两宋院体风格,同笔势劲健奔放的『浙派』画法结合起来,在两宋院体和『浙派』均已获得帝王认可的情况下,自成面貌,颇为难得。且个人面貌鲜明,代表着明代中期院体画的主要样式。

明 林良 双鹰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 林良 双鹰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山水画方面主要表现的是『浙派』的纵笔挥洒、水墨宕逸的画面效果,时有谢环、戴进、石锐、马轼、李在、周文靖、林时詹、张乾、郭诩、吴伟、锺钦礼、王谔等院体画家。其中,而以戴进、吴伟最具影响力。

  三小结

  明代中期的院体画里,无论是在人物画方面,还是在山水、花鸟画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水墨恣肆、没骨造型、设色简淡、兼工带写、阔笔皴擦与细笔勾填相结合,形象逼真的院画新风尚。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正德朝后期。

(本文作者系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艺术观》主编)
(期刊责编:张 颖)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4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