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高级礼器的玉圭,也多用谷纹加以装饰成穀圭。据《周礼·春官》中记载“穀圭以和难、以聘女 ” ,谷圭既能作为化解敌人仇恨的和礼,也被用于结婚时作为纳征之礼,也就是嫁女的彩礼。后来郑玄有注:“穀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圭是王的使者代表祥瑞的信物。另外《周礼·考工记》中有“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可以看出穀圭地位极高,是皇室婚姻的信礼。郑玄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谷圭也是王的瑞节,代表善,纹饰像粟纹。另外,圭在一些古籍记录中又称圭璧,所以有些文案中出现的用于和难、用于聘女解释的“谷璧”,实际就是指的穀圭(图18)。这些记载足以看出谷纹礼用祥瑞的高等级寓意。
图19 西汉 乳钉纹璧

图20 西汉早期 玉珩

图21 战国晚期 龙首谷纹玉带钩

图22 西汉中期 双层玉璧

图23 西汉 三圈璧

图24 西汉 出廓璧
除了这两个重要的礼玉上多有装饰谷纹外,环和珩也常有谷纹装饰(图19、图20),除此之外,玉佩、玉管、玉带钩等其他各种出土玉器上也有谷纹装饰(图21)。汉代丧葬玉成熟,谷纹也被广泛应用到丧葬玉上,汉墓葬中仅是谷璧的出土就有上百件。因此两汉时期出土的谷纹蒲纹玉璧数量剧增,谷纹等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的复合纹饰璧也频繁出现,其中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玉璧里外分圈,双圈璧的里圈装饰谷纹等几何纹样(图22),三圈玉璧里外各有图案,中圈装饰谷纹(图22)。除了分层之外,两汉玉璧还出现了镂空的动物纹装饰(图24),出廓璧的璧外和镂雕璧的璧孔中,均做云气化的动物纹等镂雕装饰,非镂空的璧面则装饰谷纹等几何纹样。这时期成套的玉制剑饰也开始普遍出现,有部分剑饰成套的饰以谷纹,分为玉剑珌(剑下方的玉饰)、玉剑璏、玉剑琫(镶嵌在剑柄剑身之间)、玉剑首几部分。当时人们广泛喜爱玉饰、佩玉和嵌玉(兵器、家具、马车),所以可以看到许多当时的绘画作品,如璧画或是器物装饰画上都有刻画出这些器具形态及上面装饰的谷纹玉器,现在被作为一种研究参考的间接资料。
三、与其他纹路的区分
首先在和其他相似纹路做区分之前,谷纹本身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到东汉式微,几乎每个单元都呈涡旋形态独立分开,之间没有链接或者有轻微链接趋势的均匀平铺纹样为谷纹。谷纹基本只装饰于玉器上,是这段时期玉器上的重要纹饰之一。对于相互之间界限不清晰的其他纹样,下面会根据其被混淆误判的原因来一一进行区分。
1.同纹异名
谷纹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别称,也常被其他的纹样混淆称呼。这些名称中部分是后人根据其形态的重新命名,还有一些是由于没有进行清晰的归类而导致的误读。
蝌蚪纹
蝌蚪纹是谷纹的别称,是后世的人根据其像蝌蚪一般的形态而出现的称呼。因为从战国末期一直到两汉,谷纹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变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就是“头”大“芽”短,形如蝌蚪。这个别称很好的描述了这一形态,所以依旧沿用至今。一般来说研究论文不常出现用到,有些科普性文章中会被使用或是标注,实际所指的是演化过程中头大尾短的谷纹(图20)。
卧蚕纹
卧蚕纹也常被看做谷纹的别称之一,但实际上,卧蚕纹这个称呼只是后人对东周及汉代玉器上涡卷纹样类型的总称,这种称呼多被用于宋朝以后。虽然如今仍有一部分玉器研究者在使用这个称呼,但如果把卧蚕纹完全等同于谷纹,是不够严谨且有歧义的。因为对于它究竟是指什么形状的纹样,在不同时代的古籍中是有截然不同的解释。谷纹这种形态只是其中之一,有些类似云纹的纹样也被称作卧蚕纹。所以卧蚕纹仅是后人笼统的称呼,被这样称呼的纹样中包括部分谷纹。
涡纹
在众多的相似纹样研究分类中,涡纹这个命名十分不稳定,有的研究中把涡纹作为一种相似纹样与谷纹并存,却又没有明确给出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异。只是有略微提到涡纹雕刻方式多用阴刻,谷纹多为浅浮雕形式,描述中却又并不绝对;其他的分类中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一名称,直接以谷纹称呼,因此两者之间的界定十分模糊。笔者认为,涡纹应是后人因其涡卷形态而另起的名称,因为这个名称十分符合纹样特性,所以也一直被人使用。但实际涡纹应该就是一种特定形态的谷纹,从有关涡纹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发现,涡纹应是指头尾同宽的谷纹。或许是因为不具有头大尾小的谷芽形态,所以才被称作涡纹。而阴刻谷纹多是头尾同宽,而浅浮雕大多都能看出头凸尾平,因此在一些文献资料描述中才会说涡纹大多为阴刻却也有部分浅浮雕。
2.异纹异名
蒲纹
蒲纹与谷纹均流行装饰于战国晚期至两汉时的玉器上,在中国古玉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在装饰上作用相同寓意相近,应用的器物场合几乎相同。正如前文论述,蒲纹来源于谷纹,在谷纹规整化的演变中,为了排列整齐会事先打线而产生格子。这种格子后被工匠保留下来,转而蜕变成一种新纹样,就是蒲纹。
图25 东汉 蒲谷纹玉璧

图26 西汉 蒲纹璧
宋代的《三礼图》中注解刻有几丛蒲草禾谷纹样的就是蒲纹谷纹,但其实这只是他们根据汉代儒生的记载自行推想,实际所指应该并非是植物。一是因为两种纹样的产生并非是来自蒲草禾谷直接被创造出来,而是在其他纹样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如同萌芽谷子和蒲草织物,才如此命名使用;二是在出土文物考察中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刻蒲草禾谷等植物纹样的玉璧,因此可以判断这类记载也并不完全真实。蒲纹呈六边形排列,由三组相邻夹角60 度方向的平行直线交叉形成六角格子,如同蒲草编织的席。蒲纹和谷纹的后期形态在排列疏密上一样,但在流行上蒲纹会更加靠后且时长较谷纹更短。在纹样区分上,应把含有明确三组平行线交错的纹样都称作蒲纹。蒲格里形态虽各不相同,但是表面效果主要体现于整齐排列的六边形,所以对于其中没有留白的及填充谷纹、乳钉纹等纹样的蒲格谷纹、蒲格乳丁纹(图25、图26),我们也统一归类到蒲纹的范畴中,可以算作是谷纹演变到蒲纹过程中的变体。
乳丁纹
在这里要进行区分的,是由谷纹简化规整而形成的独立乳钉纹,是工匠在蒲格基础上减地琢碾格纹形成一个个圆形乳丁的纹样。独立乳丁纹是在浅浮雕谷纹原本形态基础上省略阴刻技法,简化雕刻工序直接以浮雕单元独立成纹的,是当时的工匠将谷纹不断规整排列、并加以简化后形成的。玉上乳丁纹流行于战国中晚期到秦汉时代,其种类多样,不同繁荣期乳钉纹的形态有明显差异。连线形乳钉纹主要流行于两汉以前,汉代也有出现,有研究者认为是由兽面纹的五官发展而来,其每个单元四方对正,因连接方式不同被分为V形乳丁纹及阶梯式乳丁纹(图2 7、
图28);而独立性乳丁纹也就是谷纹的衍生纹样,交叉的等边三角形排列同谷纹,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出现于战国晚期到汉之间。相比蒲纹谷纹,乳丁纹在西汉中后期更为流行,一直延续兴盛到东汉时期,而蒲纹谷纹则在东汉中后期逐渐式微。
还有一种称为乳钉纹的纹样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在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主题纹样通常是兽面和凤鸟纹,而乳丁纹在青铜器物上作为陪衬纹样出现,常装饰于铜鼎腹部,单独成片。然而这一类型的乳丁纹实际和玉器上出现的乳丁纹并无瓜葛,形象也有巨大差别,前文中有做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云纹
关于云的纹样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云气纹、卷云纹、云雷纹都是很常见的叫法,所以在这里不多做区分,统一归到云纹中。由于谷纹在从龙纹转化成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云纹回龙纹S 形涡卷相结合的纹样,而这些模糊的多种涡卷纹样之间的形态区分极为模糊,因此难以分类界定。于是两汉后的古籍文献经常有把浅浮雕的云气纹或者卷云纹的玉璧称作‘穀璧’,把上面未成形的前期云谷相杂纹称之为‘穀纹’,许多早期璧上不够规整或是纹样相对稀疏的单涡卷的纹样经常被称作涡卷纹、卷云纹或者谷纹。
在笔者看来,应该把涡卷外侧尾翼明显延长或者有两个及以上涡卷连在一起的纹样算作云纹。有许多典型的云纹均为两个涡旋一组同侧,此外也有一些形态明显飘逸的流云纹和其他不同形态的典型云纹,这些特点都极易分辨。
四、小结
两汉之后,具象的纹样开始广泛流行。仙人形象、具象的鸟兽、花草纹样开始广泛应用在玉质品上,因此相对单调的谷纹等几何纹的使用大大减少。除了流行于战国到两汉以外,在明清时期也有部分玉制品用谷纹仿古装饰。每个纹样在玉器的装饰历史中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论是简单大方还是繁缛具象,都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对于玉器的定位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精神思想。笔者希望借由这次谷纹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谷纹与当时时代的关系,使纹样和时代氛围相结合,展现它本身的光彩。
(本论文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2016 年秋季学期《中外染织纹样史》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贾玺增。)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7年12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