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梅花精神 不老丹青——记美术教育家、画家杨建侯

时间:2019-08-02 09:25:38 来源:《荣宝斋》2018年05月刊 作者:吴宇华   0
一 家在江南荷叶村


作画中的杨建侯

  无锡,南临太湖,西倚九龙山脉,古运河在这里绵延流过。一九一〇年六月十九日(农历五月十三日),杨建侯出生在无锡北门郊外泗堡桥的荷叶村。因村子四面环水状似荷叶,有石拱桥连接彼岸恰似叶柄,因而得名。在以往,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常常聚居着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荷叶村的居民世代以造农船为生,属工场手工业生产。这里民风勤劳朴实,但文化上十分落后。二十世纪初,荷叶村几百户人家都没有一个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的人。但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杨建侯却自小就喜爱读书,显示出过人的聪颖天资。他的父亲杨寿宝识不得几个字,生性勤劳而又固执。作为一家之主,对儿子的这份爱好大不以为然,觉得是“不务根本”,另外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是:作为长子,应当“子承父业”,所以常教导儿子:“老本行,金饭盆”。于是,当他觉得儿子到了该学手艺的年龄时,就毫不犹豫地把他带进了造船工场学习木工活儿。但是,聪慧的儿子一心想着读书,在父亲“将来文不文、武不武,做败家子”的责备声中,杨建侯终于在母亲的袒护下,勉强有了三年断续学习的机会。
  正当杨建侯在知识的海洋中贪婪地汲取营养的时候,却因生病而被迫辍学。嗣后,他被送到华伦木机织布厂当学徒。随后父亲又逼着杨建侯学习木工技能,以便日后承继造船家业。失学的他一方面随父亲学木工手艺,一方面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对知识的渴求使杨建侯决心一定要上学。他生平第一次不从父母之命,三天没有吃东西。这可将他的母亲急坏了,经和父亲协商后,终于同意他再上一些学,在无锡省立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插班六年级。在工场里,杨建侯不算个好学徒,他身体弱,力气小,干活也总有点心不在焉。可在学校里,他却聪慧灵敏,才能出众。他门门功课满分,并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在附属小学毕业,只需缴一元定金,便可免考升入师范学校。这本是难得的好事,然而父亲怎么也不肯再拿出一元钱来支持儿子继续读书。并非缴不起一元钱,而是顽固的成见使他认为读书并没什么用。痛哭与哀求无济于事,父亲的权威不容动摇!
  杨建侯又开始了学徒生涯。他先后在布厂、袜厂做学徒,之后又回到父亲的工场。说来奇怪,就在这个时期,他竟然默默地爱上了绘画。因小袜厂订有一份上海的《申报》,报上每天有一张插图,多是以成语、寓言为题材的线描人物画与风俗画。他每天盼望着报纸的到来,爱不释手,逐渐照着临摹起来。顽皮的弟弟是个香烟盒“收藏家”,那时老刀牌、白锡包等香烟壳里都夹有一张人物画片,杨建侯也如获至宝,一张张进行临摹……英雄、美人、渔夫,房间里满壁贴满。他常常在油灯下画到深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那些生动有致的轮廓线条是多么有趣!可头上常常冷不丁地被父亲拍打:“不要命啦?”并吹熄油灯说:“油是钱买来的,不能瞎糟蹋!”父亲的责骂使他感到沮丧!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建侯的“绘画才能”终于在荷叶村崭露头角。那时,乡人造船都图个吉利,船造好了,照例要在船上画一个聚宝盆,再画上一支笔交叉一柄如意,寓意“生财聚宝,笔定如意(必定如意)”。杨建侯的画造型细致,着色勾金,光辉耀眼,赢得交口赞誉。乡邻们造船完工后常请他画上一张。对此,母亲得意洋洋,一向不苟言笑且总是看他不顺眼的父亲也松开了紧皱的眉头。
  在茶馆里,父亲少不了对老朋友们慨叹儿子的“不文不武”,大伙却称赞杨建侯的聚宝盆画得好。其中一位长者言道:“我看建侯这孩子有出息,你何不让他拜师学画呢?”外人说话时常比家里人管用,这一次,父亲的固执松动了。回到家,几口烧酒下肚,竟然向全家宣布要让儿子学画的计划。听到这话时,杨建侯呆住了,他不敢相信连一元钱定金都吝啬得不肯掏的父亲,居然能拿出几十元钱让他上美专,他心中激动万分,自己的心愿要实现了!

 

无锡学会第二届执监委员全体合影(左一为杨建侯)

  一九二六年暑期之后,十七岁的杨建侯终于进入了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他像出笼的小鸟,飞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当时的无锡美专只有一个教室,年龄参差的学生们合班上课。杨建侯学得很认真。他觉得,从三师附小毕业时,父母连一元钱的定金都不肯交,从而致使自己失学,如今竟然舍得交付数十元的学费让他上美专,他怎能不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在国画方面学习了一年,第二年转向西洋画的学习,先学素描,打基本功。在学习绘画之外,他还喜欢阅览书籍、学习音乐,常常与同学在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并和同学宋转坤、陈立平、吴文珊等组织成立“残荷社”,后又参加了“无锡学会”,担任过编写会刊之责。杨建侯还与同学马少云等从臧陶阁裴岱云家借得裴家闲置在太湖边的十亩坟地,从奉化引入水蜜桃苗栽上,取名为“罗林农场”。当时他怎么也想不到日后无锡的水蜜桃会名满天下。可以说,杨建侯是推动无锡水蜜桃种植业发展的功臣。自办学社之后,杨建侯竟又萌生了办印刷厂的想法,于是又与孙志南、卢志尚、高云鹏四人集资开办“艺林印刷公司”。孙志南后来一直从事印刷事业,成为行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司逐渐发展成为无锡有名的“人民印刷厂”,这是后话。
 

1986年徐悲鸿奖学金颁奖委员会合影(左一:周虞康;左二:范宝文;左五:秦宣夫;右一:朱奎;右三:谭勇;右四:黄养辉;右五:杨建侯;右七:廖静文)

  一九三〇年暑假,杨建侯从无锡美专毕业。正在他对于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向萧友梅先生学习音乐和继续学画之间徘徊不定时,恰巧在同学处见到几期《美育》杂志,杂志上刊载的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其功底、笔法、技巧及表现力使他向往、兴奋。他悟到这种写实的描绘技法是学习人物画技能的最好的基础,于是,他决心走徐悲鸿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之路。这一想法的产生,彻底影响了杨建侯一生的艺术道路。

二 大师门下

  一九三〇年九月的一个早晨,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办公室里,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正在审视桌上的一幅人物素描。画面上是一个未脱稚气的青年头像,脸形瘦削,那一双眼睛在羞怯中带有热烈的追求……右下角落款:“杨建侯自画像。”这幅素描是艺术系学生顾了然带来的。他说,有个从无锡来的青年人,执意要跟先生学画,没有学历,没有学费,什么也没有。徐悲鸿先生听后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深情的微笑。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吧!十九岁的徐悲鸿,不也是身无分文地离开故乡宜兴,踏上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拜师学画的么?
  顾了然指着门外轻声说:“徐先生,他来了。”门外,杨建侯穿着破旧的灰布长衫腼腆而又拘谨地站在那里,甚至带有几分畏惧。“小伙子,进来吧!”徐悲鸿亲切地招呼。杨建侯跨进门,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他面前是一位穿着缀有黄铜纽扣青色土布长衫的中年人,笑容慈祥和蔼,这就是名噪画坛的徐悲鸿先生吗?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徐悲鸿已站了起来,亲切地问:“你是杨建侯吗?”徐悲鸿鼓励说:“我看了你的画,画得不错,抓到了精神……有前途。”他接着转身招呼顾了然:“从明天起,你领他到我的教室旁听。”杨建侯没想到自己不揣冒昧,甚至瞒着双亲,破釜沉舟地只身来到南京,竟然如此顺利地成为徐悲鸿的学生,真是像在梦中一般,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怎样表达心中的感激。
  从此,杨建侯每天踏进中央大学校门,在教室里旁听。然而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进而有了来年暑假投考中央大学的想法与决心。当时中央大学的考试制度是严格的,要求各门文化课程必先在统考中全部及格,才能参加专业考试。但杨建侯连中学都没有进过,而无锡美专教给他的东西又太少了!怎么办?只有从头做起。他白天专心致志地在艺术系旁听作画,晚上系统地自学文化课程。他发挥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有时实在困了,就把双腿缚上绳子睡一会儿,稍微一动就惊醒,再继续学习。“有志者事竟成”!一年后,他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统考。专业考试中,杨建侯的素描得了九十六分的高分!中央大学发榜了,杨建侯,这个没有读过中学的青年人,成了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正取生!朋友们为他庆贺,一壶清茶,几粒花生米,方式虽简单,气氛却十分热烈。这一成功正是他日后成为著名画家的开端。
  杨建侯在无锡美专时向胡汀鹭先生学过传统的花鸟画技法,还研究过音乐,有着三弦、笙、箫、琵琶和钢琴演奏技能,对艺术有着多方的领悟和追求。现在,在悲鸿先生绘画教学的严格要求下,杨建侯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上下求索和艰辛跋涉才刚刚开始。杨建侯在中大读书很用功,悲鸿先生对他的勤奋和聪颖十分满意。在教学上,徐悲鸿向来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杨建侯和同学们在悲鸿先生的影响下都能充分地利用时间,白天上课,晚上自觉地集中到教室,在煤油灯下作素描基本功练习,非两小时不辍。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总是争分夺秒,见缝插针,有时出门画速写,有时在宿舍里对着镜子作自画像。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杨建侯严遵师训,刻苦勤奋,练就了坚实的素描功夫。在教室练素描,除了写生外,他还要默画。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把写生和默画重叠起来对着窗口的光亮处校阅,要达到二者没有差别为止。他还经常一个人带着干粮到农村、工场以及偏僻的山区写生。有时作画忘记了时间,到夜晚倦宿破庙、牛棚;有时为观察物象,选取入画角度,攀崖入水,走入险境而不畏缩。有一次在徽州,为画一处古代断桥遗址,涉水齐腰竟未察觉。在杭州旅行,曾在车上发现了美景,竟至跳下车来,受了重伤……

 

杨建侯 铁工 1932

  上二年级时,他在打铁铺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了油画《铁工》。这幅画反映了打铁工人火热的生活以及劳动的艰辛。从画面上看,闪烁的炉火熠熠生辉,衬托着劳作工人强壮的体魄、坚实的肌肉、淋漓的汗水,是“力量、艰辛、火光、热量”的交融。后来,该作品与他的另一幅油画《遐思》,与中大艺术系师生的其他作品一起应征参加了一九三三年上半年上海艺风国画社举行的盛大展览会,在展览中受到赞扬,并被制成铜版与颜文梁的《灯光下的寝室》、吕斯百的《野味》和徐悲鸿的论文一起由新闻报社在当时最精美的大型画刊《美术》上发表。一些报刊的专文对该画作了好评。杨建侯还受邀为《时事新报》写了一篇小文谈创作体会。至此,杨建侯在绘画界初露锋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杨建侯 家庭访问 油画 1954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南京受到波及,学校停课。杨建侯在无锡组织抗日后援会,绘制大幅抗日宣传画,捐资慰问前线战士。当年春天,杨建侯来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同学孙文林谈到拟联络在锡邑学习绘画的青年组织画会,相互研究,以期将来对于社会文化事业有所贡献。杨建侯非常赞成这一想法,决定一起办这件事。暑假时杨建侯将举办画会的议题提出,得到史秉衡、高云鹏等十数人的热烈赞同,遂共推杨建侯为主干,在家乡集合了四十多位画家,有钱晓云、孙文林、史秉衡、冯基模、徐祖培、高云鹏等人,共同组织了“白浪画会”。同年九月六日至八日,他们在城中的无锡县立图书馆旁的民众教育馆内成功地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白浪第一次美展”,并于《国民导报》发表特刊,撰写了《艺术家的态度》一文。应该说,“白浪画会”组织和“白浪画展”活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南美术界是很有意义和影响的,这个画会中的一些成员后来都成了美术界的著名人物,作品影响遍及海内外。

三 理想与现实

  一九三五年,杨建侯大学毕业。父母亲见儿子毕业了,认为这“书”算是读到头了,人也长大了,下面就该轮到为儿子操办婚事了。为此,他们筹措了一笔费用。可杨建侯突发奇想,想用这笔钱作为自己去法国继续深造的经费。当杨建侯将暂不结婚、先行出国深造的想法对家人正式提起时,立即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对此他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最终屈从于母亲的慈威应允结婚。悲鸿先生得知消息,请人带来一幅画和一副对联,祝贺他结婚之喜,同时,在来信中说,他已经与上海真如法医研究所所长孙夔方联系好,那里需要教解剖的教师,要他在婚事结束后持信去和孙所长联系。因出国留学梦的破灭而神情颓唐的杨建侯读了悲鸿先生的信,精神为之一振,对前程又充满了新的希望。结婚两周后,杨建侯带着悲鸿先生的信,只身到上海真如司法行政部直属的法医研究所工作,担任绘图、解剖、测量图等课程的教授。杨建侯在这里认真地学习人体解剖,这对他日后从事人物画创作带来很大益处。不久,杨建侯辞去法医研究所的工作,应聘到无锡辅仁中学,当了音乐和劳作教师。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杨建侯不得已离开了辅仁中学,从家乡无锡携眷流亡到汉中难民所里。悲鸿先生在重庆得知消息,立即汇去五十元钱给他作赴重庆的路费。杨建侯在重庆见到悲鸿先生,备述流亡遭难之苦,特别是老师过去所赐的许多手迹被劫失的情况,悲鸿先生深表同情,宽慰说:“人能闯出死亡线,就是大幸,何必再去斤斤计较身外之物呢?”边说边画了一幅《立马图》,以抚慰他伤感之情。这幅画杨建侯一直珍重保存,成为他唯一件珍贵的纪念品。后来,教育部集中流亡教师组建了教师服务团,杨建侯被安排在社教组的美术股工作,被推为股长。在美术股的工作主要是画一些抗日宣传画,这使他对自己能为抗战宣传出一点力而感到欣慰。离开美术股以后,杨建侯因没有工作而赋闲。有一次在同乡陆贯一(陆定一之兄)家里时,适逢教育部顾毓琇次长(系陆夫人的亲戚)也在此做客,相谈之下同意安排杨建侯参编教科用书。一九三九年九月起,杨建侯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编辑,与徐伯璞、梁实秋、老向、李清悚等共事,参编中小学教科书。一九四〇年底,上级要求凡是教科书编委会成员都得加入国民党。杨建侯拒绝加入国民党,因此很快又失去了工作。
  一九四二年春天,杨建侯收到师母蒋碧薇的信,通知他去沙坪坝正在筹办中的中大附中沙坪坝分校帮助熊子容校长筹划校务。之后,杨建侯担任了中大附中沙坪坝分校的语文、图画教师。接着又应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陈之佛的邀请,辞去中大附中的职务,参加艺专的接收工作。同年秋天,悲鸿先生回到了重庆,筹划成立中国艺术研究所,杨建侯帮着接洽研究所所址,并对国画创作产生了新的兴趣,终日作画不辍。杨建侯在晚上作画的时候,悲鸿先生常把自己的电石灯让给他用,而自己则用杨建侯的桐油灯照明。悲鸿先生还像在中大时期一样,自始至终鼓励他勤奋努力,认真地指导着自己的学生。这一时期,杨建侯在创作油画《军民同乐》《难民》《流浪儿童》等画作的时候,又着手创作了《锺馗图》等大幅国画作品(该作品完成后参加了全国第三届美术展览的预选展)。
  一九四四年春,陈之佛在艺专的任职发生了危机,杨建侯再次失业了。求职无望,一家人要生活,只有卖画为生一条路了。在朋友的热心帮助下,杨建侯先后在达县、隆昌、涪陵等地举办画展。展销活动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家庭经济依然困难。看着瘦弱而发展无望的杨建侯,妻子失望了,终于离他而去。曾经患难与共的一个好端端的家就这样破裂了,杨建侯不禁悲从中来,他一度意气消沉,差点削发出家。后经悲鸿先生的介绍,杨建侯与蒋秀珊结了婚。
  一九四七年四月下旬经悲鸿先生的推荐,杨建侯来到桂林,执教于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是一个好地方,旖旎秀美,各处风景皆可入画,加上这所学校当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这使杨建侯获得了施展才智的极好机会,他在绘画领域大显身手,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是他在独秀峰上采用环绕法绘制的桂林全景图,引起了轰动。不久,南京发生的“五·二〇”事件影响了全国,桂林各校为响应南京“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运动,集体举行了“六·二”大游行,艺专师生则是这次游行的主力。事后,当局开始追查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杨建侯被迫离校。
  从桂林回到南京后,杨建侯在街上偶然遇到金陵大学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先生。得知杨建侯尚无工作,斯百先生即谈起金陵大学影音科要他推荐一名创作连环幻灯画的人,征求杨建侯的意见。一九四七年十一月,杨建侯来到金大影音科,欣然接受《武训传》连环幻灯片的绘制工作。之后,又相继接受了《陶行知》《孔子》等片的绘制任务。这一时期,杨建侯同时兼任影音科的绘画教学,工作极为辛苦。学校的房间紧张,他就蜷缩在一个小阁楼的暗室里没日没夜地作画,时常通宵达旦,到了废寝忘食、忘却自我的境地。这个房间低矮得令人根本不能挺身直立,紧张的任务使他顾不得休息地曲身工作,成年累月的工作终于使得他瘦削的身体弯曲了,医生告诉他,脊椎已经变形,他竟再也直不起身了。
  在当时,连环画在美术界被认为是下俗的东西,许多有声望的画家都不愿为之。而杨建侯则认为连环画对大众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从影响的广泛性上说,是不能忽视的。《武训传》完成后,受到一致好评。紧接着,杨建侯又绘制了《团结是力量》《吴越春秋》《乡村服务》等一大批连环幻灯画。他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开拓影音事业上,绘制专题的影片图画,表现出精湛的美术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全心倾注。可以说,杨建侯是我国当代影音事业的积极的开拓者之一。

四 群雁来归 梅花迎春

  当红旗飘扬在长江路东端的总统府上空时,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南京解放了。杨建侯激情万分,他一改终日蜷曲于阁楼中作画的生活,投入到新时代的洪流中。新政府接收了金大,杨建侯被聘为副教授。他绘制了连环画《武王伐纣》,以“奚我后”为主题反映企望解放大军到来,拯救人民脱离苦难的内涵;他看见长江防涝的场面壮观,对人民群众抗击自然灾害的英勇精神有感而作国画《长江筑堤》;他去南京农业机械制造厂铸铁车间观察写生,搜集工人劳动素材,创作了油画《铸铁》;从歌曲《送军粮》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文艺演出“送军粮”主题舞蹈中得到启示而创作国画《送军粮》,反映人民大众积极拥军支前的感人行动。
  杨建侯为人耿介,从不仰人鼻息,艺术上从不随波逐流,因此在解放前很长一段时期,他屡遭失业之苦,连粗茶淡饭也难以为继,无法有像样的作品问世。但艰苦的生活锤炼了他的品格,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积累了扎实的中、西画创作功力,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滋润着他的心田,壮丽多姿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胸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丰厚历史,激荡着艺术家的心弦,他已储足了养分,充满了力量,只待春日来临,便将展翅高翔。

 

杨建侯 群雁来归 195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了,杨建侯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他觉得应该画一幅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画什么?画雁!他把自己关进动物资料馆,先是画标本,继而想象雁儿振翅、翻飞、翱翔……一只又一只,画了许多雁啊!终于,气势雄伟的花鸟画《群雁来归》问世了。这幅画以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幕为契因,寓意“群贤毕至”,海内外有识、有为之士自四面八方归向祖国,共商建国大计,立意于歌颂人民政权,歌颂人民民主。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旧社会,历尽坎坷。全国得到解放,换了人间,心情非常激奋。《群雁来归》巨幅国画,是在一九四九年创作的。在当时,新中国诞生,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海内外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云集北京,在党的领导下共商国是,展望祖国未来,前程似锦。我对其情其景,目击身受,格外亲切,格外激情,才采‘群贤毕至’之意,在博大深远的空间群雁(贤)振翅,翻飞翱翔,齐向北国(北京),用以象征中华各民族、各社会阶层的紧密团结,显示伟大民族和人民的精神气质和不可阻挡的生命力量。”这一时期,一些人对花鸟画不予重视,认为花鸟画是封建士大夫旧文人的消遣之物,进入新社会,花鸟画已不能为时代服务。而杨建侯却认为,不管什么画种,只要掌握其精髓,运用得当,肯下苦工夫,善于推陈出新,把握时代精神,一定可以创造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来。
  《群雁来归》表现了在纷飞的大雪中一群大雁归向苇塘,芦丛中盛开着一簇簇红茶花,有的大雁已降落在苇塘中,安然游弋,有的正在降落,有的还在由远而近地飞旋翱翔,还有许多若隐若现的大雁也是归心似箭,风尘仆仆远道而来。杨建侯运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法,对雁群作了工整细致的描绘;在造型和空间处理上,也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可谓融合得天衣无缝。画面的写实造型,纯熟的工笔技法,使物象既有真实感,又有浓厚的中国画笔墨情趣。千姿百态的飞雁翱翔天际,由于透视的作用,显得层次深远而又有广大辽阔的空间感。这是中国传统花鸟画单纯的平面构图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对群雁的聚散、疏密和画面空白对比的精彩处理,造成了中国画所特有的以虚见实、以白当黑的节奏韵律;画面近处以寥寥数笔的芦苇和以红衬绿的山茶压角,使构图凝重,也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还有那飘飘洒洒的点点铅粉,更把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和群雁欢乐飞跃的气氛作了绝妙的烘托,真是有情有意,有声有色,使人远眺有势,近看多趣。在这样大幅的花鸟画中,杨建侯先生摒弃了传统中国绘画中以山石或树木作骨架用以支撑画面的定式做法。从总体效果上看去,并没有支撑不住的坠落感,相反,却开阔了画面,给人以四面八方都广阔无垠的感觉。这也正表达了广纳群贤于四海而不只独取一方一面的寓意。《群雁来归》展出后赢得广大观众的赞叹,各出版社争相出版。

 

杨建侯 长江沉排工程 175.5cm×79cm 1955

  以《群雁来归》为开端,杨建侯先生接二连三地创作出很多巨幅作品,形成了一个蓬勃旺盛的创作高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杨建侯在美术教学、油画创作、国画人物画创作、连环画创作等领域获得极大成功的同时,在国画花鸟画方面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以历史题材创作的人物画《太平天国围攻南京》《淮海战役支前民工队》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油画《南京解放》作为一代名作被国家军事博物馆珍藏,并被制成纪念邮票发行。油画《教师访问家庭》荣获全国美展油画一等奖;中国画《雪地行军》《长江沉排工程》《百鸟朝凤》《欣欣向荣》《柏鹿同春》《急流勇进》《鱼乐图》等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美展,并在报刊、画集上发表,或独幅出版,或制成壁挂工艺织品广销海内外。大量优秀作品的源源问世,奠定了杨建侯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突出地位。
 

杨建侯 南京解放 油画 1957

  多年后,他对学生回忆当年创作《南京解放》的情景时说:“《南京解放》是一九五七年创作的。年初,中央军委政治部为‘八一’建军节举办画展,指定要我创作一张以‘南京解放’为题材的历史油画,由南京军区派人到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联系决定,这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艰巨任务。对于我这个在艺术创作上经验不够,技能水平又感不足的人来说,更不无胆怯之感。然而,党和国家对我的重视和信任,是鼓舞、推动我决心完成这一创作的力量……由于学校教学任务缠身,无法安排,一拖再拖,后来得到了钱松喦先生协助,代了我在南师的课务,才使我脱身得以专心进行这一创作。但时间紧迫,离交卷的限期实际上只有三个月了。我反复构思,认为南京解放,是国民党统治的失败,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它象征着全国的解放。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人民的解放而战争。现在人民得到了解放,应该是军民共同欢呼庆祝,所以用伪总统府为背景,军民欢欣鼓舞的场面。对于有些人认为是‘攻克南京,人民无须出场,不用伪总统府为背景’的见解,和我在创作思想上形成了很大的争论。我认为:只有残破的伪总统府才能说明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和南京的地方特点。只有把解放军和蔼可亲、军民一家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说明人民战争的性质。草图经中央军委政治部同意,并承邮政部采用,制作了纪念邮票,这时我的创作思想才完全被认定。《解放南京》的创作过程,是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时间不够,我就日以继夜地工作,画好以后,又应省委书记江渭清之嘱,复制了一幅,留为江苏纪念。”
  杨建侯在长期而严格的从艺过程中,练出了一手有着深厚功力的素描基本功。他以数十年的艺术实践证明素描不仅是画家的造型基础,不仅是基本功训练和记录生活、搜集素材的手段,素描完全可以提升到独立艺术形式的高度。他在比较、总结中西绘画的特点后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师造化”是“目识心记”,即熟记于心凭记忆作画。西洋绘画的写生,是对景凭视觉印象作画。这两者都是建立在静观目察的基础上的,只是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不同。西洋绘画的观察方法往往从静止固定的角度看待事物,是为焦点透视法,以求真实再现视觉对象。而中国画家多用流行观察方法,作者流行于客观景象之内,以面面观寻求对象的本质精神,多用散点透视,表达心中之意象。杨建侯十分理解中西画法的奥妙,作画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他众多的素描作品中,有一幅罕见的长卷《琴川揽胜图》,描绘的是常熟虞山的景色。他绘制此画时正值除夕,瑞雪纷飞,山川大地被白色覆盖得只剩模糊的轮廓,而城镇则黑白分明,历历在目。他在严寒中登临虞山之巅,统之以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和西洋画的远近虚实法,表现出了景色广阔的深远之感。画家为取脚下山头为近景,又从山上转到山下,在动态中搜集各处美景于一图,可谓“咫尺间具千里之势”!他在寒冬里连续数天如一棵松树般屹立山顶,彻骨的风冷透骨髓,手脚麻木了,微疏的眉毛挂上了冰丝,他丝毫不在意。江山之功,画家之情,一起完成了这幅巧夺天工的素描佳作。二〇一一年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这幅杰作被标上了九十万元至一百五十万元的高价。
  在十年动乱期间,杨建侯先生倍受屈辱与迫害,被剥夺了自由作画的权利,生平所藏及自己手头的作品也遭毁劫殆尽。“四人帮”被粉碎后,杨建侯再度振作。虽然此时画家头秃了,背驼了,干瘦的身子简直像风中残烛,但是看到国家又有了希望,他精神振奋,胸中激荡起无限的春意。他献给时代的礼品便是一丈二尺的巨幅中国画《春满人间》!盛开的红梅,色泽古艳,老干新枝,欣欣向荣。在一派朝晖夺目的照耀下,花枝烂漫,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后来,《春满人间》参加了北京双庆画展,编入了双庆画集,并被文化部礼赠联合国收藏。
  这一时期,杨建侯一改传统绘画中以“墨梅”为主导的现象,而是以“红梅”为表现题材。其特色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作大幅梅花,构图中主体枝繁叶茂,突显万花竞春之意。画枝喜画老干发新枝之势,以显露铮铮不屈的倔强之意,使画面中盛开的梅花显得泼辣、豪放,使人看了有一种清香夺人、层层有序、枝繁花茂、柔中寓刚、老干峥嵘、新枝茁壮、密而不塞、疏而不空的感觉,在画梅的技法上发扬古人传统,创出时代新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杨建侯擅长画梅之名大盛,一时间成了江东画梅专家,与岭南关山月、山东于希宁并称“中国三梅”,名噪中外。 

五 师中表率

  杨建侯是徐悲鸿先生得意的学生之一。一九四四年,悲鸿先生曾致函中大当局请求辞去他本人在艺术系的教职,推荐杨建侯顶替,可见悲鸿先生对杨建侯的赏识程度和其师生间的深厚情谊。杨建侯全面继承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五十余载,培养了许多美术教育人才和专业画家,桃李满天下。他忠诚于艺术教育事业,教学认真负责,形成了鲜明的教育、教学特点。半个多世纪里,他勤于艺术创作,也精于理论研究,著有《写意花鸟画法》《人物画研究》《钢笔画研究》《郑板桥的杰出艺术成就》《连环画的构思构图》及《素描选集》等绘画技法与理论著作。他对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和西洋画(油画、粉画、素描)均有颇深的造诣,多才多艺,是国内少有的全能画家。他的作品表现手法融中西于一体,画面结构气势磅礴,意蕴深沉醇厚,为徐悲鸿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早在无锡辅仁中学任教时,他就曾使一位号称“调皮大王”的张姓同学得到了转变。杨建侯从那件事情中体会到,青年是能教育好的,而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以德感人。此后,不管是在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金陵大学,还是在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杨建侯都坚持对学生施以爱心,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也关心他们的生活。他常从经济上接济一些清贫的学生;学生家长生病,他亲自去探望;学生家中遭灾,他热心给予帮助。
  在教学中,杨建侯总是根据学生的优点和弱点,有区别地给予指导。他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对同学的指导,不厌其烦地进行个别指点。这样做,能在个别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作全面指导,促使同学尽快掌握笔法技巧。有一个同学对花鸟画不感兴趣,表示不想学这门课程。杨建侯知道后没有急躁。次日早晨,他特意早早地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个角落,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大量示范画布置好。当这位同学来到教室的时候,杨建侯和蔼地对他说:“你画三天再看要不要学下去?”面对老师这样用心、认真的安排,这样负责的教学态度,这位同学感动了,转变了学习态度,说道:“老师对我像托儿所的保姆一样,我有兴趣学习写意花鸟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强调面向生活,坚持“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源泉”的观点,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科学性与系统性并举;主张写意花鸟画要从梅、兰、竹、菊入门,这四样画好了,其他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非常重视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强调学生要深入生活,走向社会;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临摹、写生、创作是画国画的基本方法。数十年来,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看作是神圣的事业,把培养艺术人才看作是艺术家的崇高职责。他常说艺术家只有勤奋进取,严谨治学,做出无私的奉献,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奖励。反之,如果私欲膨胀,一味追求名利,不进行严肃创作,就会格调低下,人品、画品俱失。
  杨建侯为人正直无私,胸怀坦荡。他把悲鸿先生“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的话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座右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始终洁身自好,奋发进取,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他曾多次受到不正确的批判,可他既不违心折腰,也不怨天尤人,常以“问心无愧,正直无私心地宽”来慰藉自己,即便是对待在运动中错误地批判、斗争过他的师生,也不计前嫌,不记旧恶,还宽慰他们共同向前看。

 

1983年《中国文学》英文版中对杨建侯的介绍

  杨建侯一生勤奋不息,创作不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一九八九年,杨建侯八十寿辰暨从艺六十周年之际,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协、南京师大、江苏省美术馆联合举行了庆祝大会,举办了“杨建侯画展”,印发了纪念文集,纪念他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中国文艺》英文版和法文版、香港《文汇报》与《美术家》、台湾《台湾日报》等报刊都曾以专版介绍。日本《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中国香港《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内地《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辞典》等各种“名人录”都有条目介绍他。多家广播、电视播放过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生涯。其中,南京电视台的《在润泽的土地上》、中央电视台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国内曾多次播放,并选送通过卫星向国际播放。一九九二年,杨建侯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贡献终身津贴证书和南京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艺术荣誉奖等。
  杨建侯一生坎坷,疾病缠身。一九九二年以后,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别人劝他到医院认真检查一下,都被他固执地拒绝了。他觉得不能就这样躺下,还有好多事要完成。直到病得无法站立,他仍然坚持说自己并没有大病,只需住院调理一下,从医学的角度加强一些必要的营养就行了。他嘱托家人买一千元的宣纸,出院以后还要画。即使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杨建侯还是念念不忘他的艺术事业。他想要把走遍祖国各地所作的写生、素描稿都用国画画出来。
  杨建侯对于自己在艺术上的成就,总是谦虚备至,他认为自己虽曾做出了一些成绩,但那是徐悲鸿先生的教育和党的领导的结果,而对于人民的要求来说,还差得很远。他在谈画竹时曾说过:“笔笔要有笔,笔笔要有到,笔笔要有力,笔笔表感情,笔笔见精神!”这何止是在谈竹?这不正是他一生的精神境界和美学理想的写照吗?宋代王安石有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以此来称道杨建侯先生在教学和艺术上的奋斗与追求,真是最恰当不过了。

 
(本文作者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期刊责编:李文婷)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8年04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