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烟丝醉染江南色——辽宁省博物馆缂丝藏品撷粹

时间:2020-06-10 10:32:26 来源:《艺术品》2018年7月刊 作者:袁 芳 耿 涵   0
一、缂丝概述

  缂丝,亦称刻丝。是我国古老的纯手工织造的丝织品种。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以生丝为经,彩丝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小梭织纬,通过制造者手、脑、眼的高度配合进行制作。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据我国出土物考证,缂丝兴盛于唐代,从西亚地区的缂毛发展而来。
  缂麻织物的出现可追溯到古代埃及,以羊毛织造的缂毛起源于今天的西亚地区,以驼毛织造的缂毛发现于南美洲的安第斯文化。埃及早在3000 年前出现了亚麻缂织物,现存第十八王朝法老吐特莫斯四世(前1420—前1465)墓出土的麻布使用缂织技法织出在莲花和纸纱草中的阿门诺斐斯二世(前1491—前1465)的肖像。公元前1000年左右,埃及的纺织品出口西亚各地和爱琴海一带。两河流域自古以来盛产羊毛,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在公元前1000年已有了羊毛纺织并出口埃及,同时当地人也掌握了缂织技术,开始用羊毛缂织服装和地毯。到公元2—3 世纪,这种技术在东地中海一带颇为流行。罗马统治时期(前30—476)的缂织物受叙利亚美术风格影响,用色彩晕染手法织出阴影,极具有绘画效果。
  公元4 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及,缂织物在艺术风格上逐渐摆脱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出现了东方基督教样式的作品,工艺美术史上将这个时期制作的织物称为“哥普特织物”。埃及和西亚的缂毛织物还影响到古代波斯、萨珊波斯等国家。波斯萨珊王朝(226—642)时期纺织技术非常发达,大量制造丝织物和毛织物,其中缂毛织物占有一定的比例。
  流传至我国,发展到宋代(960—1279),以书画作品为稿本,织造观赏用的缂丝作品,将缂丝艺术推向顶峰。元、明、清时期的缂丝作品基于宋代的缂丝艺术发展水平继续演变。纵观我国工艺发展史,缂丝出现于唐代(618—907),从出土物来看,当时多为实用品—窄幅带饰。发展到宋代,艺人们将缂丝技艺和书画艺术巧妙结合,把实用性缂丝发展为艺术性缂丝,并将这一来自西方的古老手工艺升华为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段。当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缂丝制作中心,织造精良,名家辈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了元、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和观赏性缂丝共同发展,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观赏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缂丝产销中心。2006 年,缂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缂丝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

1. 辽宁省博物馆缂丝藏品概况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缂丝作品,多曾为朱启钤的珍藏品。朱启钤于1916 年后退出政治舞台转而从事经济、文化事业。他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也是一位丝绣收藏家和丝绣工艺的研究者。朱家收藏甚丰,其中许多是稀世绝品。朱启钤因父亲早逝从3 岁时随外祖父傅青余居住在长沙。傅青余热衷于收藏,朱启钤日侍其左右,逐渐培养了其对丝绣品的兴趣。成年后任职于北京,时常到前门荷包巷收购丝绣文物。历经多年搜求,获得清内府旧藏及安岐、梁清标、盛昱等人的一部分藏品,并收入存素堂。

 

浑仪博古图 138cm×44.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现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缂丝、刺绣精品,原是朱先生家藏珍品。朱先生收藏之余潜心进行纺织品研究。他的研究先是对家藏的缂丝、刺绣珍品进行了著录,撰写成《存素堂丝绣录》一书。此书于1928 年刊印行世,分“缂丝”“刺绣”两部分,每件藏品均著录了其尺寸、内容、题跋及印章,还附有朱先生的考证。这些考证记载了我国缂丝工艺发展的源流,艺人师承学艺的故事,藏品流传的经历。其“弁言”概述了自宋朝至清朝丝绣工艺的发展脉络,彰显了朱先生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水平。1931 年日军侵占沈阳,东北地区战乱频发,这批收藏几经辗转沉浮,终于1948 年回到辽宁省博物馆(原东北博物馆)。

2. 宋代缂丝艺术特点
  宋代是我国缂丝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缂丝逐渐向中原、江南地区延伸,与当时高度发展的绘画艺术相结合,演变成纯艺术性缂丝。宋代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组织严密。与此同时,民间丝织手工业异常活跃,品种丰富,制造技术显著提高。比唐代缂丝更加精巧,更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掼”“勾”的缂织技法使图案更加立体,这些技法为后世所沿用,经常应用在现代的缂丝作品中。
  北宋时期缂丝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宫廷,在丝织业,商业繁荣的苏杭地区也有织造。南宋时期缂丝生产中心集中在云间(今上海松江区)、吴郡(苏州)等地。宋代的文化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绘画艺术的快速发展,对当时的缂丝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缂丝艺人们经过大胆的设计,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缂丝工艺巧妙结合起来,用缂丝再现书画艺术的精妙。此时,以松江的朱克柔,吴郡的沈子蕃为代表,涌现出一批缂丝艺术名家。
  宋代缂丝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书画为稿本制作的观赏性缂丝。此时,上至宫廷下至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居室、服饰用品讲求精丽轻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缂丝这种高档手工艺品日益繁荣。南宋时期以书画作品为题材的观赏性缂丝达到鼎盛,与实用性缂丝相比,观赏性缂丝的织造难度更大,画稿内容更丰富,配色更复杂。把书画原作中的线条、笔墨以特有的风格缂织出来,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平。《清秘藏》中记载“宋人缂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经掣制。”南宋缂丝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艺人能够灵活运用掼、勾、结、搭梭、子母经、长短戗等缂织技法,这一时期作品细腻生动、色彩过渡自然、颜色丰富、格调高雅。欣赏性缂丝作为绘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把优秀的绘画、书法作品用缂丝这种珍贵的纺织工艺来表现,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体现了其工艺价值。
  (1)北宋《紫鸾鹊谱》
  北宋时期书画艺术发展空前繁荣,带动了装裱用缂丝的发展,其中紫鸾鹊题材非常盛行。明代弘治时人张习志认为从唐代开始缂丝用于书画的装裱。“包首”即手卷外装裱,起到保护书画的作用。宋代宫廷把唐、五代及以前的书画作品收集起来,精心装裱,将最珍贵的书画作品用缂丝作裱,其次用锦绫等材料。当时缂丝包首上的装饰纹样有花卉、鸟兽、山水楼阁等图案,形式上或对称或交错排列,依然还保留唐代的艺术风格。
  以花鸟图案为题材的装裱用缂丝相当流行。“紫鸾鹊”图案较为多见。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完整的《紫鸾鹊谱》,是当时多用于书画装裱的缂丝织物之一。其缂织过程不按照装裱尺寸织造,而是先织后裁。因缂织时代较早,加上丝织品难以保存,所以现流传下来的《紫鸾鹊谱》弥足珍贵。1920年春天朱启钤游北京琉璃厂海王村,此幅购于博韫斋,并得知此物出自山东潍县陈氏家族。原为唐《孙过庭书千字文》卷包首。

 

元—明 牡丹团扇 22.6cm×26.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幅完整地保存了两组图案,每组由五横排花鸟组成。文鸾、仙鹤、锦鸡、孔雀以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呈二方连续图案分布。四种鸟类呈规律分布于牡丹、莲花图案中。花卉图案亦呈规律状分布,每组中有两只在中轴线位置的鸟头部向下,与其他鸟类的头部方向相反。底纹花卉、枝叶造型灵动,外轮廓优美呈流线型,与鸟类的翅膀、尾羽造型曲线相得益彰。虽然是规律的二方连续图案,但因色彩面积布置巧妙、造型设计生动而显得丰富饱满有生气。避免了连续式图案中刻板、单调的情况。唐代风行的团窠对称图案到北宋时演变成横向对称或连续排列的形式,既保留了唐代的装饰意味,又与南宋时期自然写实的风格形成对比。此幅缂织技巧上主要以掼、结、勾、搭梭为主,没有戗法。此时包首用缂丝大多为没有戗法的缂丝作品,但仔细观察其组织结构和缂织密度,虽是以实用品的经线密度进行织造,但纬线压合紧密,可以推测制造者的娴熟技艺和深厚功底。大部分流传下来的缂丝包首多为没有戗法以实用品经线密度进行织造,除少数较为精美的包首,用织造艺术品的方法去进行缂织,可见辽宁省博物馆藏欧阳询梦奠帖包首。
  1920 年春天朱启钤游北京琉璃厂海王村,此幅购于博韫斋,并得知此物出自山东潍县陈氏家族。原为唐《孙过庭书千字文》卷包首。
  (2)北宋—南宋 赵佶 《木槿花卉图》
  此幅以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绘画作品为稿本织造。右上方织“御书”葫芦印及“天下一人”墨押。宋徽宗时期书画艺术发展鼎盛,徽宗本人擅长绘画和书法,也倡导织绣画的创作,以其绘画作品为稿本制作的缂丝作品流传多件。此幅中花瓣与绿叶用合花线织出颜色层次的变化。两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合成一股缠在梭子上织造的方法,以得到自然的和色效果。在这里“合花线”的作用相当于传统绘画颜料中的调和颜色的作用。叶片遵循绘画中塑造形体的方法,根据线条明暗虚实的处理缂织出断断续续的轮廓。用色彩和虚实变化来表现叶片的主次关系和结构特点。通过颜色冷暖,色调的变化来丰富叶片的塑造。当时的书画作品中还未见严谨的明暗、空间关系变化的表现,缂织者通过自身理解和生活积累,用直观的手法通过色线的变换,和“合花线”的技法来再现书画作品中的物体形态和审美韵味。可见表现织者独特的创意和精湛技巧。
  此幅在明代为山西蒲阪杨氏所有,右下有“蒲阪杨氏家藏”印。清雍正、乾隆年间归安岐收藏,有“仪周珍藏”印。乾隆时流入宫廷,汇入《宋刻丝绣线合璧册》,《石渠宝笈重编》著录。

 

南宋 朱克柔 山茶蛱蝶图 25.6cm×25.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3) 朱克柔 《山茶蛱蝶图》
  《朱克柔山茶蛱蝶图》以宋代花鸟画为稿本织造。朱克柔,南宋高宗时期云间(今上海)的缂丝艺术家。以摹缂名家绘画作品闻名。此幅以高超的缂织技巧,纯熟的色彩处理方式完美的表现了原画作的艺术特点。用合花线来表现自然的和色效果。枝干用褐色、米黄色合花线,树叶用绿色、黄绿色合花线来表现。虫蚀部用米黄、褐色线织出自然的色彩过渡,生动传神。也是此幅中织造难度较高,较为精彩的部分。花萼处用长短戗织出色彩层次,印章部分用搭梭技法,精湛的技巧使其经线边缘整齐,纬线之间的衔接无缝隙。花瓣的部分用笔补染,从花心处向外渲染出花瓣的色彩和层次,营造了浓淡深浅相宜的效果。中国古代花鸟、山水绘画作品,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光影、空间关系,此时在形体组织结构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理论和表现手段。在西方绘画传入宫廷前,中国传统绘画更多的是通过色彩、造型、布局表达一种“文人”意境。此幅缂丝的稿本看似内容简单,颜色也不复杂,但却在微妙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意趣和审美倾向。
  此幅以古朴的蓝色为地,缂织了在盛开的山茶花间蝴蝶飞舞的场景。配色典雅,色彩搭配巧妙,娴熟的缂织技巧配上清丽的色彩,打造了高审美格调的欣赏性缂丝作品。左下角用子母经技法缂织“朱克柔印”。此幅以宋代花鸟画为稿本织造。对幅明代画家文从简对作者和作品做出极高的评价。清初曾为书画鉴赏家卞永譽收藏,右钤“令之清玩”印。清雍正、乾隆年间归安岐所有,有“仪周珍藏”印。入清宫后汇入《宋刻丝绣线合璧册》,《石渠宝笈重编》著录。

 

南宋 朱克柔 牡丹图 23.2cm×23.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4)南宋 朱克柔《牡丹图》
  此幅为韩幹绘画《神骏图》的包首。韩幹,唐代著名画家,玄宗天宝年间被召入朝廷,擅长画马,此幅为五代人描绘。流传至宋代,收藏者十分爱惜,用缂丝装裱。牡丹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寓意着吉祥富贵。包首以蓝色丝线为地,缂织牡丹花,线条流畅,色彩淡雅。花瓣采用了结、戗的缂织技巧。运用长短戗等方法缂织出花瓣自然晕色的效果,使花瓣层次分明。较少使用勾的技法,结合图案特点,用色彩的变换和深浅变化的线条表现轮廓,左下角缂“朱克柔”印。对幅题跋为明弘治时人张习志对宋、元、明时期的缂丝工艺进行比较。“克丝作盛于唐贞观开元间,人主崇尚文雅,书画皆以之为标帙,今所谓包首锦者是也。宋仍之。靖康之难,多沦于民间,好事者见光彩绚烂,缋如精致,虽绘事所不逮,遂缉成卷册,以供清玩。元人尤工之,有裁为衣衾者。我圣祖见其似作淫巧,始禁之,而人间乃为罕物矣。此幅方尺余,其体表皆纤细,犹引单蚕丝,具五彩,游缀委曲,出乎天巧,其针工之良哉,定为宋制无疑已。练川刘廷器获而装潢成卷,奚但供览,正以思古人不可得而见,见其制作犹之见古人也。其好古道类此可嘉,用书而归之。”

 

牡丹图印章

 
牡丹图对题

 
  朱克柔的缂丝作品目前可寻的存世共有七件,分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多为册页,内容以花鸟为主,构图大方简约,画面生动有趣。缂织所用经线为双股强捻丝线,使纬线更加紧密,有利于营造画面柔和的色彩效果。此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缂丝富贵长春图轴》在题材、构图、技法上非常相似。并编入《宋刻丝绣线合璧册》,《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石渠宝笈”“宝笈重编”印。后流入恭亲王府,画心外有“冰泉”“郡王衔多罗贝勒”。
  (5)南宋 《野凫蓉荻图》
  悠闲的野鸭、芙蓉、芦荻和白云、小鸟构成一幅闲适的秋日景色。主要使用平缂技法织造,玲珑石、鸟翅膀、芦苇穗以及云彩使用合花线,芦苇穗用双股粗捻线织出写实的效果。野鸭羽毛、尾羽处采用凤尾戗技法缂织,分三个色彩层次进行造型塑造。明暗对比明显处,用长短戗和结、掼的技法相组合。用颜色变换代替轮廓线勾勒,显得生动自然,同时体现出缂织者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原裱绫上有清人钱煌行书七言诗一首,下押“钱煌昭融”印。清后期为皇族盛昱所藏,有“宗室盛昱之印”“显亲王府图书印”。盛昱,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七世孙。

 
南宋 蟠桃花卉图 71.6cm×37.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 蟠桃花卉图 71.6cm×37.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6)南宋 《蟠桃花卉图》
  丰硕的桃实,沧桑的灵芝和奇异的玲珑石构成一幅祝寿画面。使用多种技法精工织造:花叶和树干双线勾勒突出轮廓。玲珑石用燕尾戗表现层次,使用合花线增强写实意味。灵芝、小草、桃子局部稍加补笔。此幅线条柔美,设色优雅,堪称南宋时期祝寿题材中的代表作。清初为耿昭忠所有,钤“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等八枚印章。后入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手中,有“芳林主人鉴赏”等印,后入清宫,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道光年间为李寄云所得,有“北平李氏”印。
  (7)南宋 《蟠桃春燕图》
  桃树上结着成熟的桃子,四只燕子嬉戏其间,整个画面表现春天生机盎然的的景色。整体织造风格遒劲洒脱,细部则显露织者独特的构思和细腻的手法。如树干的纹理用粗细有度的弧形线条织出自然的结子,桃子上以各色粗细不等的丝线织出自然的斑点。原为清宫收藏,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3. 元代缂丝特点
  元代缂丝艺术作品,题材上多为人物,用色上大量使用金线。与南宋时期缂丝所呈现的柔美风格不同,多呈现出豪放、古拙、简练、朴实的艺术风格。源于元代贵族崇尚金色,使当时出现了大量用金线缂织的作品。当时统治者的游牧生活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带来了冲击,使元代缂丝技术和艺术水平并未得到很大提升。

 

宋—元 瑶池献寿 38.3cm×22.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1)宋—元 瑶池献寿图
  跨鹤寿星和八仙,构成一幅八仙迎寿星的场面。织造工艺上表现出早期特征,经线强捻,纬线致密。局部使用合花线、金线等材料织成:人物须眉用合花线,巾帽、手镯、腰带用捻金线缂织。部分衣褶、脚和笊篱补笔描绘。原为清宫收藏,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秘殿珠林初编》著录。

 
元—明 崔白 三秋图 102cm×43.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明 崔白 三秋图 102cm×43.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2)元—明 崔白《三秋图》
  秋葵、黄菊和海棠构成一幅秋天的景象。右下角织“崔白制”款和“崔白”印。此幅以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崔白的作品为蓝本精心织造。艺人们常把宋代书画家的作品以缂丝刺绣工艺再现出来,对了解画家的绘画风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画面以黄色、蓝色为主调:花瓣以亮黄色勾边,格外醒目;花叶、玲珑石使用深浅不同的蓝色调缂织,与黄色主题花遥相呼应。1924 年朱启钤从山西省襄汾人毛子恒开设的渊识斋购得。

4. 明代缂丝艺术发展
  明代洪武年间,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不喜奢华,曾将缂丝工艺贬作“淫巧”,一度影响缂丝工艺的发展。但宫中艺人的缂丝工艺并未停止,明宣德年间,经济发展日益繁荣,缂丝工艺再次兴盛,涌现出一批缂丝艺术精品。明代缂丝艺人创造了极具装饰效果的“凤尾戗”技法,丰富了缂丝工艺技巧。从传世品所呈现的面貌来看,明代以后的缂丝作品其艺术性和精巧程度不及宋代。清代缂丝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而在细节细腻处进行补绘的作品。

 

明 梅花绶带图 116cm×38.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1)明 《梅花绶带图》
  梅花、蔷薇与玲珑石构成一幅宁静幽闲的画面。上钤“广运之宝”印,此印是明代初期开始使用的藏书印,后来也用在皇帝的书画作品上,尤其是明宣宗皇帝的绘画作品中多见。花瓣单勾,叶子、叶脉不勾边。玲珑石黑线勾三、四层以强调其轮廓。绶带鸟平梭点睛,米黄、绿色线勾边,羽尾上的捻金线增添了富贵气氛。清初为湖北孝感的收藏家程正揆收藏,有“程正揆印”“悔翁”印,后为山西汾阳李氏家族所有,有“汾阳后裔”“李氏家藏子子孙孙永远宝守”印。

 

明 海屋添筹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2)明 《海屋添筹图》
  这是一幅祝寿题材的作品,海上红日冉冉升起,水中楼阁如海市蜃楼。地面上长出灵芝、桃、竹等寓意吉祥长寿的植物。传说海中有一楼,楼内有一瓶,瓶内储有世间人寿,如令仙鹤衔一筹添入瓶中,便可以多活百年。此幅技法比较简单,大部分为平缂,用勾强调轮廓凸显立体效果。桃实的织造方法别有新意,用粗细、深浅不同的红色线穿插织成,形象地表现桃子的质感。清初为梁清标所藏,隔水绫有“蕉林”印,朱启钤考证,后流入山东“潍县陈氏”家族。

三、缂丝织物特点

1. 织造特点
  缂丝以花纹为单位用纬线来回挖织,与锦缎等同幅纺织品不同。一般是一个人独立织造完成,虽然需要稿本,但在织造过程中可以自由变换色彩,随时修改和补充花纹,可以尽情发挥个人创造性。有经验的缂丝艺人都会根据自己对于原稿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绘画功底和艺术审美进行色彩和轮廓的在加工处理。缂丝的织造原理较简单,但由于纬线完全用手工织造,用梭子来回往复利用娴熟的技巧处理成过渡自然的色彩和边缘,因此费工费时,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总体说来缂丝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通经回纬
  缂丝的纬线不像绫锦一样通梭,而是以花纹为单位来回挖织。即以图案为单位分段、分区地织纬,并不贯穿整个幅面。所以要求织造者对于图案的把握能力较强。在花纹的边缘由于纬线形成相反方向作用力,会产生缝隙,结合部分图案需求,技巧娴熟的制造者会运用技术处理一些缝隙,使其尽量减小。使花纹轮廓更加立体明晰,形成雕刻般的效果。
  (2)纬丝显花
  经细纬粗,以纬克经,图案部分只显彩纬,不露经线。每投一根纬线,都用拔子把纬线打紧,使纬线完全覆盖经线,所以看不到经线,完全由纬线显花。但当代一些缂丝屏风作品为了营造创新的视觉效果选择经线密度较松散,纬线密度较细的缂织方法。以突出粗的纬线和细的经线所形成的视觉对比效果,此做法对织造者的技艺水平要求较高。
  (3)正反面相同
  缂丝是单层平纹织物,双面花纹、色彩相同,方向相反。线头用小拔子完全藏在上下纬线之间,两面看不到线头。体现在屏风、扇面中两面都具有观赏性。
  (4)幅宽大小不限,根据需要定制不同幅宽的织机
  既可以织造厘米以下的绦带,也可织造1 米以上的横幅,一般幅宽30—50 厘米。

2. 缂丝主要工具材料

 

织机
  (1)织机
  织造缂丝的织机是最简单的水平式平纹织机。从古至今织造缂丝的织机没有什么变化。现在苏州地区使用的缂丝机是织机中最简单的一种平纹织机。

 
扣子
扣子

  (2)辅助工具
  拔子,打纬工具,竹制呈梳子状。因为缂丝不是通幅,是局部挖花织造,所以在挖花部分不能用竹筘打紧,而用梳子状拔子梳理打紧。梭子,穿纬线用。竹制,因局部挖花所以不能使用绫锦用的大梭子,而用木质小梭。现代缂织艺人根据作品需要进行大小梭子替换使用。

 
拨子
拨子

  (3)经纬线
  经线:缂丝一般用没有经过练染的生丝。有二根或三根单丝为一股,分左右两股,并用它打捻出左右方向的两股丝,通过并线合为一股。
  纬线:纬线采用经过练染加工的丝线,比经线粗,一般八根单丝为一股,分左右两股,并用它打捻出左右方向的两股丝,通过并线合为一股。

 

梭子

  3. 缂丝常见织作技巧
  (1)平缂 用于大面积没有颜色变化的部分, 比如画面中的底色部分。
  (2)戗 在同色系图案颜色中,两种颜色很接近的部分,用两个颜色的色线相互交织制作,使其过渡自然。
  (3)勾 一般用于勾勒图案的较细边缘线
  (4)结 在图案上有弧度或起伏的地方及比较粗的边缘线位置,根据其面积大小,在纵向、斜向的位置,采用有规律的两根或三四根经线同时向上走的方式进行纬线来回穿梭缂织。
  (5)搭梭 在图案中, 两种颜色结合时有竖缝的地方,用其中一根色线搭到另一种颜色部分的经线上,使两种颜色相互连接避免形成裂口和缝隙。
  (6)掼 在图案中, 弧度不是很大起伏不明显的地方,结合图案形状,有规律、有层次的重复穿梭,叠加纬线。
  (7)凤尾戗 通常用于两种颜色过渡处, 用两种色线,不规律的交替缂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线条的戗头一排粗钝一排尖细,粗者短,细者长,粗细相间排列,形如凤尾状。
  (8)木梳戗 根据图案特点, 在深浅两色过渡时,用两种色线有规律的从各自的方向排列成整齐的,形如木梳状的交接线条。从而,形成色彩过渡规整有序的效果。
  (9)包芯戗 多运用于花朵图案深浅颜色交接的地方。将深色区域包在中间,浅色区域从外向里包住深色,用深色、浅色两只梭子一起配合完成。根据图案要求,也可再将浅色区域分成两只梭子,在缂织中,用两侧的浅色区域包住中间深色区域。有时也用此技法缂织鸟类背部颜色。
  (10)长短戗 多用于花瓣、叶片、羽毛、枝干等明暗、深浅颜色变化过渡的位置。运用纬线伸展长短的变化,使深色与浅色纬线相互交插,进而达到自然晕色,深浅变化的效果。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戗法,并沿用至今。
  (11)子母经 多运用于印章图案中的直线线条。根据图案,用两只梭子(一、二号)一号梭子在需要缂织直线的地方穿一根经线,二号梭子织纬时跳过这根经线,由一号梭子反复穿过这根跳过的经线,如此反复,最后形成直线线条。

4. 缂丝主要工艺流程
  第一步 套筘。用拉筘刀将每根经线穿入竹筘中。
  第二步 嵌前后经轴。先将套好筘的经线均匀分成多缕,固定在嵌条上压入后经轴。嵌好后,用撬棒穿过绳子后将后轴固定。然后将嵌好的后轴经线卷绕在后轴上,卷绕时在经线下方垫上纸板,防止经线相互缠绕。嵌前经轴:先将竹筘一端的经线均匀分成1 厘米左右排列,以前经轴上凹槽距离为标准,将分均匀的经线逐一在末梢打结。然后将打完结的经线按顺序依次挽扣排列,穿入铁丝,将排布均匀的经线调整到与竹筘宽度相符。最后,嵌入前轴,压上木条固定。嵌好前、后经轴后,经线固定在机台上。根据经面的松紧度情况,选择阶梯状的衬木垫在撬棒下,来调整经面松紧度。
  第三步 打翻。先对经面进行调焦,将经面分成上下两层。先用梭子将奇数层挑起来,再用纬线穿好。然后返回来挑偶数的经线,分好上下层。接着,用穿翻头线的梭子,依次将调好焦的经线挑起,绕在翻头板木片上。木片分前后两片,将两片翻头打好后,在翻头板两侧用绳子固定。最后,将其悬挂在机台的纵梁上。
  第四步 揽经面。通过揽经面使嵌好的经面排布均匀。先用脚踩踏竹棒,带动上面的纵片控制翻,踩出前后两层经面。然后,用梭子来回穿梭,再用竹筘揽紧纬线,让经线排布更均匀,使经线密度与竹筘间隙密度相同。
  第五步 画稿。结合缂丝制作的特点,将原画临摹或拷贝成线描稿。然后用笔将线描稿纹样描在经面上,或固定在经面下方。然后按照画稿进行织造。
  第六步 配线。以原画色调为蓝本,结合织造者对原画的理解,进行细微调整,配好色线。
  第七步 摇线装梭。根据配好的色线将线分别摇绕到竽筒上,然后装入梭子中,开始制作。
  第八步 经纬制作。通过织造者手、脚、眼、脑的高度配合,运用缂丝的各种技法进行织造。

 

苏州 祯彩堂缂丝制品

  第九步 修整。将多余的线头修剪掉。自唐以来缂丝这一传统工艺技巧在中国不断提炼、发展,延续至今。我国江浙一带,以苏州为代表成为了现代缂丝艺术制作中心。随着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变化,现今缂丝艺术更多应用于日常用品、家居装饰用品中。缂丝工艺从遥远的两河流域顺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将这一外来的工艺技术发扬光大的同时,逐渐中国化。在深厚的华夏文明背景下,融入了我国传统绘画和装饰手法的特点,将缂丝工艺发展成高雅的艺术品。缂丝艺术经历了从古至今不断地创新、提升和大范围传播,目前活跃在苏州的一代“新缂丝人”正以自己的坚守和信念继续在为提升此技艺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而努力奋斗着。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今天,缂丝技艺因耗费工时大、织造成本高,学艺时间长而没有赢得其在古时的广泛推崇,年轻的学艺人更是寥寥无几。但部分苏州中年缂丝从业者(如苏州祯彩堂)仍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力图生存,她们的坚守希望能使当代缂丝在中国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国当代工艺美术史添加精彩的篇章。
 
(本文作者分别为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馆员、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期刊责编:侯文佳)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8年07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
 

期刊
    MySQL Query : SELECT * FROM `rongbaozhai_db`.`jfsd_` WHERE status=99 AND catid='394' ORDER BY listorder desc,inputtime desc LIMIT 250
    MySQL Error : Table 'rongbaozhai_db.jfsd_' doesn't exist
    MySQL Errno : 1146
    Message : Table 'rongbaozhai_db.jfsd_' doesn't exist
    Ne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