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钱玄同

时间:2020-06-23 10:27:10 来源:《艺术品》2018年10月刊 作者:邹典飞   0
  
钱玄同像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号德潜,浙江吴兴人。早年受私塾教育,一度留学日本,宣统二年(1910)归国,并先后任教于浙江嘉兴、海宁、湖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等。1917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论应用文亟宜改良》一文,提倡“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1923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致力于音韵学研究,从事文字改革工作。1928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1939 年病逝。著有《文字学音篇》《说
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等。
 

题《古史辨》
 
  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是文学革命中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学界对于他一生的成就评价很高。概括来说,壮年时,钱玄同以手中的笔杆领导青年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扮演着反传统的急先锋。中年时致力于学术,成为古史研究的中坚人物之一。晚年时,他因病滞留北平,并恢复旧名钱夏,表示是“夏”而非“夷”,视死不做日伪的顺民。钱玄同的一生传奇而曲折,其丰富的经历影响了他的治学、为人,甚至流露于其书法之中。钱先生在民国时期虽不以书家自居,但其书法面貌独特、迥异时流,在特殊的时代熔铸下,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貌。钱玄同一边埋首书斋研究创作书法,试图实现文字上的复古;同时他还是废灭汉字的提倡者,其中看似矛盾,实则亦呈现出某种统一。
 

题《徐旭生西游日记》
 
  钱玄同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父亲钱振常、伯父钱振伦,均为同治间举人。钱振常曾任礼部主事,绍兴、扬州、苏州书院山长,蔡元培早年即就读于绍兴书院。在父亲的指导下,钱玄同自幼即研读《尔雅》《说文》,后读《史记》《汉书》及“五经”。据他自己回忆:“我在10 岁左右(1896 年前后),就知道写皇帝的名字应该改变原字底字形,什么‘玄’字要缺末点,‘寕’字要借用‘寗’,...... 这些鬼玩艺儿是记得很熟的,还有什么‘国朝’‘昭代’‘睿裁’‘圣断’‘芝殿’‘瑶阶’等瘟臭字样,某也单抬,某也双抬,某也三抬,这些屁款式,我那时虽还没有资格做这样字样的
文章,但却认为这是我们读‘圣贤书’的‘士人’应该知道的,所以也很留意。” 1 可见钱玄同早年读书之刻苦和认真。青年时他思想保守,对于反清言论尤为排斥,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论。当他读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仁学》,因谭言辞激烈的反清思想而怒将其撕毁。1903 年,钱玄同阅读了章炳鳞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次年又读到章炳鳞《訄书》和刘师培《攘书》等革命进步书刊,自此深受影响,思想倾向革命。他毅然剪去发辫,表示与清王朝决裂。1906 年,钱玄同赴日本留学,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结识章炳鳞,并成为章之重要弟子。次年加入同盟会,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浙江光复,钱玄同撰出《深衣冠服考》,他自己还穿着“深衣冠服”在浙江教育司上班,以示复古礼。1916 年,袁世凯称帝失败,钱玄同改名“玄同”,他在自述中说:“自丙辰春夏以来,目睹洪宪皇帝至反古复始,倒行逆施,卒至败亡也;于是大受刺激,得了一种极明确的教训,知道凡事是前进,决无倒退之理。” 2 自此彻底与传统思想和文化决裂。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扮演了更为激进的角色。他期望“全盘西化”甚至愿意“卖国”,主张把腐朽落后愚昧的旧中国卖给遗老,另建西化的中国。他甚至提出废灭汉字,全部改用拼音,偏激到说出人过四十就应该枪毙,因为年老者容易守旧。他的激烈和惊世骇俗之说,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争议的话题。在守旧人士纷纷反对白话文之时,钱玄同的废灭汉字说一出,招来了更多的谩骂。钱玄同最先提出
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口号,并称此两种文妖“为有害文学之毒菌,更烈于八股试帖及淫书秽画”。3 任《新青年》编辑期间,他与陈独秀、胡適、刘半农并称为“四大台柱”,当钱先生读到胡適的白话诗时,认为“犹未能尽脱文言窠臼”。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新青年》自第四卷一号起改为左行横排,刊载文章一律用白话文。他提倡文字改革,制作出第一批由政府公布的简化字。因此,钱玄同成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也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他的成就体现在音韵、经学、文史多方面,其思想之活跃,言行之大胆,在当时文化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位看似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斗士,却对于书法有着精深的研究。在时人的回忆中,钱玄同喜爱书法,并将其视为最大的爱好和消遣,遇到学生或友人求书,钱先生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因此,在一些毕业纪念册、书刊封面上常见他的题字题跋。中国国家图书馆中至今还存留着蔡元培撰文,他书丹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记》。据称,钱玄同还曾在大街之上写过推行国语运动标语。时人记:“先生精于书法,自谓不善书,除抄书为文外,不喜应酬,故造其居,案头纸卷叠叠,积年未偿之字债也。” 4 出于职业需要,钱玄同把书法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挽先师章太炎先生
 
  谈到取法,他早年应系统临习过馆阁体,后受家学和老师章炳鳞的影响,精研《说文解字》,加之其旧学知识甚为扎实,故此钱玄同的传统书法功力亦比较深厚,这也是他书法能形成独有面貌的重要缘由。留学归国后,钱玄同“常和沈尹默、周生相见,见他们的字写得很好,于是又想来研究
书法,因此临魏碑”。5 在文字改革运动中,钱玄同率先提出了“废楷用篆”的理论,他认为小篆是自文字创始以来比较完备的字体,而隶书之出现,将六书逻辑完全破坏,楷书则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之上,尤为不可法,故此钱先生主张废除楷书,并率先以篆书进行著述,计划以篆书成《说文管窥》《小学答问》《新出土三体石经》等著作,但均因种种困难,未能完成,在文字复古上遭到挫折。经过实践,钱玄同认识到著述失败之缘由在于小篆字数少,必须取法先秦石鼓、鼎彝,提出“凡秦刻石、权、诏版、印、瓦、汉碑额、开母、少室、王□、国山及秦汉书器、汉印皆小篆也” 6 的理论。为此他还先后临习了《秦泰山刻石》《袁安碑》《袁敞碑》《曹魏苏君神道》诸碑,并借鉴清代书家钱坫、杨沂孙、邓石如篆书。钱玄同认为钱书(钱坫)瘦劲、杨书多方笔、邓石如以隶作篆,三人在结体上突破了小篆的束缚,而临摹石鼓、钟鼎文,可避免秦小篆流媚之弊。钱玄同所作篆书,取法高古,多方笔,沿袭清人传统,汲取了钱坫、杨沂孙、邓石如等人篆书特点,形成了一种颇具学者气质的篆书风貌。
 

题《四十自述》
 
  钱玄同对于楷书虽主张废除,但经过实践未能成功,而且其书家友人多精于此道,故此他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他喜爱《开成石经》之字体,这种碑版风格平易,不标新立异,契合他的审美要求。同时为了强化笔力,他还临习了《爨宝子碑》《董洪达造像》等北朝碑版。对于楷书,他认为“一要适用、二要美观”。后随着大量敦煌写经的发现和刊行,这些资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购买了《敦煌石室晋人写经》《魏晋写经墨迹》,潜心临摹,并尝试以北碑借鉴邓石如书法宽博之特点,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写经体楷书,其风格与他的友人刘半农的书法相映成趣。钱玄同的楷书整体清新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时代感,同时保存了一定程度的隶书笔意,在楷书中实现了隶楷相参的风貌,故而古朴而寓真味,这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
  钱玄同还标榜章草。他认为章草有定式,严谨规范,容易推广,他选取了《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等章草名帖,以方笔、楷法书写,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他还参考明贤黄道周、近人沈曾植的草书,他认为黄道周草书源自楷法,沈曾植作书多方笔。钱玄同作的章草书法善于借鉴前人之长,创作出一种简素、易识的风格。
 

赠庄严楷书扇面
 
  在书法上,钱玄同是民国时期科学实践的先驱,他的书法创作与科学紧密相连,他也期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呈现出新的活力。但由于其书法过度强调“技”法,反而失去了书写的自然和生趣。目前,钱玄同书法存世不是很多,今人对他的书法知之较少,但从一些的旧籍书刊题签中,还可领略其书法的风采。钱玄同书法的高明之处,在善于将个人主观创造性和新发现书法资料结合,并以自身所学加以改良,传统的书法功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在矛盾中实现了统一。其书法之所得在于简易便捷实用,所失在过于追求实用性而使其美观局部丧失,太强调科学与出奇致文人韵致淡化,这也是观赏其书时感到的些许缺憾之处。总之,钱玄同是以科学眼光研究书法的探索者之一,对书法走向艺术学科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同时他的书法也是新文化和旧文化交织借鉴的特殊产物。
 
(本文作者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8年10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
期刊
    MySQL Query : SELECT * FROM `rongbaozhai_db`.`jfsd_` WHERE status=99 AND catid='394' ORDER BY listorder desc,inputtime desc LIMIT 250
    MySQL Error : Table 'rongbaozhai_db.jfsd_' doesn't exist
    MySQL Errno : 1146
    Message : Table 'rongbaozhai_db.jfsd_' doesn't exist
    Ne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