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是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人的繁丽与宋人的雅致相映成趣。唐代佛教的兴盛与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使焚香方式与香品制作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香具形制设计尤为丰富。至宋代,燕居焚香则成为士人的生活方式,情致宛然,别有意蕴,在香料及香具发展史上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的香具文物素材皆出自浙江省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香远益清——唐宋香具览粹”,此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与法门寺博物馆协力合办,共展出浙江省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等十四家文博单位提供的唐宋时期香具精品六十六件(组),使来自千余年前的馥郁妙香,遥遥传递到江南西湖的春日里。
一、心清闻妙香——香事与佛事
香供养为佛教供养的重要内容。《楞严经》曰:“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尘气倏灭,妙香密圆。”佛家通过香气以鼻根证入圆通,获得解脱与圆满的法门。
香供养有涂香、末香、燃香三种方式。涂香是将香粉调制后涂抹全身,有增益精气、令身芳洁、瞻睹爱敬等十种功德;末香是以香末撒布道场塔庙,“悉以杂华末香……供养七宝妙塔”,有清净之用;燃香是焚燃香料向诸佛祈祷,传递心意,“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
香供养与佛教一同传入中国,在香炉中熏燃香料或香饼、香丸,虔心祈祝、行香,以达到身心俱清净。所以唐宋时期有诸多不同类型香炉是专为供养佛事所用,大部分出土自佛塔地宫。
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
隋 通高36.3厘米 隋丰宁公主与驸马韦圆照合葬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博山炉,汉代用以象征海中仙山,即吕大临《考古图》云:“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作九层博山香垆,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博山炉的出现,与燃香方式的转变有关。西汉以前,焚香多用草本类香料,将薰草或蕙草置于豆式炉中直接点燃,虽香气馥郁,但大有烟火气。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苏合香等传入中土,这种树脂类香料须下置炭火,以炭火缓慢阴燃的温度将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又少烟火,故而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博山炉,自山峦间的细密小孔舒缓香烟。陕西兴平出土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博山炉和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尤为精美。
北朝造像或石刻装饰中,出现大量以莲花化生双手托起博山炉为中心的图像,佛家莲花意象与博山炉相结合。隋唐时期莲花博山炉多构思新巧,雕镂精细,又以蛟龙为柱、莲花为饰,层叠衬托炉身。李商隐诗云“钿云蟠蟠牙比鱼,孔雀翅尾蛟龙须。漳宫 旧样博山炉,楚娇捧笑开芙蕖”,是为博山炉新样式。
象首金刚铜香炉
唐 通高42厘米 口径24.5厘米 深8厘米 重8470克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炉由炉盖、炉身组成。铸造成型。盖顶圆拱形,其下两层圆台。盖钮为象首人身金刚,长鼻扬首,双手微举于胸前,右手有一不明执物,跪于四层莲瓣的莲蕾之上。炉盖顶镂空蔓草,第一层圆台上有镂孔团花,第二层素面。炉身方唇,直壁,稍有收分,平底。口沿外侧有一圆环,炉盖扣置于圆环之上。炉身腹部五兽面爪足,间隔五个兽面衔环朵带。盖钮上的象首人身,为密宗毗那夜迦(Vina^yaka)形象,又译作常随魔、障碍神或象鼻天。人身象鼻,常随作障碍,此障皆从妄想心生。象鼻极长,是其爱香尘故,是以用作香炉盖钮造型。唐宋金属香炉,以大型多足炉最为精美。多为宫廷作坊制品,风格端正凝重,做工精湛细致,装饰华美繁复,是金属炉制作工艺的顶峰。且大部分出自佛塔地宫,香气寂然,庄严静谧。金属多足炉有蹄足与兽面足两种,又有六足、五足、三足不等,其中五足者为数较多。同时又出现比照金属炉形制烧制的五足瓷炉,南方有唐末临安水丘氏墓出土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北方则有定州静志寺塔地宫出土北宋定窑白釉五足炉,并在足下加环形或束腰形托以增加稳定度。
錾花单孔银熏炉
南宋 通高17.5厘米 身高7.5厘米 盖高10厘米 口径3.7厘米 底径10.3厘米 浙江宁波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天封塔地宫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此炉由炉座、炉身和炉盖三部分组成。圆筒形座,底圈刻莲花、如意和缠枝卷草,再由条式的朵花、卷花两组上下相迭。座身一周六格平分,每格内均刻缠枝卷草,居中为一凸出的铺首衔环。近口沿处一周刻极细的飞禽和花草。器身内置半圆形内炉,宽沿伸出器身作六瓣葵花形,分别刻绘飞禽走兽和花卉。圆筒形器盖,顶部一凸莲,莲花上伸出烟孔。在烟孔与盖顶二分之一以下处制成莲蕾状,作为盖纽。盖为六等分,每格刻绘姿态各异的童子戏球和牡丹花卉。
高圈足座炉亦为唐宋时期金属香炉中的重要类型,相较于多足炉的疏朗多姿,座炉更显敦厚稳重。主要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宽型,炉身和炉座组成,多半有盖,座较宽,镂有壸门,有晚唐法门寺地宫、登封法王塔地宫及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者等实例;另一种为高型,由炉盖、炉身及高圈足座组成。钮为莲蕾式或宝珠形,盖或钮部镂空出烟。炉身宽折沿,圈足较高,部分有镂空壸门,以晚唐法门寺地宫、四川彭州南宋窖藏和浙江宁波南宋天封塔地宫出土者为代表。
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
北宋 通高5.7厘米 口径8.5厘米 腹径9.2厘米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地宫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藏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地宫共出土北宋定窑贴像炉七件,此炉为其中一件。胎白质细。釉均白亮泽柔和,垂釉明显,近足部及足无釉。敛口,鼓腹下收,窄圈足。口沿附有环耳,耳下贴有兽面铺首,两耳之间各贴七个佛弟子双手合什像。相同造型瓷炉在辽宁朝阳新华路辽统和二年(984)石宫亦出土一件,唯两侧各贴佛像八个。这种立耳贴像炉仅见于定窑白瓷器,出土数量亦不多,其中一件圈足内墨书又有“施香”字样,故推测为十世纪下半叶集中烧造的专用于供佛的香炉。
鎏金莲花宝子银柄炉
辽 通长36.5厘米 内蒙古赤峰宁城头道营子乡埋王沟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炉莲茎为柄,莲炉、莲花宝子、莲叶座各一,线条舒展优美。
柄香炉为附柄手持式小型香炉,流行于北朝至宋代。传统柄香炉为长柄杯式,由炉身、炉座与炉柄三部分组成,加以榫卯、连接及装饰构件。炉身、炉座变化不明显,故按照炉柄形制,分为鹊尾炉、镇柄炉、如意柄炉三种。宋辽时期又有拟形莲花宝子柄炉,形制全然不同。炉柄曲折,生出莲花炉身及宝子向上,覆莲叶向下为座。莲花柄炉最早见于盛唐时期壁画,早期在炉身外侧装饰莲瓣纹数层,保留鹊尾炉的基本形制;至宋辽时期,则多趋于莲花象形,炉柄莲茎状曲折,缠绕生出仰莲形炉身与覆莲叶形炉座,炉座不再直接安于炉身下。
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中,佛告四天王:“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种种香气,不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于一念顷亦遍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百千万亿诸佛世界,于诸佛上虚空之中,亦成香盖,金光普照,亦复如是。”可知佛家曰手擎香炉供养,能使香盖光明遍至大千世界及诸佛世界。对照目前发现的柄香炉图像与实物,绝大部分与佛事相关。
狮子莲花三足铜炉
辽 通高23厘米 口径10厘米 束腰径4厘米 足距13厘米 辽宁沈阳新民辽滨塔塔宫出土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炉平盖,狮钮,直口,盖面刻双道凹弦纹,边沿刻一周缠枝花纹。中有圆孔与狮钮铆接。狮体中空,端坐,昂首,张口,双耳直立,圆目瞪,前胸有铃、带。前肢直撑,后腿屈坐,
利爪分张,披卷鬃,尾上翘与背,毛发均为刀刻而成。造型生动逼真。炉身莲花式,三层莲瓣。口内出平沿,以承盖。小平底,中有圆孔。束腰部分四分格镂孔,以如意云纹为界格,下部为菩提叶。上下端均有空柱,上承炉,下连支座。炉身与束腰间垫有薄铜片以隔阻香灰并可通气,呈莲花蕾叶状卷垂。支座六瓣如意形,以三长瓣为足。支座中为圆孔,与束腰销铆相连。出土时炉内满盛香灰。同类的三足莲花铜炉,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镇友爱村银器窖藏出土一件,未见狮形盖。辽咸雍十年(1074)秦德昌墓又出土五足莲花炉一件。直至元代尚在北方地区流行,元中都遗址出土莲花炉三件,有三足及四足两种。
狮子之于香炉,最初以护法形象出现,为佛家专用,如北朝造像底座正面立于莲花博山炉左右的狮子。唐代用于佛教行香所执柄香炉的柄镇及内炉捉手,有端正庄严的用意。晚唐以后以狮子为炉盖出烟的狮子炉,也与礼佛相关。唐末狮子用于五足铜炉的出烟盖钮,亦为崇佛而作。至宋代狻猊出香,虽渐从佛事中分离出来,但狮子无论作为整体造型或局部装饰,仍旧多见于佛教供养。
二、一缕炉烟袅——日用焚香
供佛敬神以外,燕居焚香也是香事的重要部分。
南朝人谢惠连《雪赋》曰“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幽”,其时雪夜熏香小酌,已为平生乐事;唐人也有“睡鸭香炉换夕熏”“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之句;至宋人生活,则更是情致宛然,别有意韵,或是“梦断午窗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烟”,抑或是“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
明人屠隆《考槃馀事》中细数香之为用,最是详尽,“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霭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鎏金双蛾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唐 径12.8厘米 持平环径分别为10.5与9.5厘米 盂深2.3厘米 盂径7.2厘米 链长24.5厘米 重547克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此香囊为镂空球体,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钩状司前控制开合。下半球内有以两个同心圆组成的持平环,铆接香盂于其中并与球体相连。球冠有圆钮,上接U形结构长链。链端套有环钩,链下端有莲蕾饰物。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蛾纹团花,冠饰四蛾纹团花。球底饰折枝团花,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
唐沙门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昽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又有唐元稹《香毬》诗:“顺俗惟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可知香囊与香毬原理一致。这种机关巧智的香具,《西京杂记》已有记载,其时名为被中香鈩,“机环转运四周,而鈩体常平,可置之被褥”。金属香囊始见于唐代,明时尚有发现。
景德镇窑青白釉熏炉
北宋 通高13厘米 盖高5厘米 盖口径10.2厘米 炉口径10.1厘米 底座径8.7厘米 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此炉半球形拱形炉盖,顶部镂空菊瓣一周,周围菱形网格纹。炉身高柄深腹豆形,长子口微敛,尖唇,深曲腹,下接喇叭形足,中有扉棱一周,底为上卷荷叶状。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光亮如玉,足内釉面有较大开片。通体素面,外壁下腹施旋纹两道。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工艺精湛,为北宋时期的香具精品。
越窑青釉熏炉
五代 通高6.9厘米 口径2.5厘米 底径6.2厘米 浙江上虞出土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藏
炉身花口平沿,沿上划有花瓣纹理,沿内起笼形花熏,顶部收作小口,上有三瓣花叶形镂孔。炉身下为覆盆式高柄圈足。造型玲珑新巧,釉色莹润低调,为越窑器中精致之作。这种半敞开式的熏炉,继承了东晋时期上虞、余姚等地出产越窑盘式镂孔熏炉的的传统。
唐宋香炉中最为简洁通用的样式即为高足杯式炉。轻巧实用,置案几上静日生香,或执炉添香,都甚为便宜。器型为直口或敞口,弧壁圜底,下置喇叭形高圈足,宋代以后,宽平沿的样式更为普遍,尤以北方民窑黄堡窑或耀州窑等为多,也有部分南方景德镇等窑所出青白釉器……
(本文作者任职于浙江省博物馆)
(期刊责编:周 宇)
(网站责编:简 琼)
(期刊责编:周 宇)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艺术品》2015年6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